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漢史趣聞


劉邦在臨終前能明白項羽為何會選擇自刎?私以為這是不可能的,項羽和劉邦本質上來說是很不相同的兩個人,從他們的過往中就可以窺見一二,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後,是名副其實的貴族,他有自己的驕傲和堅持,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而劉邦則出身窮苦百姓之家,前半生就是混日子,是一個識時務、不放過任何機會並無所不用其極的人,性格上有些無賴氣質。

劉邦比秦始皇小了三歲,秦始皇當上秦國國君統一天下的時候,劉邦還無所事事,秦始皇成為始皇帝統治天下的時候,劉邦不過是個小小的亭長。劉邦比項羽大了24歲,當項羽在軍中立功的時候,劉邦還在底層官場混,或者壓根沒有夠到官場的邊。可以想見,倘若不是後來遇到亂世,這兩個人基本不可能會有任何的交集,但命運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這兩個人不僅遇見了,而鬥得你死我活,當然最終還是老辣的劉邦最終奪得了天下,而項羽卻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劇命運。

但登基之後的劉邦也並不是真的就隨心所欲了,當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的時候,他想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一個太平盛世,一些可以利用的人,想為自己寵愛的人做好安排,但是病榻上的他,卻是那樣的無能為力,最終他一狠心,拒絕醫生的醫治,就那樣選擇等待死亡的到來,這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也相當於自殺。但項羽的自刎同劉邦的拒絕醫治性質是很不相同的,劉邦理解不了項羽,只一點,倘若劉邦處在項羽同樣的境地,他一定會選擇活下來。

我們先來看看項羽最後的時光,鴻溝和議之後,劉邦單方面撕毀協議然後出兵攻打項羽,在最初的戰爭中,劉邦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很快劉邦聯合了幾個諸侯分四路對楚軍形成合圍之勢。垓下之戰中,楚軍被圍困,糧草不濟,士氣低迷,但項羽還是領著八百騎兵衝出包圍圈,只是在一路逃亡中,士兵的數量一點點減少,到達東城的時候已經是隻剩下二十八人。

等項羽衝到烏江邊的時候,遇到了烏江亭長,亭長表示可以送項羽渡河回到江東,東山再起,但是項羽拒絕了,他說: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在他看來,是天要亡他,他不想再逃了,不想回到江東,無言面對江東父老。但其實這只是項羽自殺的一個很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項羽接受不了自己遭遇如此巨大的失敗。用項羽自己的話來說,從軍這數年來,他“未嘗敗北”,即便遇到小的失敗,也很快會扭轉局面轉敗為贏,但是這一次不一樣,楚軍基本可以稱得上是全軍覆沒,只有他逃到了烏江邊,這樣的失敗對項羽這種驕傲又自負的人來說是致命的打擊。他征戰沙場以來,從來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從來是居高臨下的,卻不曾想會有一天,他親自分封的各路諸侯征討他,尤其是劉邦,誓要與項羽爭奪這天下,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失敗,而且還是敗得一塌糊塗,這於他是一種恥辱,更是嘲諷,嘲諷他過去的戰績似乎都是假的,他沒有勇氣從頭再來,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自刎。

項羽一死,劉邦很容易就得到了諸侯們的擁戴,然後成為漢朝的開國者,在他征戰四方的時候,他的妻子呂雉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好的賢內助,朝中的局勢很大程度上要靠呂雉來穩定,所以呂雉其實也算是漢朝的大功臣,不過劉邦卻並喜歡這位強勢的皇后,反而更喜歡溫柔的戚夫人。在呂雉的強勢教導下,其子劉盈也變得很懦弱,完全沒有劉邦的影子,這樣劉邦實在喜歡不起來,後期動了廢嫡立庶的心思並付諸行動,只是最終還是被呂雉所阻,呂雉請來商山四皓完美化解了這場危機,商山四皓一直是劉邦想要請出山的對象,但是這四人輔佐劉盈卻讓劉邦欣慰不起來,劉盈做太子意味著呂雉很可能會控制朝政。

劉邦的晚年其實是很悲劇的,他之所以生那場致死的大病還是因為在平定英布之亂中受了箭傷。他初建國封了不少異姓王,這些異姓王在後來多半沒有什麼好結果,英布還直接起兵叛亂。當然叛亂被壓了下來,但是劉邦的病卻無法醫治了,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處理完,他還有很多安排沒有做好,比如將異姓王們全部打掉,比如避免呂氏專權,比如給戚夫人和劉如意安排一個好的未來,但是很多事情他來不及去做,他安排了周昌去輔佐劉如意,希望能保護的了這對母子,但他沒有辦法處置呂雉這個皇后,或者說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置呂后,呂后並沒有任何的過錯,他在生前能壓制住她,但是他去世後,呂后會怎麼做呢?

