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北洋水师部分官兵


阿元

在日本奈良的一个神社中,有一枚炮弹,一枚原属于北洋水师战舰的炮弹。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北洋水师教练弹

据说,这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发射的一枚教练弹。

之所以会用教练弹,是因为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因为正规的炮弹不足,只能教练弹当穿甲弹来使用。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陈悦会长认为,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打光了开花弹后,绝望的清军炮手只能把所有的教练弹,都射向日舰的吃水线,希望有一发能碰巧损毁敌舰的水下船体,将其击沉。

何其悲壮!

这发存在奈良的教练弹,头部后方有多处摩擦的痕迹,弹体上还有一道沉重的划痕,很可能是击中日本军舰的船体时发生的形变,否则纯钢的教练弹 - 穿甲弹,恐怕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它造成这样的划伤。这样的划伤,可能也是当时中国海军最深刻的无奈与绝望。

让我们回到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的现场。

直到这场海战爆发前,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北洋舰队的装备北洋舰队都不比日本联合舰队差!

当时,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号”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我方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比例是209:141!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我舰快,但优势似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北洋水师大炮

清朝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

但实际情况却是,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频繁出现炮弹击中日舰不炸的现象,而且弹药不足。

这种现象,在丰岛海战中已经发生。当时,济远舰用15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炮弹,击中日舰速度最快的吉野号右舷,穿透钢甲,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炮弹的质量差,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沉没。

到了黄海海战的时候,吉野号又中弹不少,但终未遭到毁灭性打击。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穿甲弹。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不仅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海岸炮台发射的炮弹也不爆炸。据日方记载,清军旅顺口炮台发射的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这些现象表明,击中不炸,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只能穿透船体装甲,不可能爆炸;二是发射的穿甲爆破弹装药有问题,装填煤灰、土沙之类。这样的炮弹显然不适宜于与拥有速射炮的日舰激战,只适于平时演习打靶之用,也就是前边说的教练弹。

据一位细心的观察家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教练弹,不是爆破弹。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定远舰

中日甲午海战的最终结果,是因为日本海军对着镇远、定远两舰,发射了无数的炮弹,但镇远、定远几乎可以说是啥事也没有。而北洋水师的这两艘巨舰(当时),虽然发射的很多是没啥威力的教练弹,但整的多了,日舰也哆嗦。在加上天也快要黑了,日本舰队只好撤出来战场。

日本人不知道,如果他们再坚持一下,可能只需要十分钟,他们就可能全歼北洋水师。

因为这个时候,定远、镇远两舰的炮弹几乎已经打光了,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2发。

而事实上,五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开打三个小时,北洋水师已经输了。

战斗进行到三个小时,洋员马吉芬记载:“镇远六吋炮(150毫米口径火炮)的一百四十八发炮弹已经打光,剩下的只有十二吋炮(305毫 米口径火炮)用的穿甲弹二十五发,榴弹则一发没有。定远也陷于同一悲境。再过三十分钟,我们的弹药将全部用尽,只好被敌人制于死命。因为敌舰是能行驶 十七节,而且操纵自如的块船。对此,要想以我迟缓的巨舰进行冲撞是不可能的。我们虽注意射击,但现在已无一枚榴弹,不能予敌以多大危害。”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定远舰

为什么北洋海军在战争爆发后,还把那么多不适合实战、只适于演习用的实心教练弹和装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弹装载在军舰上?为什么不全部换上最具威力的开花弹?

弹药中装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类,影响炮弹爆炸,这并不因为帝国主义的恶意破坏,也不是他们专门把质量低劣的炮弹卖给北洋水师,而是因为腐败。

这些炮弹基本上是天津制造局生产的。和现在的豆腐渣工程产生的原因一样,生产不合格的炮弹的原因也在于抽条。生产合格炮弹需要十块钱,一枚劣质产品也许只需要五块。省下的五块钱,理所当然的进了管理者的腰包。

北洋舰队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天津机器局生产的炮弹,一些有关甲午的著作中,提到的那种要用锉刀锉的炮弹就是他们的产品。对于这些炮弹,北洋水师本是不会接收的,但问题炮弹短缺实在太严重了,当然因为天津机器局也是北洋的一部分,这个炮弹不要也得要。所以只能下令分批退回津局检验、锉小外径,返工后再运来。黄海海战时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北洋军舰上炮弹带不够,而基地里面却还堆了不少。堆在基地里的,就是尚未来得及送回工厂返工的,所以北洋水师不仅只能用劣质炮弹,而且这样的炮弹也数量不足。

至于说炮弹里头掺沙子,是天津军械局的办事员被日军收买,充当了日军的间谍,故意破坏的说法,不可信。因为没有听说过谁能把生产出来的,巨大的炮弹抠开,把炸药倒出来,把沙子放进去,然后再把炮弹再安上的。

这种日本间谍破坏说,只能是对天津机器局低劣的产品质量打掩护,是权力腐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从1890年开始,清朝就全面停止向外国购买军火,成功实现了“百分百的国产化”,在甲午海战中使用的军火都是国货。当年的“亲门耳番”做了连续报道。(见关捷的《觉醒——甲午风云与近代中国》 中央民族出版社1997年 P136。转引自《中日甲午战争全史》第二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等到海战中,北洋海军真是吃足了“国货”的苦头,丰岛海战,方伯谦一炮打到吉野的舰舱里,炮弹没有炸!

