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又來了漢坦病毒?

發佈於2020.3.24 雲南一務工者感染漢坦病毒復工路上病亡,醫生:早發現可治癒


雲南省臨滄市30名務工人員返回山東復工途中,途經陝西時,一名務工者患出血熱發病,經搶救無效死亡。其同行30多人也被採集標本送檢。

感染漢坦病毒是中國地區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的病因。3月24日,江蘇省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徐天敏和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於高平,在他們的臨床診治經歷中,沒有發生過該疾病人傳人的情況。例如,陪護人員和相關醫護人員都沒發現過感染的情況。所以,即使同坐一個車廂,該患者感染其同行者的可能性也不大。

徐天敏表示,現在出血熱的死亡率不高,早期發現大部分都能救治。

於高平介紹,他每年都會診治流行性出血熱患者。這些患者多半來自農村,因食物或飲用水被姬鼠等鼠類排洩物汙染或者直接接觸鼠類,從而感染漢坦病毒發病,通常在一週到兩週內,患者就會因出現高熱症狀而就醫。此類患者還會出現消化道出血、嘔吐物及糞便帶血、皮下出血等症狀。如果早期及時就醫,多數可以治癒,部分輕症患者甚至會自愈。但少數患者因為多重原因,症狀可能較嚴重,累及多臟器系統,甚至進展至危重病例直至死亡。

徐天敏稱,流行性出血熱,又叫腎綜合徵出血熱,這是因為出血熱攻擊的靶器官主要是腎臟。患者發病時主要的症狀有發熱;三痛,包括頭痛、腰痛、眼眶痛;三紅,包括面紅、後背前胸有貓抓樣的出血點;腎衰竭;休克。

徐天敏表示,以前出血熱死亡率非常高,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患者腎功能衰竭,“當時沒有透析,患者七天沒小便,最後死於腎衰。”但現在有了透析設備後,患者基本上不會死於腎衰了,而且目前已經有疫苗可接種,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救治不及時導致的頑固性休克。

3月24日,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衛健局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首次核酸檢測結果顯示,涉事大巴車中,除田某某外,其餘同車人員新冠病毒及漢坦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目前兩名發熱病人及一名陪同人員正在寧陝縣人民醫院隔離觀察,其餘人員被安排在集中隔離點。

對於流行性出血熱的診斷,於高平介紹,診斷相對容易。患者一般因為高熱到醫院就診,測血常規,常會發現其白細胞增多,血小板減少,考慮漢坦病毒感染導致的出血熱。用相關抗體試紙檢測,簡便快速,半小時內可以給出準確的結果。當然,條件允許,也可以通過檢測病毒核酸來確診。

徐天敏介紹,出血熱的傳染源主要是老鼠,老鼠攜帶病毒的排洩物以氣溶膠的形式散在空中,通過呼吸道感染人;其次,人攝入被老鼠排洩物汙染的食物,通過消化道傳播也可能造成感染。此外,如果人接觸老鼠的排洩物,可通過傷口傳播、蟲蟎傳播等。20世紀90年代時,中國是出血熱的重災區,浙江、江蘇、山東、安徽、黑龍江等地都是高發區。而且出血熱在一年中有兩個流行高峰,上半年的高峰在4月至6月,下半年的高峰主要在11月至來年1月。

為何出血熱一度在中國流行,發病人數眾多?徐天敏表示,以前參加農業勞動和野外勞動的人多,一天到晚在農田裡幹活,容易接觸到老鼠。此外,冬天時興修水利,民工住在野外,導致出血熱在民工身上多發。

他還表示,當時農村的居住條件差,老鼠的生存空間與人重合較多,都是出血熱高發的原因。而近幾年,出血熱的病例已經非常少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居住條件的改善,人暴露在野外的時間減少,與鼠類的接觸減少,發病率也降了下來。“我們2019年大概只接收了五六例。”他說,但像養魚的養殖戶,住在池塘邊,暴露在野外環境下還是容易感染的。

對於流行性出血熱的預防,於高平表示,殺滅老鼠,注意家居衛生和野外勞動時的防護,儘量避免與鼠類及排洩物直接接觸。平時多注意清潔雙手,預防食物和飲用水汙染,即可以有效預防該病。目前已有流行性出血熱的病毒疫苗可以方便獲取注射從而獲得對該病的較持久免疫力,起到相當不錯的預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