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怎麼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娛樂前前沿



說客先生dys123


曹操的原話其實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吧,“天下”二字乃是羅貫中所加。

其實從原話看的話,曹操說這話的時候心情應該是非常複雜的。從道德良知的角度講他知道、承認自己犯了錯,“寧我負人”的前提是他承認自己確實對不起呂伯奢。但從理性的角度上講他又覺得自己沒做錯。誤殺呂伯奢本質上只是情報失誤帶來的誤判,曹操當時的判斷其實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機警)。


錯誤的前提條件經過正確的推論導出了錯誤的結果,但很多時候情報的錯誤又在所難免……畢竟我們不是神,做不到全知全能。 所以曹操會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潛臺詞是“再來一次我也會這麼幹,我不後悔”。但話說回來,真不後悔的人是不會這麼說的。只有後悔的人才會這樣自我安慰、自我催眠。 感性上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他很內疚,很後悔,很難受。但他並沒有選擇道歉,而是試圖用理性和邏輯說服自己。


我覺得這就是人格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大部分人也都是做錯事又不想承認,特別是作為一名領導人一定是知錯改錯而不認錯的。那八個字把一個年輕軍閥的內心衝突刻畫得明明白白,簡直神乎其技。 至於羅貫中版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我不是很想評價。這是我個人認為的《三國演義》裡最大的敗筆之一。 只不過多加了兩個字,什麼內心衝突、細膩情感全都消失不見,只剩一個魔頭大放厥詞。作者這麼寫的目的我也不難猜到,無非就是尊劉抑曹,維護封建正統而已。作為現代人,我不想對他的做法過多指責。但和原版一對比……這段話除了諷刺意味,我真的讀不出什麼。


有李行天下


這句話明顯能體現出曹操的野心非常大的一顆野心。

亂世之間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只有出生存之道。

在亂世之間沒有好壞之分,那麼並不一定因為這一句話就給他判定是壞人。

這還是電視劇中一句臺詞,史書記載的原話並不是這樣他講原話是“寧人負人,毋人負我。

後來為了體現曹操更大的野心,所以把這句話給改了一下。

這句話充分表現出曹操的心疑,曹操曾經錯殺了人,只因為他的心疑錯殺了呂伯奢一家的人。當時曹操和陳官在休息時聽到了外面有人說等把刀磨好了就把你們殺掉,結果就以為要殺掉他們,所以就直接動手了。後來一出去將那人殺掉一看那個人要殺的是豬。他為了讓說這些人不將他這些事情說出去,他將周圍的人全部殺掉。

他當在逃亡的路上又遇到了呂伯奢,為了保密他又將呂伯奢殺害

當時陳官還問曹操為什麼要一錯再錯,他回答了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完全表現出曹操的心狠手辣,心疑,

野心

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三國演義或者是去找一些關於三國的史書可以看一下,我說的不太全。

《雜記》作者孫盛,而他另一部史書《魏氏春秋》他在這部是書裡面說用這句話形容的是司馬昭。

感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這兩本史書。



萬事先看理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可以對不起任何人,任何人都不可以對不住我”,這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個極度自私的思想,但是對曹操這樣的人來說,體現了他的成功,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

曹操在刺殺董卓失敗後,與陳宮一起在逃亡的途中路過父親舊友呂伯奢家,呂伯奢遇到故人之子非常高興,親自去打酒,叫家人殺豬款待,家人磨刀準備殺豬,曹操誤以為他們要殺自己領賞,不由分說將他們全殺了。

出逃路上又遇到了呂伯奢打酒歸來,看到呂伯奢手裡的酒葫蘆才知道誤殺了好人,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將呂伯奢也殺了,陳宮表示不解,殺呂伯奢家人是誤殺,現在為什麼還要殺呂伯奢?曹操辯解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這個時候的曹操還沒有成功,還像一條喪家之犬一樣惶惶不可終日,所以這時候說出這樣的話,未免讓人覺得他狂妄自大,不會照顧別人的感受。陳宮聽了心裡很難受,認為自己看錯了人,曹操嗜殺,不是一個值得輔佐的人,於是棄他而去。

