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的軍閥實力怎麼排名?

有知識才有學問


這種排名不令人信服,民國北洋時期是一個階段和另一個階段的代表而分,誰都有一段“輝煌”,誰都到最後悄然逝去。

排行在北洋軍閥時期是不可取的,原因是你看到北洋軍閥前期袁世凱掌握的北洋六鎮,應該是最強的吧,那是以後北洋軍閥的先驅,許多北洋派系全出自於北洋六鎮(或從屬於北洋六鎮),算是強大,但這只是在政治上具有優勢,軍事上因為南方革命黨的軟弱凸顯其強大,最後還不是被偏南一隅的滇軍所瓦解。

那麼說滇軍強大吧,自蔡鍔護國軍後,在四川各自為政時候,唐繼堯也沒有讓四川軍閥臣服於他,貴州夠弱吧,也沒有完全聽從唐繼堯的,可在唐不得勢了卻混了南方大元帥協理。

北洋軍閥解體後,段合肥牛上了,皖系勢盛,政權財政外交眉毛鬍子一把抓,在與馮河間掰手腕勝了一仗卻被直系小字輩戲弄,曹錕、子玉開始後來居上。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民國大元帥奉系被南方國民革命軍打敗,並在皇姑屯被炸死,北洋軍閥結束(應該是張學良易幟,這裡所說的是北洋強盛時期)。

既然提到排名,那麼按照什麼排名?

從政治上,當然是袁項城時期北洋六鎮,原因是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國,實現統一。

從軍事上,是張作霖的民國大元帥,張已經擁有了海陸空軍,軍事實力最強。

從外交上,是皖系段合肥,平定蒙古叛亂,加入協約國參加一戰並取得勝利。

從經濟上,是晉系閻錫山,老西兒把山西治理得井井有條。

從民族融合上,是新疆盛世才,能把多民族的新疆管理得很和諧也不是件容易之事,況且還有俄共和白俄分子。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清末民國是個混亂的時代,軍閥割據,各大頭頭各種不服,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下面我們先看看這十大軍閥吧,他們是:袁世凱、段祺瑞、曹錕、張作霖、吳佩孚 、閻錫山、張宗昌、韓復榘、馮國璋、陳炯明。

一、袁世凱

袁世凱是河南省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雲一時,叱吒中國政壇。袁世凱他命比較好,天生少爺命,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不過年輕的時候被塊石頭絆倒了兩次,兩次鄉試未中,他想,呀這是不讓我當狀元的節奏啊,那我就去當武將吧。這一當不要緊,一遇風雲便化龍啊。

在當時李鴻章算是袁世凱的老師吧,甲午戰爭前夕,袁世凱逃回天津,戰爭爆發後,被派赴東北前線,協助前敵營務處周馥,負責籌撥糧餉,聯絡各軍。 後來清政府大力發展新軍,小站練兵是清末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聲譽鵲起,扶搖直上。這傢伙一邊練兵一邊培植親信,很快就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並藉機擴大自己的權力。自此袁世凱的野心開始慢慢膨脹起來。1914年5月,袁世凱宣佈廢除《臨時約法》,成立政事堂和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正是通過這次的改組,迫使支持過他的進步黨人退出政府,剝奪了段祺瑞等人的軍權,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不僅可以終身連任總統,還可以指定繼承人。但是眾多軍閥並不認同他的地位,各個地區相繼宣佈和他斷絕關係。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死於北京。袁世凱的一生就此結束,不論生前多麼身份顯赫,死後終歸一抔黃土啊。

二、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啟瑞,出生於合肥。令人佩服的是,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生種田。真的是羊群裡突然跑出一條狼來。民國初年,北洋軍閥集團把持政局,北京政府如同走馬燈,“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段祺瑞就曾六次主政,可見其手段。段祺瑞是從在威海駐軍的族叔那裡起家的,後來又去了天津武備學堂,在那裡段祺瑞先後學習了兵法、地利、軍器、炮臺、算法、測繪等新式課程。自此段祺瑞開始了人生的表演。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遭到清廷的瘋狂鎮壓。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全面節制調遣陸海軍,旋又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他把段祺瑞從江北提督任上調出,擔任北洋軍第二軍總統,又署湖廣總督,兼領北洋第一軍與湖北軍政府對峙。 後與革命派鬥爭時,卻數次向朝廷進言,謂共和思想“頗有勃勃不可遏之勢”。

自1912年3月至1915年8月,段祺瑞在北京政府內閣中連任7屆陸軍總長。其間由擁袁轉而反袁、反洪憲帝制。袁世凱死後,“張勳復辟”給段祺瑞訴諸武力以進京。但直皖戰爭以皖系失敗告終,段祺瑞被逐出北京。後有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離世,終年71歲。12月9日,段祺瑞靈柩運抵北平,暫厝於西北臥佛寺。

三、曹錕

曹錕的家境很不好,1862年生於一個盆瓊的造船工家庭,但是曹錕這個人為人要強,既然當不了富二代,那我還是讓我的孩子當吧。就這樣違背了父親的意思讓他學造船,並立志從戎。1894年隨部赴朝鮮作戰,當兵期間,曹錕那叫一個吃苦耐勞千依百順啊,他到了什麼地步呢?他能把自己得到的好處都讓給別人,以至於連袁世凱都知道了他這麼個人物。

