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提到桓、靈二帝都做了什麼讓劉備痛恨?

醉傾城36


東漢桓靈兩個皇帝都做了一件事,就是發動政變,寵信宦官,大搞黨錮。這當然是大多數官員(世家)厭惡的事。

然而,這些都只是託詞。寵信宦官,是桓靈兩人的無奈。因為東漢政權是奇特的。絕無僅有,別無類似的三足鼎立。

東漢皇帝多早死,小皇帝繼位,太后的兄弟成為大將軍,外戚因此崛起。小皇帝長大之後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力量發動政變,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宦官當然得到重用。大肆打擊既反對外戚也反對宦官的清流,甚至搞出黨錮,禁止清流子弟出仕。然後,皇帝又是早死,新的外戚再崛起。

需要說明的是,東漢外戚宦官其實都是寒門地主甚至下等人出身(宦官當然是普遍出身低下),所以世家通常躲藏在外戚後面,悄悄地發展力量。

而我們要知道的是,輿論清議始終掌握在世家手上,而諸葛亮是誰?

諸葛亮,徐州琅琊郡陽都人,是郡級世家子弟(否則能夠娶荊州黃氏?),當然對桓靈兩個皇帝寵信宦官不滿。


四川達州


1.桓、靈二帝沉溺女色。

漢桓帝在位時,後宮各類環肥燕瘦,奼紫嫣紅的佳麗達五千多人,就是說他的老婆多到他每天臨幸一個,十年都臨幸不過來,而漢靈帝更荒唐,他苦心孤詣發明了宮庭版的開襠褲,有了需要,不管什麼場合,都敢在眾目睽睽之下,淋漓盡致地發揮,夠荒淫無恥的。


這是回答問題,不能寫豔史,否則發表不了,上面用春秋筆法點到為止,看官可以想像,這兩位帝王是什麼東西!


2.桓、靈腐朽沒落,導致大權落到宦官手中。

由於貪圖享樂、不理朝政,朝政大權逐漸被十常侍竊取,這些傢伙背後有皇帝撐腰,一個個飛揚跋扈起來,後來發展到明目張膽地貪汙受賄、賣官鬻爵的地步。這是十常待就是諸葛亮所說的小人

桓,靈之時,發生了宦官集團迫害朝廷士大夫的“黨錮之禍”,使得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這些國家棟梁級的人物都被宦官曹節等人誣陷,謀害致死,東漢在這一時期進入了太監們的黑暗統治時代,形成了“十常侍專權”的局面。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就是賢臣,結果死於非命。



史載:當時災害頻繁,間或爆發出妖異事件,不光是狐狸妖魔鬼怪,山洪大雨冰雹之類的現象,僅在靈帝時代的東都洛陽一個城市,一年之中出生兩頭四臂畸形兒的事件就時有發生,拋開迷信信色彩,我們可以推斷出,那個時候的生態環境被汙染到什麼樣的程度!民不聊生絕非空穴來風啊,靈帝末年就爆發了黃巾起義。

政治生活非常不正常,忠誠正直的大臣,在政治上沒有了話語權和生存空間,面對江河日下的國家形勢,徒增無奈和無力感,使得朝堂的政治缺乏遠見和創意,讓東漢成為了政治上最沉悶的朝代之一。怎麼不叫諸葛亮扼腕嘆息呢?



3.不能給外患以有力打擊,維護不了民族的尊嚴。

在大漢帝國西北的古羌族的叛亂待續進行,到桓,靈時期,由於中央政府的管理不力,地方諸侯掌握了軍政大權,東漢王朝已經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根本不能號召全國百姓團結,同仇敵愾,抵禦外患,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了,諸葛亮是忠貞為國的知識分子,對大漢皇帝不能保家衛國是痛心疾首的。

其實,東漢帝國的國家機器此時幾乎進入了停滯狀態;一個人,哀莫大於心死,一個國家,哀莫大於有了外敵侵入,朝廷不能組織人民進行有效地抵抗。


4.靈帝昏聵,隨著州牧政治的實施,加速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皇族劉焉,從望氣師處得知蜀地有王者之氣,出於私心,他向漢靈帝提出州牧全權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就是實行州牧首長負責制,其實這是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力、讓州牧發展壯大的舉措;漢靈帝卻認為,這樣一來,地方的匪患治理全都交給了州牧,朝廷倒是可以省事不少,當即給予了支持。你說混蛋不混蛋?