過了若干年後,再回頭來看待這件事,或者曹操手裡再發生這樣的事,是不是覺得毫無違和感了呢?這是因為曹操達到了一定的地位,取得了太多的成就,殺人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除了曹操,歷代帝王大多數都視人命如草芥,手裡掌握著天下人的生殺大權,他們雖然沒說出曹操那句話,做的卻是一樣的事。中國皇帝那麼多,不問青紅皂白枉殺的人還少嗎?都說伴君如伴虎,一個人如果權力大到可以隨意決定別人的生死,那麼在他眼裡人命就像老虎眼裡的獵物一樣,只要有需要,隨時剝奪。


秦曰漢雲


曹操完全是被逼無奈,如果他不這麼做,早就被吞得渣都不剩。

打眼一看三國時能成大事的只有一種人——梟雄,意指強橫、有野心、有手段。同時期國家領導人包括劉備、孫權在內,無一不是梟雄,只不過劉備仗著出身好,話又說得大義凜然,才博了個好名聲。誰不知道誰?大家心裡都明鏡似的。



趙子龍七進七出血染戰袍,把好容易救出的阿斗交給劉備,誰知劉備倚仗自己胳膊長的優勢,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口中卻道:“庶子讓我險失一員大將!”把個趙子龍感動的熱淚盈眶,當場就跪那了。劉備心思縝密反應快,誠乃人傑矣!



不過同樣的事到曹操那,就會變了味兒,典韋拼死救主結果喪了命,責任也被推到曹操頭上,說他因生活作風糜亂,以至屬下殉職,總之是名聲壞了即使做好事人家也當你是惡人。搞得曹操謹小慎微,即便禰衡把曹操氣得七竅生煙,也不願下手殺之,直接轉給劉表,以免人言可畏。曹操:寶寶心裡苦啊……



東漢末年是個什麼社會狀態?爾虞我詐、禮崩樂壞、強者得存,大夥都比著破壞遊戲規則,先出手的得利後出手的倒黴,平時見人先防備三分。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顯然當君子是十死無生。

“寧教我負天下,不教天下負我”,本是句醒世恆言,作為自保手段大都是照此執行,只不過別人光做不說,曹操是又做又說,這個髒水盆子不扣你扣誰?



其實曹操在戲臺上被畫了幾千年大白臉,《三國演義》功不可沒,為了追求作品的觀賞性,出身不是正統漢室宗親的曹操被刻畫成大反派。

實際上曹操是三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君主,佔據中原實力超群,把對手都擠到江東蜀中這些當時的犄角旮旯去了。只可惜時運不濟,壽止65歲,要不司馬師司馬昭只能在一邊搓泥巴玩。



文如其人,《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抒發了曹操悲天憫人的情懷,《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表達了曹操大氣磅礴的氣度,無論怎樣他都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史海尋蹤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第四回。文中寫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倉皇出逃,經過呂伯奢一家。晚上,呂伯奢準備殺豬款待曹操,曹操聽到磨刀聲卻誤以為是呂伯奢一家要殺自己,於是殺光呂氏一家。陳宮因此責備曹操行為的不仁義,曹操卻答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繹小說,是根據現有的歷史加以改編,所以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這句話除了在《三國演義》提到,在《孫盛雜記》中同樣也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也是最接近三國演義中的話。

其實,在三國演義中,曹操一直都被描繪成了奸雄的形象。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會保留的有作者的主觀意願,進而導致歷史的歪曲。文學作品可以作為史料,但不能作為評判歷史的唯一依據。

暫且放下語句的真實性不談,在曹操所處的情況來說,處處危機四伏,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刀下鬼。雖然殺了呂氏一家出乎意料之外,但是合乎情理之中。

