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都要插秧?這些九五之尊是為了作秀,還是真的關心生產

生活於城市裡的朋友,或許並沒有嘗試過勞作的滋味。中國自古以來便屬於農業社會,即使今天農民師傅依舊每天需要忙活。不過由於如今大型機械普遍,使得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出現成倍遞增的局面。古代,由於沒有種植器械,農民需要插秧,耕田時也會非常勞累。然而清朝自從順治之後,所有皇帝必須每年要當一天的農民。這天裡,皇帝要親自下到田地裡進行耕種,來年收成上來的糧食,還要給老祖宗享用。那麼這些"四肢不勤"的皇帝當農民,此舉是為了作秀,還是真的關心生產的?

清朝皇帝都要插秧?這些九五之尊是為了作秀,還是真的關心生產

按照《清史稿》以及《清宮檔案》所記載,每年春分,清朝皇帝便會率領文武百官,來到北京朝陽門外的朝日壇,祭祀太陽神。當天,皇帝從早晨4:00便要起床。完成九項議程,用於迎接一年的勞動播種,為今年的收成祈福,開個好兆頭。整個儀式比較隆重,上午大約12:00之後,祭祀儀式已經全部完畢。皇帝便會來到正陽門外的先農壇,親自進行勞作。因為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先農諸神的主要場所。這裡有不少人造的田地,還有一應農耕設備。

清朝皇帝都要插秧?這些九五之尊是為了作秀,還是真的關心生產

先農壇裡,有一塊大約面積三畝的土地,這塊耕地屬於皇帝的"私地"。當儀式結束之後,皇帝便於先農壇內,換上短小精幹的衣服,接著進行耕田。比如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每年都會要採取這樣的耕種儀式。康熙首先下到田裡,雙手把持著犁,吆喝著耕牛來回往返。在此期間,康熙身邊有不少文武大臣,以防止出現任何突發情況保護皇帝。大約三個小時之後,這一畝三分地,被往返犁了三次儀式結束。皇帝將田地犁過之後,剩下來播種,收割等等工作先交給,特別照看這塊地的工作人員。

清朝皇帝都要插秧?這些九五之尊是為了作秀,還是真的關心生產

到了雍正時期,這位皇帝並不像父親康熙那樣,耕田時還需要文武百官的扶持。雍正皇帝於上午祭祀儀式結束之後,便到先農壇內自己一人進行耕種土地。直到傍晚近6:00,才換好衣服,回到紫禁城內休息;有不少文武大員都圍堵了這一盛況。乾隆時期的直隸巡撫李光地,便親眼目睹了這一盛況。還寫出了翔實的文章,用來記載雍正皇帝親自耕田的景象。

清朝皇帝都要插秧?這些九五之尊是為了作秀,還是真的關心生產

到了乾隆、嘉慶之後,皇帝同樣每年春分當天,去祭祀先農諸神。不過場面越來越寒酸,儀式也辦得越來越簡單,到了同治之後,這種祭祀的現象發展為兩年至三年舉辦一次。晚清末期這種盛大的祭祀現象,便消彌不見。其實筆者認為皇帝當農民,80%是作秀。20%便是告誡,在場其他官員需要重視農業生產。我國古代便講究"民以食為天",耕種收穫糧食,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清朝自然是不例外。

清朝皇帝都要插秧?這些九五之尊是為了作秀,還是真的關心生產

農業一直是封建統治者,最想發展壯大的一個行業;甚至明清時節還出現了"重農抑商"的情況。大家想想,連皇帝都能親自拿起鋤頭,扶著耕牛勞作,那麼在場的文武百官,敢不以身作則效仿嗎?最起碼,每年的春種秋收工作需要得以保障。

清朝皇帝都要插秧?這些九五之尊是為了作秀,還是真的關心生產

皇帝此舉也是想告誡所有有權有勢之人,必須要重視農業生產。即使平時有些貪汙腐敗現象,也能容忍,但決計不可將農事生產當作兒戲。因此皇帝通過祭祀儀式,便能凝聚起整個國家農業生產力。"一年之計在於春",秋天等到先農壇這塊從自留地收成之後,皇帝會將這些糧食放到先農壇的神倉院,供先農諸神使用。所以連皇帝都躬身力行耕田,文武百官以及其他的士紳也必須要效仿。

參考文獻: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