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變=癌症?

周凱婷


這些都屬於癌前病變
宮頸糜爛跟宮頸癌有關係

宮頸糜爛是女性身上出現概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是宮頸部位出現慢性炎症同時還伴隨著宮頸粘膜上皮脫失的一種現象,這種情況下在檢查的時候會發現宮頸表現為鮮紅色。在子宮頸糜爛的部位容易出現鱗狀上皮化生的現象,會增加感染HPV的概率,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上皮內瘤變,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還會進一步演化為子宮頸細胞瘤。

胃潰瘍跟胃癌有關係

胃潰瘍是導致胃部出現癌症的一種癌前病變,雖然說胃潰瘍並不會直接轉化為胃癌,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很容易反反覆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同時在長時間潰瘍的狀況之下就會導致胃粘膜細胞基因調控失衡,這樣在粘膜部位就會出現不典型的增生,在這些潰瘍部位就會出現惡變。

直腸腺瘤跟直腸癌有關係

直腸腺瘤是導致直腸部位出現癌症的一種病變,有很多種類分為管狀腺瘤以及絨毛狀腺瘤等等,其中絨毛狀腺瘤出現癌變的概率更高。直腸腺瘤癌變的概率是因為在直腸內代謝廢物會經常通過,會對腺瘤進行摩擦,長時間下去就會導致癌變,而且直徑越大的腺瘤癌變的概率也就越高。

肝硬化跟肝癌有關係

肝硬化離肝癌非常近,當然肝硬化的出現跟肝炎有很緊密的聯繫,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等,會導致肝功能下降並引起肝細胞癌變最終導致肝癌的出現。

上述都是一些癌前病變,針對不同部位的癌症,所對應的癌前病變也是不同的,但其實並不是說出現癌前病變就一定會患癌。

癌前病變跟癌症並非直接等號

並不是所有的癌前病變都會發展成癌症的,從癌前病變發展到癌症往往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在這個時間段之內進行治療就可以將癌症扼殺在搖籃當中。比如在導致宮頸癌變的一系列癌前病變當中,往往需要經歷長達十年的時間才會發展成癌症,如果在這個階段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也可以進行預防。

如果只是出現癌前病變身體並無任何異常現象,大家不需要擔心,去專業的機構進行檢查,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就可以。

關注“腫瘤的真相與誤區”,每天瞭解一點腫瘤知識~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現在很多人一看到“癌”就很緊張,因為不瞭解醫學名詞,看到癌前病變裡有“癌”,就在想癌前病變是癌症嗎?其實,癌症癌症的發生不是突然出現的,與很多因素有關。癌症一路發展過來,會經歷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癌前病變雖然帶著“癌”,但是與癌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癌前病變與癌症不能直接劃等號

癌前病變,是指癌症出現前的一種疾病形態,癌症都是從癌前病變發展而來的,但是癌前病變並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從癌前病變演化成癌卻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較常見的癌變病變有:黏膜白斑交界痣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潰瘍

腺瘤性腸息肉皮膚慢性潰瘍肝硬化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伴上皮非典型增生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等等。

癌前病變是可逆的,是良性病變到惡性病變的轉折點

癌前病變與癌症不同,也不屬於癌症早期,因為沒有癌細胞事。癌前病變是可逆的,對一個疾病發生、發展歷程的一種不穩定性描述。如果查出癌前病變也不要太擔心,定期檢查即可。對於年齡大於40歲以上、有癌症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可以每1~2年甚至半年做一個病變部位的檢查,比如腫瘤標誌物、CT、胃腸鏡、B超等,密切監控病變狀態,必要時進行手術切除。

我是腫瘤醫生張國玲教授,以上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腫瘤醫生張國玲教授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癌前病變”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不明顯,沒有特異性。常以隱痛和消化不良為主,表現為餐後明顯上腹部不適、疼痛,並有噯氣、反酸、噁心等症狀。

