古時候沒有西醫上的“癌症”這個詞,那麼各種癌症都被稱為什麼?

大可110882531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癌症是當今人類健康的一個大患。

但是“癌”這個字其實出現很晚的,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都沒有“癌”這個字的記載。

直到民國時期出的《辭源》一書,才有“癌”的記載,並且解釋這個字代表的就是一種惡性腫瘤。

不可否認的是,癌症這種病症,絕對不是近現代人獨享的病症,古人肯定也是受癌症困擾的,之是當時沒有癌症這個名字罷了。

在南宋有一本叫《衛濟寶書》的醫書,已散軼,輯自《永樂大典》,裡面沒有癌這個字,但是有一個字,其實就是癌的意思—— “痼”,這種痼症,就是描述的身體內一種像種子一樣萌發,然後根深蒂固很難祛除的病症,就是今天所說的癌症。

同樣在宋代,有一個叫楊士瀛的人,在《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裡記載了一種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裡,男者多發生於腹,女者多發生於乳,或頸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

這種巖穴之狀,並且有腫瘤形狀的“顆顆累垂”樣子,可以判定就是體內的腫瘤了,毒根深藏,說的就是癌細胞的頑固性和擴散性,很難徹底治癒。

上述的“巖穴之狀”,也是癌症這個字的來歷。巖是形容癌症外觀的詞彙,巖——喦——癌,都是一脈相承的。

癌症的英文名字是Cancer,來源於希臘文cancrum,就是螃蟹的意思,來自於癌細胞的外形,像帶著爪子的螃蟹一樣,很是可怕。

以上便是關於癌症的小歷史,祝願大家健康幸福,遠離疾病。

更多河南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我是醫者良言,是一名住院醫師,專為普及醫學知識造福人類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有疑問可留言,必回應!

古時候沒有西醫上的“癌症”這個詞語,那麼各種癌症被稱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癌症這個詞語是近代才出現的,那是在顯微鏡被髮明以後,人類可以看到很細微的結構,所以誕生了癌症。

其實我國最早記載的癌症是在黃帝內經,那時候並不稱為“癌”,而是“瘤”,裡面描述為筋瘤、腸瘤、昔瘤等;而也有書籍不稱之為“癌”或者“瘤”,而是稱為“殤”,比如《周禮天官》記載周代“下士八人,掌腫殤、潰殤、金殤、折殤”的治療,這裡面的殤就是指腫瘤或者癌症的意思。

在中醫的書籍裡面,最早出現“癌”的是北宋的《衛濟寶書》和《仁齋直指遺方論》,它們是這樣描述的: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



自從北宋以後,中醫對癌症的認識加深,也出現了更多對癌的描述,如“噎膈”指食道癌、賁門癌;“胃反”包括胃癌,“石疽”應該是指淋巴瘤等。

後來也出現了不少關於更多癌的描述,如宋代《聖濟總錄》稱腹部腫瘤為“症假”,明代《外科正宗》稱唇癌為“繭唇”,清代的《殤科心得集》一書中把腫瘤稱之為“失榮”。

從上面的這些論述,我們能看得出古人對癌其實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古代可能癌症的發病率可能很低,他們沒有太好的辦法瞭解和治療。

最後小結:古代人稱癌為“瘤”、“殤”等,真正出現癌症這個詞語是在顯微鏡發明以後。

以上是我對該問題的解答,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


醫者良言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就有瘤的分類記載,提出了一些腫瘤病名,如腸蕈、石瘕、積聚、噎膈等,並對這些疾病的症狀進行了系統的描述,如《靈樞》雲:“石瘕生於胞中,…日以益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這些描述與今之腹腔腫瘤和婦科腫瘤極其相似。同時期的《難經·五十五難》中論述了“積”與“聚”的區別,提出了五臟積的病名、症狀、病理等。其雲: “氣之所積者曰積,氣之所聚者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由此可見,“積”是固定的,而“聚”是活動的。《難經》中稱心之積曰伏梁,肝之積曰肥氣,脾之積曰痞氣,肺之積曰息賁,腎之積曰奔豚。

東漢華佗

首創麻醉下手術治療體內“結積”(包括腫瘤疾病),並在《中藏經·論癰疽瘡腫》中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認為腫瘤的發病不單是因為營衛之氣堵塞而引起,更重要是由臟腑“蓄毒”所生。

