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有没有政治抱负?只知道写字画画吗?

刘树征律师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

看一位皇帝有没有政治抱负,主要看他的为政举措。宋徽宗在位期间除了绘画、书法、收藏等以外,在政治方面就干了两件事:

一是:同意启用新法

新法即王安石变法。赵佶刚刚即位之时,朝廷新旧党争厉害,有意调和,但反而愈演愈烈。故当时的北宋大臣邓洵武就对宋徽宗说,“陛下,你看你越调和两派闹得越凶,所以你必须坚定得支持一方、反对一方。因此,陛下,你应该继承你父皇宋神宗时期变法图强的政策。”宋徽宗听了以后感觉非常有道理,于是明确放弃调和政策,支持新法。

邓洵武不仅让宋徽宗放弃调和政策支持新法,还推荐了一个人为宰相,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得蔡京。

二是:同意联金击辽

1111年,史上光棍年。这年,宋朝继续正常的给辽国缴纳岁币。出使辽国的人是童贯。童贯出使辽国之时,辽国世家大族马植趁夜前来拜访,两人客套一番后,马植献灭辽良策,童贯大惊失色,心里相当震撼。遂偷偷将马植带回汴京面见宋徽宗,马植献计:

女真恨辽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莱涉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攻辽,其国可图也 。”“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若,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真得志,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事不侔矣 。”

这就是著名的“联金击辽”,该计策在北宋末年对朝廷的影响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以上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仅有政治抱负,而且政治抱负还不小。为什么这么说?支持新法,就是想改变宋朝一直以来弊积,达到强军富民的目的;联金击辽所图更大,那就是要收复自后晋石敬瑭时丢失的“燕云十六州”。

雪峰居士论曰

宋徽宗以书法绘画艺术成就享誉天下,为政举措方面虽可忽略不计,但桩桩件件的目标不可谓不壮大、影响不可谓不深远。然,用人不察皆为蔡京、童贯、高俅之流,即使好政策又有何用?喜好书画收藏,荒芜政事,就是好政策又有何用?

用人不察自己又不精于政事,北宋安能不亡也?被俘后悔恨不已,可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不为帝王、只为艺术,当一世无忧无悔矣。



雪峰居士


世人历史中的宋徽宗只是一个喜爱道家,搞一些花石纲,在汴京建造一些人文景观,劳民伤财。他个人的“瘦金体”书法名扬古今,绘画也是一绝,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长处,没有什么政治抱负。

其实宋徽宗即位之初也是有政治抱负,不过他的政治抱负太天真,很快被北宋的朝堂上的党争碾压的体无完肤,天真被显现实击败,也只能随波逐流了。(宋徽宗所做《祥龙石图卷》,故宫收藏)

宋徽宗真正掌权之前30多年的北宋党争。

宋神宗有两个儿子做了皇帝,第六子赵煦继任宋神宗的皇帝位置,是谓宋哲宗;第十一子赵佶,继承宋哲宗之后的帝位,是谓宋徽宗。宋徽宗完全执政之前,党争持续不断。

1、王安石改革。(1069-1085年)

王安石改革最大的支持者是宋神宗,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支持者大臣主要有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人,支持变法的人被称作“元丰党人”,元丰(1078-1085年)是宋神宗年号,在这期间实施变法;反对变法的人主要有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母亲高太后,大臣有韩琦、司马光、曾公亮、苏轼、富弼等人,这一批人被称作“元祐党人”,元祐(1086年为元祐元年)是宋哲宗的第一个年号,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得到重用。

王安石变法期间,很多反对变法的大臣被贬谪。

2、高太后垂帘听政。(1086-1093年)

1085年,宋神宗病死,太子宋哲宗即位。由于宋哲宗年幼,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在王安石变法之时就反对变法,垂帘听政之后对变法派进行打击,贬谪了众多的改革派官员。而已司马光等为首的反对派纷纷被提拔到朝堂之上,几乎所有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都被废除。

高太后并不是宋哲宗的生母,她对宋哲宗的生母朱氏也不待见,垂帘听政之后迟迟不肯放权,即便是宋哲宗到了执政的年龄。高太后在朝堂之上和宋哲宗对坐,大臣们奏事都拜见高太后,宋哲宗只能看到大臣的屁股和脚跟,只有极少人拜见宋哲宗。

3、宋哲宗掌握权力。(1093-1100年)