黄海大海战,中国的定远号的巨炮打中日本人的旗舰——松岛号,又没有炸。十几年前冯小宁的电视剧《北洋舰队》里借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陈道明饰)说:如果刚才那枚炮弹爆炸的话,日清两国的历史将会改变。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相对来说,两艘德国造的7000吨的定远、镇远号,其“皮实”程度超出日本人的预料,挨了上千发炮弹,居然只是表面上有很多坑而已。

甲午战后,九死一生的定远号的枪炮大副沈寿堃给朝廷的折子里说:“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者,弹面皆孔,难保其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对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矣!”

如果,你要问为啥北洋舰队,为啥要用这种国货?李鸿章大人真正的理由当然不会是真的“支持国货”!

真正原因是,北洋采购部门在天津,由李大人的亲戚管着,造军火的“国企”由李大人的亲信管着。不搞炮弹“国产化”,李大人吃得着回扣吗?

北洋海军的炮弹供应,在《北洋海军章程》上是这么说的:

旅顺军械局总理全军枪炮药弹一切军火事宜,稽查考核各船收发存储,由北洋大臣遴委文武大员管理。

同时《章程》上还写到:

天津机器制造东、南两局,专造北洋水陆各营枪炮应用火药、子弹及水雷、铜帽、门火等件,现复添做新式长炮钢弹、栗色火药、哈乞开斯炮子,由北洋大臣遴委文武大员管理。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天津机器局

旅顺军械局后改成北洋军械局,黄海海战前后,负责人是张士珩。

张士珩(1857-1918),字楚宝,祖母是李鸿章的姑祖母,父亲张绍棠既是李鸿章的表弟,又是李鸿章的妹夫,亲上加亲。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士珩正是北洋水师炮弹不足的罪魁祸首!

战争失败后,有人参奏张士珩盗卖军火,得银数十万两。清政府命王文锦确查具奏,王文锦奏称,张士珩所卖军械,多被日本人买去。清政府命张之洞、福润将张士珩设法密速查拿。张士珩被迫向张之洞投案,清政府命张之洞提审张士珩,按律惩办,最后,张士珩以玩视防务被革职。

张士珩贪污了北洋水师多少钱,不知道,但肯定相当多。多年以后,张士珩因为给清政府筹助巨款,被赏头品顶戴。

张士珩头上的红色顶子,是北洋水师将士的血,染成的。

最起码是一部分!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负责北洋水师弹药生产的天津机器局,实际负责人,是盛怀宣。

为了实现北洋水师炮弹的国产化,天津机器局进口了从炼钢、铸钢、水压机、车床等先进设备;还建立无烟火药厂,试造无烟火药。

那么盛怀宣主持下,天津机器局生产的炮弹咋样呢?几乎全是臭蛋。

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天津军械局生产的“定远”所用的305毫米炮弹,比标准开花弹要短的多。炮弹小了,不仅炮弹的重量比正常的炮弹轻,装药也要少,相应的,威力也要小的多。

天津军械局所产的炮弹其他质量问题也很多。1891年3月,丁汝昌因为定、镇两舰所领的305毫米炮弹铜箍太大,不能合用而致函刘含芳,要求“代为刮削”。北洋水师所领的哈乞开士开花子各一千颗,子膛内均未装药。

这些问题在甲午战争时依然存在,来远帮带大副张哲溁说:“所领子药,多不合适,亦不切备”。

这话半文半白的,就一个意思,天津机器局生产的炮弹,以废物为主。

因为北洋水师对天津机器局生产的爆破弹,意见太大,所以盛怀宣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为北洋水师买了德国炮弹,可惜晚了三秋还要多。

这是盛怀宣给丁汝昌的电报中的一句话:“九月间向外洋订购一千颗(炮弹),明春二月间可到。”

当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第二年春天刚过,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可能,这个时候,盛怀宣买的炮弹还没有到。

盛怀宣从北洋水师身上捞多少钱,没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清末首富之一的盛怀宣,仅仅是葬礼,就花费了30万两白银。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肯宁咸在《大清海军的落日辉煌》中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赫德的机要秘书濮兰德也说:“如果这些大炮有适量的弹药及时供应,鸭绿江之役很可能中国方面获胜,因为丁汝昌提督是有斗志的,而他的水手们也都极有骨气。”

用一个中日甲午海战中的细节,来结束本文,和像北洋水师致以最高的敬意。

在“定远”、“镇远”已经几乎没有了炮弹,随时被日舰追上,用鱼雷击沉的情况下,两艘军舰始坚持向西南方向运动。

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在身处险境,随时可能牺牲的时候,似乎还在努力,把日本军舰往尽量远离清军登陆地点,大东沟的方向引导。

北洋水师的全力奋战,邓世昌的牺牲,因为贪污腐败而毫无意义

沉没的致远舰

然而北洋水师这种自我奉献,包括致远舰的奋不顾身,却因为贪污腐败,变的毫无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