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祕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前言

在二戰期間,陸基飛機艦載化,曾經是美國和日本都考慮過的一種“航母用兵法”。日本海軍曾經思考過用艦隊航母搭載雙發轟炸機的“陸攻艦載案”,以求在對美艦隊決戰的“九段擊”中取得先手優勢;而美國海軍更是吊裝陸軍的B-25轟炸機登上“大黃蜂”號航母,執行了震驚世界的“杜立特空襲”。不過,這些早期的提案和實戰,都沒能在陸基飛機的著艦上取得技術性的突破。

為了利用陸基戰機具備的遠程飛行性能,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嘗試了一系列陸基飛機艦載化的適應性實驗,其中,著名的陸基護航戰鬥機——P-51D“野馬”戰鬥機的上艦實驗,便是其中重要而又鮮為人知的一環。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海馬”項目,始動


1944年7月,美軍攻佔被日軍稱為“太平洋上的防波堤”的馬里亞納群島,日本的“絕對國防圈”被打破。從塞班島和天寧島起飛的B-29轟炸機群開始對日本本土展開戰略轟炸。這時的美軍遇到了一個問題:沒有合適的遠程戰鬥機為B-29提供全程護航。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從塞班島機場起飛轟炸日本本土的B-29轟炸機


當時,為了規避日軍戰鬥機的攔截,B-29轟炸機組希望利用自身飛行高度的優勢,實施較為安全的萬米高空轟炸,可由於日本上空複雜的氣候條件(厚雲層和強風帶),原本適用於歐洲戰區的高空轟炸戰術在日本本土表現很差。

在對日轟炸的總指揮:柯蒂斯·李梅將軍希望將高空轟炸變更為低空夜間轟炸的時期裡,美國海軍也有了新的計劃:用航母搭載陸軍的遠程戰鬥機——P-51“野馬”,在抵近日本本土的海面上起降,這樣就可能實現對B-29機群到日本本土的遠程護航。用航母搭載野馬戰鬥機的計劃很快被緊急立項,代號“海馬”(Project Seahorse)。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P-51“野馬”戰鬥機是美國陸航在戰爭後期的主力戰鬥機之一

但是,要實現P-51的艦載化,依然存在著諸多困難。作為專用的陸基遠程護航戰鬥機,北美公司在P-51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過艦載的可能性,P-51要實現上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加裝著艦鉤等著艦設備,並強化機身等部位的機體結構,以承受飛機勾住阻攔索時瞬間產生的巨大拉力;將輪胎更換為特殊的高壓輪胎、增加主起落架減震器承受的氣壓,以減少著陸時產生的彈跳。

海軍飛機的飛行環境也是一個問題。高鹽和高溼度環境會大大增加對機體的腐蝕程度,機體表面必須做特別的防鏽蝕處理。

海軍對於P-51無法摺疊機翼的問題也有著顧慮,畢竟機庫空間是航母上的“稀有商品”,無法摺疊機翼的艦載機,無疑將減少航母的載機量。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正在為前線運輸補充“野馬”戰鬥機的美國護衛航母


陸基測試


雖然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和困難,但是由於現實的急迫性,海軍還是繼續推進著“海馬”項目,一架機號為44-14017的P-51D被選中進行改造,這架野馬被重新命名為ETF-51D,海軍同時挑選了一位先前已經參與了多種飛機的航母艦載適應性試驗的試飛員:隸屬於海軍陸戰隊的羅伯特·埃爾德中尉(Robert M. Elder)負責海軍版野馬的試飛工作。1944年9月,海軍版野馬的測試工作在位於費城附近的美國海軍機場正式開始。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進行了艦載化改造的414017號P-51D戰鬥機


為了滿足高空高速的飛行性能需求,P-51在機翼上引入了當時十分先進的層流翼型設計,但這一設計的代價是P-51較差的低空低速性能,而良好的低空低速性能,又是艦載機在著艦時所必須具備的特性之一,因此,在海軍版野馬的試飛工作中,必須收集足夠的低空低速試飛數據,為後續的試飛和上艦作戰提供參考。

