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書風多樣,為何要終生追求王羲之的精神?

單鑫


書風多樣看後人選擇

選王羲之先生的書法跟主流說法有關

世人推崇的顏柳歐趙

也有很多人不喜歡



福筱航


常談王羲之《蘭亭序》等等,到底為何,愚見,從二王到趙孟頫等,以為起筆轉筆之輕靈飄逸流暢是其根本。


平凡氣象人


魏晉書風多樣,為什麼要追求王羲之的神魄?有個觀點儘管不無偏頗,但點到要害——“學王羲之就是學中國書法“。

就像古代學漢字必須學《三字經》《百家姓》; 學作詩就必須“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作”一樣。也如同我們購物進淘寶,入京東;搜索引擎用百度,手機瀏覽刷頭條;買書進噹噹,孔夫子,認得是品牌一個道理。因為王羲之就是書法之美的標識,是書法的代言,他不但是魏晉時期的書壇教主,也是中國書法的集大成者。

從遠古時期的結繩記字。到甲骨文,到夏殷商周金文,到秦代李斯統一篆字,我國的書法是沿著一定的軌跡,慢慢發展演變而來的。真正進入楷書是漢代的隸書,特別是魏晉時期的魏碑,摩崖石刻,但這一時期是百花齊放,字體各成體態,競相綻放的時期。比如這個"神”字,就有不同的書寫格式,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個人也有書各自寫習慣,都各自為戰,各有亮點,但處於群龍無首,愛咋寫咋寫的無序狀態。只有到了王羲之,才筆畫簡捷,各取其優得寫成了最下面的字體,既有優美漂亮又簡潔大方。

所以說書法,只有到了王羲之,才把這些東西系統的歸結到一起,作為一種高尚的藝術形式,得到彙總歸納。就像現代的于右任大師,把歷代草書字體歸結到一起,搞了個“標準草書”,一樣的功績。

王羲之在楷書的初創鍾繇之後,對魏晉新書風進行改良,將楷書,行書的筆法,筆意。結構推到行巧而勢縱的新境界。同時,王羲之的用筆也開始了簡化,改漢隸的翻挑而為斂收,一拓直下,就是後來說的”內擫“筆法。結體字形上,把橫向的漢隸體,變革為縱長形結構,看起來端莊精緻,所以古書《書後品》說:”右軍體勢如陰陽四射,其昭彰而在目,可謂書聖也“。

如下圖鍾繇的《宣示表》與改良后王羲之的《黃庭經》體勢上的強烈對比。立刻可以感覺到。王羲之的字體,就是象現在我們平時寫字的字體。方便,豎式,快捷。《黃庭經》

《宣示表》



其次是歷代書法大家或多或少都學他,我們現在知道的楷書的四大家,唐初歐陽詢、盛唐顏真卿、唐朝柳公權、元朝趙孟頫。全是學習王羲之筆法為出發點,最後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可以說都是站在王羲之這個巨人肩上成長壯大的。

顏真卿雖然和王羲之的筆法相距甚遠,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行書以篆籀之筆,化王羲之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但在書法史上,其書出處根源還是繼承了王羲之的筆法,加之變革才有的。

還有宋代書法大家米芾,專學王羲之,人們說他“集古字”,實際大多是集”二王“之字,現在有些專家鑑定,說許多王羲之的手札,就是出自米芾之手。可見米芾臨習大王筆法所下的功夫有多大。都快把自己變成王羲之的化身了。

還有王鐸,字體變化翻騰,筆力遒勁,但他到了老年,還承認自己幾乎還是隔天臨習王羲之的手札法帖,從未間斷。

所以說——

晉代書家盛如雲, 超類拔萃才多出

鍾衛王謝四望門, 世代沿襲盡書人

史稱書聖王右軍, 推陳出新兼諸體,

創立書法高準則, 真書如草草如真。

蘭亭集序稀世寶, 名作猶有《十七帖》。

《東方畫贊》《樂毅論》,《初月》《喪亂》《黃庭經》。

《姨母》《寒切》諸墨跡,散逸恣肆傲萬世。


張勁逸


謝提問!終生追求王羲之風格是無自尊的表現。王羲之用書法造美,在晉登峰造極,是晉風的代表。但王羲之的字從不表達自己的內心(靈魂、激情),這與他避世風流是吻合的。王的字僅為傳達、美化漢字的功能。學王體懂得造美(高雅、清秀),當下用書法表現時代主旋律,表述人的思想(靈魂),表現被書寫內容的意境,就必徹底解放王體對後人的奴化和桎梏,創新!