高太后于1093年去世之后,宋哲宗掌握实权。宋哲宗只能看到屁股和脚跟的大都是元祐党人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反对改革的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被免职,起用改革派的章惇、曾布等人,继续推行变法。

4、向太后掌权。(1100-1101年)

向太后是宋神宗的皇后,她独断专行,本该大臣公议帝位人选,她却将举止轻佻的端王赵佶推上了王位,为北宋找了一个亡国之君。

向太后在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初,向太后曾经短暂临政。她倾向于元祐党人,于是提拔了不少保守派官员担任高位,保守派韩琦的儿子韩忠彦提上相位。改革派的蔡卞被贬。不过向太后一年之后就去世了,宋徽宗掌握了权力。

宋徽宗即位之初的30多年间,改革派和保守派你来我往,党争激烈,北宋朝廷一刻也消停不了。(王安石像,王安石变法开启了北宋末年的党争)

宋徽宗的政治抱负——中庸之道。

宋徽宗对党争问题还是看的比较清楚的,他掌握权力之后希望弥合两党的纷争,将他们融合在一起,为他所用。

向太后临朝执政时间较短,还没有完成对改革派官员的打压就去世了。此时保守派的韩忠彦已经被提拔到左相的位置,曾布担任右相,是改革派。原来左相章惇被罢免,蔡卞被贬谪到地方,蔡卞是蔡京的弟弟,是王安石的女婿。

宋徽宗希望两派和睦相处的想法太天真,很快被现实击败。他受到的奏折中,对一件事的判断和执行往往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应,让他无从下手,于是他很快改变调和的中立的态度,转而支持所谓的“改革派”。我们从宋徽宗的额第一个年号就可以看出端倪,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中靖国”,典型的调和味道。

1101年11月,中庸路线行不通的宋徽宗改弦更张,1102年被任命不久的元祐党人左相韩忠彦被弹劾下野,不久右相曾布也被免职,蔡京担任了宰相,他担任独相有几年之久。蔡京可不是坚定的改革派,他打着宋神宗改革派的幌子,到处罗织党羽,打击政敌和异己分子。

宋徽宗有政治抱负吗?宋徽宗绝对有政治抱负的,他执政时期用了六个年号如下:

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从一个皇帝使用的年号来看,就能体现他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政治抱负了,宋徽宗后三个年号都有一个字“和”,他也希望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蔡京的辞职信居然是宋徽宗找人代写的!

不过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个人比较懈怠,将朝廷的大权交给蔡京等人处理,自己倾注于道家、书法、绘画之中。蔡京等人将北宋朝野上下搞得是乌烟瘴气,所托非人。

1119年,河北路爆发了宋江起义;1120年,浙江清溪爆发方腊起义。宋徽宗知道自己委托的管理团队出了大问题,自己对制裁这些人却软弱无力。

1120年,宋徽宗免了蔡京的官职,方腊起义惹得;1124年,他又重新启用了蔡京,重新启用的蔡京由儿子出面,胡作非为,拉帮结派。宋徽宗免了蔡京儿子、女婿的官职,也有大臣弹劾蔡京,要求蔡京主动辞职。

蔡京的脸皮厚,坚决不辞职,宋徽宗只得派童贯去蔡京家说事,蔡京才递交了辞职信,这封辞职信还写的不完全,宋徽宗命令秘书替蔡京写了辞职的三表,并宣布同意蔡京辞职。

蔡京的辞职信居然要宋徽宗自己命令秘书完善,北宋到了宋徽宗时期确实到乐君不君臣不臣的地步了,不灭亡才怪


穿越再现彼岸


宋徽宗有没有政治报负?只知道写字画画吗?

让我先了解宋徽宗这个人!

宋徽宗赵佶,(1082年6月7日一1135年6月4日)是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一l126年I月18日在位),是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徽宗17岁结婚,有31子.

一,宋徽宗是有政治报负的。

1、收复失地,扩大领土。在其统治中期,宋徽宗派遣将领王厚消灭了青唐羌政权,收复了自中唐以来已经陷入吐蕃人之手300多年的青唐地区,并在大观二年(1108年)上任8年后,派遣童贯远征青唐残部,一路远征至今新疆末县附近,一度控到了西域的东南部地区,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并非只知道书法画画!