他寄希望於自己能痊癒,然後還能做最好的安排,或許來得及讓劉盈羽翼豐滿。但是被呂雉叫來為劉邦看病的醫生卻給了劉邦當頭一棒,《史記》中是這麼記載的:

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呂后請來的醫生對劉邦說“病可治”,但是劉邦卻拒絕了,他想死嗎?當然不想,他還有那麼多事情要做,但是他偏偏選擇不去醫治,說這是天命,閻王要收他,扁鵲也救不了。劉邦為何會在這一刻做出這樣的選擇呢?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一就是他從醫生那裡看出了自己命不久矣,所謂的“病可治”不過是勸慰的話;其二就是這是呂后為他選的醫生,很可能本就是要置他於死地的。而劉邦什麼都做不了,只能躺在床上任由呂后擺佈,這是巨大的悲哀,也是一種致命的絕望,他堂堂一國之君已經左右不了帝國的命運,他連自己的命都左右不了了,所以他選擇自然的死去。

比較項羽和劉邦的死亡,其實劉邦不可能在臨死之前突然明白項羽為何自刎,項羽是有得選擇但是放棄了,劉邦是沒得選擇只能主動拒絕醫治等待死亡。


尚宮女史


劉邦臨死的時候才知道項羽把他坑了,而且坑的還很慘,項羽烏江自刎時對劉邦說:“我是死了,但我把全國幾千萬人的吃飯問題留給你了,把秦末天下大亂的爛攤子留給你了,把匃奴帝國主義侵略者留給你了,你自己好自為之,慢慢玩吧!”

劉邦聽了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失敗者的胡言亂語,但劉邦稱帝建國後,項羽說的一件件,一裝裝都是撲面而來,成為了他到死都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匈奴侵略者平城之圍差點要了他的老命,不得已用屈辱的和親外交政策與匈奴交往。大秦帝國的爛攤子逼得諸侯王一個一個的起來造反,劉邦也是在鎮壓諸侯王英布造反的時候中了一箭,最後不治身亡。幾千萬人的吃飯問題讓劉邦牛逼不起來,不敢逞強,不敢裝逼,不敢折騰,只能老老實實的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甚至不惜向匈奴裝孫子屈辱求和。這些都是劉邦在打敗項羽時沒有料到的,他覺得只要弄死了項羽自己就可以揚眉吐氣了,誰知道項羽死後自己活得還是很窩囊。

匈奴侵略,諸侯造反,老百姓向他要吃要喝要穿要房要媳婦。劉邦這才知道項羽一死落了個痛快,自己活著卻是受不了的罪。項羽真是英明。

項羽最聰明的是抓到劉邦的老婆呂雉,沒有殺掉,而是把她放了回來。本來,劉邦很想借項羽的手,把自己這個又有野心又不省心的老婆除掉,可是項羽卻把她放了回來,正是這個呂雉,後來殺了劉邦的愛妃愛子,還殺了劉邦的愛將韓信,差點篡奪漢朝的江山。

對於韓信,劉邦也不過是奪其兵權,削其王位,監管起來,呂后卻趁劉邦不在殺掉了。跟著劉邦打仗的老人被呂后弄得死的死亡的亡,最後讓呂后的勢力一家做大,這是劉邦不願意看到的,劉邦後來為什麼想要換太子殺樊噲,太子是呂后生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都是呂后的人,殺樊噲換太子無非想要削弱呂后的勢力。呂后這個難題是項羽留給劉邦的,你說項羽聰明不聰明吧!項羽雖然失敗了,可是他給劉邦留了一個女版的項羽,就是呂后,項羽的聰明之處,劉邦也是臨死之時才明白的。


小杜笑看風雲


關於劉邦是不是臨終前才明白,項羽為何選擇自刎?我認為不是臨終前,而是劉邦早就明白項羽為何會自刎,甚至有可能項羽沒有自刎前他就知道項羽會自刎。

因為雖然劉邦和項羽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但劉邦太瞭解項羽了。他了解項羽的膽氣和英勇、仁愛和義氣、重信譽和有氣節,這些是項羽的優點,也是他致命的缺點,何況他本身又有一定的缺點,自負、暴躁。優點的致命,再加上本身的缺點,無疑是雪上加霜!