放眼看歷史,歷史上的許多君主都以“狠”著稱,典型的例子有:秦始皇,劉徹,楊堅等。作為一個人來講,他們或許令人唾棄,但是作為一個君主,他們又是無比的偉大。

所以對於曹操來說,他是一位君主,需要牢固自己的根基,把家業做強做大,不能有任何閃失。

所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觀點利弊同在,卻也有它存在的道理。


史文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沒有說過這句話。那麼曹操說過什麼話?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不過這事在正史《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而是見諸於裴衝之注所引《魏書》、《世語》和孫盛的《雜記》。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密謀剷除宦官,使出昏招,密詔董卓帶兵入京以剪除宦官之亂。然而董卓未進京就宦官亂起,何進被殺;董卓帶兵進京後奪得原何進部曲以及殺執金吾丁原,盡獲京城兵權。董卓行廢立之事後,又意在結交關東諸世家豪強,曹操亦是其中之一。曹操被董卓表為驍騎校尉,但曹操不受。因此曹操害怕被董卓報復,連夜逃出洛陽,途中借宿故交呂伯奢家。半夜聞聽磨刀聲,以為要殺害自己,遂執劍將呂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殺害。後曹操得知呂伯奢家磨刀乃是殺豬宰羊招待自己。哎呀,殺錯人了。曹操面對此情此景,於是就說了一句話,叫”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寧肯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在當時當地曹操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已經殺了,錯了就錯了,已經沒有辦法了,只好如此。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曹操當時還是有一定的後悔心裡,表現出了做錯事的敢於擔當和勇於承認,而且胸懷坦蕩蕩、毫不虛偽、沒有假仁假義。從這裡看,曹操倒是條漢子,在那個亂世,有著自己真性情的一面。故而,雪峰居士一直認為曹操是一代梟雄,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亂世梟雄。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曹操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就進行了文化藝術加工,改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咋一看,沒啥區別,都是一個意思。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區別可大了。前面那句話只是針對呂伯奢一家,而後面這句可是針對全天下人,那還得了,你曹操負呂伯奢一家就算了,還負整個天下?這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夠讓你曹操揮霍、殺戮?還會有多少無辜死在曹操手中?

既然如此,那你曹操留的是板上釘釘的奸臣賊子、篡漢逆臣,沒得跑了。

雪峰居士論曰:

這也是現實生活當中,一句話可以讓人笑一句話可以讓人跳的最真實展現。為什麼《三國演義》裡面改動這麼大,雪峰居士認為:

1、因為文學藝術創作的需要;

2、因為自東晉以後,整個社會都不喜歡曹操,曹操的負面形象也越來越深入人心。究其原因,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自立,開啟了篡位先河,以至於後世總有人效仿,讓大家不喜。如果說曹操篡漢稱帝,大家還心裡有所平衡,畢竟北方的統一是曹操親手打下來的,曹操的雄才大略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篡漢的竟然是寸功未立的曹丕,這曹操不篡漢卻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鋪平了一條帝王路。當然曹丕篡漢以後能夠統一天下也就罷了,最後沒有統一天下反而曹魏讓司馬氏給篡走了,這讓後世之人怎麼想?梟雄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後用在了這方面?故而,曹操給人的形象穩妥妥就是奸臣賊子、篡漢逆臣,誰叫他的兒子曹丕幹了篡漢的事呢?誰叫以後的曹魏又被人篡了呢?反而,同時代的劉備、諸葛亮等人就是興復漢室的代表,大家所期望的形象。

悲乎哀哉!一代梟雄曹操,因一句話而改動得罪天下人,天可憐見!但曹操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氣勢也是改不了的!不然,當曹操起兵之時,就不會有那麼多文臣武將來投。起兵之初的曹操可還是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威勢,當時最多算是一方”山大王“。