1、宋徽宗对研究中国绘画史作出了贡献。

在位时,他将画家的地位提到了中国历史上最高位置,成立了翰林书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他本人又擅长绘画,画家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等方面比其他艺人都高,使得这一时期画院创作最为繁荣。他广收古物书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徽宗是第一位收藏者。在他指示下,皇家收藏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2、宋徽宗对中国书法的贡献。

宋徽宗酷爱书法,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人能够超越。《瘦金体千字文》、《夏日诗贴》等,八百年来,迄今没有人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3、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贡献。

宋代,是我国茶事演进的重要阶段,盛行点茶、斗茶以及茶百戏等。宋徽宗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人所引用。

4、宋徽宗对中国宗教的贡献。

宋徵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间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

宣传宋徽宗时代的作品和影视剧有十八部之多,十八位演员分別饰演了不同剧本,不同年代的宋徽宗。你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宋徽宗,建议你去拜读有关宋徽宗的作品,或是去欣赏宋徽宗的电影、电视剧吧!


择日启程123


如果跳出了儒家的道德评价,回归历史的真实情境,站在宋徽宗的身旁,去发现他身上那些被忽视的历史事实。你就会看到宋徽宗为了担负起皇帝的职责,其实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历史有时很荒诞,恰恰是他的这些努力,导致他与儒家士大夫产生了矛盾。

一、宋徽宗即位以后,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党争。在当时,这种党争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正常运作,所以,宋徽宗试图终结新旧两党之间的党争,他意图联合两党共同执政遭遇失败,最终选择任用新党,压制旧党。但旧党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理学价值观指导下的《宋史》把宋徽宗全盘否定,于是,他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说起新党和旧党的党争,这就要从王安石变法说起了。公元1069年,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和王安石联手发动了一场变法,当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的官员被称作“新党”,反对变法的官员就被称作“旧党”。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很复杂,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我们今天只说其中的一件事,那就是这场变法在客观上扰乱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在王安石变法以前,虽然也有政治斗争,但斗争中有一条共识,那就是不管哪一派上台,都不能搞打击报复,要容忍反对派的批评。王安石却破坏了这个规矩,新法出台以后,司马光等人表示反对,王安石就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把反对派统统赶出京城。这种行为打破了先前的共识,从此,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党争就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宋神宗死后,继位的是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当时,宋哲宗年龄还小,就由宋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很赏识司马光,重新起用了他。司马光掌权以后,就把新党的人全部赶走。高太后去世以后,宋哲宗亲政,他觉得旧党以前总是围在高太后身边,对他这个皇帝很不尊重,于是就重新起用了新党,又对旧党进行打击报复,甚至把司马光的墓碑都给推倒了。

新旧两党之间冤冤相报,矛盾越积越深。更严重的是,这种党争使得王安石的新法时而废除,时而恢复,政府朝令夕改,使百姓觉得无所适从。

公元1100年,年仅24岁的宋哲宗去世,没有留下儿子,他的弟弟、也就是端王赵佶继承了皇位,成为宋徽宗。宋徽宗决心终结新旧两党的党争,他的想法是在两党之间搞平衡。他在即位以后的第二年,把年号改为“建中靖国”,意思是在两党中保持中立,联合两党,恢复国家的安定团结。宋徽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时有一位名叫曾布的大臣,建议宋徽宗同时任用新旧两党的大臣,对两党的意见都要听取,选取其中的最佳意见。这个建议与宋徽宗不谋而合,于是宋徽宗就重用了曾布,让他去联合新旧两党。事情看上去很美好,不过事态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宋徽宗的预期。

旧党根本不愿和新党和平共处,又对新党发动了攻击。即使是对曾布这种主张保持中立的大臣,旧党也不肯放过他,经常上书弹劾他,说他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宋徽宗被旧党弄得不胜其烦,意识到联合两党的想法并不现实。而且,旧党和新党之间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旧党比较看重道德,喜欢说一些大话、空话,新党却比较看重具体的行政事务;旧党喜欢批评皇帝,新党却相对比较听皇帝的话。

旧党和新党之间的这种区别背后有着很深的背景。旧党的家族大多在乡村拥有大片土地,属于既得利益集团,而新党依靠王安石变法的机会才得以上位,属于政治新秀。王安石颁布的新法,大多又冲击了旧党的利益。比如新法中有一项叫“青苗法”,就是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国家出面向农民提供贷款,等秋天收获了,农民再连本带利还钱给国家。在青苗法颁布以前,乡下的地主就是依靠向农民发放高利贷,才能在农民还不上钱的时候,合法兼并农民的土地,现在政府出面放贷,利率还比地主放的要低,这就断了地主们的财路。地主们就向他们在朝廷里的靠山告状,这些靠山就是所谓的旧党。所以,旧党当然要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了。宋神宗在位时,旧党中有一位元老名叫文彦博,宋神宗有一次对他说:新法对士大夫或许是有些不利,但对于百姓又有什么不利呢?文彦博理直气壮地说:你是和我们这些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啊!言下之意是说,你要是得罪了士大夫,那你的皇位是坐不稳的。

