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读书人为什么负心?

刘华银mark


这句话是明朝曹学佺说的。他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桂林皇亲的奴仆时时仗势欺人,一次放恶狗咬住了一个秀才,危急时刻,一个屠夫冲出来把狗杀了,救了秀才,奴才就告到官府,要屠夫赔狗钱。正好是时任广西右参议的曹学佺审案,他了解了事情原委,再了解到这些恶奴平时的胡作非为,就判屠夫无罪,还要这些奴才陪这个秀才的医药钱。过后奴才就用钱去收买秀才,并进行恐吓,秀才于是改口说自己不是被咬,而是与狗打闹,狗是无故被屠夫杀的,所以屠户应该陪钱。曹学佺十分愤怒,加大审讯,揭穿了他的谎言,坚持了原来的判决,并感慨地写了句话。对这句话,我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一,针对事情有感而发。他是专门针对这个事件有感而发的,并非是他对读书人普遍判定;二,特定历史条件。明末宦官专权,政治非常黑暗,社会矛盾非常尖锐,许多读书人不得不顺从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现实,营营苟苟。三,这个判断不是普遍性的。我们看到历史上有千千万万讲气节的读书人,像陆秀夫、范仲淹、方孝孺、文天祥等等,当然也有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也是非常讲节气的。所以我们要对每类人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关键是每个人的品格。





文仰山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这个原因如下。

一、读书人怕死,屠狗辈不怕。屠狗辈懂得报团,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我们可以考虑农村和城市对比,农村帮助别人一般不会在意多少钱,只致盲自己有事时候别人也帮助自己。城市里人什么都看钱,读书人更不要说了,更现实。

二、读书人更为势力,看重金钱和权力利益。屠狗辈不太在意这些,就算在意他们也知道必须自己拼命才能换来,所以先拼为尽,也是容易被小人利用。

三、读书人复杂。屠狗辈简单,读书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这样主义那样思想。屠狗辈只看公平不,合理不,不去耍嘴皮子,干就完了。其实世界也是这么简单,一定阶段,大家认可的就是好的,大家都觉得不合理那就不合理。所以法制长的国家陪审团很重要。


刘华银mark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此话出于明朝学者:曹学佺。其意思正如字面,讲义气的多是那些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那些有知识的读书人却常常做出违背良心、舍信弃义的事情。私以为,此话也对,也不对。对的是,正如字面意思。不对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是“屠狗辈”更仗义,而是这个群体认知局限,不能像读书人群体能利益权衡,认知更深广。

【为何仗义每多屠狗辈 ?】

此话中,“屠狗辈”泛指从事卑贱职业,知识水平低的普通民众。不可否认,知识,是反人性的。对于普通的“屠狗辈”人群,没有太多的知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多都是人的本性,人性无论天性善恶,但是面对一些问题时,本能的反应时,天性充满正义。虽然这个人群知识水平较低,可是他们所接受的思想,多是社会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传统中,所倡导价值观,正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等等。因此,从大概率上看,这个人群较之“读书人”要更守社会规范,倡行正义道德。在面对一些事情时,天性的善良在做主导。

【为何负心多是读书人?】
此话中,“读书人”泛指有一定知识水平身份较高的人群。读书人,在知识水平越来越多时,对社会的认识,人性的理解,利害的权衡,都会变得更“专业”,更理性。较之“屠狗辈”,少了一些天性中的感性,打破了认知的局限性。且自古以来,读书人多有自己的“房中书”、“枕边书”、“千古不传之学”,因此更懂得社会规则,权衡利弊。在处理事情时,认知更灵活,利益权衡更理性,后天形成的理性在做主导。
【典故拓展】

相传在明朝天启二年,“闽中十才子”之首曹学佺被起用为广西右参议。当时桂林的皇亲宗室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做宫廷赌博娱乐,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皇亲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常常当街纵犬行凶,以此为乐。当地的百姓和以前的官员都是敢怒不敢言,曹学佺上任后知道这个情况,决定整治一下这种现象。

有一次,皇亲的奴才们又在街上纵犬逐人为乐。有一秀才路过,奔跑不及,扑倒在地,眼看就要命丧犬口的时候,路边一屠夫纵身上前,一刀砍死凶犬,救下秀才。奴才们大怒,把屠夫与秀才一起绑去送官,要求惩治杀犬之罪。
当时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他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且正有整治此现象的决心。所以又怎么会给皇室宗亲面子,直接判了屠夫无罪,还判皇亲赔偿给秀才医药费。皇亲不服,却也又奈何不得曹学佺。经左思右想,于是便暗中收买秀才,令其改口翻供。再次审理的时候,秀才果然改口说自己只是在与群犬嬉戏,并无危险,而屠夫不由分说便杀了斗犬,分明是恶意生事,藐视宗亲。曹学佺一听拍案而起,大怒道:“人证物证俱在,你还要颠倒是非黑白。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致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简直天理不容!”说完便令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认是皇亲用重金利诱他做假口供。
曹学佺十分愤懑,觉得读书人应当明事理,有正气,结果却反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屠夫仗义,于是在案卷上愤而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句。

文萤之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好理解:身处社会底层、缺乏文化的人更讲义气;而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常常干出操蛋的事。

事实果如本句字面理解?读书人多负心?读书人不仗义?貌似惊爆眼球,字字诛心,笔者却不敢苟同!结合目前文化领域比较普遍的通病进行解构之,如下:

其一: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先提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消极作用,被一知半解的人“引经据典”,给“读书无用论”推波助澜。果然是这样吗?“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语出蹊跷,笔者对其进行了一番考证。事实上,这是作者自负满腹才华屡屡考不上功名的牢骚之言而已。

回到正题,“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背景又是什么呢?据查,该句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官员曹学佺所写的一副对联。大抵是说曹学佺治下的一个案件,有钱人家的狗咬了个秀才,一个屠夫见义勇为把狗给杀了,有钱人家反过来买通秀才,让屠夫给狗偿命。曹学佺公平处置了此事,也因此对秀才的忘恩负义气愤不已,就有了这副对联。曹学佺所作此联仅仅针对“不仗义”的秀才有感而发,脱离这个背景去狭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正所谓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此种例子不胜枚举,如“最毒莫过妇人心”,“以德报怨”,如此种种……

由此,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引用典句的时候,应当回到当时的语境及背景下去看,正本清源,切忌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其二:这是典型的一孔之见、以偏概全

“读书人都是负心人”这是典型的标签化思维,现代人多少有些思考惰性,而“标签化”的思维可以让人们快速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乃至某一类人进行定位,如“富二代”,“官二代”,“白富美”,“90后”,诸如此类种种。标签式思维无意识地预设了一个片面的道德价值判断,一个标签定性似乎把问题看透了、解决了,但很可能把认知引向了错误的方向。标签化的思维实质上就是一孔之见,以偏概全,一个人、一件事的特质扩大到一类人、一类事。一句《苏三起解》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让所有的洪洞人背上几百年骂名。

所以,我们在治学经世时,切忌简单粗暴标签化思维,要以小见大,忌以偏概全,要兼听则明,忌人云亦云,要实事求是,忌主观臆断!


END


朗格拉日


这句话是曾国藩说的,可能站在曾国藩的角度是有一定道理的。曾氏之所以这样说可能是因为有些读书人书读多了,但是胆子却变小了,更重要的是可能在诸多事情上考虑自己的利益,由此可能就没有了信仰。凡是有利于己的就不管什么对与非,由是才会“负心”。但不能说每个读书人都是如此,文天祥也是读书人,还是个状元,为什么他就没有负心于宋朝呢?如果曾国藩所说的百分百正确的话,我们还能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民族英雄吗?故,诸事不能绝对。

说仗义的都是杀猪卖狗的吗?更不是。不能说没有,也有很多势力之徒。

所以,不能因为某些个案肯定或否定一个群体。


李宝臣libaochen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古语。这个古语比较尖锐,可以说是直击人性要害,但是又十分的引人争议。

此古语叫做: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说的有道理吗?其实这句话,是古代时期的一个对联而已。因为所表达的这种思想比较尖锐,一直被留传着。翻译下来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往往屠狗杀猪这样底层的人越仗义,越是读书的人越负心。这个对联是出自明代诗人曹学佺之手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个对联呢?这还得从一件事说起。在明朝的时候,皇室宗亲一直以来行事都比较的蛮横,而且他们喜欢玩了,喜欢养一种性格非常火爆的斗犬。

他们用这些斗犬进行赌博。俗话说得好,打狗看主人。这些狗是一般人惹不起的。而这些狗主人的奴才,更是仗着主人的地位,做事十分的蛮横。有一次,皇上的一个奴才,闲的没事干,就把斗犬给放了出来,故意让斗犬撕咬过路人,以此取乐。

都知道这奴才,是皇帝的人,所以都不敢上前管这件事。斗犬生性凶猛,把一个秀才给扑倒在地。眼看就要咬中要害这个时候,终于有一个人,也扑上来了,打退斗犬救下了秀才。这个救下秀才的人,就是一个屠夫。这个案子正好让曹学佺给受理了。

他在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也是不畏强权,认为屠夫是没有罪过的,更具备有勇气的事,他要求让皇上赔偿那个被咬伤的秀才费用。皇帝当时觉得自己很丢人,但是在法律上你应该这么做,所以也不能明面上说什么。但是他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暗中贿赂,那个被狗咬伤的秀才,给他很多钱财。让秀才说,他是与斗犬在玩耍,并没有撕咬他。

案子重审,曹学佺再次审讯他们。秀才就出卖了救他的那个屠夫。当时审理这个案件的曹学佺十分的生气。所以当即就写下来这个对联儿: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所以我们看这个对联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事件之中才写的。并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屠夫被都是仗义,人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负心人士。

所以说这句话,如果做一个格言警句来看的话,是没有道理的。


謀略國學


行侠仗义,古道热肠这是江湖人士行走天地间的两条路径,也是中国文化里感性意识的一股暗流。它不断地滋生着一代又一代的侠客。在国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侠客的梦想,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英雄情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出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

一个是行侠仗义者多行走于江湖,远离朝堂和主流社会,江湖就有江湖的规矩,简单、粗暴、有效的快意恩仇就成了侠客们的规则,除暴安良、扶贫救弱成为人们的江湖传说。

一个就是仗义者多是些从小就远离课堂不读书的人士,自然就远离了人类文化发展所推崇的礼教和道统,维系他们的行事规则,自然是感性多于理性。

所谓无知者无畏,依靠本能和性情的自然流露,就能生活并获得尊重。而读书人在书本中找到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多了文字和文化,也就多了规矩和思考,行事规则考虑的是厉害和得失,自然就没有感性的同仇敌忾和仗义天涯的率性而为。





汉上途夫


这里所指的读书人并非实指读书识理的人,而是指那些看起来衣冠楚楚的斯文人,但真正仗义的往往是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平常人,我就有亲身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