後來曹錕被送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學習,成為袁世凱小站練兵的骨幹,此後,日益得到袁的器重,從此開始往人生的巔峰開始大步前進。1916年9月曹錕開始擔任直隸督軍,到1923年10月他賄選中華民國總統期間,曹錕主要駐在保定,保定成了直係軍閥的大本營。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獲勝,曹錕開始了獨自控制北京政府。曹錕首先逼退大總統徐世昌,迎原任大總統黎元洪覆職,並使黎元洪成為其傀儡,北京政府甚至都到了六度更換國務總理。

可是到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發生了一件事,就是馮玉祥倒戈,使直軍慘敗,曹錕被趕下臺,並遭到軟禁。鞦韆自到了高點之後必會下落。晚年奉系軍閥為了阻止國民革命軍東進河南,渡河南下,吳佩孚自鄭州撤退而逃。曹錕只得匆匆離開河南迴到天津,曹錕一生就此要謝幕了。

四、張作霖

張作霖是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也是我們熟知的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自幼貧苦,投身綠林,也就是用現在的話來說去當了土匪頭子。後來清政府無力圍剿遂將他詔安。

張作霖一看自己洗白了,那就是正兒八經的人了,那咱得為清政府幹點人事啊。所以,張作霖就協助請朝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自此張作霖的地位已經奠定完畢了。

張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直接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但是好景不長啊,這也就是說人得有這個命去享福,這不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了東北。

直到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因大意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就是當時震驚全國的皇姑屯事件。張作霖當日便被送回瀋陽官邸後卻很快就逝世。

五、吳佩孚

吳佩孚是山東蓬萊人,這個人有些才華,是秀才出身,並且投靠了當時的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當起了智囊。也就在那是,吳佩孚的軍事才華得以體現,在當時中國武人中首屈一指,可見其不一般啊。

由於吳佩孚是個秀才,而且愛國情意深重,在五四運動爆發,吳佩孚曾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的好評。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勝,奉軍敗退關外,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的首要人物,操縱政局。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起,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為奉軍及馮玉祥國民軍所敗。1925年10月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吳佩孚部主力被全殲,從此一蹶不振。1932年吳佩孚回到北平。通電聲討溥儀充當偽滿傀儡,拒絕日偽拉他下水。1939年吳佩孚患牙病高燒不退。12月4日日本牙醫施行手術,當晚暴卒,有人說是日本醫生故意治死他的,時年65歲。

六、閻錫山

上面這位就是閻錫山,俗稱閻老西。你可能沒有見過他長什麼樣子,但你肯定聽過他的名字。那些年紅極一時的《亮劍》中,李雲龍多次提及閻錫山,當然大多都是負面的評價,那麼就讓我們走進真正的閻老西。

閻錫山是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現在的山西省定襄縣河邊鎮人。這位可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出身,同時兼職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另外還組織並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可謂是履歷滿滿啊。

在民國時期,閻錫山擔任了好多職位,諸如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等等,只要是山西陝西的,他都可以擔任,就這麼霸氣。這位飽讀詩書並且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再到後來閻錫山解放前夕去臺灣,再也沒有回來。1960年5月23日病逝臺北,終年77歲。閻總的一生就此落幕。

七、張宗昌

張宗昌是山東萊州,草根出生的他可是歷盡千辛萬苦。打過零工放過牧,直到後來當了兵。 開始的時候出入軍道,乃是小白不知套路啊,領導換了一茬。先是投奔了山東軍民都督胡瑛,1912年,任江蘇省第三師騎兵第三團團長、第五旅旅長。後又在1913年投奔了馮國璋,打了敗仗之後跑到了張作霖那裡去了,真的就是一波三折了。

估計是張宗昌窮苦出身,擔任山東省長和其他職務的時候,執政殘酷,鎮壓青島工人罷工等慘案,更是曾鎮壓濟南工人運動,殺害工運領導人魯伯峻、朱錫庚等。惡人終有惡報,最終被山東省政府參議鄭繼成槍殺於津浦鐵路濟南車站,死於1932年9月。

八、韓復榘

韓復榘是直隸省順天府霸州煎茶鋪鎮人,中華民國著名的軍事將領,曾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正兒八經的書香門第,但這夥計從小就不安穩,19歲離家闖關東自謀生路,隨後投效兵營。

在中原大戰前韓復榘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在山東擊敗了晉軍為蔣介石打下了前沿陣地。但是在七七事變之後,不知蔣介石多次發生矛盾還是有其他原因經一槍不發,大好我山東竟被日本迅速淪陷,唉,山東不幸啊!

