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书风多样,为何要终生追求王羲之的精神?

单鑫


书风多样看后人选择

选王羲之先生的书法跟主流说法有关

世人推崇的颜柳欧赵

也有很多人不喜欢



福筱航


常谈王羲之《兰亭序》等等,到底为何,愚见,从二王到赵孟頫等,以为起笔转笔之轻灵飘逸流畅是其根本。


平凡气象人


魏晋书风多样,为什么要追求王羲之的神魄?有个观点尽管不无偏颇,但点到要害——“学王羲之就是学中国书法“。

就像古代学汉字必须学《三字经》《百家姓》; 学作诗就必须“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作”一样。也如同我们购物进淘宝,入京东;搜索引擎用百度,手机浏览刷头条;买书进当当,孔夫子,认得是品牌一个道理。因为王羲之就是书法之美的标识,是书法的代言,他不但是魏晋时期的书坛教主,也是中国书法的集大成者。

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字。到甲骨文,到夏殷商周金文,到秦代李斯统一篆字,我国的书法是沿着一定的轨迹,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真正进入楷书是汉代的隶书,特别是魏晋时期的魏碑,摩崖石刻,但这一时期是百花齐放,字体各成体态,竞相绽放的时期。比如这个"神”字,就有不同的书写格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个人也有书各自写习惯,都各自为战,各有亮点,但处于群龙无首,爱咋写咋写的无序状态。只有到了王羲之,才笔画简捷,各取其优得写成了最下面的字体,既有优美漂亮又简洁大方。

所以说书法,只有到了王羲之,才把这些东西系统的归结到一起,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得到汇总归纳。就像现代的于右任大师,把历代草书字体归结到一起,搞了个“标准草书”,一样的功绩。

王羲之在楷书的初创钟繇之后,对魏晋新书风进行改良,将楷书,行书的笔法,笔意。结构推到行巧而势纵的新境界。同时,王羲之的用笔也开始了简化,改汉隶的翻挑而为敛收,一拓直下,就是后来说的”内擫“笔法。结体字形上,把横向的汉隶体,变革为纵长形结构,看起来端庄精致,所以古书《书后品》说:”右军体势如阴阳四射,其昭彰而在目,可谓书圣也“。

如下图钟繇的《宣示表》与改良后王羲之的《黄庭经》体势上的强烈对比。立刻可以感觉到。王羲之的字体,就是象现在我们平时写字的字体。方便,竖式,快捷。《黄庭经》

《宣示表》



其次是历代书法大家或多或少都学他,我们现在知道的楷书的四大家,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朝赵孟頫。全是学习王羲之笔法为出发点,最后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都是站在王羲之这个巨人肩上成长壮大的。

颜真卿虽然和王羲之的笔法相距甚远,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行书以篆籀之笔,化王羲之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但在书法史上,其书出处根源还是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加之变革才有的。

还有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专学王羲之,人们说他“集古字”,实际大多是集”二王“之字,现在有些专家鉴定,说许多王羲之的手札,就是出自米芾之手。可见米芾临习大王笔法所下的功夫有多大。都快把自己变成王羲之的化身了。

还有王铎,字体变化翻腾,笔力遒劲,但他到了老年,还承认自己几乎还是隔天临习王羲之的手札法帖,从未间断。

所以说——

晋代书家盛如云, 超类拔萃才多出

钟卫王谢四望门, 世代沿袭尽书人

史称书圣王右军, 推陈出新兼诸体,

创立书法高准则, 真书如草草如真。

兰亭集序稀世宝, 名作犹有《十七帖》。

《东方画赞》《乐毅论》,《初月》《丧乱》《黄庭经》。

《姨母》《寒切》诸墨迹,散逸恣肆傲万世。


张劲逸


谢提问!终生追求王羲之风格是无自尊的表现。王羲之用书法造美,在晋登峰造极,是晋风的代表。但王羲之的字从不表达自己的内心(灵魂、激情),这与他避世风流是吻合的。王的字仅为传达、美化汉字的功能。学王体懂得造美(高雅、清秀),当下用书法表现时代主旋律,表述人的思想(灵魂),表现被书写内容的意境,就必彻底解放王体对后人的奴化和桎梏,创新!



