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的成名作《滿腹經綸》,屬於文哏相聲嗎?有文學價值嗎?

用戶7014061022


狗嘴裡面吐不出象牙來,苗阜這種人,哪裡能說得了文哏相聲。《滿腹經綸》是他唯一的代表作,純屬拼湊搞笑,沒有任何文學價值。

《滿腹經綸》沒有文學價值

《滿腹經綸》是2014年1月31日,苗阜和王聲在北京電視臺春晚舞臺上表演的相聲。這個相聲當時的效果還可以,捧紅了苗阜,讓他名噪一時。可到目前為止,苗阜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就只有這一段相聲。


《滿腹經綸》搞笑還湊合,要討論文學價值就沒必要了,因為它根本沒有任何文學價值。

儘管這段相聲把我國傳統的文化成語、神話故事,以及外國神話相結合,涵蓋了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水漫金山寺、哪吒鬧海等故事。

將武漢話、河南話、四川話、陝西話等方言結合在一起,製造了一些笑點,但僅僅只是起到了搞笑的作用,並沒有傳播什麼文學知識。因為他說的這些大部分人都知道。


而且,這些經典的故事在《滿腹經綸》當中只是點到為止,太簡單了,全段下來都是東拼西湊,還雜亂無章,完全是為了譁眾取寵。沒有內涵,沒有知識點,膚淺的很。

苗阜沒文化沒內涵,不具備文哏演員的氣質

苗阜1982年出生於陝西銅川,小學畢業後考入寶雞鐵路運輸高級技工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富平縣梅家鎮車站,轉行當了電力工。2002年到西安鐵路局藝術團學習表演,最終被調到了藝術團。


80後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考大學的,而苗阜卻上了一箇中專技校,足見他文化水平一點都不高。後來他自稱是漢語言文學博士,還不知道是怎麼來的,反正第一學歷不高。註定了他沒有內涵,讀書少,沒有書生氣質。

這一點從他最近的舉動就能看出來,前兩天苗阜發文道歉,輕描淡寫,避重就輕,毫無誠意。而且他已經道歉了很多次了,還是屢教不改,思想覺悟一點都沒有提升。這種人怎麼可能講出有知識性的文哏段子呢?


關鍵他沒文化還喜歡裝文化,就更令人討厭。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直沒有大紅大紫的原因,只有一個《滿腹經綸》,其他就沒有了。

《滿腹經綸》不屬於文哏相聲

文哏是相聲的一種表演風格,表演的時候以敘事為主,有人物行動和喜劇情節,以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說起來比較文雅,有很強的知識性。觀眾通過文哏相聲不僅可以開心一笑,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文哏相聲對演員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須要有全面的知識點才可以,演員本身需要文雅俊逸、書卷氣濃郁。

相聲大師馬三立和蘇文茂的很多作品都屬於文哏,如《批三國》、《批水滸》、《八扇平》、《孔子周遊列國》、《西江月》等等。郭德綱的《論相聲50年之現狀》也是文哏相聲。

苗阜沒有書生氣質,又沒什麼文化,根本做不了文哏演員。而《滿腹經綸》更是純屬為了搞笑,既沒有文學價值,也不屬於文哏相聲。


苗阜當初創作《滿腹經綸》的段子或許是想模仿蘇文茂的《批三國》,只可惜自身能力不足,火候欠的太多了。


R娛記


文哏相聲有兩個特徵,哪兩個特徵呢?

一、表現的內容要有比較豐富的知識信息和文化含量; 二、演員的表演要有儒雅乾淨的人文氣質。

那苗阜王聲的《滿腹經綸》符不符合這兩個特徵呢?