後來蔣介石大為憤怒,韓復渠被國民政府軍事檢察機關逮捕,不久槍決。

九、馮國璋

上圖就是馮國璋,踏實河北河間人,擔任過北洋軍閥首領,最高位置就是擔任過中華民國代總統,可算是人生巔峰啊。

馮國璋小時候才華出眾,考試都是名列前茅。在1885年的時候,馮國璋入淮軍直字營當兵。同年6月,在天津創辦北洋武備學堂裡。馮國璋成為武備學堂第一期步兵學員。袁世凱當上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國璋於1912年9月出任直隸都督兼民政廳長。

 1917年7月,早已擔任副總統的馮國璋,通電討伐張勳。其後孫中山起義後,段祺瑞堅持以武力打壓,馮國璋數次想逃離京城,在逃離京城到了蚌埠的時候被阻擋,只得回京。但此時皖系政客在此時已建立“了安福俱樂部”,準備策劃新的總統選舉。但是馮國璋自知當選無望,於1918年8月13日,通電辭職。於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十、陳炯明

陳炯明生於1878年1月13日,是廣東海豐人現在的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著名的粵系軍事將領,征戰無數。不過陳炯明生不逢時啊,他主張的"聯省自治"和孫中山"大一統"的政治綱領不合,這不是找辦麼,所以被國共討伐。陳炯明戰敗後避居香港,也是在1933年病逝於香港。一生功過就此結束。

真要說當時各軍閥的排名的話,我覺得這個順序還是比較合理的。


宗曰歷史


雖然民國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時間,但是據統計,那三十幾年時間裡大大小小的軍閥加起來竟然多達三千多個。

我們常說北洋軍閥,袁世凱又是北洋政府的第一任總統,所以許多人便理所當然地認為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頭頭,袁世凱是一個軍閥。

實際上,我並不認為袁世凱是一個軍閥,軍閥是依仗自己手中的軍事力量獨立於中央政府之外的地方割據勢力,可袁世凱是北洋政府的總統,是一個受到國內外所有人承認的全國最高領導人,他不是地方割據勢力,所以自然不能將他當成軍閥來看。

軍閥混戰也是在袁世凱病逝之後,各方勢力打破了平衡,誰也不服誰,所以才為了爭奪北京政府的控制權而引發混戰。

這多達三千多個的軍閥,他們的實力又是怎樣的呢?

對於哪個軍閥最有實力,實際上是分階段的,以北洋軍閥來論,除開袁世凱從1912年到1916年這四年時間之外,還有1916年到1928年這不長不短的12年。

1916年到1928年則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中又有三個不同的實力最強的軍閥。

1916年袁世凱帝制破產,隨後於當年6月6日抑鬱而終,他一死,北洋政府應該由誰來領導呢?

當時在北洋系內部以段祺瑞呼聲最高,但是一來為了能夠儘量消除南方的反對聲,二來黎元洪是袁世凱欽定的“第一繼承人”,所以段祺瑞並沒有因為一時腦熱而去和黎元洪爭搶總統寶座,而是讓給了在南、北雙方都沒有根基的黎元洪,他自己則出任國務總理。

也正因為黎元洪既不屬於北洋系,也不屬於南方陣營,所以他雖然當了總統,可實際上卻沒有實權可言,徐樹錚甚至還敢直接拍桌子和他唱對臺戲。

所以,段祺瑞雖然屈居總理一職,但卻是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控者,哪怕後來黎元洪在“府院之爭”中利用國會和直系逼走了段祺瑞,最後也還是不得不請段祺瑞回來收拾局面。

這一階段實力最強的軍閥顯然便是段祺瑞,次之則是直系馮國璋,再次之則是已經開始形成的奉系張作霖,再再次之則是閻錫山、陸榮廷、唐繼堯一類的地方軍閥,南方孫氏陣營暫時不夠看。

1920年直系和皖系打起了“直皖戰爭”,段祺瑞兵敗下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直係軍閥的頭頭已經不是馮國璋了,馮國璋入京當了一年的代理總統,和段祺瑞延續了“府院之爭”一年之後不敵,最終黯然下臺,後於19119年12月病逝。

馮國璋一死,直系便徹底地落到了曹錕和吳佩孚二人的手上。

實際上,自從馮國璋入京當了代理總統之後,他對直系軍隊的控制力便一直下降,他的死只不過是給曹、吳二人一個名正言順地掌控直系的理由而已。

曹、吳二人,一人主政,一人主軍,但曹錕能力顯然不及吳佩孚,所以別看後來是曹錕當了總統,可是做決定的卻是吳佩孚。拿張宗昌賄賂曹錕,想要投靠曹錕這件事來說,曹錕收了張宗昌的好處,原本已經答應接納張宗昌了,但吳佩孚說了句不行,曹錕便不敢說話了。

直系和奉系在1922年打了一仗,奉張不敵直吳,所以乖乖退回了東北,埋頭髮展。

吳佩孚打敗了張作霖之後,再無敵手,一時間風發意氣,積極擴張勢力,於1924年達到鼎盛時期,並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被評為“最強者”,所以這個階段實力最強的軍閥便是吳佩孚了,次之則是張作霖,再次之則是閻錫山之流,南方孫氏陣營仍然不夠看。

