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的“傷痕”

在3月13日的傳聞於本週一暴擊之前,中興通訊的股價正處於一個歷史高點,在3月11日一度衝高超過55元/股。如果與2018年低谷時期的約12元/股相比,中興通訊股價在一年多時間內飆漲近350%。

在5G大基建等概念助推下,中興通訊股價會一路走高此前恐怕沒有懸念。不過,資本市場的嗅覺過於靈敏,一則尚未被證實的消息就讓人浮想聯翩,聯想到曾經遭遇的出口限制打壓,市場轉眼間飛滿“驚弓之鳥”。問題是,為何總是中興?中興又何時才能壯大、足以讓投資者漠視那道舊傷痕?

01為何一則傳言就能撼動

北京時間13日下午5點,美國NBC新聞援引消息人士口徑稱,美司法部正在調查中興通訊向外國官員行賄的問題,或使這家中國電信巨頭遭受新一輪處罰。這一消息致使中興通訊週一開盤大跌。

3月16日,中興通訊A股開盤不到十分鐘便直接跌停。3月17日,中興通訊A股早盤再度觸發跌停,股價跌至41.14元/股,截止到3月18日收盤,中興通訊A股收於39.1元/股,如果以3月13日50.79元的收盤價計算,三天內跌幅達23%。

儘管此間中興通訊火速發佈公告闢謠稱,“董事會注意到近期新聞報道中針對本公司歷史上已經公開報道過的事項涉嫌賄賂進行調查。本公司特此說明,本公司未收到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就此事項的通知。”但仍難擋資本出逃A+H股。截止3月18日,中興H股已連續三日下跌,以上週五(13日)收市價31港元計,跌幅達32.58%。

中興的“傷痕”

外媒報道消息暫時被認定是烏龍事件,但國內資本市場依舊成驚弓之鳥,恐怕是將這一全新的獨立事件與此前兩次的出口管制事件聯想到一起,擔心中興股價遭遇再一次打壓。

時間回溯至2012年,中興因與伊朗運營商一項數百萬美金的既有電信設備合同受到美國相關部門調查。隨後在2016年3月,美國商務部在其網站發佈消息,以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規為由將中興通訊公司等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限制中興在美國的供應商向中興出口產品。

第一波“出口限制”風波足足經過了一年波折才平息。2017年3月7日,中興通訊宣佈與美國政府就美國政府出口管制調查案件達成和解,中興通訊為此支付約8.9億美元的刑事和民事罰金,此外,還有給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3億美元罰金被暫緩。

這次風波並未真正平息。僅僅在一年後的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又宣佈因中興通訊違反美國製裁規定,美國企業被禁在未來7年內向中興通訊銷售元器件。隨後在6月12日,中興宣佈與BIS達成《替代的和解協議》。條件之一就是中興通訊將支付合計14億美元民事罰款。

在這兩次出口限制事件內,中興通訊股價都被打至低位,尤其是在2018年6月份期間,中興通訊連續多次跌停,基金公司也下調中興通訊估值最低至每股12元。此後,隨著出口限制事件解決,中興通訊A+H股才開始觸底反彈。

中興的“傷痕”


從過去這幾季風波來看,在中興通訊身上,投資者信心脆弱也並非無根之木。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則未經證實的傳言就能暴擊處於高位的中興通訊股價。

02 5G追回失去的兩年?

中興的高點會在何時重現?曾有券商給予其2021年30倍PE估值,對應目標價72元。

2015年,中興通訊營收首次破千億,創下歷史最好記錄。當時的董事長兼總裁趙先明走馬上任後,定下了2020年要實現2000億元營收目標。那時候4G方興未艾,一切似乎都在最好的時候,對當時那一波高層來說,他們的起點看似完美。

然而,在經歷了兩次出口限制事件、遭遇鉅額罰單後,中興通訊在2016年及2018年陷入虧損。其中2016年虧損23.6億,2018年這一數據為70億。

一直到2019年,中興通訊才開始扭虧。最近的財報數據顯示,中興通訊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約為642.4億元,同比增長9.32%。僅僅從2019年前三季營收及增速數據來看,2020年想要實現此前高層的“2000億”宏願幾乎不太可能。