雪峰居士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這句話的出處是小說《三國演義》,杜撰的可能性太大。

其次,結合曹操一生的作為,如果他真這麼說了,我覺得他說的這個“天下人”是個人,而不是人民。總體上來說,曹操一統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北方地區,是對得起人民的。既然他胸懷天下,自認為肯定是萬金之軀,地位無可取代,所以作為單個人對他來說是無足輕重的。

然後,那些認為曹操是拯救天下的人,也寧願讓他負,也不能負他。正如曹洪把逃生之馬讓給曹操是所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

這句話是小說寫到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然後又故意殺了他本人後說的。其實您仔細品,聽到磨刀之聲後,陳宮是和曹操一塊殺人的,可不能說陳宮不讓殺。然後,曹操誘殺呂伯奢本人時,事已至此,曹操也沒得選了,他就是下手早,就是讓陳宮拿主意也不見得怎麼樣。如果按著法律或者道德意義當然要殺人償命,但是那是個軍閥混戰的時代,人如草芥,曹操此等奸雄更不會在意。

總之,對於小說的一句臺詞不必太較真,這話是羅貫中替曹操說的,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不要看人怎麼說,重點看怎麼做吧。


中原一條蟲


大家好,我是海上樵夫,很高興能看到並回答這個問題。

曹操為甚要說這句話呢?

《三國演義》中的第四回,文中寫曹操假借獻刀之機行刺董卓未遂,倉皇出逃,在中牟縣遇到了縣令陳宮,陳宮為曹操的赤膽忠心所感動,於是加入了曹操的逃亡隊列,兩人在逃亡途中,經過呂伯奢一家,晚上,呂伯奢準備殺豬款待曹操,曹操聽到磨刀聲,疑心呂伯奢一家要殺自己,於是殺盡呂氏一家,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答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個情節。

我們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說出這樣的話也不奇怪。但是,這句話也只有曹操這樣的梟雄能說出來。

曹操不僅是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位詩人。在《短歌行》中有這樣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話也是曹操的人生理想。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大漢江山名存實亡,漢獻帝軟弱無能,佞臣當道,如果單純依靠忠心耿耿,想匡扶漢室是不可能的。

無奈之下,曹操實行強硬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來實現自己幫助漢室統一全國的理想。

他的這句”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從我的理解來說,正是這種理想使然。

因為沒有人明白他的理想,全天下人都認為他是漢賊,這個罪名是怎麼都洗刷不了的,無奈之下,只能劍走偏鋒,既然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漢賊,那就索性做的更徹底一點:”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等到真正到了匡扶漢室的那一天也許人們就明白了。

只不過曹操到死都沒能做到,留下的只有深深的遺憾和千古罵名。


海上樵夫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沒有說過這句話。那麼曹操說過什麼話?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其實也是曹操完全是被逼無奈,如果他不這麼做,早就被吞得渣都不剩。

打眼一看三國時能成大事的只有一種人——梟雄,意指強橫、有野心、有手段。同時期國家領導人包括劉備、孫權在內,無一不是梟雄,只不過劉備仗著出身好,話又說得大義凜然,才博了個好名聲。誰不知道誰?大家心裡都明鏡似的。

我們在說說東漢末年是個什麼社會狀態?爾虞我詐、禮崩樂壞、強者得存,大夥都比著破壞遊戲規則,先出手的得利後出手的倒黴,平時見人先防備三分。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顯然當君子是十死無生。

寧教我負天下,不教天下負我”,本是句醒世恆言,作為自保手段大都是照此執行,只不過別人光做不說,曹操是又做又說,這個髒水盆子不扣你扣誰?

反面來講如果曹操真的‘寧負天下,天下休負我’曹魏根本就不可能成為三分天下中最強的國家。看待歷史人物的言論,要放在特定的環境中,而評價歷史人物,更不能用一時一地的言論去評價。三國演義是小說,揚劉抑曹是基調,看看就好,當不得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