只不過吳佩孚也避免不了盛極而衰的結果,在1924年又和奉張打了一仗,結果輸給了張作霖。

這時候很顯然張作霖已經取代了吳佩孚,成為了1924年到1928年這一階段的最強軍閥。

張作霖在勢力巔峰時期曾經掌控了“八省三市”的地盤,奉張直接控制的兵力多達30萬之數,

不過,雖然張作霖打敗了吳佩孚,但是吳佩孚卻沒有因此徹底失勢,而是跑到了湖北蟄伏了起來,只是他不再是直係軍閥中實力最強的人了。當時直系中最有實力的軍閥是新近崛起的孫傳芳,後來孫傳芳號稱“東南王”,一度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

除了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這三個北洋軍閥之外,馮玉祥實力一度也很強盛,次之則閻錫山之流。

此時南方孫氏陣營也已經崛起,趕走了陳炯明,又有“李白”來投,又和蘇聯合作,創辦軍校,實力正飛速往上漲。

隨後北伐軍興,先後打敗了吳、孫,進逼奉張,張作霖迫於形勢而退回奉天,後遭日人暗算而亡,厥有小張易幟。

1928年之後是不是沒有軍閥了呢?顯然並不是,地方軍閥仍有閻錫山、馮玉祥、劉湘、龍雲、韓復榘、盛世才、西北諸馬等人,乃至於“李白”之桂系也是一個軍閥集團。

但在1928年之後,地方軍閥實力則以“李白”為最,次之則是未丟三省之小張。

所以,所謂的軍閥實力排名不在相同階段,不可一以論之。


史不知味


民國時期的軍閥,根據實力和影響力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類別的軍閥。


第一類是形式上統一全國的軍閥,達到這個層次的軍閥只有兩個,一個是北洋軍閥的創始者袁世凱,一個是結束軍閥混戰的蔣介石。袁世凱統治時期,整個長江以北都是北洋軍閥的地盤,而蔣介石形式上統一全國後,中央軍的地盤僅僅在華東和華南地區,華北、西北、西南都有其他軍閥勢力。因此在民國軍閥裡面,袁世凱肯定要排在第一位,蔣介石可以排到第二位。

第二類是佔據多個省的軍閥,北洋軍閥時期的直係軍閥、皖系軍閥、奉系軍閥,新軍閥混戰時期的西北軍和東北軍,都屬於佔據多個省的軍閥。


皖系軍閥全盛時期佔據了長江以北的一半省份,直係軍閥全盛時期佔據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省份,奉系軍閥全盛時期控制了華北和東北。因為奉系軍閥曾經打敗過直係軍閥和皖系軍閥,因此奉系軍閥肯定要排在第三位,後面才是直係軍閥和皖系軍閥。西北軍是從直係軍閥裡面獨立出來的,東北軍是削弱後的奉軍,這兩支軍閥要排在第二類的最後。

第三類是佔據一個省的軍閥,這種軍閥的數量比較多,這裡只舉幾個比較強的介紹。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滇系軍閥,新軍閥混戰時期的晉軍和桂軍,都屬於佔據一省軍閥中的強者。晉軍和桂軍的戰鬥力不亞於同時期的西北軍和東北軍,而滇系軍閥更是憑藉著雲南一個省的力量,對抗整個北洋軍閥。


從這三家軍閥的戰績來看,滇系軍閥應該排在比較靠前的位置,甚至能夠排到一些佔據數省的軍閥前面,桂系軍閥和晉軍緊隨其後,都可以進入前十名的位置。

第四類是多股勢力共同佔據一個省,或者佔據一些比較弱的省的軍閥,例如川軍裡面的劉湘和劉文輝,西北馬家軍中的馬步芳和馬鴻逵。


多股勢力佔據一省的軍閥和獨自佔據一省的軍閥實力差距明顯,因此這類軍閥的實力都排在前十名開外。在這類軍閥中,劉湘屬於比較強的一個軍閥,他形式上統一了四川,擁有一支比較強的軍事力量。西北四馬的兵力一直不多,實力不如東部省份的軍閥。

除了這四類軍閥外,民國時期還有一些沒有固定地盤的軍閥,這種軍閥大多都是一些土匪出身的人,他們依仗著手中的武裝混跡在各個軍閥之間,哪一邊給的條件比較好,這些人就幫著哪一邊打仗。例如民國時期的東陵大盜孫殿英,就是典型的沒有固定地盤的軍閥。孫殿英先投奔了張宗昌,張宗昌的軍隊不行的時候,孫殿英又投奔了蔣介石。

中原大戰爆發後,孫殿英投奔了閻錫山和馮玉祥,之後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入關,孫殿英又投奔了張學良。熱河抗戰結束後,孫殿英帶領7萬多烏合之眾西進攻擊馬家軍的地盤,馬家軍集合了4萬人應戰,孫殿英的軍隊一觸即潰,根本沒有發揮出來多少戰鬥力。


從四馬據孫之戰不難看出,這些沒有地盤軍閥的軍隊戰鬥力都比較弱,基本屬於不入流的行列。


歷史總探長


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第一名,北洋軍閥。源於清末北洋六鎮。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影響力擴至南方。1915年12月,北洋軍閥領袖袁世凱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