旧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又不能公然说变法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打出了道德的旗号,指责变法是追逐利益,不符合儒家的道德。儒家追求的是道义,道义和利益是不能并存的,所以,旧党喜欢讲仁义道德的大话。新党和他们不一样,因为要变法,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他们对财政税收之类的事情更感兴趣。同时,旧党树大根深,所以敢对皇帝指指点点;新党却都是后起之秀,更加依赖皇权,所以他们一般比较听皇帝的话。

在宋徽宗看来,新党更懂行政事务,又更听话,旧党却经常给他添乱,那与其费尽力气维持新旧两党的平衡,不如干脆排斥旧党,重用新党,这样自己不是省心得多吗?于是,他改变了策略。这有两个标志,首先是更改年号。刚才说到,宋徽宗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叫建中靖国,这个年号其实只用了一年,随后就改成了“崇宁”。这个年号是有讲究的,宋神宗的年号是“熙宁”,崇宁的意思就是推崇宋神宗的政策。换句话说,就是推崇王安石的新法。

宋徽宗改变策略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任命蔡京当宰相。当时的宰相是旧党的人,宋徽宗决心与旧党决裂,选一个新党的人当宰相,他选择了蔡京。为什么是蔡京?蔡京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水浒传》里的蔡京,那可是奸臣的代表。其实,真实的蔡京要比这复杂得多,他在行政管理方面很有才能,尤其擅长理财。刚刚当上宰相,他就着手改善国家财政,在浙江杭州和福建明州地区设置了市舶司,对贸易船只收取关税。他还重新丈量了土地,并收取土地税。蔡京担任宰相的第二年,宋朝政府就消灭了财政赤字。同时,蔡京还建立了一套社会福利制度,比如他建立了“居养院”,收留60岁以上无人赡养的老人,以及孤儿、残疾人等等;他还建立了“安济坊”,专门治疗没钱看病的人。说白了,就是福利院加免费医疗,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在宋徽宗的支持下,蔡京长期担任宰相,他一直压制旧党的势力,维持着政局的稳定。宋徽宗在位一共26年,在这26年里,党争比神宗、哲宗两朝要消停得多,国家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穷人也获得了一定的福利。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蔡京为国家创收的同时,也加重了既得利益者的负担。比如他重新丈量土地,得罪的当然主要是乡间的大地主,因为他们平时经常瞒报土地,逃避税收。总之,宋徽宗终结了党争,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付出的代价是他得罪了一大批旧党官员。旧党虽然在当时遭到了打击,但他们并没有彻底失败,因为他们还拥有一个思想武器,叫作“理学”,而这在南宋又被朱熹发扬光大,成为所谓的“程朱理学”,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理学在基本立场上和旧党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都强调道德,反对变法。理学在当时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程朱理学里的“程”说的就是这兄弟俩。宋神宗曾经召见过程颐,向他请教怎样治理国家,程颐说要想治理国家,皇帝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分清忠奸善恶。宋神宗对此很不屑,认为都是没用的空话。不过,旧党却很赏识二程的理学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正好可以为他们所用,对王安石进行道德批判。程颐就曾经受到司马光的推荐,就任洛阳国子监的教授。

理学是旧党的思想武器,所以宋徽宗在位期间,一直崇尚王安石的思想,压制理学的发展,但在南宋以后,朱熹等人大力传播理学,理学在士大夫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渗透进了科举考试。终于,在南宋第六位皇帝也就是宋理宗在位时期,理学获得皇帝的承认,被认定为儒学的正统。到了元朝,理学又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内容。理学翻身以后,所有的官方史书就都笼罩在理学的价值观之下了。《宋史》写于元朝,里面专门设了一个《奸臣列传》,把蔡京和前面提到的曾布都列了进去。《宋史》还把宋徽宗也写成一个无可救药的昏君,给他的评语是:宋徽宗什么事都做得好,就是不会做皇帝。于是,宋徽宗就这样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二、宋徽宗在艺术追求和宗教信仰的背后,隐藏着摆脱儒家制约、巩固自身权力的目的。而且,宋徽宗认为艺术事业也是政治事业的一部分,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这些也严重影响了后世儒家对他的评价。