智慧書法


羲之只是一個綜合參考,或者用古代理論來說羲之的特點就是中和,中庸,所以他能兼備眾美,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所以用他來做參考。

其實羲之也有很多方面不及前人,比如說筆法的鼓盪,天然的氣息,功夫等都和前輩的書家有差距。

羲之最突出的是行書,然後才是楷書,草書。

選擇羲之作為參照可以,找鍾繇參照也可以,索靖,張芝也可以作為參照。可以說這些前輩是羲之的參照了。

最後昇華一下,從理論角度解釋解釋羲之的內在規律。

羲之的字講究不激不厲,用筆不是那麼波瀾動盪,或者說他的行書是以楷書和草書為基礎的,楷書在九宮中已經做到了黃金分割,在加上草書的圓轉變化,才有了行書達到“修短合度”“極盡變化”的境地。

羲之的筆法問題,要在工具上找原因,他的筆法很多時候並不是中鋒或者鋪毫能解釋的,畢竟他的筆屬於纏帛的筆頭,是硬心的一體不散的,可以說很難鋪開,也不用收束,用筆多是筆鋒起倒,看似鋪毫實則是筆鋒側過來寫的。

用筆轉左側右,以S運動為主要發力方法。

至於絞轉捻管也要以自然為主,用的不多,畢竟捻多了會滑,絞也是自然旋轉所致,不見古籍記載了。

所以羲之作為參考,還是有種種參照的價值以及必然,畢竟在文化上羲之佔據一個不能繞過去的高峰。是象數合一,是道器合一,人筆合一,道法自然,以至於成為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

還有很多話,之前說過不加贅述,簡單聊一聊,作為漫談散敘。




法永禪師


魏晉書風多樣,為何要終身學習王羲的精神?

王羲之是晉韻代表,是主流,晉代世族士人的思想基本都是差不多,其書寫都是本著一種思想遊蕩自由的心性。因為晉代處於一個動亂時期,不穩定的社會,給予了士人醉生而迷亂,且追求一種奇異狀貌,且懷抱道佛玄虛,書藝文學有了一個寬鬆的創作階段。從王羲之的《蘭亭序》文章可見思想精神面貌,放浪形骸。追求快然自足蕩心耳。

可見激情於墨,幽幽夢影於書墨,沉醉於此。書墨能不流便。

自由自在,但是必有一定的書墨基礎,瑧熟的筆墨技巧。隨心而動,手舞之。

由此可見純粹的文人情趣,學問卷氣。流露的書墨精神。

另外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成為歷代經典,是因為妍美,真實不虛的筆畫結體隨意揮灑,可見求美,精緻之美,正是大眾追求極致的遠望。相應醜字是另一種幽深難懂的意境,與王羲之書墨的流暢韻律相反。

依然韻律是心爽意宕。,韻之致是視覺的歡娛。心神逸緻,源自書墨的順勢之姿態,才有讓人目有舒適。

王羲之的書,因為太美,美妙絕倫,一如旋律永遠在耳畔,讀來,盡情以饗,更有思想無掛礙,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讓其情懷放飛。


狂喜淡墨a


尋求書法的真諦是我輩書法人的責任,無論我們是否能成功,我們都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書法的源頭在魏晉,魏晉的標誌在逸少,在逸少的存世摹本中,我們一定能找到我們的苦苦尋找的圭臬,書法的圭臬!


誠然,逸少沒有墨跡存世,有的只是後人的摹本,這些摹本不能反映逸少的全部精神,但是,我們那可以設身處地啊!我們可以推測啊!我們可以在反覆臨摹中思索,我們可以在指腕運動間領悟,相信!書法不是天成,書法也不是神諭,書聖是在刻苦求索中誕生,書聖是在領悟中蘊成!


我一向推崇王羲之,但是,我不神化王羲之。王羲之也是人,王羲之絕不是神!為什麼王羲之能達到那種崇高的境界,我們不能?我相信,我們也能,我不能或許你能,你不能還有他可能!我們缺什麼?我們缺的是精神,為書法付出的精神,我們的傳承是斷了,精神不能斷,指腕精神不斷,終究有一天我們會找回傳承。


書法有些迷失,大家都去尋找,希望這一天能來的早點,再早一點!


一笑貫長天


王羲之是歷史上偉大的書法家,他精通書法各體,開啟漢魏以來新風。他所書寫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自他以後的歷代書法名家,對其的成就都心悅誠服,尊他為“書聖”!

玉羲之的書法符合廣大群眾的審美觀,所以,歷代備受推崇。許多書法名家,練習書法都以他為宗,在他的基礎上另求風格變化。

另有關他的”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故事為他書法增添更傳奇色彩。




富貴柚園


醜書鼻祖,吾年輕時就對孫字下感興趣。不少人想自成一家,結果成了醜亂差,何苦呢!


用戶2613803092404


魏晉以後的書家無不學王,會一招半就能成功,如蘇,米,顏,虞,趙,董,他們沒有一個是把王羲之學全了的,但是都汲取了不少東西,才能卓然成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