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文化傳播上的兩個不平衡問題嚴重


樓宇烈:文化傳播上的兩個不平衡問題嚴重


我對於中國文化感覺有擔當的責任,是因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有幾件事情對我觸動很大。

其中有一件很小的事情,有一個歐洲瑞士的留學生在我們這兒學中醫,有一天他跑到我這裡來跟我講,他說我來了一年了,很多講中醫的老師還用西醫的理念來詮釋中醫的很多觀點。我覺得裡面問題很多,我知道中醫跟中國哲學關係很密切,我能不能來聽聽您的中國哲學?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說我歡迎你來,歡迎你來我們這兒聽中國哲學。

但是我馬上又感覺到,當時我們也是用西方理論框架來詮釋中國哲學。我就跟他講,你也別抱太大希望,因為我們現在也是以西方哲學架構來講中國哲學,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就是認為一部哲學史就是一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歷史,是唯物主義不斷戰勝唯心主義的歷史。

比如我們講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這就完全背離了中國文化中“心物一元”“對立統一”的傳統,中國文化不存在誰第一誰第二。王陽明認為,當我們去看山中花的時候,山中的花和我的心,“一時明白起來”,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應該是統一的。

中國哲學不去討論心和物誰先誰後的問題,而是討論心物在一起的時候是什麼意義,心是什麼、物是什麼;不在一起的時候,心又是什麼、物又是什麼。這才是中國的哲學。

這也就讓我想起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為我同時研究中國近代哲學史,1935年中國有十位教授聯名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宣言第一句就說“在文化領域裡,我們看不見現在的中國了”。我後來看到這個宣言時觸動很大,但是還沒有那麼深刻。

到了八十年代,當這位留學生希望來聽我的中國哲學,以更深刻地理解中醫、理解中國文化的整體性的時候,我當時就感到中國文化的問題不僅有我們對它的否定,而且我們已經潛移默化地用西方理論框架來構建我們的傳統哲學、傳統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已經失去了它最原本的精神。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覺得我們需要振興中國文化的靈魂,要擔當起這樣一個責任來。

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的交流

八十年代還有一個事情對我觸動也很大,應該說當時全世界有一個文化討論熱,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變成地球村,強勢國家文化對於弱勢國家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地方的文化在迅速消亡。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關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

我們經過了“文革”以後,社會中的很多文化傳統、習俗都在慢慢消失。當時我就看到有人說,我們要向國際看齊、要世界化。有人說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意義,這類觀點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們要跟世界交流,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找到自己文化的主體,這樣才能夠跟世界不同文化交流。

當時我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想法,我們必須要重新樹立起文化的主體意識。只有樹立起自己的文化主體意識,才能更好地跟世界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吸取世界文化優秀的東西。

如果沒有文化主體意識,我們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長處和短處,也看不到世界文化的長處和短處,也不知道怎麼取長補短。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如果是單一的文化就會停滯發展,沒有發展前途。

文化傳播上的兩個不平衡問題嚴重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我寫過一篇文章——《對於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的思考》,總結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一些問題。

我覺得文化傳播上的兩個不平衡問題嚴重。一個是西方文化傳播的比重遠遠超過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比重。年輕人知道很多西方文化的歷史、知識,而欠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我常常舉一個例子,歷史上兩位同年去世的世界性戲劇家,一位是英國的莎士比亞,一位是中國的湯顯祖,同時在二十世紀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

但是我問了很多中國年輕人,他們都知道莎士比亞,也知道莎士比亞的劇作,但是竟然沒有人知道湯顯祖,更不要說他的《牡丹亭》了。這對我來說,可以說是很大的一個傷害,中國人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瞭解。所以我發現在二十世紀中西文化傳播失衡的問題很嚴重。

再一個是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失衡。二十世紀我們過分強調科技文化,大家不關注人文文化,以至於認為學習人文學科的學生都是成績差的,都是沒有出息的、沒有志氣的。所以我這篇文章中就希望在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中,能夠把這兩個不平衡調整過來。第一步,能不能讓西方文化的傳播跟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達到一個平衡。