漢靈帝駕崩,朝廷外戚失去了宦官的控制權,何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招董卓入京滅宦,引起了朝野大亂,皇帝無法控制牧,州牧全權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成為壓死東漢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這要了皇權的命。



劉焉成為益州牧後,傳位給兒子劉璋,後來劉備取而代之;力量日益壯大的公孫瓚鯨吞了幽州牧劉虞;冀州、豫州、兗州等等陷入了由州牧發展的起來的各派勢力的絞殺中,直到到袁紹、曹操在中原崛起;徐州有陶謙虎蹲;荊州被身為皇族的劉表龍盤;袁術由於起家於光武帝的老家南陽,還想過一把當皇帝的癮;雍涼也不清淨,成為西北諸將較勁的戰場;孫堅父子在江東打下了一片天下。皇室什麼也沒有了,連東西二京洛陽、長安都無法保住。

各州牧大員這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個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當成了政治工具,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最後被廢黜,從而宣告了四百年大漢的滅亡,真正三國時代的到來。



總結:《三國演義》當頭就說:“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治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羅貫中認為,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魏蜀吳三國的崛起,是因為漢桓帝、漢靈帝昏庸無能、重用奸佞、荒淫無道引起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親賢臣,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也認為賢良不分,是導致東漢的國家滅亡的原因,這論斷有一定的道理。


希望星晨58298869


大家好,我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丞相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表文中對漢桓帝、漢靈帝二人令漢昭烈帝劉備痛恨的原因其實已經說明白了,無非就是“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此便是關鍵,但不具體。

漢桓帝之親小人,遠賢臣

漢桓帝劉志在位一共21年,前13年為傀儡,受外戚梁氏把控朝政。

東漢朝廷一直以來都是在外戚和宦官的輪流當政之中,漢桓帝依仗宦官誅滅梁氏,五位宦官同日封侯,稱之為“五侯”。

他們雖然能夠為皇帝解決當前的問題,一個個卻不能為天下百姓服務,而是對百姓勒索錢財,把天下整得民不聊生,國勢越來越不堪。

宦官們從東漢開始,一個個都變成反派,雖然不能奪皇帝的帝位,自己當皇帝,但卻能禍國殃民。

雖然引起了桓帝的擔憂,但也只是以宦官分散權力,並未徹底解決問題。

賢臣們看到這番情景,心中不妙,宦官們瞎整,東漢遲早藥丸。

於是他們要求朝廷懲治不法宦官,改革朝政。

蕃乃獨上疏曰:“今寇賊在外,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臣寢不能寐,食不能飽,實憂左右日親,忠言日疏,內患漸積,外難方深。

但宦官們不是善茬,賢臣們一個個被罷官,甚至被禁止終身不得為官,史稱“黨錮之禍”。

漢靈帝之親小人,遠賢臣

漢靈帝之時,宦官與賢臣之間的矛盾愈發的尖銳。建寧元年,賢臣陳蕃、竇武等密謀誅殺宦官,遭到宦官們的反擊,一眾賢臣被夷三族。

蕃與竇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徵天下名賢李膺、杜宻、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與共參政事。

以至於再一次爆發“黨錮之禍”。

自公卿以下嘗為蕃、武所舉者及門生故吏,皆免官禁錮。

之後名士蔡邕等被放逐於朝廷之外,十常侍等宦官完全把持朝政,靈帝以宦官為爹為娘,自己安心享樂淫亂宮中,甚至公開明碼標價的賣官鬻爵。

上常言:「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

最終在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終於爆發了“黃巾之亂”,大漢王朝從此走向覆亡。

結語:

劉備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從小見證了東漢朝廷走向覆亡的歷程,而其自稱為“漢景帝之後裔”,大漢朝的宗室,怎能對此不痛恨。

