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汉末三国时期,长期的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不仅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残破,而且产生了“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的人口锐减现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口最少的蜀汉,面对强大魏国的挑战,为了克服兵员和劳动力的双重不足,确保北伐战略的胜利,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发明创造,木牛流马就是其中的代表。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在后两次北伐曹魏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北伐期间运粮的困难,与能工巧匠们设计制造的用来转运粮草的运输工具。《三国志·后主传》:“(建兴)九年(231年)春二月,(诸葛) 亮复出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二年(234 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后人常常将“木牛流马”与“八阵图”视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和最伟大的发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诸葛亮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神化渲染,“木牛流马”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后人对“木牛流马”进行了研究和仿制。王子今《诸葛亮“流马”“方囊”考议》说:“许多研究者试图复原木牛流马……对于其基本形制,现今尚未有明确的共识。本文在依据史料和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木牛流马”的形制、特点以及在战争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发掘,并对诸葛亮“木牛流马”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诸葛亮是“木牛流马”的发明创造者

《三国志·诸葛亮传》写道:“(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这段话说明“木牛”和“流马”的发明创意属于诸葛亮

在北伐曹魏期间,诸葛亮主持设计、制造并运用木牛流马运粮的史实,主要见于

陈寿《三国志• 蜀书•后主传》《诸葛亮传》中。其中《后主传》有三条记载:

“(建兴)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退军。”

“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

在北伐期间,诸葛亮动用木牛流马运粮共有三次。 一次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围祁山,始以木牛运”;一次在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运米集于斜谷口之邸阁。据《岐山县志》:“邸阁在斜谷口。盖诸葛亮欲伐魏,用流马转运谷中,故先筑邸阁于此。” (张御《诸葛亮集•故事卷5 •遗迹篇》)最后一次在公元234年,他率大军“由斜谷出,以流马运”,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由于它们是不吃草的牛,能转动的马,并具有与牛、马同样的任重致远的功能,因而称之为木牛、流马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关于“木牛流马”的构造形制

1、木牛

裴氏注文说:《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我们根据裴注,可以大致复原一下木牛的形制。这里的“转者为牛足”是的“牛足”是能转动的,而且有“四足”,这就可以理解为:能转动的“四足”就是四个轮子(车轮)。而“摄者为牛秋轴”的“轴”就是车轴、轮轴。“轴”与“轮”总是在一起,两者相互依存,这是车的基本元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当代民间复原的“木牛”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这说明,驾驭木牛的人,不是骑坐木牛背上,而是行走在木牛的前后或两侧,其中应有人在“双辕”的中间。有一种研究绘制的木牛图,下有并置的两脚(看上去像两脚牛),每只脚的左右两侧有两个小轮子,轮子直径约11厘米,也算是四轮车(四个轮装在同一轴上)。

裴注说,木牛的运载量为“一岁粮”。依每个士卒每天吃1.5斤或2斤粮,“一岁粮”分别是547.5斤、730斤。如果杂有粗粮、杂粮,“一岁粮”的重量会更大。

《居延汉简释义》卷二载:汉代士兵每人每月大米一石八斗。一石即一斛,一斛米重31.5斤,一位士兵一月食米56.7斤(近60斤),一年食(56.7×12)=680.4斤(近700斤),汉代运粮车的载重标准一般为25斛。《九章算术·均输》载:“当输二十五万斛,用车一万乘。”那么,一车能载25斛(1斛容31.5斤米),即可载730斤米。木牛载“一岁粮”,定为760斤米,即有23斛多。可以说,木牛的载重量是仿照汉代标准运粮车设计制造的,这也是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所制定。

因此,我们将士卒的“一岁粮”初定为730斤(即木牛载重量),应较为合理。裴注说:木牛“日行二十里”, 一个人1小时可步行10里,一天可步行100里。可见,木牛与人的行进速度相比还是比较慢的。

2、流马

《三国志》裴注说: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裴注描绘的流马形制如象,前后四脚,有前轴、后轴、前杠、后杠、上杠、下杠,还有肋、靬、后载克、方囊等,并有具体尺寸。流马新增的重要部件是方囊。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流马复原图

据后汉制计,方囊长64.125cm,高39.1875cm,宽38cm。在长度方向,减去两个木板厚度(3.8cm)。方囊内壁长约为60cm,方囊容积应为88920cm ,可容纳精米148.2斤。2个方囊容纳296.4斤,接近300斤,少于木牛所载“一岁粮”的一半。

