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的成名作《满腹经纶》,属于文哏相声吗?有文学价值吗?

用户7014061022


狗嘴里面吐不出象牙来,苗阜这种人,哪里能说得了文哏相声。《满腹经纶》是他唯一的代表作,纯属拼凑搞笑,没有任何文学价值。

《满腹经纶》没有文学价值

《满腹经纶》是2014年1月31日,苗阜和王声在北京电视台春晚舞台上表演的相声。这个相声当时的效果还可以,捧红了苗阜,让他名噪一时。可到目前为止,苗阜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就只有这一段相声。


《满腹经纶》搞笑还凑合,要讨论文学价值就没必要了,因为它根本没有任何文学价值。

尽管这段相声把我国传统的文化成语、神话故事,以及外国神话相结合,涵盖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水漫金山寺、哪吒闹海等故事。

将武汉话、河南话、四川话、陕西话等方言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些笑点,但仅仅只是起到了搞笑的作用,并没有传播什么文学知识。因为他说的这些大部分人都知道。


而且,这些经典的故事在《满腹经纶》当中只是点到为止,太简单了,全段下来都是东拼西凑,还杂乱无章,完全是为了哗众取宠。没有内涵,没有知识点,肤浅的很。

苗阜没文化没内涵,不具备文哏演员的气质

苗阜1982年出生于陕西铜川,小学毕业后考入宝鸡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富平县梅家镇车站,转行当了电力工。2002年到西安铁路局艺术团学习表演,最终被调到了艺术团。


80后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考大学的,而苗阜却上了一个中专技校,足见他文化水平一点都不高。后来他自称是汉语言文学博士,还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反正第一学历不高。注定了他没有内涵,读书少,没有书生气质。

这一点从他最近的举动就能看出来,前两天苗阜发文道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毫无诚意。而且他已经道歉了很多次了,还是屡教不改,思想觉悟一点都没有提升。这种人怎么可能讲出有知识性的文哏段子呢?


关键他没文化还喜欢装文化,就更令人讨厌。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没有大红大紫的原因,只有一个《满腹经纶》,其他就没有了。

《满腹经纶》不属于文哏相声

文哏是相声的一种表演风格,表演的时候以叙事为主,有人物行动和喜剧情节,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说起来比较文雅,有很强的知识性。观众通过文哏相声不仅可以开心一笑,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文哏相声对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要有全面的知识点才可以,演员本身需要文雅俊逸、书卷气浓郁。

相声大师马三立和苏文茂的很多作品都属于文哏,如《批三国》、《批水浒》、《八扇平》、《孔子周游列国》、《西江月》等等。郭德纲的《论相声50年之现状》也是文哏相声。

苗阜没有书生气质,又没什么文化,根本做不了文哏演员。而《满腹经纶》更是纯属为了搞笑,既没有文学价值,也不属于文哏相声。


苗阜当初创作《满腹经纶》的段子或许是想模仿苏文茂的《批三国》,只可惜自身能力不足,火候欠的太多了。


R娱记


文哏相声有两个特征,哪两个特征呢?

一、表现的内容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信息和文化含量; 二、演员的表演要有儒雅干净的人文气质。

那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符不符合这两个特征呢?

首先,节目里面提到了四大名著、山海经里的一些经典文化内容;其次二人台风干净,特别是王声老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从这两点来说,《满腹经纶》应该属于文哏相声的范畴。当然,苗阜王声在节目中分工平均,有来言有去语,捧逗之间咬得比较紧,这也符合相声中子母哏的表现形式。



这段作品是对现实中假装文化人的讽刺。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对哪吒、龙太子、夜叉的塑造比较精彩,方言令人捧腹。

这些是符合文学“关注现实、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相关精神的。因此,《满腹经纶》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但整个相声主要是用错字、方言来构成包袱,其文学价值和《关公战秦琼》、《改行》、《戏剧与方言》等作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锅鱼三样


很多年不再听相声了。尽管近年来这个“社”那个人的相声多火多火,说实话,我一个完整段儿也没听完过。为什么?一个字:俗!

相对于俗字,与之对应的便应该是雅了。但那些个反对俗、以所谓“正统”自居的相声,我更是不听。为啥?因为他也不雅!

接到了“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才知道苗阜是干嘛的。打开了他的《满腹经纶》,听了一半儿~关了。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过的两个词儿:堆砌和卖弄。

什么是文哏儿?我以为就是将历史故事、书籍中的人物、情节等内容,经过创作者巧妙的改编,融入风趣、幽默及耐人寻味的新内容。再由表演者在不急不慢中逐个将“包袱”一个个的抖出来。在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让听众了解了历史知识,也能够享受到相声带来的乐趣。故而,文哏儿相声是创作者和表演者文化、修养和底蕴的综合体现。

而《满腹经纶》无非是把一些个世人皆知的常识性的东西,东拼西凑、杂乱无章的“拧”在了一起。透露着肤浅和哗众取宠的“味道”,连文哏儿都谈不上,又哪儿来的文学价值呢?






把盏常聊



苗阜、王声的代表作品《满腹经纶》当然属于文哏相声,其中蕴含不少的历史典故、文学常识,还是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的!