而在去年年底,中興高管也曾公開談及中興已恢復到2017年的營收水平。對於中興而言,2019年回到2017年,看起來兩年憑空失去,只能向前看。

目前,運營商業務佔中興營收超過7成,貢獻超8成毛利。從近幾年中興三大業務板塊的數據變化中,可以看出,中興對於運營商業務的聚焦更為顯著,與此同時,相比海外拓展,其更聚焦於國內市場。

2011年中興通訊在國際市場的收入佔比為54.21%,2015年這一數據為47%,到了2019年上半年,中興通訊的海外營收佔比已經減少至38.53%。

在疫情衝擊經濟的當下,國內正試圖加快以5G網絡和數據中心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沖經濟下行風險。這對於以中興為代表的電信設備提供商而言極大利好。

中信建設曾預計2020年國內將建設68萬個5G基站,2021年達到105萬個,2022年達到頂峰,全年建設130萬5G基站,2023年也有115萬個基站2024年會回落到67萬個5G基站。算下來,國內至少會建設500萬5G基站。按照工信部相關人士此前透露的數據,截止2019年底,我國共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

國內大規模的5G基站建設從2020年將會上馬,景氣週期也將持續兩到三年時間,中興能否藉此東風追回逝去的兩年?

03軟肋:消費者業務持續萎縮

在中興2015年的“2000億”規劃中,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者業務肯定作為重頭戲之一的。如今,在中興通訊三大業務板塊中,消費者業務的金字招牌正逐漸褪色。

回望過去二十餘年,從1998年開始從事手機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以來,中興通訊手機業務經過了2G、3G時代的爆發,憑藉運營商千元機時代的渠道優勢,2012年中興手機曾一度衝高至全球第四、中國第一大手機廠商位列。當年提及國產手機,“中華酷聯”可謂風光無倆。

2015年,對於中興來說不止是營收的一個高峰期,對於中興手機來說,相比現在而言當年也曾是高點。當年中興運營商網絡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72.2億元,佔了中興營收超過五成比例,消費者業務實現營收324.7億元人民幣,佔比超三成,當年中興智能手機發貨量達5600萬部。在2015年底,中興提出了2016年手機全球銷量達到6000萬部,挑戰7000萬部的目標。

儘管從現在來看,2015年的手機業績還算說得過去,但其實當時已經是低於高層預期。2013年,中興通訊手機產品部門收入已達到公司整體收入的40%,按照中興通訊的計劃,手機部門的收入佔比到2015年將提升至50%。

2015年頹勢初現後,從2016年開始,中興手機業務就持續下滑,在IDC發佈的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彙總報告中,中興手機在全球佔有率已經從2016年的3.23%下滑至2018年的0.75%,排名跌出前十。

一直到2019年上半年,在446.1億元營收中,消費者業務收入為74.24億,佔全部營業收入的16.64%,與2015年的三成營收佔比相比又縮水近一半,而運營商業務佔比則攀升至72%左右。相比華為,其消費者業務在2018年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成為主要營收來源。

實際上,在2016年初期,中興手機高層曾反思手機業務挫敗原因,一是戰略失誤,沒有提前洞察到消費者轉換趨勢和渠道轉換趨勢,錯過了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升級換機兩個風口。二是固有的運營商管控模式、品牌建設等短板,在供應鏈、品牌傳播上亟待提升。

4G時代失守後戰略收縮,5G時代中興手機能否翻身?目前還不得而知。至少與運營商業務相比,手機業務在一兩年內翻盤的難度太大。3月18日,中興手機預熱了即將發佈的最新5G手機,但在5G網絡尚未大範圍鋪開時,5G手機對於消費者的誘惑力著實太弱。

機構數據顯示,從2019年開始截止到今年2月底,國內5G 手機累計出貨量僅2152萬部,要知道中國現在的移動手機用戶超過16億,當下5G手機的出貨量還只是九牛一毛。換機潮什麼時候真正開始,手機大廠們早已準備好刺刀,不知道中興手機會如何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