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名臣张华为什么愿意辅佐乱政的贾南风?

苏小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动荡不安的时期,张华在这样一个时期出现,不可否认他很出色,有一定的才实能力,也被许多人认可,但是他不是诸葛亮能够被刘备三顾茅庐,他也只是一个跟着晋帝司马炎的小人物,而且晋帝还在他尽忠尽职的时候听信身边宠臣将张华外放,一直到晋惠帝司马衷继位之后才重新被重用。

首先说张华辅佐贾南风,不如说张华在辅佐当时的朝政,张华作为一个很有上进心,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为当时的黎民百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这样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他从内心里一定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的,而且作为一朝元老级人物,他责无旁贷,这个时候是需要他站出来,引导风气,稳定朝局的,可以说,在贾南风执掌朝纲的日子里,能够出现四海升平的景象,张华功不可没。

其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就决定了这个时期不存在真正的谁是谁非,说白了,谁有能了,谁得人心,谁就可以掌权,那么从贾南风重用了张华,并且给与张华一定的尊重这个方面来看,张华没有理由拒绝她,并且那个时期的贾南风能够稳住大局,这就足够了。

最后,张华并没有想到贾南风有那么大的野心,居然谋害太子,而且张华辅助朝政之时也并没有助纣为虐,相反,很多贾南风做出的不妥的事情张华都极力在反对,他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余音淼淼绕梁三日


名臣张华愿意辅佐乱政的贾南风,无非是因为忠义。

为何说是因为忠?

大家应该都知道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傻子皇帝,办不了政务,一切政务皆由皇后贾南风代为处理,因而皇权的实际控制者是皇后贾南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贾南风就是实际的“君”。而张华是臣,在古代封建体制下,臣忠于君是义务,也就不存在愿不愿意。

张华在晋武帝在位前期,备受武帝器重,后武帝因听信小人之言将张华外放,张华也因小人的屡进谗言而受武帝忌惮,在武帝朝不得重用。

惠帝即位后,因受权臣杨骏猜忌,依然得不到重用,后贾南风因其出身庶族,对皇权构不成威胁,且有谋略重用于他,所以说,于恩,张华也会辅佐贾南风的。

当初太子左卫率刘卞曾劝张华共谋大事,拥立太子为帝,张华也是以“忠君”的理由回绝了他。

为何说是因为义?

此处义为道义,何为道义,匡复天下即为道义,张华尽心辅佐贾南风的另一个原因正是因为她的不施仁政,而张华则更要匡复天下,弥补贾南风的过失。

当时惠帝昏弱,贾南风残暴,张华尽心辅佐国事,据《晋书》记载,“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可见惠帝贾南风主政期间,张华还是发挥了大作用了的,除此之外,张华担心外戚的强大给西晋带来灾祸,还特意作了《女史箴》来讽劝。

所以说,张华辅佐贾南风一个是因为“忠”的义务,另一个便是因为天下道义。


混沌聊史


没有什么愿意不愿意

张华反对政变的理由大概两点:第一,贸然政变会使太子蒙受不孝的罪名(西晋提倡以孝治国,不孝是大罪);第二,虽然我张华在朝中有几分薄面,但是并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权贵当道,外戚满朝,宗王虎视,搞这么大的事容易招致千夫所指,出了事谁能压场?怎么收场?

还有一点,张华没有当着刘卞的面说——刘卞这个人有个毛病,做事不周密,丢三落四。跟这样一个人合谋发动政变,成功的概率似乎并不会很高。

三点总结起来一句话:政变没有成功的可能。

一次是裴頠。

帝自无废黜之意,若吾等专行之,上心不以为是。且诸王方刚,朋党异议,恐祸如发机,身死国危,无益社稷。

关于这一次废后之谋,历史记载略微混乱:一种说法是裴頠主谋,贾模、张华反对;一种说法是贾模主谋,裴頠、王衍参与,因王衍事到临头反悔而终止,张华未参与。这里沿用第一种说法。

如果说张华参与其中,那么他这时候考虑的是野心勃勃的宗王及其附属势力(地方士族)。贾南风不是善茬,但她能压住场,只要朝廷不乱,宗王就不敢轻易搞事;相反,如果把贾南风扳倒,朝廷乱了,麻烦就大了。

另外一次是司马伦和孙秀。

刘卞和裴頠至少有大局观,司马伦和孙秀不一样,完全搅屎棍,张华根本不把这样的人放在眼里,合作是不可能的,刀架在脖子上也没什么好说的。

三次废后之谋如上,张华每一次都持反对态度。他反对颠覆贾南风,说明他必然有捍卫的东西,他想捍卫的是什么呢?史书记载很明白。

一次:晋武帝晚年问国事可托付给谁,张华知道晋武帝想得到什么答案,但他偏偏反对。

二次:晋武帝死后,朝廷拟议废除皇太后,张华反对。

三次:贾南风设计废除太子司马遹,张华反对。

加上反对废后的那三次,张华唱过六次反调(伐吴还有一次,与主题无关,略过)。他捍卫的是什么,应该已经很清楚了——中枢的稳定。只要与他的政治理念相悖,他就反对,晋武帝也不行。