正因為他了解項羽的仁愛和義氣,鴻門宴中他才會安然無恙,呂后和孩子在楚營才會安然無事,他的父親劉老太公才會平安歸來,但這一切劉邦卻認為項羽有婦人之仁。如果有同樣的機會,項羽早就死了好幾次了。

他也瞭解項羽的英勇,肯定能料想到項羽能突破十面埋伏,到達烏江邊,但劉邦也瞭解項羽的自尊、自負和氣節,是不肯過江東的。

所以說,劉邦早就明白項羽為何會自刎,不必等到臨終前。

至於項羽為何會選擇自刎,看他自己怎麼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段話出自於《史記》,這說明了一下四點:

一、項羽歸咎於天而不自省,說明他已經認命了,已經無意麵對現實了,既然無心也就無力改變現狀了。

二、“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這是悲涼的孤獨感和失敗感!八千子弟不能共榮,只能同死!

三、以項羽極強的自尊心,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這也是他脆弱的一面,跟常敗的劉邦相比,心理不夠強大。

四、感覺愧對於江東父老,愧對於心。走不過心裡的那道坎,只能走鬼門關了。

綜上所述,就是項羽為何自刎原因。這些連我們都能看出來,身為帝王的劉邦會看不出來嗎?何必要等到臨終前才明白呢?

不過劉邦臨終前會和項羽一樣有孤獨感,但孤獨感又是不同的。一個是誅殺兄弟、功臣的孤家寡人孤獨感,一個是兄弟離散多戰死的形單影隻孤獨感......


問禮歷史


項羽不足十萬兵力,被六十萬劉邦大軍層層包圍,他帶領800餘騎趁夜色掩護突出重圍,到天明時,漢軍才發覺項羽已突圍。項羽渡過淮水,跟隨的800多騎只有100多人了,由於迷路,陷入了大沼澤之中,導致幾千人的漢軍追兵追了上來,項羽等人向東來到東城,身邊只剩28人了,幾千漢軍仍然窮追不捨。項羽帶這28人,殺死漢軍幾百人,漢軍望風披靡。他再次集合他的騎士,有兩騎喪亡。項羽帶著這26騎士,退到烏江西岸,想渡江東歸。從突圍出來到現在項羽都沒有自刎的想法,都是想渡江東歸。


烏江亭長把船靠好,等待項王上船,亭長對項羽說:

“江東雖小,但也有地方千里,民眾數十萬,您也足以為一方之王。請大王快些上船渡江。現在這裡只有臣及這條船,漢軍追到也沒法渡江。”


如果烏江亭長沒有說這番話,項羽就上船了。聽了烏江亭長的話項羽改變主意了,項羽笑著說:“天要亡我,我渡江過去又有何用?何況我項籍原來帶了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進,如今他們沒有一人能夠回去,即使江東父老兄弟愛我憐我,仍舊擁戴我為王,我又有何面目再見江東父老?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豈能於心無愧?”說完把自己心愛的寶馬送給了烏江亭長。

項羽令騎士都下馬步行,持短兵器接戰,項羽一人獨殺漢軍數百人,但自身也受創十餘處。激戰中,看見熟人漢騎司馬呂馬童,項羽說“: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買我的頭,我使你得到我的頭去請功吧。”說完揮劍自刎而死。


烏江亭長是項羽自刎的直接原因,項羽只是要上船那一刻聽到烏江亭長一番話,才決定不渡江東歸了。我猜想這烏江亭長也許是被漢軍收買的奸細。因此才有劉邦到臨終前才明白項羽自刎的原因的說法。


刪繁就簡347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知道劉邦臨終前經歷了什麼?

我們選最為主要的來加以說明一下:

1、劉邦臨終前得了重病,另外身上還有箭傷,在他平叛英布的時候,被流箭給射中了。這個箭傷帶來的疼痛,一直陪伴到他死。

2、廢立太子的事情,讓他心力憔悴。

本來一開始他是立了呂后的而兒子劉盈作為太子的,但是,後來他和戚夫人又有的兒子劉如意。戚夫人歷來都是受劉邦寵愛的。他仗著劉邦的寵愛,要讓劉邦封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邦也想這樣做。

但是,最終他沒有做成。

這就導致了戚夫人和呂后之間矛盾重重,他的兒子劉如意也是生死未卜。劉邦臨死之前,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這件事。

3,劉邦的好兄弟盧綰宣佈反叛了,讓他不敢相信這是事實。

要知道盧綰是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們是生死之交,一起上過學,一起同過窗,一起泡過妞,一起扛過槍。