你可能会问,是不是因为宋徽宗沉迷于这些爱好,耽误了本职工作,所以引起了儒家士大夫的不满?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宋徽宗的艺术和宗教追求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政治目的。你可能觉得奇怪,这些看上去不都是个人爱好吗,怎么也会有政治目的呢?举个例子,宋徽宗非常热爱园林艺术,这件事使他受到了很多非议。尤其是为了建园林而搜罗的“花石纲”,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江南的方腊起义,起因就是花石纲让当地农民不堪重负,只能起来造反。当然这里并没有否认宋徽宗建园林造成的危害,但是,宋徽宗修建的园林背后也具有政治意义。

比如,他在京城汴梁建造了著名的“艮岳”。之所以叫艮岳,是因为“艮”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东北方,而艮岳正是位于汴梁城的东北。宋徽宗建造艮岳,除了个人享乐,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宣扬道教。艮岳建成以后,宋徽宗写了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说艮岳如同人间仙境,代表了天人合一。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宋徽宗对于道教的推崇。他为什么这么信奉道教呢?除了个人因素以外,他也有政治上的考虑。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北宋儒学的一股重要思潮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要受到儒家士大夫的制约。宋徽宗就想跳出儒家的框架,自封道教的教主,从而获得更高的权威。

宋徽宗曾经和一位名叫刘混康的道士非常亲近。刘混康是茅山上清派的第二十五代宗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茅山道士”。宋徽宗曾经去拜访过刘混康,还经常与他通信。从现有的通信记录来看,宋徽宗对于各种征兆背后代表的天意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的凶兆,宋徽宗总是请求刘混康为他提供详细解释,这样他就可以采取措施来化解。这些凶兆大多与国家大事有关,尤其与宋徽宗自身的权力有关。

公元1103年,宋徽宗下令全国各州都要修建一座道观,都取名为“崇宁观”,因为崇宁是当时的年号。崇宁观主要负责在皇帝诞辰那天举行庆祝仪式。到了那一天,宋徽宗会在皇宫中举行盛大的庆典,各地的崇宁观也要开放三天,供士大夫和百姓前去上香,祈祷皇帝万寿无疆。

宋徽宗试图用道教来塑造自己的权威,因为道教中各种神灵的上下等级关系,就仿佛是人间的宫廷。宋徽宗试图将宫廷的秩序与道教中神灵的秩序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道神圣的光环。宋徽宗崇信道教,试图摆脱儒家的制约,这当然会与儒家士大夫产生冲突。

更严重的是,宋徽宗追求的政治目标也和儒家有所不同,这进一步影响了后世儒家对他的评价。宋徽宗追求的是宏大的盛世气象,他认为艺术成就也是盛世的一部分,是一种政治事业,所以,他认为国家应该扶持艺术的发展。

比如,宋徽宗曾经编过一套书法作品的收藏目录,叫作《宣和书谱》,里面收录了很多皇帝的书法作品,比如唐太宗、唐玄宗以及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还称赞唐太宗和唐玄宗在当时资助了一大批书法家,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他并不认为皇帝和书法家这两种身份有什么冲突,相反,皇帝推动书法的进步,这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恰恰是一个皇帝负责任的表现。

再比如,在公元1104年,宋徽宗下令在学校教育里面增加“画学”这个科目,专门培养画家。他还在京城汴梁举行绘画考试,考中了就可以录入翰林图画院,成为官员。如果把他的这种做法放到人类历史当中去看,我们可以看到背后更大的意义。在欧洲中世纪,美第奇家族统治着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们也曾对艺术进行大力扶持,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受到过这个家族的赞助。美第奇家族还把一座郊区别墅改造为培养年轻艺术家的学校,米开朗基罗就是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他的早期艺术生涯。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的孵化器。宋徽宗的做法和美第奇家族非常相似,中国的艺术也确实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一些学者甚至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其实,文艺复兴是艺术上的革新,也是政治上的革新,这就是艺术和政治相关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宋徽宗不仅属于北宋王朝,更属于整个中国文化。但儒家并不能理解这些。

儒家认为皇帝应该控制自己的个人爱好,把更多精力放在国事上面。这是由于儒家将节俭视为美德,农业经济比较脆弱,平时节俭一点,有利于防范风险,皇帝更应该带头节俭,搞艺术太花钱了,在儒家看来容易败坏风气。宋徽宗对于艺术的追求,在儒家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这也影响了后世对于宋徽宗的评价。宋徽宗艺术追求背后的政治内涵,恰恰是因为他想摆脱儒家道德化史观的束缚。