胃癌發展大致過程

  • 正常胃黏膜

  • 慢性淺表性胃炎

  • 慢性萎縮性胃炎

  • 腸化生、異型增生

  • 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老,年紀大的胃炎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為主。萎縮性胃炎是胃癌主要癌前病變,但如果正確治療、保護得好,大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是不會癌變的。

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炎反覆發生,胃粘膜反覆受損又修復,結果胃裡長出了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出現了“腸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被認為是癌前病變,處理不好,就是胃癌早期。

干預方法

1 檢查推薦淺表性胃炎每3年查一次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每1~2年查一次胃鏡,並積極治療。檢測幽門螺桿菌,視情況進行規範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2 戒菸酒萎縮性胃炎的嚴重程度和吸菸、飲酒正相關。

3 規律飲食飲食要細嚼慢嚥、少吃醃製食品、不要暴飲暴食、不吃辛辣黴變食物。


易加醫,為腫瘤患者尋找一切可能


給一瓶二鍋頭


癌前病變和癌症並不能劃等號,這是肯定的。

臨床上常見的癌前病變包括以下幾種:黏膜白斑、慢性子宮頸炎伴宮頸糜爛、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的息肉狀腺瘤、皮膚慢性潰瘍和肝硬化等。

我們具體來看癌前病變和癌症的聯繫和區別是什麼呢?

二者的聯繫:癌前病變細胞較正常細胞會更容易發展為癌症,如果癌前病變不予控制則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癌症。

二者的區別:第一,如果說細胞已經發生癌變的時候,在臨床治療上這個進程就只能被控制,但是卻不能被逆轉。但是癌前病變時如果能夠給予正確的治療和控制的話,癌前病變可以不繼續向癌症發展,而是向正常組織逆轉。第二,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比較快,而且可以通過血液、淋巴等轉移到身體別的組織器官,但是發生癌前病變的細胞生長速度沒有癌細胞快,也不會通過血流和淋巴等轉移。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如臨床上黏膜白斑存在一定的異型性,如果長期不愈有可能轉化為鱗狀上皮癌;皮膚慢性潰瘍如果存在長期慢性刺激,部分病例可發生癌變。可以看出黏膜白斑和皮膚慢性潰瘍雖是癌前病變,但是臨床上很多黏膜白斑和皮膚慢性潰瘍停止刺激後並沒有發展成癌症。

人們對於癌症的恐懼有時會給癌症本身增加神秘的色調,同樣,對於癌症的不解也會增加對於癌症的恐懼。建議對於有癌症家族史者,要定期接受篩查;如果已經發現癌前病變的人群也不要太過於緊張,及時、積極地干預治療對於癌症的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本期答主:魏俊芳,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所謂癌前病變,是指某些具有癌變潛能的病變,如長期存在可能轉化為癌。它們在形態學上主要表現為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常是腫瘤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處於不穩定狀態,如能及時治癒,便可能恢復正常。反之,如不積極治療,則有可能發展為癌。

腫瘤的發生和演進是多因素作用下經長時間、多步驟發展,並有多種基因參與的一個漸進過程。多數腫瘤的發生經歷了局部組織的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最後發展為浸潤癌,這體現了腫瘤的多步驟發展。加深對這一過程的認識,特別是對一些癌前病變的患者進行隨訪和普查,有利於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有利於惡性腫治癒率的提高。

癌前疾病是指某些統計學上發展為癌的可能性較大的獨立性疾病。它們通常伴有癌前病變,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有的可能轉變為癌。臨床上常見的癌前疾病有:慢性子宮頸炎伴子宮頸糜爛,纖維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胃及結直腸的腺瘤性息肉,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外耳道、陰莖和膀胱的乳頭狀瘤,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慢性乙型與丙型病毒性肝炎,結節性肝硬化,體積大於1cm和伴有結石的膽囊腺瘤,結腸慢性血吸蟲病,隱睪,日光角化病及交界痣等。正確認識和積極治療上述癌前疾病,對腫瘤的預防有重要意義。


腫瘤何大夫


國人普遍談“癌”色變,有時甚至到了讓人不可思議的程度,只要沾上“癌”字就嚇得膽戰心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癌前病變”這些帶有“癌”字眼的醫學名詞嚇倒。