正是因為他們之間的交情比較深,所以,在劉邦當皇帝之後,他把功勞並不大的盧綰給封為了燕王。

可是,就是在劉邦快要死的時候,他唯一的好兄弟盧綰卻背叛了他。

想想這幾件事都集中在劉邦,這個將要死的人的身上,他的感受當然是別人理解不了的了。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才理解了項羽的窮途末路。若是他是項羽的話,面臨這種窘況,估計也不會選擇逃生的。

要知道當時在烏江的項羽,也是面臨很多曾經的兄弟都背叛了他,其中有一個留下姓名的叫做呂馬童的人,他就是項羽的故交。

可是,在劉邦下命令,說若是誰把項羽給殺了之後,賞千金封萬戶侯。呂馬童毫不猶豫的把劍指向了項羽。

而且還把項羽的頭給割了下來,當然了項羽是主動讓呂馬童割自己的頭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故交。

不得不說這就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還有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他最愛的女人虞姬也已經自殺了,對於他來說,這個世上已經沒有值得他流連的東西了。

再加上跟隨他的兄弟們,大部分都戰死了,他又怎麼能夠忍辱偷生呢?

所以,劉邦臨死前面臨的狀況,是和項羽是差不多的,真的是一個爛到不能再爛一個一個爛攤子。

用眾叛親離來形容他們當時的窘況,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面對這樣的爛攤子,好像只有自殺來的痛快了。

不過,劉邦知道自己快死了,別人事情他也管不了了。

所以,他先是下了一道命令,讓樊噲先去燕國平叛盧綰。

就在樊噲出發沒多久,他就聽說樊噲要聯合呂后殺了他的兒子劉如意。

劉邦也沒有核實這件事的真偽,他就讓陳平和周勃,去燕地把樊噲給殺了。正是陳平和周勃去燕國的路上,劉邦撒手人寰了。

所以,劉邦的死,也是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卻在他快要死的時候,全部發生了。

最為主要的是,面對這種複雜的局勢,他又無能為力,項羽自刎烏江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呀?

所以說劉邦在快要死的時候,才明白項羽為何會選擇烏江自刎,而不是選擇逃生。


歷史中百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暴秦無道,歷經二世而亡,秦末起義軍中出了兩位非常傑出的首領,項羽和劉邦。

本是推翻秦朝義軍的同路人,最終卻兵戎相見。項羽兵敗,最終在垓下被圍,突圍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嘆,項羽本可東山再起,為何自絕前程。而作為當事人的劉邦,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似乎發現了當年的秘密。

楚漢相爭,勝負未定

楚漢之爭,是兩大霸主之爭,霸王項羽雖然最後失敗,但是人們依然尊重他,後人對項羽也有著“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世人認為項羽的勇猛古今沒有第二個人能媲美。

劉邦成為了最後贏家,在很多人眼中,劉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為人奸詐,而且還很好色;而楚霸王項羽為人光明磊落,而且非常義氣,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

回想楚漢戰爭的四年,劉邦真的很艱難,從一開始便屢戰屢敗,有兩個場景讓他無法平靜。

一、鴻門宴事關生死存亡的危機,正向劉邦逼近,劉邦卻茫然不知。

與當時作客於劉邦軍中的張良曾有生死之交的項伯,不忍心看到好友喪身於玉石俱焚的兵劫之中,於深夜暗入敵方軍營,劉邦置酒相待,把樽祝壽,極盡殷勤;又與項伯約定,將自己唯一的愛女許配項伯之子。

在做了足夠的鋪墊之後,劉邦才向這位剛締結了婚姻之約的“親家翁”轉入正題:“我進入關中,一土一木不敢妄動,統計吏民戶口,封存官府庫存,只為等待項將軍前來處置。

分遣兵將,駐守函谷關,只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出入,預防意外事故發生。日夜盼望項將軍早日到來,豈敢有二心!懇請項伯兄代向項將軍致意,我決無背叛自立之心。  

