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認為:疫情或帶來新的經濟思維方式

英國《衛報》3月22日文章指出,新冠肺炎危機可能帶來新的經濟思維方式。文章編譯如下:

英國財政大臣裡希·蘇納克說,他宣佈的支持經濟的措施在和平時期是沒有先例的,他說得沒錯。此前英國政府從未同意向有可能失業的人支付工資。此前政府也從未下令關閉酒吧。

財政大臣並不是唯一認為抗擊新冠疫情的鬥爭類似於軍事行動的人。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把現在比作1940年夏天,他本人就是丘吉爾。

那些尋求與二戰進行類比的人需要拓寬視野。看待當前事件的一種方式是,將2007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15年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那些年相比較。儘管看上去是一個和平繁榮的時期,但實際情況並不像看上去那麼平和。當時全球力量對比正發生變化,出現了政治動盪和日益加劇的階級衝突。而以債務推動的增長和金融市場的混亂為特點的21世紀頭幾年同樣容易給人錯覺。

金融危機就像1914年爆發的戰爭一樣粉碎了自滿情緒。事實證明,打贏這兩場鬥爭都比預想的更加艱難,而且在這兩場鬥爭中,世界都試圖在宣佈勝利後努力使一切恢復如常:在20世紀20年代是平衡預算和迴歸金本位;在21世紀頭十年則是平衡預算、重拾債務推動的增長和金融投機。

但是,讓時鐘倒轉已被證明是不可能的。隨著經濟陷入困境,政治不滿和憤怒與日俱增。相互信任已經瓦解。國際合作很少。

在這兩場鬥爭結束大約15年後,都出現了第二次衝擊:1929年的金融泡沫破滅;2020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如果說歷史可以提供什麼借鑑的話,那就是第二次衝擊使根本性的改變成為可能。

20世紀30至40年代發生了四件大事。首先,舊經濟學被拋棄。各國脫離了金本位,政府開始以投資刺激增長,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小心翼翼地。梅納德·凱恩斯的理論激勵了整整一代經濟學家和決策者。

第二,試圖通過加強工會權力、進一步推行累進稅制和擴大福利國家制度來為經濟注入公平因素。

第三,進步運動很早就開始了。在英國,《貝弗裡奇報告》、《巴特勒教育法》和就業白皮書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仍如火如荼之際出臺的。

最後,試圖通過成立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來構建一個新的國際架構,旨在避免20世紀30年代的政策碎片化。

我們離這一切重演還有多遠?想想看,已經拋棄的是一個不止失敗一次,而是兩次都失敗的模式。政府認識到,必須通過拋棄原有模式來支持自己的公民。諸如全民基本收入之類的新思想正得到擁護,而沒有多邊合作,就無法贏得應對新冠肺炎的勝利。

英媒认为:疫情或带来新的经济思维方式

3月17日,在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門前行人寥寥。(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