第二名,滇軍。源於清末雲南新軍第十九鎮。辛亥革命期間,滇軍先後援川入黔進藏,對穩定西南作出了巨大貢獻。袁世凱稱帝后,護國戰爭爆發。雲南宣佈獨立,並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佈獨立。袁在內外壓迫後宣佈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病逝。

第三名,舊桂系。源於清末廣西舊巡防隊。護國戰爭期間,舊桂系擊敗擁袁的濟軍龍覲光部,並向廣東省、湖南省兩路出兵,討伐袁世凱。

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第一名,皖系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

第二名,直係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

第三名,定武軍。原清末江南提督張勳部江防營。民國時期,張勳被袁世凱任用,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1915年,張勳改所統武衛前軍為定武軍(1914年袁世凱曾任命張勳為定武上將軍)。為表示對清政府的忠心,在其他部隊都已剪去長髮的情況下,該部依舊禁止剪髮,被稱為"辮子軍"。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但實權掌握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手中。張勳趁局勢混亂,趁機在徐州成立北洋同盟,自任盟主,積極策劃清室復辟。

第四名,奉系軍閥。原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17年,因奉天實力派馮德麟參與張勳復辟,張作霖奪其第二十八師兵權,統一奉省軍政。1918年,張於秦皇島奪取直系購買的日本軍械擴充奉軍。入關支持皖系“武力統一”。同年年9月,張作霖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利用日本的勢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

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第一名,新直係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

第二名,奉系軍閥。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助直反皖,戰後與新直系同掌政權。1921年,張作霖被任為蒙疆經略使,轄熱察綏三特區。並進京組織梁士詒內閣。1922年,直奉矛盾激化,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失敗而歸,張宣佈東三省獨立,自任保安總司令,並開始一系列改革。

第三名,皖系軍閥。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被迫下臺,退出中樞。以浙督盧永祥為首的東南皖系勢力成為皖系後期重要軍事支柱。

1924年10月至1926年12月

第一名,奉系軍閥。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松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第二名,國民軍系。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同年奉系郭松齡受馮鼓動,起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

第三名,五省聯軍。北洋軍閥嫡系分支,由東南五省直系殘餘及地方武裝組成,核心為北洋第二鎮。在浙奉戰爭中,擊敗奉系,統治範圍擴張至東南五省,與奉系張作霖、新直系吳佩孚三分北洋。 1926年7月,北伐戰爭爆發,五省聯軍遭重創,被迫依附於奉系。

第四名,新直係軍閥。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勢力日益向東南擴張,直接威脅到直系利益,使得直系將領們不得不謀求聯防自保。贛督方本仁首先發起湘鄂贛三省聯防。湘督趙恆惕開始對此不感興趣,正在嶽州居住的吳佩孚乘機鼓動趙恆惕,“我們何不來個湘鄂川黔四省聯防呢?”趙恆惕覺得這主張不錯,就答應了。很快,湘鄂川黔四省聯防組成,公推吳佩孚為盟主。不久,豫、陝、晉亦加入,四省聯防擴大到七省聯防,吳佩孚的聲威一下猛增。浙督孫傳芳,原曾聯奉自保,此時也乘勢而起,組織了蘇浙閩贛皖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並用這五省聯軍與吳佩孚的七省聯防合流,推吳為盟主。1925年10月,吳佩孚在武漢出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並發表通電,決心“再與天下群雄共角逐”。

第五名,直魯聯軍。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松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1926年12月至1928年12月

第一名,奉系軍閥。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

第二名,國民黨中央軍(蔣系、黃埔系)。源於國民黨直屬部隊。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議。由於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回國後,離棄妻妾,與宋美齡於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繫。1928年1月,蔣介石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面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第三名,國民黨西北軍。以國民一軍為主發展而來。1926年8月,馮玉祥從蘇聯回國,並於9月17日在五原誓師,重組國民革命軍聯軍,接受國民黨領導。1927年5月,馮部出兵潼關,參加北伐。部隊一度擴至40萬。

第四名,國民黨晉綏軍。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

第五名,國民黨新桂系。源於舊桂系護國六軍(李宗仁等)及模範團(黃紹竑、白崇禧等)。1927年8月,新桂系成功通過逼迫蔣介石下野,達成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合流,史稱“寧漢合流”。隨後,第七軍又在龍潭戰役中擊敗來犯的孫傳芳部隊。9月,新桂系與唐生智為爭奪政治權力爆發了“李唐之戰”,又稱“寧漢戰爭”。唐生智被擊敗,其部隊被新桂系改編。新桂系勢力從廣西擴展到兩湖,並且由於與粵系首領李濟深的聯合,使得新桂系勢力還進入廣東。

第六名,國民黨唐派湘軍。原趙派湘軍第四師,武漢國民政府重要軍事支柱。1927年,在蔣介石叛變革命、武漢國民政府“分共”之後,身任武漢國民政府第4集團軍總司令等要職的唐生智仍堅持反蔣立場,積極主張討伐蔣介石。8月唐率部東征,令第4集團軍夾長江東進討蔣。第8軍和第36軍沿長江南岸,35軍和第1師沿長江北岸,進至蕪湖、合肥、蚌埠一線。逼蔣於8月12日在上海通電下野。

