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说说你是怎么智斗叛逆期的?

喝酸奶就是想舔盖


智斗孩子?哪有那么轻松呀!很多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都快把自己气住院了。简单说一下,我是怎么教育我家孩子?首先多了解孩子心理活动,多看这方面的书籍。但是了解了不代表会运用。我们孩子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平常心。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望子成龙,要言传身教因材施教。

当然每一个孩子成才是家长的共同目标,但我一直说成才之前先成人。初中时候我们孩子说不想学习,我没有给孩子讲大道理。我只是告诉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不想上班了,就不去上班了没有工资。那咱家以后怎么办?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从哪里来?然后就这个话题和孩子,深层次的探讨。把探讨的结果写在家庭会议本儿上,这样就达成共识,每个人都应该做正确的事。

光讲大道理不行。父母还还可以领着孩子去参与自己的工作。让孩子知道我每天都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家中的家务活也要让孩子力所能及的去做,当孩子自己做过饭,他就知道做饭的辛苦。当孩子自己拖过地擦过桌子,他就知道家中窗明几亮是要付出劳动的,要流汗的。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要做。

总结一下:

  1. 想教育好孩子,言传身教不要讲大道理,因材施教不要拔苗助长。

  2. 让孩子在家中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子更利于孩子了解生活的真谛。
  3. 改变和孩子对话的语气口气,把孩子当成朋友或者同事在相处。

希望我的回答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一定道理,请评论转发加关注。


立哥聊学习


智斗叛逆期,这个问题,或许发生在每一个家庭,当然也有例外。这里就说说发生在每一个家庭智斗叛逆期的故事吧!

母亲:(晚上八点)放学到底去哪里了?都初中二年级了,放学不回家,饭菜都凉了,你让家长情何以堪?学校找遍了,同学挨个打听,路上车多,人多,你真让我们不省心。连珠炮似的责问,小A只是低头不语。饭后,小A迅速溜墙根进了卧室,开启了复习功课模式。

母亲:(晚上10点半),母亲煮好了鲜牛奶,笃、笃、笃,对着小A的门起劲敲。

小A:你烦不烦啊,人家没完成作业!

放学不按时回家,家长急的火急火燎,小A来家“我自岿然不动”。煮好了牛奶,热脸蹭到冷屁股。母亲知道孩子的叛逆期来得“汹涌澎湃”。如何是好?作为也在教学一线的母亲,开始了心理书籍的研读。一个星期一本关于如何和叛逆期孩子相处的书,她读了两遍。静下心来,饭桌上,和小A聊生活,聊爱好,聊他喜欢的NBA,聊科比,聊他们学校足球队,篮球队,谁的球技厉害。不再谈学习,也不再追问放学为何回家太晚。一个星期的功夫,小A似乎换了个人。“妈妈,告诉你,前些日子,我八点才回家,你猜我干啥的,我们学校最近要篮球比赛,我是我们班的中锋,队长嫌弃我跑不快,说我不减肥,速度上不来,就裁员,把我裁掉。那天我跟着学哥去了健身房,健身后洗了个澡,才来家很晚了。现在,我改变方法了,每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在校园做引体向上,做俯卧撑。你以后晚上也不要给我加餐了,为了健美的身材,也为了班级荣誉!”母亲听到小A的“真情”告白,长舒了一口气,笑了。


秋涧叮咚


判逆期是存在的,

但叛逆期的叛逆行为却不是必然发生的。

简单的讲,一个巴掌拍不响,沟通是双方的事情,孩子发生叛逆行为我们应该从双方来看,不能只盯着孩子,孩子发生了叛逆行为,是因为处于叛逆期。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相对于父母来说,当孩子发生所谓的叛逆行为时,我们大部人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但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父母身上。

从人格心理学上来看,在亲子互动中,孩子外显的言行,一定与父母心理状态有关。如果父母动不动就使用控制型父母心理状态,那孩子的逆反心理状态就会被激活,这是一对有相互作用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不用跟孩子智斗,只要父母转变一下惯用的心理状态就行了。变管控为允许,变批判为安抚。

这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与帮助。


TA知行客


叛逆期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也是每个家长头疼的时期!

叛逆期简单来讲,就是孩子已经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但这个思想又不成熟,没有办法得到家长的认可!形成对立面,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们称为叛逆期!

这么应付叛逆期呢,我觉得家长也要稍微做出让步,才能劝说孩子,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如果是一些小错,家长可以允许孩子犯错,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更加接受!如果是大错,就不能允许!家长做榜样,我尊重你,你也要尊重我,互相尊重,才是叛逆期最好的度过方式吧!


小铭在小茗


叛逆期的孩子,看似很叛逆很拒人千里之外,实则更需父母家人的陪伴。可以给孩子适当的空间,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要有一定的规则,适当与家人进行集体活动,比方说一起读一本喜欢的书,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一起看一部电影,一起去趟画展之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