項伯連夜返回軍營,把劉邦的話轉告項羽,並真切地勸解:“如果沒有劉邦先破關中,你能輕易入關?現在他立有大功而你卻要出兵進攻,這是違背道義的。

不如借他前來解釋的機會,以禮相待,重修舊好。”或許項羽本來就不願意與劉邦由盟友變為仇敵,或許項羽認為劉邦的解釋合情合理,他同意了項伯的意見,傳令暫緩進攻。

但謀士范增卻力主藉機殺劉邦以除後患,項羽又處於矛盾的心態之中。  

次日清晨,劉邦率張良、樊噲等心腹人物,僅以衛士百人隨行,前來項羽駐地鴻門,拜見項羽,化解危機。

二人相見,劉邦立即解釋:“我與將軍同心合力以攻秦,將軍血戰黃河以北,我轉戰黃河以南,我自己都未料到能先入關中,得以與將軍在此重逢。

由於小人傳言挑撥,造成了將軍與我之間的隔閡。我面見將軍,表明心意,一切聽憑裁處。”

率直的項羽,聽了劉邦這番似乎出自肺腑的表白,信以為真,甚至對自己一度想攻滅劉邦產生了一絲歉疚之情。   

酒宴開始了。項羽、范增、劉邦、張良四人,依據賓主之禮入席。樽盞交錯,笑言相向,卻總有一股殺氣橫壓在宴席間——老謀深算的范增,多次目視項羽,讓他下令誅殺劉邦,項羽心中已解除了對劉邦的敵意,故意假作不知;

范增一時情急,連舉所佩玉三次,暗示項羽,必須痛下決斷,項羽仍默然不應。

范增出招楚將項莊,命令他以舞劍助興的名義,伺機在酒席間刺殺劉邦。項莊入帳,拔劍起舞,滿含殺機的目光,不時瞟向劉邦。

劍花如濤,殺氣驟至。心中忐忑的項伯,自然看出了其中的奧妙,借“對舞助興”之名,也入席舞劍。

他故意以自己的身體封閉住項莊指向劉邦的劍路,項莊一時無法得手。張良對席間情勢,瞭然於胸,連忙離席,招呼隨侍帳外的猛將樊噲,伺機救援劉邦。

劉邦有了這位“守護神”,才覺得稍微放心。

隨後,劉邦、樊噲藉口離席,僅帶四人取捷徑返回霸上軍營;留下張良一人虛與周旋。

二、彭城慘敗   

漢王二年(前205)三月,劉邦利用項羽親率主力出征田齊、後方空虛之機,親率漢軍主力,出兵東伐。劉邦此次出兵的聲勢頗大,漢軍以及裹脅的“五諸侯” 聯軍共有五十六萬人。

四月間,劉邦及其盟友的軍隊,三路並進,兵鋒直指楚都彭城。由於楚軍主力隨項羽伐齊,漢軍基本未經苦戰,就順利地攻佔了彭城。

當時,項羽的都城雖然暫時失陷,但主力軍隊未曾受損,劉邦卻錯以為大局已定,根本沒有對項羽的回兵反撲作出防範,只知道“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盡顯得意忘形之相。

項羽聞報,令諸將繼續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回師突襲。

從雙方投入的兵力數量而言,項羽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項羽的用兵方略,從一開始就是按照圍殲戰而不是擊潰戰而展開的。

這固然表現出項羽蔑視對手的氣魄,更重要的是項羽對雙方實際戰鬥力的對比,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

戰事完全按照項羽的意圖展開。

彭城一場惡戰,項羽大展神威,自晨至日中,大破漢軍。漢軍被殺十餘萬人,潰不成軍。楚軍又乘勝追擊至靈璧東面的睢水岸邊,漢軍被迫跳下睢水,淹死的屍體遮蔽了水面,睢水為之不流。漢王劉邦也被楚軍重重包圍,幸得一場大風,颳得窈冥晝晦,楚軍大亂,劉邦才得以與數十騎遁去,免遭被俘的厄運。

劉邦準備回老家沛縣攜帶家室一起逃命,不料項羽也派出軍隊追到沛縣,搜捕漢王家眷。劉氏全家逃亡,被亂兵衝散。  

劉邦的父親、妻子,卻在逃亡的途中,被項羽部下所俘虜。

此後,他們以人質的身份,被項羽所扣押。

楚漢戰爭,雖然劉邦勝利了,但項羽就真的輸了嗎?人們依然尊重他,後人對項羽也有著“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世人認為項羽的勇猛古今沒有第二個人能媲美。

劉邦成為了最後贏家,在很多人眼中,劉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為人奸詐,而且還很好色。

如此說來,劉邦贏得了政治,卻輸掉了精神。十年帝位,征戰不息    

劉邦登基之後,實在沒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樂之福,一系列麻煩事,接踵而至,使得這位開國皇帝大有疲於應付的感覺。

