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发生过哪几次转折?

750ml牛奶


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民族大融合,也就代表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

第二次是西晋末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南北的交流,南方达到了人口和极大地开发,中国经济富饶程度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迁移;

第三次是隋唐时期,也是最后一个中国的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到唐朝,其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灿烂,后世都不可超越。


精卫填


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周代的礼乐文化体系由于连年战乱而崩解。孔子很崇尚周公制礼作乐,很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礼乐文化,但是诸侯们都想称霸,不想实行“仁政”、恢复礼乐。所以,孔子在政治上很失败,回到民间办私学,用礼乐文化这一套教育弟子,最终创立了儒教。

独尊儒术

汉朝取代暴秦,最初使用道家学派的理念治国。到汉武帝,听了儒臣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教成为中国主流宗教和治国理论。

理一分殊

受道教影响,宋朝的儒者提出“理一分殊”,可以用“格物致知”的办法,去取得对“理”的认知。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在身前并不得志,就去民间书院讲学,逐渐地,理学取得了官方地位,朱熹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朝廷颁发的科举考试唯一的依准。

心外无物

明朝大儒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等等,对官方理学进行了的拨正。

“打倒孔家店”

晚清,康有为创立“孔教会”失败。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主要据点,以《新青年》为阵地,以钱玄同、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针对“国故”开炮,主张“把线装书扔进茅厕”,要“打倒孔家店”。在“科玄之争”中,将孔孟之道、理学、心学一概指为“玄学鬼”。在语言文字上,废除文言文,用白话文写文章(包括诗歌)。


慈善文化研究


文化的转向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而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有几个大的转折,影响深远。

1.秦汉时期

由先秦的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是中国可考的历史进程中第一个文化大转折。

秦灭六国,不仅统一了政权,还统一了文字与度量衡,废黜了六国文字,同时在文化上大力封锁,结束了先秦的那个思想繁荣的时代,进入法的统一。但过强则折,短命的秦朝之后,汉代前期偏于道家的简朴虚淡,直到武帝时期,正式进入尊崇儒术的纪元。

从此六经为道德伦理设立了标准和指导,在人才推举制之下儒学成为一家之言,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这一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大转折,确立了儒家的正统身份,使百家退于朝堂之外。

2.魏晋时期

两汉之后,国家又陷入离乱纷争的局面,而佛家西来,与本土的黄老之道多有暗通之处。由于国家政权的脆弱,权力统一尚不能长久,所以文化的统治暂时无暇顾及,由此而进入一种思想解放的时期,文化似乎又有了喘息之机。

所以佛道大盛,谈玄说妙的清谈之风大渐,而行为疏狂的各种人物兴起,为这个时代增添了许多异样色彩。它与先秦百家的时代精神有所契合,但似乎又有些不同,显得更乖僻些,气质偏弱。是中国文化的第二个转向。

3.隋唐时期

经由魏晋南北朝的分崩离析,人们又迎来隋唐的大一统。而道德之治的时代似乎更加远去了,人才的选拔由推举制进入了科举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转向标志。甚至比汉到魏晋的转向意义更大。

因为人才升降的通道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意味着整体社会的心性发生了一个大变化,认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才是制度的变化。所以这是人类由道德为主的时代进入以才能为主的时代的标志,以前靠道德取士,如今以科举考试来取士,文化整个转向了。

虽然科举的内容主体仍然是儒家思想,但经由文字的表达,实质往往和表象有所分离,所以说是道德消退的一个象征。也就无怪乎有了韩愈的振臂高呼,写下《原道》等经典以发起恢复古文的运动。但从之者甚少,所以只是整体趋势下的一股逆流罢了。

此后国家虽然有分有合,但从文化思想上,已经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了,宋明理学只是一股小风,并没有实质性的文化转向发生。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清朝。由唐到清,只有风格的流变,没有根基的动摇。

4.五四以后

真正的西风东渐,近代中国的变革,由西方工业的坚船利炮打开,同时西方思想也传入中国,成为了文化的第四次转向,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

