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之後,你多久沒有認真讀書了?為什麼?

冬眠的豆土


這個問題問得好。

其實很多人從中學到大學,除了教材,也沒看過多少書。尤其是現在,很多人天天捧著手機獲得碎片知識,很少有人靜下來去讀完整本書的。

很多人看了網上的碎片知識,就覺著自己很有文化了,知道很多了,能獨立思考了。真是這樣的嗎?

大學畢業之後,由於忙於工作,很多人其實很少讀書了,尤其是一些理論性的書籍。有人讀書,也偏向於快餐式的,只求心理衝動,不求大腦豐富的這種書。

如果說大學還能看看課本,聽老師講講。工作之後,受到社會一些思想的影響,有時候還會覺著讀書沒多大用,甚至瞧不起讀書。

還好,我從事教育行業,興趣也廣泛,讀書還沒斷過。

這兩天做了幾期視頻,引來了很多惡意的需要攻擊。有時候會解釋其中的道理,有時候懶得解釋。看著有些留言,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一下子就能判斷誰讀書多一些,誰壓根就沒什麼文化,誰又是那個容易跟風的?

最後,多讀書沒壞處!雖然社會不平坦,但求自己能明事。


一堂思想政治課


讀書是享受,寫書是愛好。大學畢業到現在也有十幾年了,家裡藏書不少,平時也愛蒐集書,家裡那些書簡單估計一下也有一萬多本,讀過的有三分之二,讀完的差不多一半。一年到頭,怎麼也得讀完一百多本吧。平時只有兩個愛好,健身,讀書或者寫書。只是現在還得幫兒子輔導功課,挺耽誤看書時間,沒辦法,等臭小子上大學吧。


無翅之魚


仔細想想,畢業後的我沒有在好好讀過書。

原地踏步的生活,讓我感到焦躁和不安。

直到去年,開始在樊登讀書聽書。

聽到樊登老師說,

“一個人一直沒有變化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情。”

大多數人可能覺得沒有變化不退部沒什麼不好。

可我卻覺得自己真的是原地踏步太久了,

困在固定的圈子,困在固定的思維。

一眼看到老的生活,太可怕了。

果斷的參加了讀書訓練營,開始培養讀書習慣

開始搭建底層思維,開始努力改變

每天進步1%,一年進步37倍。

但是還要避開一個誤區,不能只講究精神層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只有自己的價值提升了,才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多讀書讀好書,書是解決大多數問題的途徑。

但避免只看暢銷書,心靈雞湯。多看工具書,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書,養成讀書習慣,💪



筱惠慧


畢業之後一直沒放棄讀書,就是沒效率。

原單位工作,沒什麼動力,讀書沒什麼目的性,也沒計劃,主要看小說,偵探類、玄幻修真、恐怖類,也在領到偶爾查崗下,看專業技術類。

現在到了新單位,知識恐慌啊,基本都是大學生墊底,研究生、博士,不學習,不讀書,心慌慌。再者崗位技能考試,必須要看專業書籍,考不過扣錢,所以讀書還是必須的。



布丁麻麻1900


莊子說,多讀書以養膽。

蒙臺居說,沒有比讀書更廉價的娛樂,更持久的滿足了。

魯迅說,讀書應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古往今來的賢達們都是愛讀書會讀書的,是書籍滋養了他們的心靈,豐富了他們的學識,提升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其思想也流傳千古,澤被今人。


牛角掛書


學生時代,敬愛的老師們總會意味深長地告誡我們多讀書,可年少輕狂,哪裡聽得進這般空洞的話語,哪裡能體味到讀書的重要性,常常是逼不得已而讀之。後來有了電視,再後來有了網絡,現在又有了智能手機,科技發展如此迅猛而多姿多彩,讓樸素的書籍很難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離書籍越來越遠了。直到畢業後,我們邁出熟悉校園,開始參與複雜激烈的社會競爭,內心充滿了對物質條件的渴求,卻將滋養精神與靈魂的書籍視為雞肋了。悲哉!


看書開小差


我的確很長時間沒有讀過書了。我有個書架,架上有《紅樓夢》、《三國演義》和《史記》之類的經典,也有《克雷洛夫寓言》與《瓦爾登湖》之類的外國文學精華,還有一大本《魯迅全集》,這些都是曾經的最愛。但於現在呢,他們都緊緊地擠在書架上,身上落著一層薄灰。其實,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他們,只是再難有時間有心思有閒情逸致來閱讀他們,來與他們交流了。


架上書塵

這次因為疫情,我們一家滯留在了孩子姥姥家。居家隔離期間,我們哪兒也去不了,看電視吧,電視機中途罷工了,手機開流量吧,花銷又大。百無聊賴之際,我竟然在房子的角落裡尋著一本《城南舊事》,細細品讀之,好像自己又回到當年那些與書香相伴的日子裡了。


一笑老莊屈李


你有多久沒認真讀一本書了?

