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才能做到自知呢?

电源老李


首先要问先问你自己做到自知之明了。你自己都做不到自知之明,又怎么去说人家呢?正可谓自作自受自欺欺人。

以下的总结便是事实。好好去体会吧。

高素质的人不会去贬损他人,更不会打击侮辱诽谤算计任何人。高素质的人能够面对事实,能够承担责任。高素质的人有爱心有德行。高素质的人不会瞧不起任何人。高素质的人不会傲慢无理,更不会逞强好胜。高素质的人,六会光明正大顶天立地的做人做事,从不会做那些低三下四丢人现眼的事。高素质的人尊重任何人,从不会不尊重任何人。高素质的人有礼义廉耻。他她们是人中人。他她们是一身正气的正义君子。是值得所有人最信任的人。

何为低素质?低素质的人会低三下四们求人。低素质的人什么阴险狡诈的事都能做出。低素质的人对自己做出的事不敢承担责任,还要纠缠狡辩,无理取闹。低素质的人不仅傲慢无礼,还以为自己高高在上,高人一等。低素质的人为了争名夺利,争权夺势什么丢人现眼的事都能做得出来。好话坏话都是他在说,好人坏人都是他在做。低素质的人总要去强迫别人。低素质的人欺负人践踏人踩压了人,还要别人为他做事为他卖命。低素质的人把别人看成是最低贱的最下流的人大傻子。低素质的人总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纠缠狡辩。不敢承担自己的错误,胡搅蛮缠无理取闹。低素质的人为了名利双收,不择手段。

天下哪有那么多懦弱无能的人。会顺从一个欺压自己践踏自己肮脏的小人。真可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什么样的肮脏小人都有。他们肮脏无耻,还要把自己说得冠冕堂皇。看来呀,这个社会也到了天翻地覆的时候了。人不人鬼不鬼的小人太多。恶人做尽坏事做绝,还说他是个好人,还说他是君子。这个天下是怎么啦!?

送给垃圾人家马云与魔兽天蝎派一派们,好好学习多多进取做一个好人


吴振革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们首先纠正一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并非是孔子所说,而是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之中。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了解他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

在人性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能非常轻易的发现别人的错误,甚至无端放大别人很小的缺点,但是总是容易忽略自己的问题,即便是发现自己身上出现错误和缺点的时候,也会刻意掩盖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甚至还过分的会将自己的错误,误认为是长处。

而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能意识到别人的错误。

不管是在生活中与人之间出现的矛盾,还是对于自己人生出现的错误和糟糕的结局,都是因为不能自知而出现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总能看到别人的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当他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一旦对方犯了一点错误,触犯了自己,便会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过度指责对方,更谈不上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原谅对方,因为他并不知道,如果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许也会犯对方同样的错误,而一个人正是因为看不到这一点,而过于的斤斤计较。

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一个人更会因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而过度自信,缺乏对于观世界的清醒认知,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糟糕。

人生的很多问题和灾祸,都是因为不能认知自己而出现的。

对待人性之中的这一陋习,曾子提出过一个观点,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叫做: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教授你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你身上的问题是否完全去除了?

每日反省自己的缺点和过失,改正自己的不足,才会让自己更好的完善自我。

人生即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人生所有的结局都因为自己对于人生的完善而变得更好。

《道德经》的这一篇章,就是告诉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站在客观的角度了解自己的不足,顺应外在的客观事实,抛开自己主观妄念的驱使,才能还给自己一个更好的人生。


国学书舍


如何做到自知呢?

首先,要明白自知什么?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经验;品格,思维,思想和信仰,一共七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自己的知识处于那个层次,那些方面。比如,一般现在自己的专业专长。人不可能样样精通。周恩来讲“宁精勿杂”。所以,每个人总要专一门,也好安身立命。至少可以养活自己。