其實,“癌前病變”儘管帶有“癌”字,但跟癌症根本就是兩回事。

先來說說什麼是“癌症”。


什麼是“癌症”呢?癌症其實是老百姓的通俗叫法,實際上指的就是惡性腫瘤,癌症就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就是癌症。惡性腫瘤就是惡性的腫瘤。腫瘤按性質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交界性腫瘤,惡性腫瘤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癌症,很顯然它是一種惡性的疾病,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不是什麼好東西,一般長的比較快,而且有侵襲,會向遠處擴散和轉移,如果任由它發展下去,它會向周圍侵犯,直至將“種子”轉移到遠處,在那裡生根發芽,也就是所謂的癌症擴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最終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普遍對癌症心存恐懼,談癌色變。


惡性腫瘤可以進一步從來源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稱為“癌”,胃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結腸癌等等指的就是這一類癌症;另一類是從間胚葉或結締組織(肌肉、血管骨骼、結締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稱為肉瘤,相對少見一些,比如脂肪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骨纖維肉瘤、血管肉瘤、軟骨肉瘤、平滑肌肉瘤等等。

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惡性腫瘤名稱後面都一定會帶有癌或肉瘤的字樣,比如淋巴瘤,從字面上它沒有癌和肉瘤的字樣,但它可是名副其實的惡性腫瘤。還有白血病,儘管叫“病”,其實它也是名副其實的惡性腫瘤(俗稱血癌)。建議大家不要想當然地望文生義僅從名稱上來判斷。

通過以上分析,大家對癌症應該有所認識,那什麼是癌前病變呢?它是不是也是一種癌症呢?下面就來說一說什麼是“癌前病變”。


想要知道什麼是癌前病變,我們先要知道的是:癌症的長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就是說,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長癌症,癌症有一定的發展階段,比如,某個人診斷得了癌症,其實在這之前,在他的身體裡經歷了一系列的階段過程,其中就包括癌前病變階段。其實,醫學上更準確地應該叫癌前狀態,包括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兩個概念。“癌前疾病”指的是與癌症相關的良性疾病,它們有發生某種癌症的可能性傾向性危險性,是一個臨床概念,比如胃癌的癌前疾病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這些本身都是疾病,它們當然都並不是癌症,但它們有癌變的可能。“癌前病變”指的是已證實與某種癌症發生密切相關的病理變化,即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是一個病理學上的概念,它在形態學上有細胞學和結構學上的異常,在遺傳學上有基因克隆性的改變,在生物學行為上很可能會發展為具有侵襲和轉移能力的浸潤性癌(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癌症),分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相當於輕度和中度異型增生)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相當於重度異型增生)。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癌前病變不是癌症,查出癌前病變並不是表示得癌症了。那有什麼辦法可以逆轉癌前病變嗎?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癌前病變只是惡性腫瘤(癌症)的癌前階段,仍然不是癌,這個時候積極干預,可以將癌症扼殺在搖籃中。只要及時干預治療,多數癌前病變不會或者是沒有機會發展到癌症。有辦法逆轉嗎?癌前病變本身就有一定的可逆性,既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癌,也有可能自行或在採取某些有效的處置措施之後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如果暫時不能進行干預和處理,加強監控檢查也是重要的措施,比如口腔和外陰的白斑病變可考慮進行治療干預,並取活檢送病理檢查。又比如,家族性結直腸息肉病或腺瘤要早干預,定期行腸鏡檢查,視情況行腸鏡下的息肉摘除或切除,並常規送病理檢查。

已經處於癌前狀態,但還不是癌症,應該感到慶幸,這是身體對你的警示,除了前面說的進行積極干預處理和監控檢查,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及時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戒菸限酒,遠離致癌物,呵護機體的免疫力,等等。

一句話,如果發現有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該積極治療的要儘早干預治療,該定期檢查監控的也要做到去定期檢查監控,不要掉以輕心,該採取預防措施的要去付諸行動改變,聽之任之的後果,必然是將來後悔。