首先,節目裡面提到了四大名著、山海經裡的一些經典文化內容;其次二人颱風乾淨,特別是王聲老師,有紮實的文化功底,腹有詩書氣自華。

所以從這兩點來說,《滿腹經綸》應該屬於文哏相聲的範疇。當然,苗阜王聲在節目中分工平均,有來言有去語,捧逗之間咬得比較緊,這也符合相聲中子母哏的表現形式。



這段作品是對現實中假裝文化人的諷刺。特別是在結尾部分,對哪吒、龍太子、夜叉的塑造比較精彩,方言令人捧腹。

這些是符合文學“關注現實、表達情感、塑造人物”相關精神的。因此,《滿腹經綸》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但整個相聲主要是用錯字、方言來構成包袱,其文學價值和《關公戰秦瓊》、《改行》、《戲劇與方言》等作品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鍋魚三樣


很多年不再聽相聲了。儘管近年來這個“社”那個人的相聲多火多火,說實話,我一個完整段兒也沒聽完過。為什麼?一個字:俗!

相對於俗字,與之對應的便應該是雅了。但那些個反對俗、以所謂“正統”自居的相聲,我更是不聽。為啥?因為他也不雅!

接到了“悟空問答”的邀請,我才知道苗阜是幹嘛的。打開了他的《滿腹經綸》,聽了一半兒~關了。這又是為什麼?因為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學過的兩個詞兒:堆砌和賣弄。

什麼是文哏兒?我以為就是將歷史故事、書籍中的人物、情節等內容,經過創作者巧妙的改編,融入風趣、幽默及耐人尋味的新內容。再由表演者在不急不慢中逐個將“包袱”一個個的抖出來。在聆聽的過程中,不僅讓聽眾瞭解了歷史知識,也能夠享受到相聲帶來的樂趣。故而,文哏兒相聲是創作者和表演者文化、修養和底蘊的綜合體現。

而《滿腹經綸》無非是把一些個世人皆知的常識性的東西,東拼西湊、雜亂無章的“擰”在了一起。透露著膚淺和譁眾取寵的“味道”,連文哏兒都談不上,又哪兒來的文學價值呢?






把盞常聊



苗阜、王聲的代表作品《滿腹經綸》當然屬於文哏相聲,其中蘊含不少的歷史典故、文學常識,還是有一定的文學價值的!

2014年,苗阜、王聲迅速走紅。各大衛視,甚至是中央電視臺都邀請他們上春晚說相聲。而他們的成名作正是這段文哏相聲《滿腹經綸》。


說起文哏相聲,可能有些讀者並不是特別懂。其實就是相聲演員在相聲表演時以敘述為主,將故事情節、歷史典故、文學知識、幽默段子等融合到相聲當中去。文哏相聲說起來娓娓道來,不急於逗樂觀眾,卻能讓觀眾在笑聲中感悟文化、藝術的魅力。擅長說文哏相聲的演員,稱之為文哏演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蘇文茂老先生!


《滿腹經綸》將古典神話故事、外國神話故事、中國成語等融合在一起。將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哪吒鬧海、葫蘆娃、白雪公主、四大名著、山海經等眾多的內容融合。既有傳統文哏相聲的風格,又將更多的笑點融入進去,算得上是新文哏相聲的代表作品。

《滿腹經綸》在歪批歪講中抖包袱,苗阜各種歪曲講解成語典故,再由王聲撥亂反正。讓觀眾既能開懷大笑,又能從中理解成語典故的真實含義,確實具有給你的文學價值!


苗阜和王聲起點很高、開局很好,可惜的是成名之後的路走的騙了,沒能記住自己的初心,以至於現在不再紅火。

苗阜和王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苗阜的嘴皮子功夫以及王聲的文學功底。王聲出身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對於這些傳統的文學典故、歷史知識掌握的非常透徹,才讓他們的相聲獨具風格,深受觀眾的喜歡。


本來,很多人對苗阜和王聲都是特別看好的。認為他們能夠成為新文哏相聲的代表人物,讓更多的觀眾感受文哏相聲的魅力。

可是,在二人成名之後。苗阜就開始有些“不務正業”,主動投入到主流相聲界,成為了其中的得力干將。不思考如何能夠繼續創作出好的相聲,始終沒能走出《滿腹經綸》的影子。反而是經常的靠著發博客、微博蹭德雲社郭德綱的熱度。以至於過去給觀眾的好印象,一點一點消磨殆盡。想想,也是讓人惋惜!


