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英德:鄉間篇

這篇文章西風期待了好久......可惜另外一個編輯忙其他事情去了,西風只能硬著頭皮把自己蒐集到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並不是我們最初想展現的東西,唉!大家覺得ok的話,就湊合看唄~~~

接上回介紹了廣東“小桂林”之稱的“英西峰林”,假如已經去了或者準備去走走的朋友,可以看看有沒有自己見到或者想找的喲~~·事不宜遲,馬上開始吧~


當地特產

西風整理了好多資料,歸納為:河鮮、黃花雞、巖背高山茶、優質粉葛、英石、“英州一號”茶苗、冬菇、野蜂蜜(蜜糖)、木耳、靈芝、江古山沙梨、砂糖桔、連江口河鮮、香茗精品白沙茶、西牛腐乳、筍乾、英紅九號、溫泉油菜花、英德砂糖桔、無核黃皮、沙口甜桃、西牛麻竹筍、徐其修涼茶、生津養神“擂茶粥”、連江口特色產品、無公害蔬菜——黑皮冬瓜、蠶桑、青塘米粉、大理石和花崗岩、石灰石、硫鐵礦、優質臍橙、英德市益能電機調電器、英德“剝皮黃金”(竹筍)、嘉凰臺茶、仙橋龍毫、馳名中外的英德紅茶、九龍豆腐、大洞擂茶、紅茶、荷蘭豆、英德市石牯塘茶葉、黃花鎮三黃雞等等。

其中有大家認識的嗎?西風就是喝“徐其修涼茶”長大的,但是我不是英德人喲~哈哈哈。小編做資料蒐集的時候,發現各個地區都會號稱自己是XXX之鄉,xxx之鄉,我就好奇了,真的有這麼多之鄉嗎?!~帶著這個問題,後續小編會和大家一起探究到底的,不過,不是這篇也不是今天,哈哈哈。

看了上面的特產列表,小編就拿幾個很有特色的深入介紹一下吧:

黃花雞

食在英德:鄉間篇


黃花雞屬於清遠麻雞品種,其外形特徵為“一楔、二細、三麻身”,烹飪後皮色金黃,皮薄肉嫩、雞味濃郁、品後喉甘舌潤。“一楔”指母雞體型象楔形,前扼緊湊,後軀圓大;“二細”指頭細、腳細;“三麻身”指母雞背羽面主要有麻黃、麻棕、麻褐三種顏色;”三黃“是指嘴黃,腳黃,皮黃。

食在英德:鄉間篇


英德黃花雞之所以風味獨特,除得益於千年品種遺傳外,更主要的是在山清水秀的北江沿岸優異的自然環境中培育而成。黃花雞是自然放養的雞,在草地或者樹林等空地上生長,食用的一般是谷、飯、各種菜葉,或者是農家吃剩的飯菜,還有大自然的一些小蟲子,且雞常走動,空氣質量也比較高,(吃雞也要吃空氣好長大的雞啊!厲害!)因此肌肉質地結實,口感較好。

擂茶粥

食在英德:鄉間篇


擂茶粥是英德市中西部農村最受歡迎的粥之一,幾乎到了“不可食無粥”(擂茶粥)的境地。“長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養神”,是對英德風味擂茶粥最恰當的描述.擂茶粥是英德農村基礎最深,受眾最廣的特色飲食,其中又以大洞、五角、九龍、沙壩、水邊、西牛、石灰鋪、連江口、黎溪、石牯塘等,至今仍保留著吃“擂茶粥”的傳統習慣。

食在英德:鄉間篇


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對它情有獨鍾,幾乎到了“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粥(擂茶粥)”的境地;坊間普遍流傳“喝上兩碗擂茶,勝吃兩貼補藥”的說法。

食在英德:鄉間篇


據考,擂茶粥有許多功用,主要是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消暑消滯,減肥健身。到英西農村,逢年過節或親友到來,擂茶粥是當地村民招待客人的高級食品,正餐之前通常是先吃一頓擂茶粥,叫做“半餐”。顧名思義,擂茶粥是將山茶葉磨成粉末,再用粥調和的一種粥,但選料及製作非常講究,除了選用花生、芝麻之外,還有薄荷、生薑、生蔥等,視各人口味而定。

九龍豆腐

食在英德:鄉間篇


九龍豆腐是九龍鎮特產,以當地特有山水磨豆製成,吃來口感嫩滑、豆香盈口,在英德人人皆知。吃九龍豆腐一定要到九龍鎮,那才是正宗。要做真正的九龍豆腐,其實並不需要什麼秘訣,全靠當地的水質好。

食在英德:鄉間篇


目前,九龍製作豆腐的作坊有十幾家,除供應本地外,有的已把生意做到珠三角地區的酒樓去了。

西牛麻竹筍

食在英德:鄉間篇


2005年8月英德市被中國經濟林協會評為“中國麻竹筍之鄉”(這個協會是什麼鬼,也十分值得探究的)。“西牛麻竹筍”,也稱“英德麻竹筍”,廣東省英德市特產,因主產於該市西牛鎮而得名,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食在英德:鄉間篇


西牛麻竹筍具有鮮嫩、爽口、筍味香濃的特色,享譽“蔬中第一珍”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