1928年12月至1930年10月

第一名,國民黨中央軍(蔣系、黃埔系)。

第二名,國民黨西北軍。1929年北伐成功後,由於裁軍問題,馮玉祥與蔣介石產生了矛盾,導致蔣馮戰爭,但由於閻錫山軟禁馮玉祥和韓復榘、石友三改投蔣介石,西北軍很快失敗。1930年,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李宗仁起兵反蔣,發動中原大戰。但因為閻錫山的“晉軍”支援不利和張學良入關調停,馮玉祥最終兵敗下野。西北軍被蔣介石解散收編。

第三名,國民黨東北軍。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29年,奉軍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約30萬人,由張學良統轄。

1930年10月至1937年7月

第一名,國民黨中央軍(蔣系、黃埔系)。

第二名,國民黨東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

第三名,國民黨陳濟棠派粵軍。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李濟深被蔣扣押後,陳選擇擁護中央,並開始統治廣東。後借胡(漢民)蔣(中正)交惡,成為廣州國民政府(粵方)中堅力量。1936年,與新桂系聯合反蔣失敗,部隊被改編。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第一名,國民黨中央軍(蔣系、黃埔系)。

第二名,國民黨新桂系。

第三名,滇軍。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第一名,國民黨中央軍(蔣系、黃埔系)。

第二名,國民黨新桂系。

第三名,國民黨晉綏軍。


魚知吾


依民國曆史情況分為北洋政府時期和民國時期兩段合理,分界點應以1928年張學良易幟為界。北洋時期北京政府是國際公認的中國政權代表。在袁世凱時代,儘管各地經常鬧獨立,中央(北京)政府還是有一定權威性。袁死後,黎元洪繼任。但權利中心已分散,不僅權力中心不斷更迭,各地實力派獨立性更強,首先西南諸省與北京政府對立,後孫中山又成立廣州政府,從法理上中國出現了兩個政府。而北京政府的總統,總理威性喪失,先後由皖,直,奉三派系相繼成權力中心。即皖段,直曹和吳,奉張。張勳,閻錫山,馮玉祥,張宗昌,陳炯明,唐繼堯等均為地方實力派,在一定時期內鬧出比較大的動靜或有相對獨立性的一方“諸候”。民國時期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了中國,由於歷史延續,仍然是派系林立,從而有了中央軍和,奉軍,川軍,晉綏軍,滇軍,桂軍,黔軍之分。也可稱為新軍閥


8431q


眾所周知,以清末北洋軍事力量為基礎,民國的軍事力量被大小數十個軍閥所統治,他們在中國的歷史上佔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清末時候的政府軟弱,根本無法控制國土和軍隊,而漢人李鴻章等人編練的軍隊成了當時中國大地上的主要軍事力量,民國軍閥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清朝末期軍隊軟弱無能,為了抵禦外國的侵擾,清朝下令組建新軍。因為資金有限,除京城周圍的北洋新軍由清廷出錢外,其它各省的新軍軍費均有自己本省承擔,這就為後來各地軍閥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後來袁世凱死後,整個中國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讓各地信服的人,各地一片混亂,為保護自己的權利,開始相互鬥爭。




袁世凱死後,逐漸分為了北洋軍閥,西南軍閥,西北軍閥。每個軍閥下面又分成各大派系,各個軍閥之間相互提防,派系之間相互爭奪資源。在三大軍閥中,北洋軍閥實力最強,其中派系實力也是最強,後期的軍閥混戰基本都是圍繞著北洋的派系鬥爭。北洋並沒有法定的並可以被人信服的接班人,於是就亂了套,師長,旅長,督軍,紛紛自己管自己,擁兵自重,北洋分裂成了多個派系,包括段祺瑞的皖系,馮國璋的直系,張作霖的奉系,以及陸榮廷的桂軍,閻錫山的晉軍,唐繼堯的滇軍等。




這些軍閥大小不一,實力不一,包括握有中央大義在手的北洋軍閥的直系,奉系,皖系,又有西南的滇系、桂系、粵系、黔系、湘系、川軍還有西北的系、晉綏系等,但要給這些軍閥中排排名次,那麼勢力最強的就是繼承北洋衣缽,以中央政府自居的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別。

第一名:皖系軍閥

皖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張懷芝、張敬堯、陳樹藩、盧永祥、吳光新等人。在袁世凱死後的一段時期內,曾以北洋政府總理和臨時執政的職位統治過北洋政府,但最終在直系和奉系的攻擊下,段祺瑞下野,皖系軍閥隨之瓦解。其主要勢力在安徽,最強盛時期控制著皖、魯、滬、浙、閔、陝。


第二名: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有張作相、李景林、韓麟春、姜登選、張宗昌、郭松齡、楊宇霆、孫烈臣、張景惠等人。作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總統,始終將東三省牢牢掌握在手中,也是各個軍閥中少有的可以獨立製造武器的軍閥。張作霖曾率領奉系參加過兩次直奉戰爭,在張作霖被暗殺之後,張學良繼任,1930年易幟加入國民政府,“九一八”之後名存實亡。奉系軍閥的主要根基在東北,但最強盛時期曾控制了少半個中國。