智慧书法


羲之只是一个综合参考,或者用古代理论来说羲之的特点就是中和,中庸,所以他能兼备众美,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所以用他来做参考。

其实羲之也有很多方面不及前人,比如说笔法的鼓荡,天然的气息,功夫等都和前辈的书家有差距。

羲之最突出的是行书,然后才是楷书,草书。

选择羲之作为参照可以,找钟繇参照也可以,索靖,张芝也可以作为参照。可以说这些前辈是羲之的参照了。

最后升华一下,从理论角度解释解释羲之的内在规律。

羲之的字讲究不激不厉,用笔不是那么波澜动荡,或者说他的行书是以楷书和草书为基础的,楷书在九宫中已经做到了黄金分割,在加上草书的圆转变化,才有了行书达到“修短合度”“极尽变化”的境地。

羲之的笔法问题,要在工具上找原因,他的笔法很多时候并不是中锋或者铺毫能解释的,毕竟他的笔属于缠帛的笔头,是硬心的一体不散的,可以说很难铺开,也不用收束,用笔多是笔锋起倒,看似铺毫实则是笔锋侧过来写的。

用笔转左侧右,以S运动为主要发力方法。

至于绞转捻管也要以自然为主,用的不多,毕竟捻多了会滑,绞也是自然旋转所致,不见古籍记载了。

所以羲之作为参考,还是有种种参照的价值以及必然,毕竟在文化上羲之占据一个不能绕过去的高峰。是象数合一,是道器合一,人笔合一,道法自然,以至于成为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

还有很多话,之前说过不加赘述,简单聊一聊,作为漫谈散叙。




法永禅师


魏晋书风多样,为何要终身学习王羲的精神?

王羲之是晋韵代表,是主流,晋代世族士人的思想基本都是差不多,其书写都是本着一种思想游荡自由的心性。因为晋代处于一个动乱时期,不稳定的社会,给予了士人醉生而迷乱,且追求一种奇异状貌,且怀抱道佛玄虚,书艺文学有了一个宽松的创作阶段。从王羲之的《兰亭序》文章可见思想精神面貌,放浪形骸。追求快然自足荡心耳。

可见激情于墨,幽幽梦影于书墨,沉醉于此。书墨能不流便。

自由自在,但是必有一定的书墨基础,瑧熟的笔墨技巧。随心而动,手舞之。

由此可见纯粹的文人情趣,学问卷气。流露的书墨精神。

另外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成为历代经典,是因为妍美,真实不虚的笔画结体随意挥洒,可见求美,精致之美,正是大众追求极致的远望。相应丑字是另一种幽深难懂的意境,与王羲之书墨的流畅韵律相反。

依然韵律是心爽意宕。,韵之致是视觉的欢娱。心神逸致,源自书墨的顺势之姿态,才有让人目有舒适。

王羲之的书,因为太美,美妙绝伦,一如旋律永远在耳畔,读来,尽情以飨,更有思想无挂碍,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让其情怀放飞。


狂喜淡墨a


寻求书法的真谛是我辈书法人的责任,无论我们是否能成功,我们都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书法的源头在魏晋,魏晋的标志在逸少,在逸少的存世摹本中,我们一定能找到我们的苦苦寻找的圭臬,书法的圭臬!


诚然,逸少没有墨迹存世,有的只是后人的摹本,这些摹本不能反映逸少的全部精神,但是,我们那可以设身处地啊!我们可以推测啊!我们可以在反复临摹中思索,我们可以在指腕运动间领悟,相信!书法不是天成,书法也不是神谕,书圣是在刻苦求索中诞生,书圣是在领悟中蕴成!


我一向推崇王羲之,但是,我不神化王羲之。王羲之也是人,王羲之绝不是神!为什么王羲之能达到那种崇高的境界,我们不能?我相信,我们也能,我不能或许你能,你不能还有他可能!我们缺什么?我们缺的是精神,为书法付出的精神,我们的传承是断了,精神不能断,指腕精神不断,终究有一天我们会找回传承。


书法有些迷失,大家都去寻找,希望这一天能来的早点,再早一点!


一笑貫长天


王羲之是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他精通书法各体,开启汉魏以来新风。他所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自他以后的历代书法名家,对其的成就都心悦诚服,尊他为“书圣”!

玉羲之的书法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观,所以,历代备受推崇。许多书法名家,练习书法都以他为宗,在他的基础上另求风格变化。

另有关他的”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故事为他书法增添更传奇色彩。




富贵柚园


醜書鼻祖,吾年輕時就對孫字下感興趣。不少人想自成一家,結果成了醜亂差,何苦呢!


用户2613803092404


魏晋以后的书家无不学王,会一招半就能成功,如苏,米,颜,虞,趙,董,他们没有一个是把王羲之学全了的,但是都汲取了不少东西,才能卓然成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