技能也是同样道理。自己有什么技能。比如,工厂开车床的老师傅,以及厨师的老大爷,或者是什么手艺等,这些都是技能的范畴。

第三,就是知识和技能应用的经验。经验越多越丰富,那么,价值就越高。个人成就就越高,为他人为社会的贡献就可能越大。

第四,是品格。这个按古人讲,要比前三个要重要,也就是修身。但是,今天已经不是说过去封建时代。品格和上面,都是需要的。

第五,是思维。也就是系统思维。

这个于我们国家普遍来说,是比较欠缺的。即便是有知识有学历,也是十分欠缺的。这个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系。特别是我们的哲学教育有关系。本来哲学是很训练人的思维的,但是,哲学课成了背诵课文考试。好端端的学生的思维,多数都成了背答案的不求甚解,不愿意思考。

第六,是思想。思想就是价值观。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政治性。问题是,很多人搞不清楚此点。学生受自由化思潮影响比较多,造成价值观的庸俗和混乱。这一点是最容易引起混乱和争论的。究其本质,就是价值引导不够,以及引导的方式不行。

第七,就是信仰。也就是是否有真正的信仰。即,对生命意义和归宿的信仰。即,解脱生死的信仰。这个更难。况且,又需要福报和机缘。

以上,就是七自知。知道了七自知,真才是“自知者明”。并且,特别是不能少了信仰这个自知。没有信仰,不能算是真正的“明”。想一想,生死大事都没有解决,怎么能是“明”呢。

能自知七个自知,那么,知人根本不是问题。


佛知呼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虽然是句老古话,其实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人人也都想完全做到,可是事实上谁能完全做到呢?只有在经过了社会的历练,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之后,才能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候保证自己不犯致命错误。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少说话,随着你的社会经验不断积累,不断成熟,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进步了。


用户618054935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是老子说的,意思很明白,一个人认识自己确实很难,所以人们会在难以望其项背的过程中视其为高级智慧,希腊德尔菲的太阳神庙上就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苏格拉底的智慧就是明白自己无知,古往今来,人们都把这种启示当成是自己一辈子的修行,因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更好的看待客观世界。如何做到呢?解决手段还是出在日常生活中。

明确自身环境和交际人群

所谓知彼知己,知彼是明确自身定位的可靠标向,做到知彼就是搞清楚自己所在的阶层、环境、家庭、身份、工作、人群等等诸多能够接触到得到因素,因为这些限定了当前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认识自己就得先从这个基础出发。比如结了婚就是有老婆或者有妻子的人,那就应该做好婚姻承诺的工作,所以在面临诱惑时的一个自我认知必然会从此出发。

戒除自恋,多去反思自我

日常生活中,认不清自己的一大表现就是自恋、自傲,致使很多人从自己仅有的容貌、才华、能力上去找存在感,从未反思过自己,也从不知道什么是谦卑。老子说的自知者明,但是孔子是践行者,怎样做呢?那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做反思自我的工作,孔子反思什么我们且不论,总之是促使自己认识自我,精进修身的方式,我们要学的就是这种反思的行为。而反思也非在每天的固定时刻,而是随时随地,比如商场看见一件衣服,第一感觉很喜欢,但是理性的思考应该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第三者”的视角上,想象和审视自己穿上这件衣服以后是否真的得体,衣服的款式是否搭配自己的肤色,身高和胖瘦,如果我走在街上看到我这种身材的人是不是顺眼等等,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思考才能说人是理性的,是知道自己长短的。


水清朴一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当官常念民之苦,凡事求其心所安。著书岂在求名利,提笔总为益世人。

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山静日常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之洁。读有益书精力壮,行无愧事梦自安。

铁骨英姿甘负重,高山步履不知难。人间岁月闲难得,天下知交老更亲。

借《老子》传递的人生哲理,来表达“自知”一词的重要性及可借鉴的宝贵观点。

自知是一种觉悟,思考自己与周围,乃至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自知,需要时刻自我反省,比如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应该站着第三者的角度去多思考。

多学习,多出去见见这个世界,都可以提升自己,那么就会更清楚自己的定位,更清楚自己拥有什么,又该往何处去,积极地不荒度自己的人生。

也可以多与智者交流,或借鉴智者的话,比如李嘉诚先生说过的: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无论自己拥有什么(包括名气,物质,成就),都应该保持谦虚,只有谦虚,才清楚明白,自己还有很多目标需要去追逐,过好自己理想的一生。而如果不自知,就容易陷入混沌,轻则止步不前,重则误入歧途。