第三名:直係軍閥

直係軍閥先後以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為首,有孫傳芳、王佔元、陳光遠、李純、蕭耀南、蔡成勳、王承斌、齊燮元等人,在袁世凱死後,最初也是實力最強的軍閥之一。然而無論是直皖大戰,還是直奉大戰,最終結果都以直係軍閥失敗告終,後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慘敗後,被迫讓出了北京政府。直係軍閥勢力最大時曾佔據河北、江蘇、江西、湖北等地。直係軍閥後期以孫傳芳為首,其曾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最終在1927年的北伐戰爭中湮滅。




民國時期軍閥實力以以上三位實力最為強勁,也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其他軍閥不做排名。


大老二爺


我看很多答案裡面把袁世凱算作一個軍閥,反對!

袁世凱怎麼可以算是一個軍閥呢?他是合理合法合情地從從大清朝那裡接過了全國政權的。

袁世凱的北洋政府統治權是大清“禪讓”給的袁世凱的。

袁世凱從一開始就是被國際列強承認的“合法政府”,有國會,有憲法,有政務院的一個政治集團,可不是軍政府。

袁世凱不是軍閥。

他的手下軍頭們在袁世凱死後才分裂成了軍閥。

因為繼任袁世凱職位的黎元洪控制不住那些軍頭們,才出現了軍閥。

比如馮國璋,曹錕,段祺瑞,吳佩孚等人。

但是,這些人無論做軍閥的資歷,還是能力,還是影響力,,他們都比不過一個人!

誰呢?

張作霖!

張作霖才是清末民國第一的軍閥,他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在大清朝的時候,張作霖的軍隊都已經是“聽調不聽宣”的獨立武裝了,所以他的武裝並沒有隨著大清朝的滅亡而滅亡,生存了下來,還壯大成了“東北王”。

關內的直係軍閥也罷,皖系軍閥也罷,包括後來的其他軍閥,其實都是袁世凱的兵,起碼和袁世凱有關係,起碼接受過袁世凱的軍餉,一度,孫中山都要從袁世凱那裡領錢呢!

唯獨張作霖是自成體系的軍閥,他的軍隊是他自己建立起來的,他的人才是他自己培養的,他的財政是他自己想辦法解決的。

總而言之,袁世凱管不住張作霖。張作霖在袁世凱活著的時期就開始做軍閥了。

關外之地,張家為王!

問題問的是軍閥排名!排名嘛,慣例來的,排出前三名就足矣了,再多排就沒有意思了。

那麼,第二名軍閥,吳佩孚!

吳佩孚以秀才而當兵,其價值觀和認知能力和其他軍閥大不相同,“名教”在他的人生認知裡排第一位。

年輕的時候,因為看見男女同臺演戲而掀翻人家的桌子被革去秀才功名,他就是這麼在乎“傳統名教”!

恰恰是他這個在乎“傳統名教”的標籤,使他在那個舊文化氛圍還很深重的年代得風得雨,影響力巨大。

他幫助了曹錕進入了北京一度掌握了中央政權。

民國十二年,美國《時代週刊》選出了“中國最強者”印在了《時代週刊》的封面上,印的正是吳佩孚的頭像,西方國家承認了他是最強大的軍閥。

後來因為他失敗後的所作所為,蔣介石政府也給了他很高的榮譽。

吳佩孚死後,蔣介石親臨了吳佩孚追悼大會致祭,並送了輓聯一副:

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

當時,李宗仁主祭,蔣介石政府軍政要員近萬人參加了吳佩孚的追悼大會。

民國的軍閥多了,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有如此殊榮的也就吳佩孚一人。

如果沒有張作霖佔了時間的便宜排在了第一位,吳佩孚應該排第一的,現在屈居第二,也可以了。

第三名軍閥——閻錫山

山西王閻錫山儘管是一個軍閥,但是他不是那種窮奢極欲欺男霸女只為發財的軍閥,也不是那種唯槍桿子的軍閥,他是一個很有革命思想和政治治理能力的實權派人物。

只是因為時代的緣故,他必須用軍隊保衛他的治理成果而已。

閻錫山是一個好軍閥!是一個有能力的軍閥。

山西被他治理的不錯,起碼沒有如同四川雲南甘肅河南等其他地區一樣,以種鴉片斂錢養軍隊。

他很認真的在保境安民,發展工農業生產,調和地主和農民的矛盾,實行了減租減息運動。

雖然他是有名的滑頭,也確實很滑頭,但是,應該原諒他。

因為他的滑頭都是因為自己力量不夠,要在夾縫中保持“山西自強”而滑頭。

這個人一輩子的政治路線無論怎麼變其實是萬變不離其宗——“各省自強,然後中國強!教育民眾迴歸傳統,然後中國復興。”

他一直在山西花費了好大的人力物力搞“教育”,所以最後他撤到臺灣之後,他留在山下的人馬還非常忠於他閻錫山,抵抗我黨抵抗的非常激烈。

當然了,他的路線是落後的,是錯誤的。

但是,相比於其他的根本沒有路線只知道爭錢和地盤的軍閥來,不知道高多少倍了。

放他在第三名,一則他相比於張作霖和吳佩孚來說,畢竟是晚輩,二則他真的太滑頭了,第三名不屈他。

其他只知道爭奪地盤和錢的軍閥,根本就是非賊即寇,就不排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滇軍才是清末民國排名第一的軍閥武裝。


要說民國軍閥武裝,其實我個人意見北洋軍閥不能算“軍閥”,因為在常凱申北伐成功以前,國際承認的是北洋政府,而北洋軍閥其實就是北洋政府下面的師長、督軍,怎麼能算是“軍閥”呢?