不仅带来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也带来了科学的精神,儒学几近消亡。要说从隋唐以后,只披着道德的皮囊,内中多有腐朽,那么五四之后的近代,就干脆连皮囊也不要了。尚虚好柔的中国文化被崇尚强力威势的西方文化替代,中国这古老的文明古国被迫进入世界,参与其中。

直到如今,人们整体变得越来越刚强,性格坚硬,是文化导向如此的结果,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变化的运数。但一切都在变化,这是必然的。

即使环境使人走向一面,但不会永远走向某一面,一旦超越某个极限,仍然会返回,走向另一面。所以这崇尚刚强的时代虽然兴起了,也终究还会过去,只是不知下一次的文化转向应在何时了。

但从细微的层面讲,当人们内心都向往另一面的时候,转变就已经在发生了。只不过是事起于微末,而显于盛壮,暂时看不出来罢了。总的来说,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思想,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所以才有所谓的转向。


鱼生文化杂谈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民族大融合,也就代表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三次大转折。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第二次是西晋末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南北的交流。第三次是隋唐时期,也是最后一个中国的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到唐朝,其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灿烂,后世都不可超越。

我也相信,中国还会有一次大的统一,那就是台湾宝岛回归祖国大陆,让华夏子孙一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国家的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吴淮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文化大融合,其中有两次大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从远古的部族文化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形成了百家争鸣,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第二次是汉魏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时代被消化吸收,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前两次儒家都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但是第三次文化冲突却是儒家思想的节节败退,虽然早在明清之际西方文化就逐步传入中国,但真正冲击中国传统的封建

主义文化的西方近代思想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改良主义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

化运动,形成了中西文化论战。论战的性质实际上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

第一节从解释学和文化哲学看儒学的第三次转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如果我们从解释学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和传统儒学的三大转折,就会发现:从夏商周三代经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两汉经学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远古的部族和地域文化演变出夏商周的王朝官方文化到春秋的官学下移,私学的出现,到战国时代儒、墨、道、名、法、阴阳、兵、农、小说家、杂家等各派学说的百家争鸣,再经过秦汉之际黄老之学与儒学互争统治地位,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终于形成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从文字的统一,古代经典的解释,思想的创新,每一个学派都有其自身特点,然而儒家思想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不是偶然的,尽管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但到了孟子时代已经前呼后拥引起各方诸侯和大夫世家的注意,到了汉代董仲舒哲学被定为官方学说,就在于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家族式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维护封建国家大一统的思想文化,其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与柔和的人性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决不是秦始皇那样的焚书坑儒,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现今笔者把文化转折分为7个阶段,按照历史演变过程的方式来分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变化,如下:

原始部落,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科技全球化阶段

原始部落: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亲眼见到过,只是利用一些文字和文物历史来推断当时发生过什么,笔者认为在当时的部落文化的形成是一种集体求生欲望集合体,无论是语言还肢体的沟通都是一次重要的变革经历。

奴隶制度:当人们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就会萌生其他的欲望,现有人类的思考是人类贪欲和占有欲望的形成也是大脑不断进化的标志,但我认为在这场变革中恰恰是个人文化的极端表达,这场变革中是很多人为一个人的想法而服务

封建制度:很多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不限于服务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得不到完成欲望的条件时,就会把自己得到的东西分发给能帮助自己的获得更多欲望的人,从而控制更多的人。思维多元化能做的事和能思考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同时烦恼也随之跟来,多少种的思维就要有多少种的烦恼,文化就有多元化的进展,最终就是怎么来控制人的思维,所以又有了无尽的答案来解释这些萌生的烦恼。

半封建半殖民地:笔者认为这个时期是一个思维变动最大的时候,思维固化时间过长,导致思维变化小,探索的事物道路越来越小,突然这种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改变了文化发展方向,由固有的多人多元化保护一个人的利益思维,变成个人无组织思维方式,起初就像风筝断了线不知道去向何方,所以个人又会回到个人生存出现危机的思维。表面上文化没有继续前进,但这无意间打破了文化思想的不良的延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新融合文化思想,新的,旧的,外来的,自生的看起来很杂乱,但又是一次碰撞的组合,可以分裂出更多的思想文化,但都是不成熟的融合