三、对于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儒家士大夫都应该负责。宋徽宗的责任在于做出海上之盟的错误决策,这是由于他不懂军事,也不了解实际情况,但这是儒家文化长期影响下的结果。而且,儒家士大夫在兵临城下之际仍在内斗,这使得北宋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抵抗,这是靖康之变的重要原因。但在后世评价中,靖康之变的根源被归结为宋徽宗的个人享乐,这在本质上仍属于后世儒家的道德批判。

导致北宋亡国的靖康之变,这是宋徽宗留下骂名的最直接原因。我们过去都觉得,就是因为宋徽宗只顾享乐,不理朝政,导致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军队也没有战斗力,于是金兵一杀过来,就哗啦啦兵败如山倒。在西方人看来,靖康之变和宋徽宗的个人享乐并没有什么联系。宋徽宗对靖康之变是有责任的,但这种责任被后世放大了,这也是受到了儒家道德化史观的影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简单说一说靖康之变的过程。靖康之变发生在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在位期间,“靖康”就是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之变的起因,是北宋和金国之间的“海上之盟”。当时,北方的辽国已经衰落了,辽国东部的女真人建立了金国,并发动了对辽国的战争,宋朝见有利可图,就决定与金国签订盟约,一起进攻辽国。当时,金国和宋朝并不接壤,宋朝的使者要从山东半岛坐船穿过渤海才能进入金国,所以这个盟约就被称作海上之盟。海上之盟里面规定,宋朝和金国夹击辽国,辽国灭亡以后,宋朝可以收回燕京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

宋朝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执行中却出了偏差。宋朝两次出兵攻打燕京地区,却被辽军打得大败。后来,金兵攻占了燕京,于是金国就说,宋朝根本没出力,连燕京都是我们打下来的,不能把燕京还给宋朝。宋朝经过再三交涉,金国才从燕京撤兵,但撤退时把城里的人口和财富全部带走,只留给宋朝几座空城。更严重的是,这件事让金国看清了宋朝的实力,产生了侵略宋朝的想法。1125年8月,金国大举南下,侵略宋朝。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取了宋朝刚刚到手的燕京,并很快打到黄河岸边。这时,宋徽宗在大臣们的要求下,被迫禅位给太子也就是宋钦宗。后来,宋朝虽然反复与金国和谈,金兵还是在1127年1月攻破了汴梁城,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并带回金国,北宋就这样灭亡了。宋徽宗还有一个儿子叫赵构,后来逃到了南方,依靠岳飞、韩世忠等人挡住了金兵的进攻,建立了南宋。

宋徽宗对于靖康之变当然要负责,但他的错误究竟在哪里呢?在儒家撰写的史书中,靖康之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宋徽宗长期穷奢极欲,不理朝政。但这又是儒家对宋徽宗的道德绑架,靖康之变的责任,应该由宋徽宗和儒家士大夫共同承担。

宋徽宗的主要错误在于他利令智昏,和金朝签订了海上之盟,导致辽国被消灭以后,北宋也唇亡齿寒,走向灭亡。他做出这样的决策,归根结底在于他对敌我双方的情况缺乏了解。宋徽宗在深宫中长大,从未接触军事,根本不懂战争。同时,宋徽宗从未见过金兵是什么样子,对金兵的战斗力缺乏认识。事实上,金人长期以打猎为生,身体强壮。打猎要讲阵型,讲配合,所以金人都是天生的战士,金国的迅速崛起并不是偶然。宋徽宗对这些却一无所知。如果宋徽宗能够去和前线的将领们多聊聊,多去获取一些关于金国的情报,或许就不会做出愚蠢的决策了。

宋徽宗不关心军事、不了解情况,这恰恰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结果。宋代的儒家士大夫们认为,皇帝应该更关注道德,而不是军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北宋的皇帝除了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基本都不懂军事,更没带兵打过仗。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未必能在靖康之变中表现得比宋徽宗更好。而且儒家还认为,皇帝也不应该随便出巡,因为出巡有享乐的嫌疑。现有史料表明,宋徽宗在位时期从未离开过京师汴梁一带。所以,北宋的儒家文化其实也要对靖康之变负责。更严重的是,北宋当时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面已经兵临城下了,儒家士大夫却还在内斗。