在劉邦稱帝的當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漢了。劉邦不敢大意,親自領兵平叛。用兵兩月有餘,才將臧荼俘獲。劉邦封自己的好友盧綰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夠鎮撫地方,為自己分憂。

不料,後來盧綰的燕國也成為劉邦的一塊心病。九月間,項羽的舊將利幾起兵反抗。這次起兵的內幕,史書沒有記載,我們只知道,又是劉邦親自領兵平叛。

由此可見,這次叛亂聲勢和危害性必定不小。漢高帝六年(前201)十月,離劉邦稱帝不過八個月,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劉邦採納了陳平的建議,以“偽遊雲夢”的方式,誘捕了韓信;隨後在“罪名”無法落實的情況之下,貶韓信為“淮陰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漢高帝七年(前200),劉邦親率大軍征討韓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領冒頓巧設誘敵之計,以四十萬精騎將劉邦所率的先頭部隊圍困於白登山(今大同東),長達七日,劉邦面臨著被俘的危險,史稱“白登之圍”。

幸得陳平巧設妙計,才僥倖逃脫。此後一直被視為漢家之羞。 

 

漢高帝八年(前199),劉邦再度親率大軍在東垣(後改名為真定,今河北正定)討伐韓王信餘部。此戰劉邦儘管以優勢兵力而獲得勝利,但是似乎漢軍傷亡很重。

漢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劉邦寵信的愛將陳豨,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國相國、並且“監趙、代邊兵”的軍政實權,起兵造反,自立為代王。

北部邊境烽火頓起,形勢相當危急。

劉邦不得不再度親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戰,大規模的戰爭就持續長達四個月;從陳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擊殺,時間更是長達一年多。

無論從規模之大,還是戰況之烈而言,在漢家開國之後的平叛之戰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漢朝廷幾乎是以全力來鎮壓陳豨叛亂的。不僅劉邦“御駕親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統兵參戰。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親征平叛尚未歸來,京城傳出了令天下人更為吃驚的消息:貶居長安的淮陰侯韓信,暗中與陳豨勾結,準備在關中發起叛亂,幸虧被他的屬官秘密舉報,呂后與丞相蕭何巧設妙計,誘韓信入宮,在長樂宮的鐘室加以誅殺。  同年三月,劉邦與呂皇后密切配合,對另一位功臣諸侯王彭越實施了突襲掩捕、定罪廢王、流放入蜀、中途攜歸、指令屬官再度告發謀反、梟首洛陽、誅夷三族、醢其肉遍賜諸侯的殘酷手段,滅其族,廢其國。釀成了韓信受誅之後的又一場慘禍!  

同年五月,針對著乘秦末戰亂之機、佔據嶺南三郡自立為“南越武王”的趙佗的割據行為,劉邦深知以漢家朝廷的國力不能開展大規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認其割據事實為合法,於是派出能言善辯的陸賈,出使南越,盛稱漢家德高力強,憑藉著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強不羈的趙佗。

趙佗接受了漢朝廷頒授的“南越王”封號,承諾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只好強撐病體親征平叛。亂事已經爆發,劉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親征。

此役大約歷時三個月,劉邦本人還曾中箭受傷,總算把叛亂鎮壓下去。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發生的燕王盧綰叛亂,更是讓劉邦怒不可遏。因為,劉邦與盧綰曾經是關係最為親密的朋友。

盧綰是豐人,與劉邦同鄉同裡。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就是好朋友,最為令人稱絕的是,劉邦、盧綰同日出生,為此,鄰居們牽羊送酒致賀兩家。劉邦、盧綰兩人自小到大,始終是好朋友。

劉邦為布衣百姓之時,盧綰就追隨左右。及劉邦起兵沛縣之時,盧綰就參與其中。

跟隨劉邦入漢中時,盧綰為將軍。在劉邦出關中東擊項羽時,盧綰已經官至太尉。最親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劉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劉邦的老病之軀,實在難以承受這樣的打擊了。  

對於晚年的劉邦而言,除了憂慮國事,最令他苦惱的又是“家事艱難”。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許回想自己的一生,為了權力和榮華富貴,戰鬥無數,到頭來又怎樣呢,呂后盯上了大漢的江山,待他死後劉氏江山將會不保,但是已經無力阻止。