2014年,苗阜、王声迅速走红。各大卫视,甚至是中央电视台都邀请他们上春晚说相声。而他们的成名作正是这段文哏相声《满腹经纶》。


说起文哏相声,可能有些读者并不是特别懂。其实就是相声演员在相声表演时以叙述为主,将故事情节、历史典故、文学知识、幽默段子等融合到相声当中去。文哏相声说起来娓娓道来,不急于逗乐观众,却能让观众在笑声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擅长说文哏相声的演员,称之为文哏演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苏文茂老先生!


《满腹经纶》将古典神话故事、外国神话故事、中国成语等融合在一起。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哪吒闹海、葫芦娃、白雪公主、四大名著、山海经等众多的内容融合。既有传统文哏相声的风格,又将更多的笑点融入进去,算得上是新文哏相声的代表作品。

《满腹经纶》在歪批歪讲中抖包袱,苗阜各种歪曲讲解成语典故,再由王声拨乱反正。让观众既能开怀大笑,又能从中理解成语典故的真实含义,确实具有给你的文学价值!


苗阜和王声起点很高、开局很好,可惜的是成名之后的路走的骗了,没能记住自己的初心,以至于现在不再红火。

苗阜和王声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苗阜的嘴皮子功夫以及王声的文学功底。王声出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学典故、历史知识掌握的非常透彻,才让他们的相声独具风格,深受观众的喜欢。


本来,很多人对苗阜和王声都是特别看好的。认为他们能够成为新文哏相声的代表人物,让更多的观众感受文哏相声的魅力。

可是,在二人成名之后。苗阜就开始有些“不务正业”,主动投入到主流相声界,成为了其中的得力干将。不思考如何能够继续创作出好的相声,始终没能走出《满腹经纶》的影子。反而是经常的靠着发博客、微博蹭德云社郭德纲的热度。以至于过去给观众的好印象,一点一点消磨殆尽。想想,也是让人惋惜!


雨天论娱乐


首先可以肯定《满腹经纶》属于文哏作品。但是需要强调一点,并不是文哏作品就要有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不是看你作品里面有没有咬文嚼字来提现的。

相比较而言,马三立的《八十一层楼》更有文学价值,这类文学结构可以上承《十日谈》。《昨天》更有文学价值,甚至于《虎口遐想》《买猴》《我要幸福》《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都能算有文学价值,文学价值之体现于文学的美感,不是装腔作势。

文哏相声并不比三俗相声更值得提倡。现在主流的反三俗无非是枪打出头鸟,而文哏相声目前没有代表人物。

在郭德纲不名一文的时候,苏文茂是文哏的代表人物,那时候关于文哏作品是有很多批判的。

文哏作品的灵魂或者说内核并不是文学批讲,而是不懂装懂,装腔作势。言必称之乎者也呜呼哀哉。

这一点上,作为汉语言文学博士的万莫奇,戏里戏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如果你把文哏相声当个乐儿,那是没问题的,你要是指着从文哏相声上学点什么,只能学一个志大才疏。


闲白社


一、文哏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说起来较之雅,有知识性,所以“满腹经纶”属于文哏相声。

二、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故相声不属于文学作品。

三、文学价值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而相声非文学作品,谈不上有文学价值。


下晚看云生


想多了吧。

北方相声最基本的,就是深厚的知识功底,才能令人钦佩。

苗阜:万俟卨(wan mo qi)[耶]


用户67724358697


搞笑搞怪的段子而已,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本来相声的目的就是搞笑,不存在什么文学价值的一种曲艺方式而已。其实相声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


李潞伟


苗阜最近混得还算可以,毕竟榜上了主流相声这条大腿。就算水平再差,最起码还饿不死,有口饭吃。

实事求是的讲,苗阜的《满腹经纶》非常不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巅峰时期,苗阜也不例外。一个人能混到现在这个地步,你说没点相声根底,也很难说过去。

就算主流相声再不堪,一两段绕口令,三翻四抖还是能说明白的。当然,除了个别主流相声艺人外,因为他们实在是不太懂。

苗阜最早出名的时候是在04年左右,那时候只有一小撮人认识他。再后来,郭德纲与北京台闹僵,苗阜顺利上位。演变至今,青曲社也能排的上前五了,在相声社团里。

苗阜早年间的作品中,满腹经纶算得上比较优秀的代表作,以至于在诸多场合都表演过。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苗阜只有这么一段代表作

除了满腹经纶和与之相类似的作品外,还能想出哪段特别出众的?很困难吧。

一招鲜吃遍天,理论上是可行的。可现在网络极度发达,吃遍天难度太大了点。

苗阜最近创造力实在是有些不堪,好像没什么能拿的出手的作品。偶尔骂两句德云社,就当是蹭流量了。

文哏相声,和文学价值没什么直接联系

之前郭德纲就说过,相声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相声作为娱乐性的节目,如果真的悟出什么文学价值,那是观众自己的造化。但在此之前,相声演员还是不要刻意的营造价值的好。

可以对比下欢乐喜剧人上的几组狗血小品搭档,每次自我点评的时候总是那么几句:有笑点有泪点,观众一定学到了什么什么,有什么什么价值。

结果呢?连个亚军都没得到。


虾仁儿谈娱乐


恕我直言,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就扔一边,别谈文化跟价值,别把相声捧太高,也别把说相声的捧太高,目前就有好些说相声的把自己标榜成大师,博士,语言专家,艺术家等等,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在天津,就是皇上他二大爷说的不好倒找钱也不听,没空搭理你,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别在这胡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