四百年的大漢天下,毀在此二帝手中,劉備以漢之延續,自然是明白如何才能真正的是一個朝廷走得久遠,那就是“親賢臣,遠小人。”


南嶺說史


《出師表》具體的創作時間在三國後期諸葛亮穩定大後方,興兵北伐前上書後主的表文,極力勸勉劉禪選賢舉能、賞罰分明、親賢臣遠小人,最終達成興復漢室的偉業。文中提到桓靈二帝的句子是: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劉備痛恨嘆息:桓、靈二帝親小人遠賢臣,導致社稷傾覆

漢桓帝劉志在位21年,前13年是十足的傀儡,外戚當權,後8年開始親政,扶持宦官與外戚爭鬥,開啟了賣官鬻[yù]爵的不歸路,同時大力打擊士大夫導致黨錮之禍。賢臣盡失,小人當道,後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評漢桓帝:

桓帝赫然奮怒,誅滅梁冀,有剛斷之節焉。然閹人擅命,黨錮事起,非乎亂階,始於桓帝。

漢靈帝劉宏就是三國亂世開局前的皇帝,漢少帝劉辯和漢獻帝劉協的父親。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中都有提到劉宏不是漢桓帝的親子,而是被外戚竇太后扶持的繼任者。上位以後繼續施行黨錮之策,依賴宦官更甚,為了滿足自己的奢靡享樂,更加大肆賣官鬻[yù]爵,搜刮財富。上位的官員則從百姓手中巧取豪奪來彌補虧損,長期以往形成惡性循環,民怨四起,最終引發黃巾之亂,諸侯割據。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親賢臣,遠小人,先漢興隆,一般指的是西漢前期和東漢前期,王朝創立之初的盛世繁榮,蓋因上位者選賢舉能,勵精圖治,小人難有立足之地。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讀史書是為了從中明辨是非規律從中汲取成功者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複失敗者的道路。

諸葛亮的這篇《出師表》寫的委婉含蓄,畢竟是上表君王,過於直白冒犯君主不是忠臣所為,從中也能夠讀出他的忠貞不二,鞠躬盡瘁,之所以提桓靈二帝,也是在勸誡後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親近賢臣,為先主劉備創下的基業努力!

順理成章引出下文,推薦人才,循循善誘,著實良苦用心: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南宋詩人陸游對這篇《出師表》給予極高的評價,甚為欽佩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堪為後世忠臣良將之表率!


晴空莽莽


出自三國諸葛亮《出師表》,原文選段: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創作背景:

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主旨賞析:

這篇表文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因為桓、靈二帝的昏庸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導致東漢傾覆衰敗。先帝對此感到痛心和嘆息;痛的是漢桓帝與宦官外戚拴在一根繩上,禍國殃民憾(恨就是遺憾)的事漢靈帝幼年即位,不能主事,以致荒淫無道。

綱常無度諸葛亮的建議是:親近賢臣,疏遠小人,誠宜開張聖聽,恢弘志士之氣,不塞忠諫之路;在現實生活中也要親近良朋,疏遠損友,多聽別人有益的意見。

先帝(劉備)的理想是復興漢朝,所以會對此感到痛心。


AnswerWxx


桓帝劉志,本與皇帝之位無緣,誰知造化弄人,誤入地位,到底是怎麼回事?首先要說下東漢大將梁冀,他出身世家大族,為大將軍梁商之子,他的妹妹為漢順帝皇后,因此任內殘暴不堪、肆意妄為。漢質帝對此甚為不滿,稱梁冀為“跋扈將軍”,結果被梁冀毒殺。之後梁冀迎立劉志為帝。劉志登上地位後發現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梁氏一族手裡,自己只是他們的傀儡。有了質帝的前車之鑑,劉志只好裝作視而不見,暗中積聚力量。梁太后死後,劉志利用宦官勢力,誅殺了梁冀一黨,自此“權勢專歸宦官”。大臣們對於宦官專政嚴重不滿,集體向桓帝抗議,桓帝卻下詔將這些大臣逮捕起來,史稱“黨錮之禍”,此舉傷及王朝根本。桓帝沉湎女色,後宮妃妾多達五六千人,35歲時即因荒淫而死。