問答作者簡介:@腫瘤專科醫生 潘戰和,腫瘤科副主任醫師,今日頭條健康問答專家,碩士研究生導師,知名腫瘤科普作者,健康專欄作者,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首批成員,健康中國科普之星,微博2016最佳醫學科普達人,擁有200萬+粉絲的微博大V,微博2016十大影響力醫療大V,新浪微博@腫瘤專科醫生。長期從事惡性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工作,熱心並致力於腫瘤科普,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著有暢銷科普書《談“情”說“癌”》。


腫瘤專科醫生


首先先說答案,癌前病變與癌症之間並不能劃等號,不過兩者間存在一定的聯繫。


先來搞清楚,什麼是癌前病變。所謂癌變病變是癌症出現前的一種疾病形態。常見的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腸息肉、肝硬化等等。雖然癌前病變還不是癌症,但如果不被重視的話,也有很大的幾率發展成癌症。像萎縮性胃炎就有可能發展為胃癌,宮頸糜爛也有可能發展成宮頸癌,Barrett食管可發展成食管癌等等。


那麼若是患上了這些癌前病變,就一定得癌麼?並不是的,只不過預示著有較大的幾率而已。再說了,這些癌前病變也是可以治療的,並非治不好。像萎縮性胃炎和胃潰瘍就可以找腸胃科的專家進行治療,吃藥的話就可以治好,所以不需要那麼緊張和過度擔憂。


其實癌症的發生是由內部因素和外在因素導致的。若日常生活中喜歡喝酒抽菸,即使沒有癌前病變,也有很大的幾率患上肺癌或者肝癌。


再次強調一次,癌變病變不是癌,但是請注意隨診隨訪,別讓癌前病變有變癌的機會。

此外注意飲食和心情開朗,戒菸戒酒,規律生活,定期健康體檢,讓癌前病變減少或消失。這樣就會讓癌不再萌芽。讓人類癌症得到真正的預防。


指導專家:李家平,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國之名醫-優秀風範”獲得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介入科,長期從事腫瘤與血管微創介入治療。


醫聯媒體


癌前病變與“癌”字掛鉤,難免會被認定二者之間存在某種親屬關係,事實上,癌前病變一個癌細胞都沒有,和癌症早期徵兆也非同一概念

癌前病變是一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具有不穩定性。像一些良性病變,如果早期予以干預治療,則病情可逆,若是得不到有效控制,則有可能往癌症的方向發展。

我們熟知的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腸息肉等等,這些都與胃癌相關,但它們真正演化為癌的可能性卻只有2%-3%,就像癌症的基因檢測一樣,我們可以預測受檢對象的患癌風險。但即便測出高達80%的患癌幾率,我們也無法確定癌症是否真的會發生,

癌前病變和癌症並不能劃上等號。

或許有人會認為既然癌前病變與癌症相距甚遠,那又何苦冠上“癌前”讓人膽戰心驚?其實,就如我們不能肯定癌前病變的未來就是癌症一樣,我們也無法排除它最終會走向癌症的可能性,界定癌前病變並予以積極治療可以最大程度規避患癌風險。

癌前病變通過醫療干預是可以逆轉的,確切表述應該是積極治療可將病變終止在某一狀態,使其不會往惡性腫瘤的方向發展。

例如萎縮性胃炎,如果患者只屬淺表性胃炎,一般僅給予飲食及生活方式的指導。若已是處於中度階段,則會添加保護胃粘膜的藥物。但當發展到重度萎縮性胃炎,甚至出現異性增生時則應該提高警惕,除了相應的藥物干預之外,還應每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接受胃鏡複查及腫瘤標誌物等相關檢測,將癌前病變扼殺在搖籃期。

體檢是發現癌前病變最有效的手段,我們建議年齡大於40歲以上的人定期接受防癌檢查。另外,有癌症家族史、來自癌症高發地區的人群或是某些經常接觸致癌物質的工作人員如礦工等等,應針對性地予以單病種癌查。一般的防癌檢查包括低劑量螺旋CT、胃腸鏡、乳腺鉬靶、腫瘤標誌物等,這些不僅能查出癌症,也能查出良性病變。