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中亦有許多類似腫瘤性疾病的診治,記載了大量臨床行之有效的方劑,如鱉甲煎丸、大黃蟄蟲丸、抵當丸、抵當湯、麥門冬湯、旋覆代赭湯、硝石礬石散等。

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卒心腹堅方第二十六》中雲:“凡瘕堅之起,多以漸生,如有卒覺便牢大,自難治也。腹中瘸有結節,便害飲食,轉羸瘦。”認識到腫瘤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往往自我發覺時多屬晚期,形成惡液質,預後不良。晉代針灸醫家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首先應用針灸治療腫瘤性疾病,《經絡受病人腸胃五臟積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有:“息賁時唾血,巨闕主之;腹中積,上下行,懸樞主之;……心下大堅,肓俞、期門及中脘主之;……腹中積聚時切痛,商曲主之;……小腹積聚,勞宮主之。”。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對腫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等作了詳細的描述,並分門分類記載了許多腫瘤疾病及所屬症狀,如“五膈”、“五噎”、“石疽”、“反花瘡”、“乳石癰”、“石癰”、“瘕瘕”、“積聚”等。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分瘤為癭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膿瘤及血瘤,首載腫瘤專方五十餘首,方中突出蟲類藥、毒劇藥及攻痰化瘀藥的使用,並應用灸法治療瘕瘕積聚

宋代《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所述之“癌”,確屬惡性腫瘤:“癌者,上高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到“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瘤則有六:骨瘤、脂瘤、氣瘤、肉瘤、膿瘤、血瘤,亦不可決潰”。楊士瀛《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則說: “癌者,……外證令人昏迷,治法急用蓖麻子等藥外敷,以多出其毒水如癰疽方中乳香膏、神功妙貼散是也

”,可見宋代中醫腫瘤學從病名、分類、治法、方藥等均有很大的發展,已初見學派之端倪。

金元時代,四大學術流派的形成促進了腫瘤學術的進步。李東垣所創制的方劑如補中益氣湯、廣茂潰堅湯、散腫潰堅湯、連翹散堅湯、救苦化堅湯等,為臨床治療腫瘤所常用。而朱丹溪力主祛痰以治結塊,創制了許多攻痰方劑,有清熱化痰、軟堅化痰、燥溼化痰、活血化痰、健脾化痰諸法,認為積聚痞塊為痰與食積死血而成,用醋煮海石、醋煮三稜、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以及瓦楞子能消結塊。張元素,提出用乾漆、硇砂、三稜、大黃、牽牛之猛藥類。

明代張景嶽指出,凡積聚之治,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凡堅硬之積,必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原非藥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用水紅花膏、三聖膏之類以攻其外;再用長桑君針法以攻其內。這種內外兼施、針藥膏並用的方法是符合腫瘤治療的特殊情況的。

清代腫瘤病名有“噎膈”、“反胃”、“肺痿”、“乳巖”、“腎巖翻花”等,腫瘤病因病理、辨證論治、處方用藥、預後等方面又有進一步發展。


腫瘤何大夫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有關癌症的文字記載,不論在中外,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即有陳舊手稿記述了身體不同

部位的惡性腫瘤。在此我們做一簡單的介紹,癌症在不同國界、年代的記載,及醫師的

看法。

在中國,遠在西周就有「腫」這個字眼來形容腫瘤,但當時尚無法區分腫瘤有良性與惡

性的差別。在當時,亦有所謂的「專科醫師」出現,據周禮天官記載:「瘍醫專管醫治

腫瘍、潰瘍、金創、骨折等病」,瘍醫其地位相當於今日的外科醫師。

值得注意的病歷紀錄及死因報告在此時也開始被重視了。有關癌症的描述,一些古文學

家指陳:最久遠的案例,似應可以上溯到漢文帝時代的淳于意(也就是緹縈之父)於當

時所記載的胃癌病例。之後一直到宋朝才有對癌症有更進一步的認知,「癌」這個字最

早的紀錄則在十二世紀初的衛濟寶書中出現,其中有對乳癌的觀察,指出40歲以上的婦

女易患此症,潰爛三年而死等。之後,楊士瀛在任濟直指方論中描述:「上高下深,巖

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這已是相當實際的描述某些癌症的特徵

了。

到了清朝有關癌症病症的闡述也愈來愈多人加以著墨,瘍醫證治準繩書中提到∶「按之

推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也」,這代表當時的醫者已知固定的腫

瘤不能以手術治療之。外科正宗將頸部惡性腫瘤(包括原發及轉移性)稱為「失榮」,這

是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的詳實記載,而此書的撰著者亦觀察到「失榮」乃為不治之症。