木牛与流马两者明显的不同是:木牛双脚、载重量大、没有方囊;流马四脚、载重量小、有方囊。关于流马,裴注文没有说到“足”(能转动的轮),但说到了前轴、后轴。有轴必有轮,两轴的两端应有轮,因此,流马与木牛一样应有四轮,应是四轮小型车。

“木牛”与“流马“的对比

“木牛流马”不是同时制造完成的,木牛在先,流马在后。木牛先于流马在第四次北伐战争中运粮,之后制作流马并投入第五次北伐战争之前和之中的运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这就是说,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改用流马运军粮了。《三国志·后主传》载:“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即在公元231年用木牛,公元234年改用流马。

木牛与流马相比,木牛的特点是载重量大,行走速度慢。正如文中所说,“载多而行少”, 一次能“载一岁粮”,每天只能“行二十里”。据测算,古人一年食粮应为648市斤,也就是说,木牛一次载粮达650斤 左右。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意即,人走六尺,车轮就转四次。六尺除以四,车轮周长为一尺半,用圆周公式推算.其直径不足五寸。如此小的车轮,负荷又重,木牛走不快是必然的。

而流马与木牛正好相反,它运载量小,速度快。相比于木牛,流马体形小、载重少、速度快。每小时可行10里,日行可百里;其次,而且一人操控,灵活机动,遇到高坎、深沟时,可抬高前部拉过,也可两人合作抬过,还可取出方囊,拉过流马再装上;其载粮靠“等版方囊二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一车能载四斛六斗。据测算,四斛六斗的粮食相当于今天138市斤粮食,就是说,流马载粮140市斤左右,这显然比不上木牛的载重量大。由于流马的运载量小,运输速度却大大加快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造车图()选自1954年山乐嘉祥出土汉画像图

流马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设计了可与车身分离的装米木方囊,这是木牛所没有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灵活地搬用装米方囊。用涂了油漆和防水的方囊装粮,既节省了装粮袋,又有效地防止了雨水与地表水的浸湿,不会潮霉军粮,使军粮损耗大大减少。

方囊还可以从甲车卸下而装上乙车,进行接力式的分段运输。特别是遇到陡峻的路段,驾车者用肩担方式将两个装米方囊,担到下一个平坦路段,即可与对方交换空的方囊,省力而快速。

流马可以看做是木牛的改进型。其结构较木牛复杂,轴和杠的长短及相隔距离,都有尺寸。诸葛亮《作木牛流马法》中还特别提到流马“形制如象”,象有四条腿如同流马有四个轮子一样,因此,流马或是一种木制四轮车。

根据《后主传》和《诸窩亮传》中的记载,木牛运粮的途径主要用于祁山一线。这一线路的特点是由汉中向西经祁山到关陇,路途远且中间没有大型转运仓库,需要载重量大的车辆,随军移动,即使速度较慢亦可。于是木牛就派上了用场。

而流马主要的运输途径是在褒斜道上,褒斜道的特点是起伏大,但路段却比较平坦和宽阔,适于使用速度较快的车辆,进行分段接力式的转送运输。而且在斜谷口,当时建有大型粮库,运输工具不一定要求大运量,只要求速度快。因而,新设计的流马满足了这一要求。

《诸葛亮传》说“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从“斜谷出”的流马,可沿溪流的浅滩向下行。流马的车轮半径22.5cm、方囊高39cm,上下重叠放置,下层的方囊上口离地面有61.5cm(上层的方囊上口离地面100.5cm)。因此,在水深不超过50cm的溪流浅滩上下行,水流推送,会像舟船般自行向前(人可掌控方向而不大用力),在此境况下称为“流马”,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木牛流马”与诸葛亮北伐

“木牛流马”出现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是北伐战争军饷粮草搬运艰难的产物。在冷兵器时代,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木牛流马”无疑是千百年来解决粮草转运问题最伟大的奇思妙想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但“木牛流马“投入运粮后,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因其自身的局限,功效不是很大。表现为:

1、没有解决缺粮危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尽管以木牛运粮,但最终还是“粮尽退军”;第五次北伐前,虽然用改进后的流马运粮,但粮食依然不够吃,诸葛亮不得不另取屯田之法,以解决“患粮不继”问题。事实说明,无论是木牛或流马运粮,都没能较好地解决蜀军的缺粮问题。