靈帝劉宏,漢桓帝劉志逝世,劉宏被外戚竇氏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劉宏執政期間,安於享樂,鮮問政事,買賣官職。建寧二年,山陽郡督郵張儉彈劾中常侍侯覽回鄉為母親掃墓時鋪張擾民,並拆毀了侯覽的房屋甚至祖墳。因而惹怒侯覽,指使同鄉人朱並上書彈劾張儉等二十四位山陽名士結黨,圖謀不軌。劉宏見到奏章後,問計於宦官曹節,曹節借題發揮,解釋說黨人危害社稷,要求擴大到全國範圍清剿黨人,劉宏准奏。最終這場政治災難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達六、七百人。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

諸葛亮對於“黨錮之禍”心有餘悸,自己在時還可以幫助劉禪控制局面,擔心自己死後,劉禪萬一親小人、遠賢臣,步桓靈二帝的後塵,他也無法向劉備交代,真可謂用心良苦!諸葛亮對於蜀漢、對於劉備,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個90後工科男


大家好,我是拖鞋,很榮幸與大家探討這個問題。首先,讓我看一下《出師表》中提到劉備痛恨桓帝、靈帝的原文。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結合整段話或者整文來說,諸葛亮在向後主舉薦賢臣良將時,提及了劉備對桓帝、靈帝的痛恨,告誡後主一定要親賢臣,遠小人!可見,讓劉備痛恨的點在於,桓地、靈帝寵信奸臣,小人,最終導致東漢衰落。那麼下面我們就談談桓帝靈帝是如何讓東漢迅速衰落的。

漢桓帝

漢桓帝劉志是河間王孝王劉開的孫子,封地也在河間,然而8歲的漢質帝被大將軍梁冀毒死後,劉志被迎入南宮當上皇帝,即漢桓帝。當時梁太后臨朝聽政,梁冀掌握大權,囂張跋扈,桓帝慢慢積攢力量準備除掉梁冀,然而所有官員都不可信,因此只有依靠宦官,延熹二年,桓帝依靠宦官單超等誅大將軍梁冀,並翦除其黨羽。隨後又封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為列侯。自此,朝政從外戚手中轉入宦官之手。但是單超等宦官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滿。延熹九年,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結果李膺等200餘人被捕,形成第一次黨錮之禍。至此,宦官獨大,貪腐之風盛行,出現了買官售爵的現象,桓帝荒淫無度,沒有留下子嗣,早早便去世了,死後大權又落到了皇后竇氏手下。

漢靈帝

漢靈帝劉宏的軌跡也桓帝相似,被竇氏外戚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劉宏登基後,改元建寧,又開始了在外戚與宦官中徘徊的畫面,總之朝政不是宦官把持,就是外戚把持,宦官把持時間要久些,並且在其執政期間,設置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而是比桓帝更喜歡賣官售爵,甚至常常因為賣官的價錢過低而後悔,導致東漢走向末路,晚年爆發黃巾起義,導致東漢始終處於戰火之中。

綜上所訴,就是因為桓帝、靈帝親小人,信奸臣,朝政大權始終掌握在宦官和外戚手中,加上荒淫奢侈、買官售爵導致了東漢的衰落,這也是出師表中,諸葛亮說到先帝痛恨他們的原因。希望我的答案能夠為您解惑,也歡迎各位前輩交流、指正。


劃過天空的拖鞋


東漢桓、靈二帝在位期間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頹廢也。

二人做的最不好的事,具體表現為重用宦官,宦官可是封建社會最黑暗的勢力。

當時在桓、靈二帝的支持下,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激起了一些正直朝臣像李膺、張儉、陳蕃等的反對,他們激濁揚清,反對宦官。

桓、靈二帝非但不支持這些正義之士,反而聽信宦官讒言,大肆打擊、捕殺禁錮這些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讓東漢許多正直,有識之士遭到滅頂之災,直接動搖了東漢統治的根基,直接導致了黃巾起義,群雄並起,導致了東漢的滅亡。

當然一向以大漢皇室宗親自居的劉備是不能痛恨自己的祖先的,這裡的痛恨恐怕只能理解成惋惜、嘆息吧。


知無為而有益


回答問題前讓我們看看桓靈二帝到底是什麼貨色,做了什麼讓劉備痛恨?