在1944年9月至10月,埃爾德中尉駕駛ETF-51D,在模擬了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甲板尺寸和著艦標記、安裝了著艦阻攔索的陸基機場跑道上進行了近150次模擬起降,獲得了大量試飛數據。埃爾德中尉在技術報告中寫道:“野馬的層流機翼阻力小,速度快,但在低速時效率相對較低,導致失速較高。由於航母的阻攔索不能勾住速度超過90英里/小時(約合145千米/小時)的飛機,而野馬的失速速度通常為82英里/小時(約合131千米/小時),已經非常接近航母阻攔索的極限阻攔速度了。”這也意味著,駕駛野馬在航母上著艦,如同在刀尖上跳舞,著艦進近速度如果不能進行精確控制,將會帶來大麻煩。


上艦測試


在收集了足夠的試飛數據後,埃爾德中尉已經有著充分的信心駕駛野馬登上航母。ETF-51D被安排與正在弗吉尼亞州海岸附近進行航海訓練的新銳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香格里拉”號航母進行著艦測試。

1944年11月15日,埃爾德中尉駕駛這架野馬,以85英里/小時的速度成功在香格里拉號的航母甲板上降落,隨後的4次起飛和3次降落都宣告成功。埃爾德中尉也成為了第一位成功駕駛野馬戰鬥機在海軍航母上著艦的飛行員。有趣的是,就在當天,海軍的一架PBJ-1H巡邏機(海軍版的B-25轟炸機)也成功在香格里拉號上完成了起降實驗。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1944年11月15日,埃爾德中尉駕駛的“野馬”戰鬥機成功在“香格里拉”號航母上降落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同一天也在香格里拉號航母上成功進行起降實驗的PBJ-1H巡邏機

埃爾德中尉報告稱:“野馬的著艦表現非常好,飛行員只需要合理地控制油門就能很好地操控它。”埃爾德中尉還表示,野馬在艦上的前向視野很棒,甚至要優於裝備星型發動機的艦載機(F6F、F4U等)。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準備從航母上再次起飛的“野馬”戰鬥機

如前所述,失速速度和最大阻攔速度之間的冗餘空間很小,這點冗餘對於著艦的安全性而言實在是太小了;低速和大迎角時的舵控制不充分;此外,飛行員必須謹慎控制著陸姿態,以免在著陸時損壞機身。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航母地勤為埃爾德中尉的野馬使用輪檔進行固定


未竟的“海馬”


埃爾德中尉在香格里拉號航母上一共進行了25次起降實驗,實際上只進行了相當短時間的航母適應性實驗。野馬的著艦實驗給埃爾德中尉帶來了“十分有趣的著艦體驗”,但他同時也十分尖銳地指出:“野馬在海軍的作戰中很難有用武之地”。

1945年3月,美軍以傷亡2萬7千多人的代價,成功佔領了硫磺島,美國陸航的P-51戰鬥機部隊也很快進駐硫磺島上的機場,從硫磺島起飛的P-51D戰鬥機已經有足夠的航程,可以為B-29轟炸機在日本本土上空進行遠程護航了。“海馬”項目就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野馬的艦載化項目宣告終止。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1945年4月,進駐硫磺島機場的美國陸航第531戰鬥機中隊的P-51D機群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後人創作的“海馬”的美國海軍塗裝想像圖

不過,在冷戰初期艦載噴氣式戰鬥機依然存在著“腿短”等各種問題的時期,海軍和北美公司都對重拾“海馬”項目有著一定的興趣。在北美公司的主導下,對P-51H型戰鬥機進行了改造和著艦試飛。儘管如此,海軍版的P-51H似乎吸引力不足,無法引起海軍高層的更多關注,野馬艦載化的嘗試,至此終於告一段落。

“野馬”戰鬥機改行艦載機——揭秘美國海軍76年前的“海馬”項目

1946年,進行著艦測試的P-51H戰鬥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