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我国古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将阴阳学说运用在医学理论与实践当中,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并依此为依据在临床中指导诊断与治疗,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贯串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都存在阴、阳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相互关联,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阴阳对于人体组织结构而言,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阳,腹为阴”;《灵枢·寿夭刚柔》曰“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由此可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一切组织之间存在相互有机联系,又可被划分成阴阳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同时,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会互相转化。

阴阳对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来说,《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是以动态平衡的方式保持着相互稳定的关系,以此使机体的生理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一旦平衡被打破,则机体就会处于病理状态,乃至走入极端而死亡。

阴阳对指导疾病治疗来说,《素问·至真大要论》明确“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由此可知,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并发展之根本,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调整阴阳,对过剩方面进行抑制,对不足的方面进行补充,以达到阴阳双方的相互平衡。

参考文献:

[1]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u0010q�½�\u0010���E� i":[],�\u0010��E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