蔡京长期专权,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正好利用金兵入侵这个口实,对蔡京发动了弹劾。宋代文人笔记中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句辛辣的讽刺,叫作“不管东京,却管蔡京”,意思是敌人都打到汴梁城下了,朝中却没人管怎么守城,都在搞政治斗争,要把蔡京拉下马。士大夫的内斗,导致北宋政府无法及时进入战争状态,只能一步步走向亡国的深渊。

宋徽宗父子被金人掳走的时候,汴梁城很多百姓都在路边痛哭,并没有认为宋徽宗这是罪有应得。这很可能是由于宋徽宗在位时期,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繁荣,又建立了社会福利体系,很多百姓对此很感激。这和我们对宋徽宗的印象很不一样。中国人之所以会把宋徽宗的个人享乐和靖康之变联系起来,是因为儒家为了对宋徽宗做道德批判,放大了他的错误。这个过程从南宋就开始了,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宋徽宗生前压制旧党,但旧党掌握的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塑造了儒家道德评价的标准。南宋以后的史学家们,都本着儒家道德的立场,对宋徽宗进行了全盘否定。到了元末明初,在《水浒传》这样的小说中也把宋徽宗描绘成一个昏君,这极大地影响了民间对于宋徽宗的印象。说到底,宋徽宗在生前败给了金兵,在死后又败给了后世儒家的道德批判。

甚至到了明代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还把宋徽宗列成了反面典型。他编写了一本叫《帝鉴图说》的教科书,供只有十岁的万历皇帝阅读。这本书里讲的都是古代帝王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宋徽宗痴迷道教,耽误国事,警告小皇帝不要学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居正在这里其实是在用宋徽宗影射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因为嘉靖生前也痴迷道教。张居正的这本书很受欢迎,曾经多次修订,这使宋徽宗的形象进一步固定了下来,于是,我们心目中的宋徽宗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萧立誌


非常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

宋徽宗执政初期,有过励精图治、中兴祖业的政治抱负,有过做一个好皇帝的强烈愿望。他颁发诏书,昭告天下人畅所欲言品评朝政,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又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平反冤狱。大观元年七月,京城持续大水浸居民,道路不通,宋徽宗亲带官员分督疏导,修治桥梁。接着扩修了丰利渠,能灌溉关中七个县350万亩农田,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但在用人方面,宋徽宗有了重大失误,蔡京、高俅等人官商勾结,大肆搜刮,使农民命运更加凄 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一系列的努力失败后,宋徽宗终于心灰意冷,而采取了另一种消极隐忍的态度——寄情书画,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此后,赵佶更表现出对绘画的热爱,曾直言不讳地向群臣表述:“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加上自身的良好条件,为他以后的艺术成就做了铺垫。 卓越的艺术成就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多见的艺术天才,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画,无所不精。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件,尤以花鸟画更为精妙绝伦。发展完善了宋初形成的“富贵”体花鸟画,又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 ,创造了被后世盛赞的“宣和院体”宫廷画派。

虽然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是艺术才华还是流传千古!


M墨墨M


宋徽宗虽然不擅长政治,好花鸟,但他也是有政治报负的,《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宋徽宗。

令人意外的是,北宋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候也正是宋徽宗时期,这也是北宋少有的对外战争的高光。

宋徽宗继位之后,渴望建功立业,开疆扩土,振兴大宋,青史留名,于是便任命主战派的蔡京为相,主导开疆事宜。

崇宁二年(1103)六月,徽宗任命王厚为洮西安抚使,令其即日出征,并遣内客省使“童贯”偕往。

经过一系列战役后,宋军于第二年四月彻底消灭了河湟吐蕃政权,至此,河湟之地尽归北宋。

同年五月十二日,宋朝改鄯州为“西宁州”,是为今青海西宁市名字之始。

新疆且末若羌地区的黄头回鹘也望风而降,宋朝西部边界由此达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东南边缘。崇宁四年(1104年),北宋置陇右都护府,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都护为高永年。

著名的联金灭辽战略也是宋徽宗渴望实现政治报负的重要国策,当然,失败也是后话了。


百胜军节度使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是宋神宗的第11子,宋哲宗的弟弟。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病死,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在向太后的支持之下,当时的端王赵佶被立为皇帝。后金兵南犯,徽宗匆忙禅位于儿子赵桓,但不久后金军攻入汴京,北宋灭亡,徽宗和儿子钦宗被掳掠到五国城,最终死在那里,成为一代君王的悲剧典型。