雨天論娛樂


首先可以肯定《滿腹經綸》屬於文哏作品。但是需要強調一點,並不是文哏作品就要有文學價值。

文學價值不是看你作品裡面有沒有咬文嚼字來提現的。

相比較而言,馬三立的《八十一層樓》更有文學價值,這類文學結構可以上承《十日談》。《昨天》更有文學價值,甚至於《虎口遐想》《買猴》《我要幸福》《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都能算有文學價值,文學價值之體現於文學的美感,不是裝腔作勢。

文哏相聲並不比三俗相聲更值得提倡。現在主流的反三俗無非是槍打出頭鳥,而文哏相聲目前沒有代表人物。

在郭德綱不名一文的時候,蘇文茂是文哏的代表人物,那時候關於文哏作品是有很多批判的。

文哏作品的靈魂或者說內核並不是文學批講,而是不懂裝懂,裝腔作勢。言必稱之乎者也嗚呼哀哉。

這一點上,作為漢語言文學博士的萬莫奇,戲裡戲外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如果你把文哏相聲當個樂兒,那是沒問題的,你要是指著從文哏相聲上學點什麼,只能學一個志大才疏。


閒白社


一、文哏是以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的段子,說起來較之雅,有知識性,所以“滿腹經綸”屬於文哏相聲。

二、相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文學作品指散文或詩歌或小說或戲劇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達優美並表現具有永久或普遍興趣的作品。故相聲不屬於文學作品。

三、文學價值體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裡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價值。而相聲非文學作品,談不上有文學價值。


下晚看雲生


想多了吧。

北方相聲最基本的,就是深厚的知識功底,才能令人欽佩。

苗阜:万俟卨(wan mo qi)[耶]


用戶67724358697


搞笑搞怪的段子而已,談不上什麼文學價值。本來相聲的目的就是搞笑,不存在什麼文學價值的一種曲藝方式而已。其實相聲的存在和延續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價值!


李潞偉


苗阜最近混得還算可以,畢竟榜上了主流相聲這條大腿。就算水平再差,最起碼還餓不死,有口飯吃。

實事求是的講,苗阜的《滿腹經綸》非常不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巔峰時期,苗阜也不例外。一個人能混到現在這個地步,你說沒點相聲根底,也很難說過去。

就算主流相聲再不堪,一兩段繞口令,三翻四抖還是能說明白的。當然,除了個別主流相聲藝人外,因為他們實在是不太懂。

苗阜最早出名的時候是在04年左右,那時候只有一小撮人認識他。再後來,郭德綱與北京臺鬧僵,苗阜順利上位。演變至今,青曲社也能排的上前五了,在相聲社團裡。

苗阜早年間的作品中,滿腹經綸算得上比較優秀的代表作,以至於在諸多場合都表演過。

可問題的關鍵在於,苗阜只有這麼一段代表作

除了滿腹經綸和與之相類似的作品外,還能想出哪段特別出眾的?很困難吧。

一招鮮吃遍天,理論上是可行的。可現在網絡極度發達,吃遍天難度太大了點。

苗阜最近創造力實在是有些不堪,好像沒什麼能拿的出手的作品。偶爾罵兩句德雲社,就當是蹭流量了。

文哏相聲,和文學價值沒什麼直接聯繫

之前郭德綱就說過,相聲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相聲作為娛樂性的節目,如果真的悟出什麼文學價值,那是觀眾自己的造化。但在此之前,相聲演員還是不要刻意的營造價值的好。

可以對比下歡樂喜劇人上的幾組狗血小品搭檔,每次自我點評的時候總是那麼幾句:有笑點有淚點,觀眾一定學到了什麼什麼,有什麼什麼價值。

結果呢?連個亞軍都沒得到。


蝦仁兒談娛樂


恕我直言,喜歡聽就聽,不喜歡就扔一邊,別談文化跟價值,別把相聲捧太高,也別把說相聲的捧太高,目前就有好些說相聲的把自己標榜成大師,博士,語言專家,藝術家等等,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在天津,就是皇上他二大爺說的不好倒找錢也不聽,沒空搭理你,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別在這胡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