傳統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為生理偏差、體內系統失調而失去平衡才會罹癌,而造成上述

結果的原因包括:氣血不順、細胞積聚毒素、晨昏顛倒、飲食不當、腎氣衰竭……等。


至於西方醫學,其科學基礎創始於古希臘。約於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有「西方醫學之

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依據他在臨床觀察所見,指出人體的腫瘤(或叫贅

生瘤)可以大致將他們區分成「無害性」腫瘤以及「危險性」腫瘤這兩大類。而他所稱的

危險性腫瘤的希臘文為「Karkinoma」,也就是相當於今日大家所常聽到的癌症。「無

害性」腫瘤稱為「Karkinos」也是螃蟹「crab」之意。

癌症「Cancer」一詞出現的時間較晚,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

蟹」,取其形狀貌似人體某些皮膚癌病之外,更意味著癌瘤細胞四處蔓延、破壞、橫行

無道,全無章法的為害人體。在希波克拉底時代,認為癌症是因為黑膽汁分泌過盛所引

起,而對癌症儘量採取避免治療、自然回覆的方式。

到西元兩百年左右,有一學者Claudius Galen將腫瘤分為三大類:

1.自然的腫瘤,例如婦女乳房會自然腫大。

2.超乎自然的腫瘤,例如受傷後的修復性腫塊。

3.違反自然的腫瘤,這類似於今日的癌症。

雖有理論,但對癌症的治療並沒有提供突出的療效。希波克拉底與Claudius Galen之後

的西方醫學進入黑暗時期。


十七世紀之後外科手術逐漸風行,許多有關癌症的論文開始出現,此後,更因有顯微鏡

的發明,所以造就病理學的進步,1895年發現X光後,隔年將放射線運用於癌症治療上。

至於化學藥物治療癌症,真正有系統的紀錄則在1865年 Lissauer用砷化鉀治療白血病的

病人,其後經第一次及二次大戰後,更多的化學藥物不斷的被開發一直至今。免疫療法

啟蒙於1800年的後期,之後不斷的研發,包括現今使用的干擾素、白血球間素、BCG、

Levamisole……等藥物的使用,這些都是免疫學的進步。綜觀以上中外癌症歷史發展,

我們發現中醫在醫學上的進展雖是遠比西方醫學來得早,但由於中醫的發展是由病症及

病象去做推論及治療,原理不外是「固本」與「扶正」兩大原則,但因癌症本身臨床極

富變化(如合併症),所以中醫只能針對點,較無法做到面的處理。

反之,西方醫學因自然科學的進步與發達,不斷用研究來求證,各個專科各展所長並相

輔相成,且已經過時間證明。在愈來愈多人暢談要中、西醫合併抗癌,其實只要中藥能

經得起科學的驗證,那我們何不樂觀其成。


江水趣談


癌症,其實是變異的癌細胞通過無限地分裂、增殖,最終致使正常的細胞組織遭到破壞。

中國古代的醫生顯然都不具備這種深刻的醫學知識,即便有類似的記載,也都只能是記錄表徵,而不能深入本質。

例如,有人認為癌這個字,可能是來源於喦(同“巖”)。所謂的喦,如山峰之形狀,如山石之堅硬。商人在形容婦女的乳房出現腫瘤時,即稱呼“高突如喦頂,爛深如喦壑”是也。

除此以外,還有1264年南宋福建醫學家楊士瀛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也對癌症作出描述: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

這句話明顯是在描述腫瘤的形貌,對於“毒根深藏”的緣由,他是絲毫不清楚的。

總而言之,古代對癌症的稱呼是喦,但這個字主要是在指外在表現腫瘤,而不是實質的病因。


HuiNanHistory


中國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記載"癌"的病名,“癌”字由“疒”、“嵒”組成,這是現今發現的中醫記載腫瘤最早文獻。“癌”字把病字頭去掉,就是一個“喦”字,它是岩石的“巖”的另一種寫法。