既然無力阻止,那就毅然赴死。

也許他明白了自己的老對手項羽在烏江河畔,當時明明有機會坐船逃生,為什麼卻選擇了自殺,因為作為一個英雄,就要英雄般的離去。




張老師愛拍攝


如果真有此一說,說明劉邦不懂項羽。

劉邦與項羽,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名門之後。

項羽經過了無數的培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無所不有。

為什麼劉邦得天下,而項羽卻沒有得天下。

我想不是誰的本事大就可以征服天下,而是天下選擇了誰,誰就可以得天下。

天下人選擇誰,可都心中有一杆秤,經過左稱又量的結果。最終選擇誰可以得天下人。



用戶4926524205



酉陽749


歷史上的楚漢相爭中,項羽戰敗後,來到烏江,本來有一老伯劃了船來,告訴項羽,江東還有疆域千里,人民數十萬。過了江後,可以從頭來過。

但項羽覺得自己沒有臉見江東父老,把自己的烏騅馬送給了老伯,然後自刎了。

那麼,一世霸王項羽究竟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了結生命呢?有書君分析,應該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一種對貴族精神的恪守。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然而在劉邦和項羽的帝王之爭中,劉邦雖是最後贏家,被人們所稱道的卻是項羽。因為項羽讓人感受到一個末路英雄的悲壯。

唐人胡曾有《烏江》詩云: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從詩中可以看出,當年項羽雖然兵敗但他是有條件從烏江東渡的。他選擇自殺,是因為“恥於”逃向東吳再起兵。

項羽身上體現了傳統貴族階級的典型性格特徵。做事光明磊落,講究規則。

比如在垓下,項羽對劉邦說,“咱倆打了這麼多年了,還沒決出個高低,有本事你還是跟我單挑吧,別讓老百姓跟著受苦了。”

堂堂正正地提出挑戰,坦坦蕩蕩的接受輸贏,沒有一點投機取巧的算計。項羽的這種性格,體現了一種貴族特有的價值觀念,即貴族本色。

再比如,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歷來都被認為是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其實,這裡面體現了項羽的貴族教養。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項羽貴族精神的再一個突出表現,便是崇尚人身尊嚴,講求氣節。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當烏江亭長勸他渡江以圖東山再起時,他說:當初我帶著江東八千子弟出來,如今他們一個都沒生還,只剩我一個人,有什麼臉面去見江東父老?即使別人不說什麼,我自己的良心也過不去呀!

這段話充分反映了項羽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的道德責任感和重情守義的貴族品質。對於劉邦來說可以變通,權宜的事,在項羽的眼中就是苟且偷生,那是為他所不恥的。

這種對於傳統道德品質的恪守,雖然看起來有些迂腐,卻頗有中世紀時西方的騎士風——為了名節而放棄生命。

二、一種眾叛親離時的悲涼。

除了對貴族精神的執著恪守,有書君覺得,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弱點導致的眾叛親離也是他自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項羽的剛愎自用的性格和劉邦的圓融通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不聽別人的話,而且特別愛顯擺。他做得最不得人心的事,就是屠城。攻下一座城以後,基本不留活口,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

他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誰都知道這樣會失去民心,但誰勸他也不聽。

韓生出來勸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

但是,項羽還一門心思回他的老家去。他說:“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他認為穿著漂亮的衣服在夜裡走,沒人看見,所以沒啥用處。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叫衣錦還鄉。

項羽最終也沒有采用韓生的計策。於是韓生譏諷項羽目光短淺,愚蠢,如同沐猴而冠。項羽聽說後,非常生氣,就把韓生煮了,然後按原計劃衣錦還鄉了。

項羽不光對下屬很苛刻,動輒就發怒,而且為人吝嗇,捨不得給立功的將士加官晉爵、賞賜財物。本來就刻好的官印,他放在手中反覆玩弄,官印都磨損了,也不捨得頒授下去。攻城所得的財物,堆積如山,也不肯賞賜給士卒。慢慢的,周圍的人都被他傷透了心,離他而去了。

曾在他手下當過差的韓信、陳平、英布、彭越等人,後來都跟他分崩離析,跟著劉邦跑了。只有范增忠心耿耿的輔佐他,卻處處受項伯掣肘。而項羽本人對范增也並不十分信任。

由於失去人心,烏江邊上的楚霸王其實已經是個孤家寡人了。面對這樣的窘境,項羽雖然仍未悔改,但心裡的悲涼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三、一種大勢已去後的絕望。

古往今來,人們之所以對項羽寄予了太多慨嘆,是因為普遍認為,項羽是可以渡江並且東山再起的,他只是受不了委屈。

然而,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當時楚漢形勢,就會發現,即使項羽渡過長江,也已難挽大局。因為江東已不是昔日的江東,早就是劉邦的地盤了。