张华反对颠覆贾南风,主要原因是怕中枢之乱诱发天下大乱,这个应该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地方在于他是否贪权恋栈。

裴頠策谋废后的时候,张华说过这样一句话:

卿二人(裴頠与贾模)犹且见信,然勤为左右陈祸福之戒,冀无大悖。幸天下尚安,庶可优游卒岁。

因为这句“庶可优游卒岁”,我们难免以为张华贪权恋栈,只求勉强维持中枢的稳定,马马虎虎混过余生。然而,仔细搜寻史料里的蛛丝马迹,就会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张华是个政治家,还是个诗人,对太康诗风有很大的影响。钟嵘对他的诗作评价不高,说他的诗作多儿女情、少风云气,但这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他是个有英雄情结的人,不乏英气峥嵘的诗作,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细说了。

张华“性好人物”,喜欢提点新人,当时,以诗文唱和为契机,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至少16人的文人集团,其中9个人担任过太子司马遹的幕僚,他们分别是:荀隐,太子舍人;成公简,太子中庶子;挚虞,太子舍人;陆机,太子洗马;陆云,太子舍人;薛兼,太子洗马;顾荣,太子中舍人;贺循,太子舍人;陈寿,太子中庶子。 张华本人,是太子少傅。

贾南风见不得太子好,想把太子培养成垮二代,张华能够入居机枢,离不开贾南风的提携。如果只是贪权恋栈,他大可隔岸观火,置身事外,何必花费力气培养太子?又何必在贾南风废除太子的时候力保呢?这可是顶风作案,跟贾南风的意愿是相悖的。司马伦发动政变前夕,张华宁死不从,这也不是贪权恋栈之人所能为的。

作为贾南风的臂膀,张华不会不知道贾南风是什么人,对于贾南风的昏暴,他也不是视而不见,装聋作哑,为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和中枢的稳定,他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他辅佐贾南风的时间长达八年多,这八年多里,贾南风虽然残虐,但是风浪只是泛滥于宫墙之内,宫墙之外则是四海晏然。这也难免使他对贾南风产生一丝幻想,误以为贾南风多多少少还是有大局观,不敢酿成滔天大祸,所以他对裴頠和贾模说:“勤为左右陈祸福之戒,冀无大悖”。可惜他低估了贾南风的野心,没有料到贾南风居然会干掉太子,更没有料到司马伦和孙秀比之贾南风更是远远不如。

华将死,谓张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称诏诘曰:“卿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废,不能死节,何也”华曰:“式乾之议,臣谏事具存,非不谏也。”林曰:“谏若不从,何不去位?”华不能答。

张林谴责张华恋栈,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可问题是,张林是个无耻贼人,最后因为贪婪无度被他的主子司马伦干掉了。这样一个无赖也好意思觍着一张大脸指责张华没气节?不过他提的问题倒是值得啰嗦几句。

张华为什么不及早抽身退位呢?本传当中提到张华写过一篇有道家意味的《鹪鹩赋》,也记载了他与风流名士交往的一些剪影,但是结合《世说新语》和他的相关诗文来看,他的骨子里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儒家门徒,有一种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使命感,就连那一篇大名鼎鼎的《鹪鹩赋》之中也隐隐透露了儒家的济世情怀。暗流涌动之际,让这样一个人置身事外并不容易,他在,贾南风好歹还能听他几句,如果他一走了之,大祸只会来得更快。

对于张林这样的人,权力只等于且完全等于荣华富贵;而对于张华,荣华富贵只是旁枝末节。想法不在一个频道上,说了也是对牛弹琴,所以,在大尾巴狼张林面前,张华不是“不能答”,而是不屑于回答。

那个时代的社会是个倒立的金字塔,影响社会稳定的往往是着地的尖端上的那几个人,这几个人一旦捅大娄子,庞大的塔身很快就稀里哗啦地崩塌了。张华虽然也在尖端,但他只能弥缝补缺,并不能左右大局,可惜了。


玉润万古


我是小心,与你分享。

张华(232-300年)是张良的16世孙,在曹魏政权时期,做了一些长史、中书郎之类的官;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接受魏国的禅让建立晋朝。晋武帝司马炎很宠信张华,但是有些小人攻讦张华,导致在晋武帝一朝,张华都未曾进入中枢,处理政事。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白痴天子晋惠帝上位,晋惠帝的皇后就是贾南风。

虽然天子即位,但是这里不及常人,大权不在天子手中,在天子的堂外公杨骏手中。杨骏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自然是很看不起寒族出身的张华的,在加上一些小人的挑拨,在杨骏手中,张华也没有收到重用。