湖南醫聊特約問答作者:湖南省腫瘤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乳腺外二科主任醫師 鄧宏武

湖南醫聊


癌症在發生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癌前病變是指是指在任其自由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癌變可能的一些疾病,比如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縮性胃炎、皮膚慢性潰瘍、子宮頸不典型增生、結直腸的多發性腺瘤性息肉、肝硬化、某些良性腫瘤等。肺癌同樣存在癌前病變,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已被視為肺鱗癌的前期病變,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肺腺癌的前期病變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去年醫院有個護士發現5mm磨玻璃結節,病理提示就是腺瘤樣增生。癌前病變其實也是多因素造成的,如環境因素、長期慢性炎症、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遺傳基因等等。

癌前病變與“癌”字掛鉤,在這個癌症發病率極高的社會,很多人非常擔心查出癌前病變遲早會發展為癌症,甚至不少人把癌前病變直接等同於癌症,嚇得夜不能寐。事實上,第一,癌前病變不是癌症,也不是癌症的初期,它們與癌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二,癌症都會經歷癌前病變,但不是所有的癌前病變最終都會發展成癌症,只有少部分的人可能會出現癌變的可能。

從癌前病變演化成癌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且是否會沿這段路走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熟知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瘍、胃息肉等等,這些都與胃癌相關,但它們真正演化為癌的可能性卻只有2%-3%。而宮頸鱗狀上皮中一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治療,10年後大約1/3的患者可能會發展為宮頸鱗狀細胞癌。在所有的癌前病變中,部分癌前病變是可以逆轉的,發展過程中可能自行退縮,比如宮頸輕度上皮內瘤變,一般為炎症表現;部分病變生長極其緩慢,甚至在一生中,都發展不到需要醫療干預的地步;部分癌前病變通過積極治療可將病變終止在某一狀態,使其不會往惡性腫瘤的方向發展。比如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可以進行宮頸椎切手術治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檢測出癌症前病變還是一件好事情。在發現體內存在癌症前病變的時候,我們可以積極的隨訪或者及時去進行干預治療,將這些可能轉換成癌症的危險因素及時的“扼殺在搖籃裡”,避免這些病症持續的發展。

如果僅僅發現有癌前病變,並沒有出現更多異常的表現和不適,不要過度驚慌擔心癌症的到來,更不能把癌前病變與癌症劃等號,而應擺正心態,科學飲食、合理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


胡洋


癌前病變是惡性腫瘤發生前的一個特殊階段。從正常組織到發生癌變的中間階段稱為癌前病變。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階段的緩慢過程。癌前病變本身並非惡性,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繼續發展下去,很容易變為癌(或肉瘤)。因此說癌前病變不等於癌症。

癌症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所謂的癌前病變是指具有癌變可能的某些病變。許多癌症如果能在癌前病變期予以重視,是可以控制其發展的。例如子宮頸鱗狀上皮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加以治療是可以控制的疾病,而不加以治療,約1/3 的患者在10年後發展為鱗狀細胞癌。因此,對癌前病變我們既不能過度擔心,也不能無視其發展,要採取積極的措施治療。

癌前病變常表述為異型增生和上皮內瘤變。常見的癌前病變有黏膜白斑、慢性子宮頸炎、子宮頸糜爛、纖維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卵巢囊腫、慢性胃潰瘍和萎縮性胃炎、胃腸道多發息肉、慢性膽囊炎合併膽石症、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潰瘍、子宮內膜和支氣管黏膜等處上皮非典型增生、包皮過長及包莖、燒傷瘢痕、色痣等。

如果能夠在癌前病變階段發現疾病並積極治療治療,癌前病變是有可能逆轉的。比如手術切除,藥物治療等,所以有以上病變的患者應儘早到醫院就醫,已取得及時的治療,減少癌症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