此時,項羽手下的殘兵敗將已沒有多少,且人心渙散,想要重整旗鼓,在江南重新打天下顯然是十分困難。這些項羽應該是瞭然於心的。

自從固陵戰敗後,項羽就連連敗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圍又逃往東南,一直逃至烏江邊。看起來,他是想過渡江一搏的。

可嘆的是,到了江邊,本來是""欲東渡""的項羽,看到迎接他的卻只是一舟一槳一亭長。

這烏江亭長,本意是救項羽,可是,項羽一見孤零零的一個小亭長,心又涼透了。

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明顯是安慰之詞。對於一向驕傲自負的項羽,這話成了壓倒他自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綜上所述,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性格悲劇。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導致人心背離,失去支持應該是他最終自殺的主要原因。

項羽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併為後人反覆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也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惜。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們說一下劉邦臨終前,他所面對的局勢,你就知道為何他會理解項羽在兵敗之後自刎了。劉邦晚年大肆的屠殺異姓王,當他以為自己把最後一個異姓王,英布給平叛之後,他本來認為,這個天下就該回歸太平了。

這讓劉邦多多少少感到一點寬慰,但是,這時候的劉邦已經病重了,他在討伐英布的時候中了箭,而且傷的很重。

所以,在這最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了,劉邦一直都在療傷。

可是,就是在這個最為關鍵的時刻,前方傳來了劉邦的好兄弟,燕王盧綰反叛的消息。這讓劉邦備受打擊。

本來劉邦視盧綰為親兄弟,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張良、蕭何、曹參這種立有大功的人,劉邦都沒有封他們為王,而是力排眾議,把盧綰給封為了燕王。

按理說劉邦對盧綰不薄呀,可是,就這樣盧綰還是反了劉邦,儘管劉邦十分不願意相信這件事。

但是,他不得不面對這個事實。

所以,他只好派了得力干將樊噲,去平叛燕王盧綰。可是,就在樊噲出發不久,劉邦又聽到一個噩耗。

那時候劉邦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百年之後,最愛的兒子劉如意的性命。畢竟因為戚夫人和呂后爭奪太子之位的時候,她們兩個徹底的撕破了臉。

這時候劉邦擔心呂后在自己去世之後,會對愛子劉如意下手。

就在他為這件事擔心的時候,他聽說樊噲一旦平叛了盧綰之後,就會帶著大軍,殺到長安城,然後聯合呂后一起,把戚夫人和劉如意全部給殺掉。

你說劉邦聽到這樣的話,他會做何感想,最主要的是,當時的他已經無能為力了。除了躺在床上外,他什麼也幹不了。

面對這種眾叛親離的事情,也是劉邦最無能,最無力的時刻。相信這也是劉邦第一次領略這種滋味。

不過,劉邦還是選擇了殺樊噲,他派了陳平和周勃到燕地,然後直接把樊噲給捉了殺掉。

就是在陳平和周勃去燕地的時候,劉邦沒有等來結果就撒手人寰了。

他死的時候,肯定是能理解到項羽當時兵敗的無助的現狀的,因為此刻的他們都已經把握不了時局了,只能選擇聽天由命,任人擺佈。

當然了劉邦和項羽還有點不同,最主要的是對於項羽來說,兵敗已經成為了事實。他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來反對自己呢?

項羽臨死的時候,他看到也有很多昔日跟隨他的部下,來要他的性命。至少就有一個叫呂馬童的人,項羽指著自己的頭顱對呂馬童說,聽說漢王賞黃金萬兩,封萬戶侯來買我項羽的項上人頭,你我是故知,這個大買賣我就讓你做吧。

說完項羽就自刎了,然後呂馬童拿了項羽的頭,就去劉邦哪裡討要封賞去了。不得不說,當時項羽的這種選擇,也是最為無奈的選擇。

他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在最後會反叛他,會落井下石要自己的命。所以,他別無選擇,只好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性命以謝天下。

劉邦臨死之前,何嘗不和項羽一樣,他面對的同樣也是眾叛親離,好兄弟盧綰背叛了他,最為倚重的臣子樊噲背叛了他,身上還有疾病。

最關鍵的是,在這個時候,他們兩個已經無能為力了。項羽無能為力是他不可能逃出去了,所以只好自殺了。

劉邦無能為力是因為他的大限已盡,他看不到最終的結果了。所以,他們臨死前的心情是一樣的,都是在極其的複雜與矛盾中去世的。他們都是不甘心的,都是死不瞑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