如果再進一步,那就是要求把對中國文化的傳播高於對西方文化的傳播,這並不是排斥,而是有我們自己的文化主體意識。同樣,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質是以人為本,人文文化更重要的是對於社會、對於科技的引導作用、指導作用。我也希望在二十一世紀能夠把人文文化的傳播、教育逐漸地提升到跟科技文化的傳播、教育同樣重要的地位。再進一步,希望人文文化的教育、傳播能夠稍高於科技文化的教育和傳播。

今天,二十一世紀已經過去二十年,我也希望大家思考思考、觀察觀察,這樣的局面是否有所轉變。某些領域中,我認為已經有很大的轉變,確實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也越來越重視我們的人文文化。

在另一些領域,這種不平衡還是沒有被改變,還是沒有能夠達到我那篇文章中的理想狀態,所以我很憂慮。我在一個系列講座中談到傳統文化中的根源性典籍,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靠我們的創新,而是靠我們不斷地對經典的傳承和發揮,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千年的最根本性的典籍。然後介紹中國文化的主體,儒、道、佛三方面。

我也看到在中國文化中有道藝並重的傳統,道和藝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我們都是用道來統藝,由藝來臻道,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它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體現了中國文人、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擔當。

中國文化是動態的文化,不是靜止的文化

中國的醫學既是人文的又是科技的,它是對中國文化的踐行。很多人認為中醫不科學,因為它沒有生理解剖的基礎。但是中國文化是動態的文化,不是靜止的文化,不是簡單靠推理做靜態分析的。

一個屍體的五臟六腑是互不關聯的,中醫秉承中國傳統文化根本精神,它是動態地瞭解人的生理機能。在一個活人身上,不可能心是心、肺是肺、胃是胃,各個器官不可能互不關聯,心肺腸胃是互相關聯的整體。有個病叫“肺心病”,所謂“肺心病”是心臟問題有可能影響肺,肺的問題有可能影響心臟,這就是因為我們是整體性動態性地觀察人的身體,臟腑並不是靜態的、分離的。

所以我們不要再說中國沒有解剖學,中國有解剖學,但是中國不是在屍體上做解剖,而是活體上動態的內觀解剖學。這才是中國文化的根本,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精神也是內觀,我們中醫不是對外,而是對內、對人類自身的學問。

人必須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這才是文明,這才是文化

我們現在再看世界的發展,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的精神特質,對於現在世界上的很多問題都是一劑良藥,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補充。

歐洲啟蒙運動高舉人本主義大旗、讓人從神的腳下站起來,這是受到中國人本主義、人文精神的影響,幫助人成為一個理性的獨立自主的人,這也促使了啟蒙運動以後近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而現在人們又陷於物慾的束縛,在科技和物質面前失去了自我。現在最重要的是幫助人們從物質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近代西方文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那時候說東學西漸,現在又出現新的東學西漸的潮流,雖然還不是那麼明顯,但是我們有責任把中國文化的精神弘揚起來、傳播出去,來彌補當今社會對於物慾的過度追求造成的精神空虛。

中國文化永遠是多元幷包的,儒家是講擔當的,有自覺的社會責任感;道家的思想是看得開,與自然融為一體,知足者常樂。荀子就講到務必使“欲不窮乎物,物不屈於欲”。人是萬物之靈,有主動性、能動性,所以人更要自覺自律,不能讓自己的慾望無限擴大。中國人文精神的根本體現就是人的自覺和自知,不能為了追求物慾忘了自己應該幹什麼。人必須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這才是文明,這才是文化。儒家是敢擔當,道家是知足看得開,佛家是不執著放得下。這三種思想配合,是非常和諧的,既敢擔當,又能看得開、放得下。

所以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首先把中國文化在我們自己國內發展起來,讓我們的國民都能在生活中體現出中國文化。我們的“一帶一路”是經貿交流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因為客觀上在經貿交流的過程中,各國把自己的文化通過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言行舉止、為人處世方式傳播出去了。

所以文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身體力行去傳播,而不是單單靠講道理。如果我們不說中國話、不穿中國衣服,怎麼去傳播中國文化?必須把它落實到我們生活的時時處處中,身體力行才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出去。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原標題為《跟世界交流 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樓宇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