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告別這個城市,我會把微笑留在這裡

抗疫一線 | 陳紅:告別這個城市,我會把微笑留在這裡

抗疫一線 | 陳紅:告別這個城市,我會把微笑留在這裡
抗疫一線 | 陳紅:告別這個城市,我會把微笑留在這裡

17年前非典疫情暴發,陳紅主動請纓奔赴小湯山醫院;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她在災區連續工作3個多月;2014年援非抗擊埃博拉,她再次出征,在異國他鄉救護患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又一次請戰,奔赴抗擊疫情一線。“作為一名軍隊醫護人員,我責無旁貸。”陳紅平靜地說。她是病區年齡最大的護士,但她身先士卒,第一個接診患者……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刊出的“一線抗疫群英譜”專欄文章《戰“疫”老兵再衝鋒》。

抗疫一线 | 陈红:告别这个城市,我会把微笑留在这里

戰“疫”老兵再衝鋒

——記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主任護師陳紅

■解放軍報記者 孫興維 特約記者 汪學潮 通訊員 白天任

3月,江城武漢,春光明媚。這天,57歲的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主任護師陳紅走出病區,雖然她一臉倦容,但仍堅持與接班戰友交流患者病情。

作為有著39年兵齡的老兵,這是陳紅第4次衝鋒在疫情災情防控救治戰場上。這些年,她收穫了許多榮譽:個人榮立二等功,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抗疫一线 | 陈红:告别这个城市,我会把微笑留在这里

17年前非典疫情暴發,陳紅主動請纓奔赴小湯山醫院;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她在災區連續工作3個多月;2014年援非抗擊埃博拉,她再次出征,在異國他鄉救護患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又一次請戰,奔赴抗擊疫情一線。“作為一名軍隊醫護人員,我責無旁貸。”陳紅平靜地說。她是病區年齡最大的護士,但她身先士卒,第一個接診患者……

抗疫一线 | 陈红:告别这个城市,我会把微笑留在这里

抗擊疫情需要勇氣,更需要科學精神。在火神山醫院收治患者前,陳紅參照以往救治經驗進行防護設置,反覆檢查設施設備,嚴格制訂流程規範,規劃醫護人員出入口。

“護理有難題,就找陳大姐。”在病區,年輕護士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一天,46床患者鄧大爺氣管內痰液較多,呼吸困難,臉色青紫。一位年輕護士拿著吸痰管,從鼻腔嘗試插管但沒有成功。陳紅穿戴防護裝備衝進病房,手拿吸痰管仔細觀察,很快找到一個安全角度。只見她將管子稍向上傾斜,迅速完成插管,接著又為鄧大爺翻身扣背……隨著痰液被吸出,鄧大爺的呼吸逐步恢復正常,最終化險為夷。

抗疫一线 | 陈红:告别这个城市,我会把微笑留在这里

“做好護理工作,不僅能減輕患者痛苦,關鍵時刻還能救人一命。”插管吸痰是風險較高的護理工作,陳紅總是衝在前面,一次次幫助患者脫離危險。

過硬技術來自日復一日的磨礪。陳紅至今難忘在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病毒期間的一次經歷——

那天,世衛組織的官員給來自十幾個國家的護理人員臨機出了一道考題:“誰能幫助這位幼兒患者換紙尿褲?”

幼兒患者的紙尿褲上沾滿尿液,其中含有大量埃博拉病毒,極易造成醫護人員感染。面對風險與考驗,陳紅淡定地回答:“我們試試!”說話間,陳紅和戰友快步上前,動作嫻熟地為這名幼兒更換紙尿褲、清理傷口。

抗疫一线 | 陈红:告别这个城市,我会把微笑留在这里

“中國護士,好樣的!”世衛組織的官員當即豎起大拇指。

“病人無醫,將陷於無望;病人無護,將陷於無助。”患者康復之路的背後,是陳紅和同事們的艱辛付出。

2003年非典期間,陳紅擔任小湯山醫院一病區護士長,探索出“快樂護理法”“個性化護理法”,幫助許多患者康復。

抗疫一线 | 陈红:告别这个城市,我会把微笑留在这里

陳紅說,救治患者過程中,護理工作是重要一環,傳染病房的患者身邊沒有親人陪護,更需要精心呵護。在武漢抗疫的日子,陳紅倡導開展優質護理,她的耐心細緻總是讓患者感到特別親切。

一次,陳紅所在病區收治了一位全身癱瘓、76歲高齡的聾啞患者。入院時,患者處於昏迷狀態。陳紅帶領隊友為老人導尿、插胃管。為了及時保證這位患者的營養補給,她多次與醫院營養科協調,請專家針對患者病情制訂營養配方。在她和戰友們的悉心護理下,老人的身體慢慢好起來。

抗疫一线 | 陈红:告别这个城市,我会把微笑留在这里

再過不久,陳紅就達到最高服役年限。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在疫情過後好好擁抱戰友,和自己救治過的患者好好道別。“告別這個城市,我會把微笑留在這裡。”她說。

作者 | 解放軍報記者 孫興維 特約記者 汪學潮 通訊員 白天任

攝影 | 趙佳慶

來源 | 解放軍報、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歐 燦 鄒 菲

責 編:趙曉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