古人造“癌”字時為什麼用到“喦”字呢,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據甲骨文記載,古人在女性身上發現了腫瘤,“高突如喦頂,爛深如喦壑”。

以後的歷朝歷代的醫學典籍都有癌症的記錄。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癰疽五發,一曰癌……」。

南宋楊士瀛著《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症狀:「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裡,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

癌字從巖,巖即山岩,巖為巖的俗體字,古代癌、巖、嵓、喦、巖、巖通用,癌的本義和讀音均同巖,傳統中醫學常用其本義本字「巖」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腫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巖(今之乳癌)、腎巖(今之陰莖癌)、舌巖(即今之舌癌),多歸類於外科。

在普通話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規則應讀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開始,生活中“癌”字常讀作 ái。這是為了避免口語中與炎症混淆而變動了讀音。而中國臺灣地區漢語中的“癌”,現在仍然是讀作“yán”。

汗牛充棟的中醫古籍對一些癌症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療、預後、預防等均有所記載,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例如《素問·玉機真髒論》說:“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真髒見,十月之內死。”所述症狀類似肺癌晚期臨床表現,並明確指出預後不良。

中醫有“癌”記錄之時,英語連「cancer」這個詞都還沒有誕生,也還沒有西醫,更沒有西醫的“癌”。

三百多年前,簡稱為“西醫”的現代西醫學學科在人體解剖基礎上誕生,並與古代西醫徹底切割,成為新生的單一學科。

一百多年前,西醫進入中國,西醫名詞cancer翻譯成中文時,直接“挪用”了中醫名詞“癌”。

從誕生的先後時間及出處來看,西醫名詞“癌”做中醫名詞“癌”的孫子也不夠格。

實際上,中文西醫著作中的很多名詞,在從英文翻譯成中文時,都直接“挪用”了中醫的名詞術語。

最常用攻擊中醫的武器,也最可笑的指責就是中醫的臟腑名詞不符合同名的西醫器官名詞。比如:中醫臟腑中的肺不符合西醫器官的肺......

本問題中的癌症也是如此。

100年前西醫進入中國,西醫名詞大多數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英文器官的譯名被翻譯採用了其自認為相似的中醫臟腑名詞,拿來主義使用,比如:Lung(肺),按照世界通用的譯名規範音譯或意譯,則Lung的音譯應為“爛”、“任”、“令”或者“隆格”、“林格”.....Lung的意譯應為“呼吸囊”、“氧氣交換器”......

lung譯成與中醫臟腑名詞的“肺”根本就是一多義詞:同音多義。“肺”這一名詞,在中醫理論中是一臟腑名稱,是指肺的功能系統,是一種不可見但是可以推演和證實的功能系統;而在西醫體系中是一器官名稱,指的是肺這一器官,是一種可見的客觀物質。是當初英文Lung翻譯的不妥,生生製造了一個“肺”的多義詞,人為地造成中、西醫名詞混淆——誰之過?中醫不是背鍋俠,“中醫不符合西醫”這個鍋,中醫不背。

但做人總得講先後,中醫之臟腑名詞業已使用了幾千年,如何能夠符合僅僅用了百年且盜用了中醫名詞的西醫器官名詞?孫子不像爺爺也就罷了,你叫爺爺如何能夠像孫子?!





中西攻


以前,有一種吃不下飯的病叫“噎食病”,應屬於食道癌,還有一種叫“氣鼓”,應為肝癌或肝硬化腹水。中醫癌症應成為“痼疾”。曾有如果痼疾患者又感染新病、急病,宜先治其新、急病症,然後再調治痼疾。可見,痼疾應為難治之病。

沒有癌症這兩個字不能說就沒有這個病。比如以前的跑字就沒有,並不是說那時的人不會跑。有一個成語望風而走,走馬觀花。走就是跑。

記得小時候,有一老頭吃不下飯,聽大人講得了“噎食症”,吃能吃點流食,應該是食道癌一類。還有一個 到人講是得了“氣鼓” 肚子鼓得很大 ,說是他兒子氣的 ,應該是肝腹水肝癌一類。

