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 農旅結合成趨勢產業融合助發展

英德 農旅結合成趨勢產業融合助發展

積慶裡探索出的“茶園+旅遊”模式,讓其品牌更為響亮,茶園在2014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美麗田園”。

英德 農旅結合成趨勢產業融合助發展

積慶裡依託茶園發展旅遊,2017年入園參觀的遊客達30萬人次。

最近,清遠市英德市浛洸鎮安美生態園營銷總監葉發南比往日更為忙碌了,園區中的卡丁車、民宿、燈光節等旅遊項目正加快建設。葉發南計劃在七月中旬讓新的遊玩項目上線,積極迎接暑假這一“黃金期”。

生態園是浛洸鎮黨委、政府與廣州白雲區同和街道辦共同引進的項目,集種植、休閒、旅遊於一身,既是旅遊景點,又是扶貧項目。自生態園今年初開園以來,已吸引上萬名遊客前來遊玩,15名貧困戶長期入園務工。

安美生態園只是英德市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英德已有不少農業龍頭企業試圖發展休閒旅遊,以滿足城市人對田園體驗的追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顯然是現代農業升級的必然之舉。

近年來,英德市委、市政府以農村綜合改革為契機,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全面拓展農業的休閒、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探索農旅結合、以農興旅、以旅富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圖/文 南方日報記者 陳詠懷

通訊員 張涓涓 許景紅 範桂典

統籌:魏金鋒

1 從荒地到“寶地”的轉變

英西片區是英德市農業的主產區,沿著省道S347一路往西,可見到不少果蔬採摘基地的廣告牌,每逢週末或節假日,外地的車輛絡繹不絕地湧進來。

日前,記者來到浛洸鎮三村的安美生態園,目之所及皆是青山綠水、果樹雞舍、小徑農莊,一派田園美景。“這裡是葡萄採摘區,這裡是越野車體驗區……”沿著生態園的小路走過去,該園區營銷總監葉發南告訴記者,由於生態園才開業不到半年,不少旅遊項目還在建設,未來將陸續開放青少年科普實踐基地、CS拓展基地、立體生態農業示範園區、野外露營生存體驗基地、親子勞作體驗基地、越野車體驗基地以及特色民宿等。

浛洸鎮三村村委黨支部書記朱容堅以前從沒想過,村裡大片荒廢多年的土地如今會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旅遊景區。

三村的土地以丘陵和低窪地為主,村民以往承包土地面積少且零散,生產效益低,不少人乾脆放棄務農外出打工,土地日漸荒廢。2015年,該村整合了1800畝的土地,以500元/畝每年的價格流轉給英德市安美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打造安美生態農業產業觀光園。“現在土地不丟荒了,農產品也賣得出去,村民可高興啦。”朱容堅說。

據瞭解,為推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更好地結合發展,2016年,英德組織農業、旅遊、國土、規劃等部門調研,並制定了《英德市旅遊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明確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作為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打造,為農旅結合發展指明瞭方向。

與此同時,成立由市政府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分片服務和指導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開發建設。結合農綜改,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鼓勵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參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的開發。在政府的主導和企業的積極探索下,英德鄉村遊呈現出的旺盛生命力,2017年全市接待遊客1190.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8.9億元。

記者走訪發現,隨著休閒旅遊消費的持續升級,英德一些農業龍頭企業早已訂下“農+旅”的發展目標,探索創新休閒農業的新業態。

英德市農業局副局長藍志堅認為,這些農業企業,除了傳統種養殖之外,也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閒、旅遊,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並融入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遊客參加農事活動等環節,形成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業態。

“過去專注於傳統種養殖,拓展到深加工再到旅遊、服務等不同領域,大大延長了產業鏈,豐富了現代農業的內涵,顯著提升農業本身的價值和效益。”他說。

2 旅遊企業與村民實現共贏

時下正是荷花開花的季節。

近日,英德九龍小鎮300畝蓮湖的荷花相繼開放,一片片荷葉如碧玉般鋪滿了荷塘,周邊是千奇百怪、形態各異的峰林。荷花的嬌美和峰林的陽剛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韻味,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拍照。

九龍小鎮是英德早期吃到“農旅結合”這隻“螃蟹”的企業之一,由國業旅遊公司於2016年投資建設,規劃佔地面積約7000畝,涉及6個行政村,發展農業公園、鄉村酒店、特色民宿等“八大產業”。自九龍小鎮建設以來,因其與村民良好的合作模式,給當地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激發當地農村資源、資金、農民“新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農民變旅遊從業者)發展。2017年,九龍小鎮共接待遊客約79萬人次,帶動當地300多名農戶就業。

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沼澤、石頭山,已經十多年沒有村民願意去種植,更談不上開發。“跟村民共贏是我們企業取得如今成績的關鍵。”英德市國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勇說,公司採取“企業+村經濟社+農戶”的經營理念,村民通過實施土地整合,以土地入股村集體,村集體(村經濟社)再與國業公司合作共贏,以土地入股“九龍小鎮”旅遊項目,村民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紅外,還通過企業用工、停車場收費、土特產銷售等實現增收,“例如與我們合作的河頭村,以前的村集體收入僅1萬元,如今近30萬元”。

九龍小鎮與村民的合作模式,通過勞務勞工、農副產品銷售和荒山、土地、舊房屋等資源利用,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八大收益”。如村民多餘農副產品在當地就可向遊客銷售,土特產不僅提升了附加值,而且還成為遊客眼中的“香餑餑”。