三万天阅读


以我【种花喝茶】多年的经验分析: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问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是老子所说,并非孔子。自知者明的意思是指明白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当事情发生了以后,擅长于从自身寻找原因,从而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逐步改变完善提升自我,那怎么样才能做到自知呢?我认为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自知是比较难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擅长于找别人的错,而总认为自己没错。所以我们常常才会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做到有自知之明,一定会经历第1个阶段,那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不会去深入的进行思考尝试找出真正的原因,而是指责他人或是归咎于客观条件,

所谓的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举个例子,在A公司新入职的员工小明,领导交代了一件事情让他去做,因为是新手所以把事情办砸了,小明把这个问题归结于领导不应该安排他一个新手去完成这个任务。这就是典型的第一阶段的认知,大家稍微关注一下身边的人和事,会发现抱有这样想法的人还是挺多的,更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停留在这一阶段!

阶段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人总是会成长的,随着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会发现有些事情自己能够很好的处理,而有些事情却总是办不好,但是这些棘手的问题交给其他的同事去做却又能完成的很好,于是开始反思,知道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和擅长的地方在哪里。还是拿A公司的小明做案例,他入职了3个月以后,发现他已经能够做日常的工作了,但是涉及到跟客户销售产品方面自己总是完成的不好,于是他开始知道自己的销售技巧有问题。这个阶段,大部分的人都能够达到,但是所做出的选择却天差地别,

有的人知道自己欠缺在哪里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解决,也没有好的导师帮助,久而久之就放弃了,于是一辈子都停留在这个阶段。而另外一些人能够清晰地知道自身问题所在,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一个一个的难关被他克服,自然就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

阶段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进入到这个阶段的人,其实就是有自知之明了,碰到事情开始深入的去进行思考,然后迅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时候往往因为自己知道的知识比较多,和同领域的高手交流的也多,从而更深刻的明白外面的世界更大,于是始终保持谦逊的心态,但是在旁人看来他已经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了。这就是自知者明!

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努力都成为能自知的智者。


种花喝茶


我以为做到自知之明,不仅仅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缺点,反省,最重要的是你要去做,去坚持,真正做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并且战胜自己。

无疑,这是最难的一步,修身立德,而且长久不懈,能定心,方能定性,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完全正确的,通过长时间的修身,修养精神世界,是可以做到的。

去除自私,阴暗,贪婪,执拗,狭隘,方能使自己获得智慧,感受美好,心地澄澈,宽容豁达,找回初心,不被外力所打扰,并且对自己将会有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才不会迷惑,中正安舒,自然能明晰一切。


梅若魂


1

要经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做错了,有哪些缺点不足,需要改正,还有哪些差距需要努力奋斗。

2

多和他人作比较。可以和普通人比,也可以和杰出人比,但是要选择合适的对象,不是盲目的瞎比。

3

从实际生活中和工作中认识自己。从实际工作中认识自己短处,及时调整。

4

相信自己的感觉。许多人会按照家人的希望做,那是因为父母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和智慧,但自己的爱好和优点有时自己是最清楚,所以最后作决定的应是我们自己。

5

换位思考,用陌生人的眼光看自己。

6

多观察少说话,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

7

从别人评价中认识自己。



赌石小技巧


先更正一下题主,这句话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什么意思呢,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才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使每个人都有差异,能够了解别人的个性熟悉群体共性的人是有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

智慧≠聪明

智慧是天赋,聪明是后天习得,智慧会被埋没如“伤仲永”,而聪明会越磨越亮。

智慧与聪明的区别在于主动性

所以想要了解自己做到自知,要先让自己做到主动。

为什么人很多能做到智慧却无法达到聪明?那是因为人的自利性,利益是可见的,研究别人会直接或间接的给自己带来利益,人追逐利益就会破除中间的阻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了解别人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是先天具有的。

人无法达到聪明,是因为看不到自利的效果,人往往会忽略个人努力而将一切归于顺其自然所得,认识不到自己的厉害。

自知

想要做到自知就要去主动认识自己,想要主动就先要让自己认识自己对自己的用处。自己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用处发挥最大——这个过程就做到了自知(即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