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听起来都是社会主义文化思潮,但在这个短短的时间开始不断成功融合,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断的探索。

科技全球化:一些思维文化被探索成功后,就要被宣传出去,宣传广泛了反馈的思维就会更多,就像代数中学习的排列一样

总而言之,文化发展就是以思想变革为前提,一次思想的变革就会产生文化转折,笔者浅见。


思维过程太阳


第一次是幽王之乱后,夏商时期建立了世袭制度,中国从此产生了贵族,而同时,中国也摆脱了原始社会的蒙昧。建立了封建制度,渐渐国力强大,取代了商的领导地位,并分封子弟为诸侯,从此中国建立了封建分封制,开辟了辉煌的文明史。

第二次是汉武大帝统一,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后,中国的文化典籍遭受重创,对于而当时的汉武帝雄心勃勃,力图建立史无前例的强大王朝,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的外儒内法、天人合一、春秋决狱等等,让文化又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第三次是元明两朝,北方蛮蒙灭我中华,宋人成为鄙贱的“第五等人”,中国人在蒙古人的高压统治下,只有写写散曲为乐。而明朝又试图建立一个绵羊世界,大兴理学,中国文人进入变态的犬儒时代。最终,明朝建立的听话的国家在满族的进攻下,一触即溃,中国又忘于外族。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纵观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民族大融合,代表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四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到近代“五四运动”。

总之,在中国文学化发生了四次转折中,从秦朝起,中国的语言就开始割裂了,写字用文言文,说话用白话文,经过漫长的历史进化,到明清两朝,开始出现白话文的文学作品,而满清灭亡后,中国人急于摆脱这种耻辱,中国的激进文人开始发起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国的教育制度开始变革,而白话文也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书籍;现代诗进入诗坛;老式学堂退出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化 繁荣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文字大变化,由繁体汉字简化成目前这种文字,中国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灿烂,应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





文旅揽胜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转折点:

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之时,官学散于民间,百家学术萌发,人文理性精神日进。

这一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儒家主张崇尚伦理道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法治等等……

这一时期百家争鸣,传统的神权观念和神权思想受到了“德”、“仁”、“礼”、“法”等思想的猛烈冲击、批判。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也为中国奠定了疆域和思想的基础。秦始皇焚书坑儒,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之后,又统一度量衡。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

从东汉后期到隋代五百多年的时间,是一个乱世的时代,也是中原文化和周边胡族交流最密切的时代。

玄学开始盛行,富于思想的知识分子致力摆脱两汉以来经学传统的束缚,转而注重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

宋元明清:

宋朝理学的形成是传统儒学的一次复兴。儒家思想形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然又中衰于魏晋隋唐时期,后复兴于宋、元、明、清。宋代对儒学的复兴并不是如两汉时期的经学,而是转向于对经典的思想内涵的探讨与解析。


秋向秦


根据本人学到浅薄的知识来回答你,也希望有更丰富完整的回答。我认为诗经的出现,那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体系的时期,应该是在周朝之前吧。

而下一个时期应该时周朝到汉朝之间,包括汉代文化在内。这个时期主要是记载各种历史,名人事迹的周文化,如左传,国语,公羊传,礼记等。还有春秋战国文化,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形成各种学说思想和文体,如楚辞,谋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等。汉文就更加走向成熟了,形成了统一的文化体系,文章不但追求有力的思想观点,还追求句子的完美,行文的艺术美。

还有一个转折就应该是汉末唐初了。从唐朝到宋朝,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达到鼎盛,产生了很多著名的诗、词、散文、游记等美文,代表人物太多了,比如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等。

接下来就是元朝以后了,开始出现戏曲了,还有明清小说,在文化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比较大。

直到近代五四时期,中国文化不但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白话文,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也有了更大的进步,自由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知识份子开始觉醒,并付之行动。