3 開創“農+旅+扶貧”模式

紅茶作為英德最響亮的農產品,英德紅茶茶廠、茶企超過161家,茶園面積突破10萬畝。

目前英德紅茶發展如日中天,不少紅茶龍頭企業已開始了新一輪探索,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茶葉銷售,正試圖以“茶園+旅遊”的模式轉型發展休閒農業。在這條轉型的道路上,積慶裡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積慶裡”)可謂是先行一步。

“公司在打造茶園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茶園+旅遊’的發展模式。”積慶裡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國明表示,積慶裡開始有意識的將茶葉種植和周邊景點結合,將種植區打造成一個田園風景式的景區。在利用資源優勢的同時,積慶裡也不忘發揮自身優勢,在茶園內設有600多平方米的茶文化展廳,並建成集生產、加工、科普示範於一體的製茶廠,遊客不僅可以在這裡欣賞茶園風光,還可以學茶、辨茶、品茶、購茶,甚至親手體驗採茶、製茶的樂趣。

積慶裡探索出的“茶園+旅遊”道路,不僅讓企業逐漸擺脫“依靠茶葉銷售生存”的發展模式,更為企業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客流,讓其品牌更為響亮。2014年,積慶裡茶園獲選國家農業部2014年“中國十大美麗田園”。2017年,入園參觀的遊客達30萬人次。

“自從公司開始走‘農+旅’的道路後,茶葉的銷售提升了至少10%,但這種直觀的數據並不能完全說明‘農+旅’所帶來的效益,它不僅僅是提高茶葉銷量,還有知名度、廣告成本、茶文化推廣等一系列隱藏的效果。”陸國明說。

在積慶裡做出了“農旅結合”的典範後,英德不少大型的茶企業也走上了這條道路,如英德市英州紅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州紅”)。據該公司副總經理江化韶介紹,企業現將所有資源整合成茶趣園旅遊景區,在讓遊客觀賞茶園風光同時,還在茶廠生產區與參觀區設置透明玻璃,開放紅茶製作過程,並配備專業講解員講解。該公司還推出了免費體驗摘茶、手工製茶等項目。

作為一個新興的紅茶企業,英州紅也懂得借力國家政策,通過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壯大企業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

“根據英德精準扶貧的政策,每戶統籌2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到我們旗下的萬聯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作為茶葉種植資金,資金統一管理運用,由合作社公司茶葉基地為每戶貧困戶幫扶種植2畝茶園。”江化韶說,經過兩至三年左右的幫扶種植,茶園畝產茶可達到150斤,按現市場價產值約1.5萬元,貧困戶種植的兩畝每年產值可達3萬元。

紅茶作為英德市的特色產業,英德市委、市政府也計劃將其打造成特色的扶貧產業,通過推進茶產業精準扶貧,實施產業興村強市行動,從而帶動農戶增收。英德在開展“百企扶百村”活動中,也湧現出英德積慶裡茶業有限公司、廣東德高信種植有限公司、英德創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投身於茶產業扶貧工作中。

4 找準主產業豐富類型內涵

把農活變成城市居民的休閒體驗,將農家飯做成城裡人尋找野趣的佳餚,讓農作物生長的過程成為孩子們科普的課堂……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農業新業態,強化了農業的觀光、休閒、教育和自然等多種功能,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現代農業升級的必然之舉,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下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方向。

英德市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加快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英德制定並出臺《英德市關於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英德市農家樂旅遊星級評定管理辦法》等系列措施,形成支持和促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體系。

一方面,本級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用於支持鄉村旅遊景區(點)3A以上和農家樂三星以上的創建、評定和獎勵;另一方面強化政銀企合作,充分發揮市財政設立的“政銀保基金”作用,為多家涉農旅遊(項目)提供融資擔保,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德的農業休閒景點也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目前,英德登記註冊的農業休閒景點、古蹟達282個,農家樂561家,民宿23家。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人發現了不少背後隱藏的問題。“現在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老闆在推動休閒農業旅遊或者鄉村遊,打造百畝花海、百果園等等,這種模式或許在前期會吸引人,但後續難以發力。”藍志堅認為,休閒觀光農業的火熱容易讓人盲目跟風,不少企業看到短期的利益卻忽略了主打產業和特色內容這塊關鍵因素。

事實上,確實也有英德企業吃了“跟風”的虧。

安美生態園在今年春節曾投入近百萬元打造百畝花花海,然而市場給予的反饋卻並不理想。“剛開始還是比較火熱的,但花期過後,換品種的速度沒有及時跟上,導致花海很快‘沒落’。”葉發南說,如今公司開始沉下心來,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也在尋找一個能夠長期吸引人、有特色的主打旅遊項目。“花海、採摘這些只能作為配套項目,因為這種模式其他企業也容易複製。”

“要想發展‘農旅結合’,除非有自然資源優勢,不然沒有主打產業是很難生存的。”英德市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炳球如此認為。錦源農牧公司在2007年成立,利用錦潭水庫的優質資源,打造出“錦潭河鮮”的品牌,產品暢銷珠三角。

“為什麼要利用錦潭水庫來發展旅遊產業,一來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二來是通過旅遊來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形成立體循環的‘農+旅’產業。”李炳球表示,公司有主導產業,能夠降低投資的風險,而“錦源農牧”這一品牌也為旅遊項目打響了廣告。

“農旅結合並不只是花海、百果園等單一模式,它的重點是如何從遊客量中實現效益增加,英德那麼多花海、百果園,遊客憑什麼選擇你這裡?”藍志堅建議,農業或旅遊企業想要發展“農旅結合”模式,首先要考慮的是自身的區位、景觀、品牌和產業等優勢,做好消費人群的定位,找準主產業或主推的特色旅遊項目,不斷豐富類型和內涵,將“農旅結合”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