中醫有一種病稱之為痼疾,指經久難治癒的病。出自《難經·十八難》“患者病期較長,投劑、服藥多不易見效。應是癌症之類。


南極冰火


古時候沒有西醫上的“癌症”這個詞語,那麼各種癌症被稱為什麼?我們都知道癌症這個詞語是近代才出現的,那是在顯微鏡被髮明以後,人類可以看到很細微的結構,所以誕生了癌症。其實我國最早記載的癌症是在黃帝內經,那時候並不稱為“癌”,而是“瘤”,裡面描述為筋瘤、腸瘤、昔瘤等;而也有書籍不稱之為“癌”或者“瘤”,而是稱為“殤”,比如《周禮天官》記載周代“下士八人,掌腫殤、潰殤、金殤、折殤”的治療,這裡面的殤就是指腫瘤或者癌症的意思。

東漢華佗首創麻醉下手術治療體內“結積”(包括腫瘤疾病),並在《中藏經·論癰疽瘡腫》中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認為腫瘤的發病不單是因為營衛之氣堵塞而引起,更重要是由臟腑“蓄毒”所生。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中亦有許多類似腫瘤性疾病的診治,記載了大量臨床行之有效的方劑,如鱉甲煎丸、大黃蟄蟲丸、抵當丸、抵當湯、麥門冬湯、旋覆代赭湯、硝石礬石散等。金元時代,四大學術流派的形成促進了腫瘤學術的進步。李東垣所創制的方劑如補中益氣湯、廣茂潰堅湯、散腫潰堅湯、連翹散堅湯、救苦化堅湯等,為臨床治療腫瘤所常用。而朱丹溪力主祛痰以治結塊,創制了許多攻痰方劑,有清熱化痰、軟堅化痰、燥溼化痰、活血化痰、健脾化痰諸法,認為積聚痞塊為痰與食積死血而成,用醋煮海石、醋煮三稜、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以及瓦楞子能消結塊。張元素,提出用乾漆、硇砂、三稜、大黃、牽牛之猛藥類。

癌症的英文名字是Cancer,來源於希臘文cancrum,就是螃蟹的意思,來自於癌細胞的外形,像帶著爪子的螃蟹一樣,很是可怕。100年前西醫進入中國,西醫名詞大多數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英文器官的譯名被翻譯採用了其自認為相似的中醫臟腑名詞,拿來主義使用,比如:Lung(肺),按照世界通用的譯名規範音譯或意譯,則Lung的音譯為“爛”、“任”、“令”或者“隆格”、“林格”.....Lung的意譯應為“呼吸囊”、“氧氣交換器”......

記得小時候,有一老頭吃不下飯,聽大人講得了“噎食症”,吃能吃點流食,應該是食道癌一類。還有一個 到人講是得了“氣鼓” 肚子鼓得很大 ,說是他兒子氣的 ,應該是肝腹水肝癌一類。中醫有一種病稱之為痼疾,指經久難治癒的病。出自《難經·十八難》“患者病期較長,投劑、服藥多不易見效。應是癌症之類。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康熙字典》有這個字:“喦”,那個“疒”是近代加上去的。這個字通“巖(巖)”,中醫書上都講解過,這個毛病結成的腫塊像岩石。本來這個字讀音是和“巖”一樣的,至今其他方言還是跟“巖”同音。普通話改讀“呆ai”音,猜想是避免和“炎”混淆——其他方言“巖”、“炎”不同音。中醫書既然有這個名目,當然會有病因、症狀、病理和治療方案。問題是,說得往往很玄虛,療效也常常是含混其詞不講實據的,所以至少是現在無從評價。


ZBLiu


古代我國醫家不可能有現代醫學檢測設備,都是以經驗加辯論施治,沒有生物學,應該有基礎解剖學,對更深層次的病變憑經驗判斷。如傳染性疾病多以瘟熱病表示,肺結核病以癆病表示,糖尿病以消渴症表示,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及引起的一系列病變以傷寒論診治,也採用衛營血分理論,是很有臨床理論依據。與用藥依據。在各種方法都無効的情況下,無法醫治的病變只能借用(癌)這個名詞來論敘。癌是中文裡用來代表,不能治療,無法治療的所有病症的意思。這其中也主要包含惡性腫瘤。在早期較少採用癌證之詞,在八十年代初期採用此癌症之詞,才出現增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