如果说还有一个转折点的话,应该就是在当今2010年左右,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智能化产品的流行,目前的文化使用多媒体形式表现更加多元化,如网络文学,小视频,动漫,口语化。比如,以前记录一件事可能用几百字来表述,现在却用几张相片,加上几句生活日常用语。或者直接拍一段小视频记录一件事,配上语音解说,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化,使得思想观点的传播更加快,更加直观,更加简洁。内容的产生也更加随意化,随时随地都在产生文化内容,表述形式也随意。


锦霖若翔


个人感觉,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王朝更替,文化方向都要发生一次转折,但总体两千年封建性质没变,直到辛亥革命以前。

但这其中有个大爆发阶段,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阶段,诸子百家,学说林立。

另一个阶段就是五胡乱华,南北朝阶段,从史书上看这阶段几百年战争不断,汉族人民差点被灭亡,犹其五胡乱华时期,根本就无文化贡献可言。但是,佛教,就是那时候,渐渐进入中原大地的,当然以前朝代已有佛教记载,但异族的一些民歌,曲风,也大量湧入。这导致后来南朝梁陈,佛寺遍布 。而那时北朝的许多文学作品,便有异族风情。例如木兰诗,等。

后来汉人与异族通婚。民族才渐渐融和了。几百年过去回头一看,三百年无一座十年未战之城,三百年中华大地成了佛教道场。

五代十国历时很短,并没什么文化建树,但宋辽金时期,今天的河北,山东等一些地方,又为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了一把,同时辽金等民族也学习了许多汉文化。那时虽民族融和痕迹不如南北朝,但文化融和却很明显,辽金等族也学会了作诗吟词,烧造瓷器等,当然以前可能也会。但没大量融和。北方汉人可能也从辽金人手中学会一些金银煅烧等工艺。

到了元朝,蒙古人也学会了填词,宋词演变成了元曲小令。汉人也学会了一些蒙人习俗,戏曲杂剧也在社会兴起。最有意思的是中国许多武术门类,其实是跟蒙古人学的。当然并不会是跟蒙古人学的。

这并不是胡说想象,而是有历史依据,因为蒙古入主中原后,是执行了许多年禁武令的。汉人跟本不让习武,甚至一个村,只许一把切菜刀,一口井。一些大型公众集聚厂所,严加看管,更不让习武,这样许多年下来,许多功夫失传,但肯定也有偷练的。但在社会大面上,汉蒙渐一融和,禁武令一松懈,汉蒙矛盾不那么突出时,许多汉人便学会蒙古跤,又加以演化。学会了蒙古骑兵刀法等。

少林寺的许多功夫,据说也是一个蒙古和尚教的。实际蒙人入主中原后,少林寺开始也是禁武的。禁了许多年,但有一年一个蒙古老僧跟元朝皇帝说要到少林寺当主持,元帝同意,这和尚来了之后,蒙人当主持,少林寺禁武令便等同作废,这蒙古老僧便传授了许多功夫给少林僧众,同时也整理了寺中往昔经典。可能也学了寺中原有一些功法。

这其实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元朝其实是一个武术大融和时期。

到了清朝,其实许多文明倒退,但好处是汉人在朝庭也有一定地位,可以高官,满人也认同了儒家文化,虽然好几次大兴文字狱,实施禁武令,篡改四库全书等。但满汉不通婚,旗籍有特权等,是不宜簇进民族融和,文化发展的。而且清皇族特顽固,瞧不起世界他国还不思学习交流,进取。最搞笑的一件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在一仓库发现了两挺很先进的机关枪,一查资料居然是当初英国进贡给亁隆皇帝的。可是亁隆竟拿这机枪当玩县,扔库里不管了。

世界正工业革命大发展,大清朝其实是停滞了。

一直到了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可国家腐败透顶,洋务运动也没能挽救大清。

到了民国,其文化发展大家都知道了。大学,厂矿,电报局,铁路局,白话文运动。等。

一直到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