這是今天剛打開手機就看到的一個問題。

看到以後,心裡突然空虛了一下。可能就是習慣於找藉口,順口就會提及其他事情來掩蓋自己。

“因為我忙啊,做了其他事情。”

“一天不讀書,又不會落下多少。反正我前幾天讀了”

“身邊也沒有多少人在讀書嘛。”

幾個簡單的理由就順勢會把墮落的自己下壓下去。

人生應該圓滿,應該多彩,我們也有疑惑,憑什麼我們就要有那麼多的應該。

如果人生只能做正確的事情,那多沒意思,所以,我們選擇了肆無忌憚的放肆。

放肆的那一刻真的很爽。

可是,長久的放肆呢?

帶來的是無力、匱乏以及懊惱。

所以,我們可能才能對這句話深有共鳴。

“蹦迪、喝酒、抽菸、熬夜、紋身這些看起來很酷的東西,其實一點都不酷。最酷的是讀書、做飯、旅遊以及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做的事情。”

因為前者是一時的放肆,後者是持續性的增長。

可是,誰有不是受盡了生活的苦呢?

無論是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2

復聯4的上映,朋友圈、微博都炸開了鍋,大家都在各種地方各種姿態,說著:再無復聯,再無漫威。


然而,事實上,有的人劇中並不認識幾個超級英雄,為了喧囂而喧囂,為了落淚而落淚。

可是,多少人還是樂此不疲。

畢竟大家的自我欺騙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人流湧向的一邊總是正確的方向,可是問題是,人流走向的是你要去的地方嗎?

懶得思考、懶得去理解,懶得去辨別真偽。

巴黎聖母院大火,多少藝術作品、建築文物毀為一旦,阿莫西林卻問世了。不僅感慨:卡西莫多失去了心愛的姑娘,也失去了他摯愛的鐘樓,更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大家齊聚一堂、大呼小叫:今夜我們都是阿莫西林!

“阿司匹林躲在一邊瑟瑟發抖。“

真的很幽默。

3

讀書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只是一個能幫助我們看到更大世界的過程。

有個人這樣看待讀書,說的很純粹,他說:

小時候讀書大多是為了虛榮而讀,為了得到大人的誇獎說“呦小小年紀都讀過《傲慢與偏見》啦”。

後來也經歷了一些事情,才明白讀書是應為自己而讀,為真理而讀。

書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多少有不同,常常喜歡去讓雙方互相印證,能夠互證存在的時候我特別開心。

最後我覺得,讀不讀書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不管通過閱讀也好,歷練也罷,去成長自己,明白自己是誰,明白世界的運行邏輯,明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當然啦,讀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比自己爬要看得更遠一些。

其實大家都明白,讀書帶來的益處是什麼。

但是,難以剋制的就是惰性。

早上起床還是要等到鬧鐘提醒到最後一分鐘,早飯還是為了趕時間就放棄了,休閒時間就想躺在床上看手機,看了什麼都不記得,只記得很快一天天又過去,還是沒有多大的成就。

晚上一個人在深夜裡深思,在夜裡反省,那麼今天還是沒有令自己滿意一些些。

於是,熬夜失眠又佔據了時間,難道我們能夠成長的就只剩下年紀了嗎?

這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想要的,因為我們還很年輕,一切都不該僅是如此。

身邊的辭職報告一封封的出現,哪個年輕人又不是一邊失落,一邊又奮起向上。

與其心浮氣躁的等待,不如靜靜的讀一本書。

你是不是也好久沒有打開一本書了,沒有認認真真去遇見一個新的世界。


湘西苗族小龍哥


09年本科畢業,一算已經有11年了。畢業後忙工作,忙家庭。除了複習備考,基本上沒有靜下心來讀過一本書。上班後,因為工作原因雖然也要不停學習,但那是工作的需要,懷念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獨處的時光。


王蘇傑律師


畢業後,十年,我是幾乎每天都讀書,每年都保持學習一些新的東西。

總之學習求知慾更加強烈。

這樣子數年下來也學了不少東西,對心理學、教育、茶學、佛學、寫作、旅遊、管理、中醫、營養、時政新聞、國學經典等都保持著涉獵、關注和研學,也考了其中好幾個領域的證書。目前也專注於其中的幾個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如教育、寫作、茶葉等。未來,也會不斷學習新的學科知識,比較深入專業的那種。

所以,個人的經驗和心得就是,大學畢業後,不僅不能放棄學習,而且是從新學習的開始,要大量地學,“拼命”地學,狂熱地學。

因為:知識總是不怕多,技能不怕多,在這個多元和競爭激烈的時代,就怕平庸,就怕單一。就怕安逸,就怕我還是原來的我。


老A教育a


中師畢業後參加工作玩過2年,沒有好好讀書。原因兩點:1.90年代的中師不好考,一個縣就80人左右,而考上就可以脫離農村了,所以考中師競爭大。農村的艱辛我是體驗深刻,為了跳出"農門\

異域同月


很久了,感覺心裡很浮躁,只是偶爾聽一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