公元291年,贾南风挑起八王之乱,趁机夺权。期间平静的八年之久,这一段时间内,都是贾南风掌权。在贾南风时代,张华终于被重用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岁了。早年贫寒、中年在曹魏时代、西晋初年都不得志,现在突然可以处理政事,这个机会当然要把握住,当然要进忠心。

在公元299年,贾南风无子,于是废黜不是自己亲生的神童太子司马遹。张华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模棱两可,但是明显的偏向于保护太子司马遹,最后贾南风见势头不对,于是果断杀掉了太子,由此引发了天下诸侯以为太子报仇为名的讨伐贾南风的军事行动(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

在这场战争中,地方诸侯王获得了胜利,他们想让张华投靠他们这一方,而张华拒绝了。在那个崇尚气节的年代,变节被视作一种耻辱,而张华是当朝重臣,就是不为自己的当世之名考虑,也要为自己的身后名考虑。再有,之后的历史他看不到,但是之前的历史他看得到啊,西汉时七国之乱地方诸侯王惨败而归,在西晋之前,地方上诸侯王造反鲜有成功的先例。这样就是押宝,也要押一个好一点的宝。最后八王之乱的八万全部死掉,除长沙王司马乂之外,其余的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若是当时张华选择八王之中的其中一王的话,自己多半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公元300年,张华因为不从诸侯王,被杀,享年69岁。


心说历史


谈不上愿意不愿意,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张华,晋朝范阳方城人。他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只得靠帮助别人牧羊维持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每天坚持读书。

他还十分注意儒家的修身养性,一举一动力求符合礼仪,他还有远大的理想,他写了一篇《鹪鹩赋》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说:鹪鹩长得像缩小版的雕。他自认为自己看似鹪鹩,其实是雕。他将来必定化为大雕,展翅万里,搏击风云。

当然张华更出名的是,他撰写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励志诗的文章,题目就叫《励志诗》。

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大人听说了他的“大名”。刘放不仅来找他,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好运来得太突然,张华当时就懵了,要知道当时张华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因为岳父这层关系,张华很快就进入中央工作。晋武帝也很欣赏他,封为黄门侍郎(皇帝的近臣,可传达诏令),封爵关内侯,后来把撰订晋史及修改礼仪规章的任务,都托付给他,连诏书诰文,也交由他起草。几年后,张华被任命为中书令(帮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加官散骑常侍(皇帝侍从)。就这样,他一直在晋武帝身边工作。

晋武帝与羊祜秘密谋划伐吴,群臣大多不赞同,只有张华赞成这一计划。

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武帝下诏晋封张华爵为广武县侯,增加食邑一万户,封他的一个儿子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还赐绢一万匹。

晋武帝想立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张华反对,引起晋武帝的不满,荀勖借机说了不少张华的坏话,晋武帝就把他外放到幽州,都督幽州诸军事。

从朝廷大臣一下子被贬到边远地区,张华的心里是非常悲哀的,但是他对工作还是忠于职守,不怨不恨。

后来,晋武帝也曾想重用张华,但因为皇帝宠臣冯紞进谗言诋毁张华。晋武帝就放弃了。

永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大臣贾谧向贾南风推荐了张华,于是,六十多岁的他时来运转,出任太子少傅。

总的来说,贾南风对他还是不错的。她尽管性格凶残,对他却是信任和敬重。

虽然张华看不惯贾南风的所作所为,但是,作为一个臣子,只能做到自己不去帮她为非作歹、胡乱施政,履行自己治理国家的职责,尽忠国事,辅佐朝政,弥补缺漏。

不过,后来贾南风的做法却越来越过分,排斥异己、草菅人命,自己的私生活传得沸沸扬扬,连老百姓都知道了。

张华怕贾南风亲族势力强盛酿成灾祸,对朝廷不利,于是创作了《女史箴》一文,来讽劝贾南风,希望她能改邪归正。

正是春风得意的贾南风自然不会听他的,最后,贾南风的欲望越来越膨胀,无法自拔,身败名裂,惨死在宫廷内乱之中。

八王之乱之前,当初赵王司马伦任镇西将军时,他扰乱关中地区,使得氐羌反叛。晋惠帝让梁王司马肜代替他。

赵王有个手下叫孙秀的,狡诈多端,是奸人之雄。晋惠帝让梁王杀掉孙秀,这样就削去了赵王的一半力量,张华赞同,司马肜也答应了。可是后来孙秀侥幸得以逃脱。

司马伦回京后谄媚贾南风,希望能录尚书事,后来又请求任尚书令。张华与另一大臣裴頠都坚持反对,司马伦、孙秀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公元300年4月,司马伦、孙秀准备废黜贾后。孙秀想让张华一起参加,张华认为这是谋反,当场拒绝。

当天夜里便发生政变,司马伦诈称晋惠帝有诏召他入宫,张华于是与裴頠一起被捕被杀害,死的时候,张华六十九岁。

张华的一生,就是忠于自己的责任,为自己效忠的西晋王朝尽心尽力,力尽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辅助的是西晋朝廷,而不是贾南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