真正說得上軍閥的是從1912年二次革命以後就對北洋政府陰奉陽違,甚至另起爐灶,根本不聽北洋政府命令的南方各省勢力,甚至可以說包括兩廣。

但是隨著1927年常凱申在南京建政,各路軍閥相繼被收編,真正堅持從1912年到常凱申被趕到海島,還能一直保持獨立性的軍閥武裝只有一個,當然,不是桂系,因為白崇禧連常凱申的國防部長都當上了,還能說桂系算是軍閥勢力嗎?

我說的是滇軍系,常凱申一直到被趕出大陸,他都沒能真正控制得住的軍閥武裝就是滇軍,那真是說易幟就易幟,說起義就起義,不管是袁世凱也好,段祺瑞也好,曹錕、張作霖還是常凱申,滇軍系是誰的話都不聽的。

有朋友可能會說了,常凱申不是通過杜聿明把龍雲弄到南京去了嗎,怎麼說控制不了滇軍系呢?

這是因為龍雲是滇軍系的帶頭大哥,但是不代表滇軍系就是龍雲的私產,常凱申半武力解決龍雲,看似得利,但實在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滇軍系部隊不但在東北直接起義,盧漢等滇軍將領差點要回師雲南和常凱申杜聿明部火併,常凱申不得已又把雲南軍政大權全權委託給盧漢,只是把龍雲羈絆在了南京而已。


(抗戰初期,除了常凱申的德械師,只有滇軍系能保證全員鋼盔)

那麼,為什麼滇軍係為什麼可以從1912年一直保持獨立性保持了37年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地利

雲南地處邊陲,遠離各種中心,這一點上不管是東北還是西北都比不了,東北雖然也算邊疆地區,但是與蘇聯和日本這兩個對華夏有領土野心的大國距離太近,地方勢力難免受到這兩國影響,西北則太過貧瘠,而且也距離蘇聯太近。而且無論東北還是西北,與內地交通至少也算通暢。

而云南則不一樣,雲南雖然地處邊陲,但是和英法殖民地接壤,這樣就能保證雲南可以第一時間接收到西方先進設備與裝備,而且無論英法,對雲南都沒有任何領土上的野心。

而且雲南和內地交通相當不方便,當時雲南到北京/南京,最近的交通方式是通過滇越鐵路到達越南海防,從海防坐船到上海或者天津。而如果從雲南經過四川這麼走的話,運氣好也要走半年。而且西南到處是崇山峻嶺,懸崖峭壁,不利於大軍行動。


(雲南衛星地形圖)

第二、 人和

這裡的人和也有經濟的含義,雲南在清朝算是窮省,為什麼到了民國就能養得起十幾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呢?這和進入民國,北洋政府權威喪失有關,雲南可以大量種植YP這種在當時特種經濟作物,而云南產 YP質量又最好,當時雲南YP產業發達到什麼程度?抗戰爆發前,僅僅雲南YP過境廣西時所產生的運輸費用,就足夠李宗仁和白崇禧養活桂系那20萬軍隊了,做順豐都這麼賺錢,滇軍系作為賣家,經濟實力自然更強。

第三、 天時

雖然雲南具有一定經濟優勢和地理優勢,但是畢竟是邊陲地區,不可能和整個內陸相抗衡,假設沒有抗日戰爭爆發,常凱申的大軍遲早會開進雲南的,從這個角度講,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是華夏的不幸,但卻是滇軍系幸運,抗日戰爭爆發使得常凱申根本沒有精力去“削藩”,滇軍系的獨立性也就保持了下來。

而抗戰勝利後,迅速爆發的內戰也使得常凱申根本沒有時間去解決滇軍系的問題,所以就這樣,滇軍系從1912開始,一直保持了37年的獨立性。

從這個角度說,滇軍系才是清末民初軍閥裡最厲害的,因為活的最久,而且在常凱申部隊開進雲南後,滇軍系還能逼迫常凱申不得不默許滇軍系保持獨立,這一點真的超厲害。


蘭臺


一:北洋軍閥:袁世凱

二:直係軍閥:馮國璋

三:皖系軍閥:段祺瑞

四:奉系軍閥:張作霖

五:晉系軍閥:閻錫山

六:真系軍閥:唐繼堯

七:桂系軍閥:陸榮廷

八:西北軍:馮玉祥

九:黔系軍閥:劉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