漢桓帝劉志,漢蠡吾侯劉翼之子,(132年~168年)劉翼去世後襲爵為侯,用現在的話叫官二代,因為他不是長嫡子,本來按封建帝制冊立皇帝說法啥時候也輪不到他做皇帝,可是偏偏他中了鷸蚌相爭愚人得利的招,在宦官和士大夫的爭霸中,大將軍梁冀擁戴他當上了皇帝。

他15歲當的皇帝,28歲親政,當了13年的傀儡皇帝,親政之後,因為長時間受到壓抑,冷不丁得到了無上權力,成了權力暴發戶得瑟,變態,添補自己心裡空虛,想著法玩花樣,特別是玩弄女姓方面荒淫無度,因女人雄起,打破了歷史定律,最奇葩的是競然數千名嬪妃都集中在一起脫光衣服,讓自己的寵臣們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跟她們做親密接觸,自己在旁邊狂飲狂歡。

大家都知道古代士大夫是“科舉”取士,可是桓帝為了顛補國庫室虛,拿錢賣爵賣官,士大夫可以代代承襲。

他最大的錯誤是親近小人,與宦官為舞,遠離賢臣,自己的江山毀於小人之手。

因為漢桓帝荒淫無度,沒有生下兒子,死後侄子劉宏既位,史稱漢靈帝。

漢靈地在位時期,政治腐敗,經濟調敝,諸侯林立,兵荒馬亂,為了自已享樂巧立名目搜刮百姓錢財,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黃巾軍起義,為國家動亂留下了禍根。

這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提到的桓,靈二帝的所做所為,讓劉備痛恨的原因。


張峰149764346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那麼桓靈二帝是如何誤國誤民的呢。今天進行梳理一下。

1:我們從二位皇帝的諡號中看一下。漢桓帝劉志,《諡法》曰:“克敵服遠曰桓。”桓帝時期雖昏聵無能,但是比起西漢時期的成帝、元帝好多了。漢桓帝最大的功績就是掃平羌亂。

漢靈帝劉宏,《諡法》曰:“不勤成名曰靈。”也就是說國家雖亂未傷及根本。靈帝時期國家內亂很嚴重卻不去治理。

再強調一點,漢桓帝的諡號是靈帝給的,靈帝的諡號是少帝給的。桓靈二帝是叔侄關係,靈少二帝是父子關係,這點可以看出諡號對於靈帝是有偏袒成分的。

2:漢桓帝和漢靈帝都靠賣官斂財,但是桓帝把收斂的財產都用在了“正當處”,桓帝上面的四位皇帝,安帝、順帝、衝帝和質帝把國家治理的非常亂,漢桓帝時期所面臨的內部有內亂,外有外亂。且漢庭的倉庫都是空的。儘管如此困難,漢桓帝還是大興軍隊平亂,軍隊從未斷過糧餉,所到之處勝多敗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桓帝所斂之財,幾乎全部用來還軍糧。而漢靈帝斂財只為一己之私,還嘲笑桓帝不會積累財產。

可笑可嘆靈帝只看桓帝斂財卻不知桓帝為何斂財,斂財之所用。

3:二位皇帝均是靠宦官掌控大權。而宦官在諸葛亮眼中是小人之身份。桓帝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桓帝對官員、士大夫極為差勁,但是對百姓還是好的,而靈帝對所有人都差勁。宦官雖然是維護皇權的重要產物,可是權利真正賦予到宦官身上時,他們也只會做一些維護自己利益的事情。

4:二位皇帝對自己的歷史定位不同。在斂財方面,桓帝所聚之財,均用於平定外亂,填充庫府。而靈帝所聚之財則全部私用。這說明了桓帝還是把漢朝看做自己的朝代,自己是漢朝的主人。靈帝完全是個看客。

5:二位皇帝都非常喜好美色,後宮嬪妃多達5000多人,最終導致了身體逐漸虛弱,不理朝政等其他症狀。

以上是個人見解,很高興能看到其他出色的答案。喜歡的記得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