2、“木牛流马”很快被淘汰

“木牛流马”在某种程度上,虽节省了蜀国人力和畜力,木牛虽然运载量大,但速度缓慢,“日行二十里”(陈寿《三 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不能适应军队快速行军的需要;而流马体积小,运量相对木牛少了一半。因此,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木牛流马作为运输工具,它也只在诸葛亮第四次与第五次北伐战争期间投入使用,诸葛亮去世以后,“木牛流马”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木牛流马”作用有限,但毕竟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诸葛亮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都没有超过一个月。但第四次北伐却坚持了四个月;第五次则更长,从二月一直到八月近六个月。如果不是诸葛亮病逝, 第五次北伐战争恐怕还要持续下去。

第四、五次北伐之所以能持续较长时间,与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运粮不无关系,与“木牛流马”在其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是分不开的。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赞说诸葛亮“天下奇才也!”王子今文即有:“木牛和流马,是应用于军运实践的成功发明,也可以看作诸葛亮最后的才智贡献

。”

总之,“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为了适应褒斜道等山地运粮需要,节省人力畜力,指导工匠蒲元等人设计制造岀来的人力推拉的木制带轮运载车。这种从本国实际出发而制造出来的运粮车,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木牛流马”融进了诸葛亮的妙思,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正如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所说:“

(诸葛)亮性长于巧思,……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又说:“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代表了当时运输工具制作工艺的进步。诸葛亮能打仗、善用兵,还会奇思妙想、发明创造,确实不愧是一个奇人。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文化”

诸葛亮“木牛流马”不仅引起了历史学家和科技专家的浓厚兴趣,而且也成为唐宋时期诗人词客吟咏歌颂的对象,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诗人在描写“木牛流马”时常常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

唐宋诗人不仅将“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的杰出智慧,更将其作为诸葛亮坚守信念、统一天下的文化符号。“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名士临戎驾木牛”,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形象。

宋朝人陈师道的《送杜侍御纯陕西转运》:“馈粮千里古无策,木牛流马功不极。边头数米换黄金,将军汗马未伏枥。”诗人将粮草运输与“木牛流马”联系在一起。

陈普的《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褒斜邸阁可一饭,河渭安流漕九州。天首马谡又霖雨,倍费心思作木牛。”这一首诗就是从北伐的角度描写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第二次北伐修斜谷邸阁,发明木牛,都是为了解决运粮之难。

陈普的《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苍苍石穴五百里,炎热寒凉一汉家。绛灌萧韩同故道,关张不共出褒斜。”褒斜道与故道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道路,也是木牛流马使用的主要道路。

宋人李新的《题筹笔驿》:“流马飞粮下蜀都,卧龙曾此写雄图。金刀有义轻三顾,铜爵虽强视一夫。鼎足山河终有汉,雁行兄弟亦忠吴。当年若尽毫端计,魏狗还羞不令无。”李新是将“流马”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

魏了翁的《李参政生日》:“绝嗤梁梦误金瓯,又叹祁征困木牛。只藉人才作元气,闻公安健百无忧。”这里“又叹祁征困木牛”就用的是诸葛亮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的典故。

魏了翁《安总领生日》:“饮江共喜无胡马,屯渭悬知有木牛。虎也肤公康是似,原歌江汉美宗周

。”诗人将诸葛亮屯驻在渭河边上的五丈原与使用流马联系起来,激励着宋人抵抗侵略。

宋人臧鲁子的《满庭芳》:“澹露零空,好风光袂,月华飞入觥筹。青莲碧藕,芡实与鸡头。笑傲纶巾羽扇,有如此、人物风流。西湖上,不妨游戏,民富自封侯。骈蕃。新宠渥,叶华延阁,领事园丘。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万里凉霄浩渺,使星共、南极光浮。从今好,一秋长醉,直醉过千秋。”这里的“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使“木牛流马”具有了北伐中原的精神载体的和统一天下的文化象征意义

唐宋之后的明清时期,诗词文学走向低潮,虽然没有了唐诗宋词的光辉,但文人墨客仍通过诗词歌咏木牛流马。他们效法唐宋,将八阵图与木牛流马相提并论,以显示诸葛亮智慧之超凡、名士之风范和北伐之人格,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

后记:“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也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与崇高地位。他杰出的智慧与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创造发明与文化探秘

十六国壁画中的独轮者

参考文献:

谭良啸:《木牛流马考辨》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

梁中效: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文化

作者随缘: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温柔善感的双鱼座女主。爱生活,爱写作,对生活有梦想有激情,珍惜那些看起来平淡的幸福时刻。相信有事做有所期待,日子就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