宋徽宗是一位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家皇帝,尤以绘画称绝,但在治理国家上,他既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也没有什么超强的能力,他最多的时间是潜心研究绘画,钻研书法,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他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但是在政治上,宋徽宗显得低能昏庸。他重用奸佞,朝中蔡京童贯之流横行,国政乌烟瘴气、一塌糊涂;经济上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引发了多起农民起义,有名的如方腊、宋江;军事上制定了错误的战略,联金抗辽,结果引狼入室,身死国灭。终徽宗一朝,也拿不出几样值得称道的事情,人们能够记住的就是他的工笔绘画,他的瘦金体,他的皇家园林里的太湖石,以及他最后悲惨北迁,受尽屈辱,魂亡异乡。


听老陈讲故事


差不多吧,宋徽宗当政期间政治腐败,政绩低下,民不聊生,各地民变频繁,像《水浒传》里面的梁山泊宋江聚众起义,讲的就是宋徽宗时期的人民起义。具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公元1100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经过太后、宰相等王公大臣讨论,最终决定立神宗十一子赵佶为帝,赵佶称帝,是为宋徽宗。在登基第二年,太后死后,宋徽宗开始了他的无脑统治。

宋徽宗当政期间,由于宋神宗后的新旧党争未彻底解决埋下的祸根,于是党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墙头草蔡京因为也跟宋徽宗一样喜欢琴棋书画,所以深得宋徽宗喜爱,两人志同道合,狼狈为奸开始了北宋末期腐朽的统治。

这里为什么说蔡京是个墙头草,因为这个人确实比较识时务,之前的新旧党争看到哪边强大,他就支持哪边,所以才称之为墙头草。

宋徽宗如果是个现代人,我估计会是个生物学家,因为他特别喜欢飞禽走兽,研究这些动物。还可以称得上是画家、书法家,自幼喜欢笔墨丹青,所以在书法和绘画上面表现出超凡的天赋。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至于他的政治抱负,上位后支持蔡京的熙宁变法,蔡京借此新法名义开始大肆敛财,加大徭役赋税,卖官鬻爵,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朝廷府库丰满但是百姓家徒四壁。而压榨来的财富宋徽宗用来大修宫殿园林,而蔡京为首的逆贼利用搜刮的财富,大修各自的府邸宅院,无不豪华称之。所以蔡京又被称为北宋六贼之一。

于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朝政腐败,百姓疾苦,压迫剥削到了一定的地步,便开始激起民变,先后出现了梁山泊(今山东济南济宁梁山县)宋江起义,也就是《水浒传》的原型,以及方腊起义,方腊在今浙江杭州淳安县聚众起义,江南各地穷苦百姓纷纷响应。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大大动摇了北宋根基,为后面的靖康之耻埋下根源。

平定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后,宋徽宗忙着自己的书法绘画,迫不得已的将王位转让给自己的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自己却忙着自己的书画大业。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宋徽宗生于公元1082年,但是他在1126年让位给26岁的宋钦宗的,也就是他才44岁。44岁就迫不及待想让位的人,会有政治抱负吗?反正我觉得没啥政治抱负。

四十多岁是属于一个男人的壮年期,但是宋徽宗却不问朝政,只图享乐,沉溺于琴棋书画。加上后来金人攻入北宋都城汴梁,当他宋徽宗听说金银财宝被劫掠殆尽,百姓尽沦为人奴和屠杀打砸都城时不为所动,但是听说所有珍藏字画和书籍以及所养的飞禽走兽时被劫掠一空时颇感惋惜,仰天长叹,差点就当场吟诗一首。

所以综合上述所说宋徽宗适合当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和生物学家,政治抱负就算了吧!他写的字确实挺好看的,如下有配图,以及他听琴声的图。






春天来了啦


宋徽宗时期的政治腐败,统治昏暗。徽宗以蔡京为宰相,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 在徽宗统治的20多年中,以蔡京为首及童贯、 王黼(fu)、梁师成、朱勔(mian)和后来的李彦,被当时人称为“六贼”。其中蔡京和童贯早就勾结在一起。童贯善于逢迎,是徽宗最信任的宦官。

宋徽宗当了二十六年皇帝,用了六个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以及宣和。民富国强、政通人和,想必始终是他的追求,但是他缺乏的是治理国家的能力,于是把朝廷政务尽数交给蔡京打理,军事外交则交由童贯主持。用人失察失误,为北宋亡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甚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北宋的亡国。

这回你明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