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中國人是席地而坐《性命圭旨》說:上古之人,有息無睡

唐朝以前,中國人是席地而坐,之後有了凳子、椅子之類,相應的人們的體質也急劇地下降了。《性命圭旨》講:“上古之人,有息無睡”,為什麼會無睡呢?因為“神足不思眠”。而神足的基礎是“精足不思欲,氣足不思食”。“有息無睡”可直接入道,即靜功打坐修為在那個時代是可以行的通的。

唐朝以前,中國人是席地而坐《性命圭旨》說:上古之人,有息無睡


社會向前發展了,人們的體質卻距離“有息無睡”越來越遠了,這樣靜功打坐的修為就不適應了,而開始產生出諸多偏差與弊病了。

此時,呂洞賓提出了“修牆補屋”之法,是說人們的體質猶如破損的房屋,要先把體質上的缺失修補完善後才可入道,這也就形成了“性命雙修”的概念。性者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的先天之物為無;命者為後天的血肉之軀為有。修性修命即修心修身,“有息無睡”者可直接進入性功專修而靜功打坐。達不到“有息無睡”,就是在後天命功上有缺欠,不圓滿,若要強行進行靜功修為,那隻能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了。呂洞賓說:“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丹經武學中的武學動功修為就是要補足這方面的缺欠,先行“修牆補屋”,培元築基,有了命功的堅實基礎而由動入靜進入性功專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