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时期“商籍”的设定及发展

引言

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户籍管理制度,曰为:商籍。发展到清代中期以后,已经成为了国家典籍文献中的四大户籍之一。就商籍的社会地位来说,足以见其在国家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不少人会误认为商籍之所以会有如此地位,概是因为康乾盛世之后,国家经济得以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改变的原因。


浅析:明清时期“商籍”的设定及发展

富豪聚会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可是进入知识误区了。因为,这商籍并不是简单的商人户籍就可以解释得来的问题。今天,就从商籍的出现和发展入手,浅析商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以及它对国家发展造成了何种影响。

一、商籍出现的社会背景

商籍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清代时期商人并无专门的户籍。二、国家对于盐商大户们的看重。

清代时期商人为何并无专门户籍

大清入关以后,很多制度的发展都沿袭了明代,其中一项就包括这户籍制度。而明代时期,户籍一共分为四大类:军、民、匠、灶。从这个分类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明代的商人是没有专门户籍的,而到了清朝时期,这一制度就被沿袭下来了。

那么,清朝统治者为何会在明知有这一漏洞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照葫芦画瓢?这就得从清朝初期的社会发展说起了。清朝新建,连年的征战使得国家财政有些吃紧,而向百姓收取徭役,就是充盈国库的顶好办法。当时的主要徭役名目就是丁银,顾名思义就是按壮丁数目收钱。因此,清朝实在没有必要再为商人专门劈出个科目来。


浅析:明清时期“商籍”的设定及发展

皇太极画像


其次来说,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商人户籍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国家初立,地方还偶有战争爆发,而需要改变和重视的问题中并不包括商人的户籍问题。毕竟,那时候商人虽然创造了不少财富,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却并不是很高。

国家对于盐商子弟的看重

然而,这一问题随着盐商们财力的增加以及国家对于科举考试的看重而显得越来越突出。盐商,历来就是财富的象征,而明清时期的盐商们更为富裕。如《永宪录》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只业盐长芦的西商王太来“家产现银一千七百万有奇”,其他几大盐商富豪们的资产加起来就达七八千万。作为国家的主要纳税人,盐商们的财富足以引起统治阶层的看重。但是,和盐商们的财富比起来,盐商子弟们的未来发展就有些不顺利。


浅析:明清时期“商籍”的设定及发展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尽管家财万贯,但是盐商子弟们对于科举考试还是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激情。然而,科举考试中的户籍管理,却为盐商子弟们的考试之路增加了不少困难。因为,明清时期的考生参加每级考试,必须在自己的籍贯所在地参加,轻易不得以异籍、异贯的身份应考。

而对于盐商子弟来说,这个要求就成了一道不容易跨过去的坎儿。一来说,相当多的盐商在外地购买产业,娶妻生子。二来说,回乡的路上困难重重,并不是每一个回去参考的考生都能如愿参加考试。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虽然盐商子弟们可以通过附籍制度获得在侨居地入学应试的资格,但是朝廷也有着这样的硬性规定:凡民之著籍,必察其祖籍。如人户于寄居之地置有坟庐逾二十年者,准入籍出仕,令声明祖籍回避。倘本身已故,子孙于他省有田土丁粮,愿附入籍者。


浅析:明清时期“商籍”的设定及发展

学子赶考


也就是说,附籍的申请,也不是那般简单。为了让更多的盐商子弟能够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商籍制度应运而生。这么来看,商籍的出现,本就是政治和经济的联姻。盐商们在国家的财政收入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朝廷就有义务放开一些限制,为盐商们的需求买单。

二、商籍的设立和发展

商籍的设立

商籍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明代初设“商籍”的时候,要求申请“商籍”的盐商们必须在行商省分寄籍久居 ,而且“有祖宗坟墓、丘陇成行,已历数世于此,长子育孙” 。而到了乾隆时期,对商籍的申请资格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商人在别省充商 , 领有盐引行盐,其亲子弟侄不能回籍应试, 准其在行盐地方应试,于结内注明现行何地引盐及住居地方,以凭查核。


浅析:明清时期“商籍”的设定及发展

明清制盐流程图


几年之后,朝廷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要求:查商人当以行盐执引者为凭,虽数家共销一引,实属现在行盐之人,其子弟自应列入商籍考试。至引已售卖,并非现在充商,此项乏商子弟,既无盐务羁身,自可赴原籍应试。总结一下清朝朝廷对于申请商籍的要求就是:一、在外省行商;二、行盐执引者;三、亲子弟侄果系无法回籍应试。

商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朝廷出台了不少硬性规定,但是在商籍的管理上,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考生冒充商籍考试的现象,屡有发生。而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主要就是因为朝廷对于以商籍身份参加考试的盐商子弟,过于优待了。比如说,额外划拨解额,每录取一百名,就有一名是拥有商籍身份的考生。再或者是根据各地商籍学子的人数不同,额外划拨学额。面对如此优势,自然有人愿意选择冒险。毕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每个读书人的终极追求目标。


浅析:明清时期“商籍”的设定及发展

科考放榜


面对这样的作弊情况,朝廷只能是加大惩处力度。乾隆期间,有人举报“山东临清州知州王浦之子冒充商籍参加科考”。经查实以后,王浦被革职查办,其他相关涉案人员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不过,从这个案件中其实还能反应出一个问题:冒充商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性作案,否则,只凭王浦一个知州怎么能疏通所有关卡?这就可以看出,冒充商籍身份参加科考,在地方上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其中的参与人员众多。而面对这样的棘手问题,朝廷并没有什么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发现一个就严惩一个。

三、设定商籍对国家的影响

商籍的出现虽然也滋生了不少问题,但是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商籍的设定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还是有重大意义的。首先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商籍政策惠及到的商户越来越多。商籍设定之初,只是给了少数大商户优惠,尤其是那些和朝廷官员交往甚密的大盐商们。为了褒奖和拉拢大户盐商,朝廷不得不在科考上给出一些优惠。但是,到了乾隆后期,一些中小户的盐商子弟们,也拥有了可以申请商籍的资格。从规模上来说,制度的惠及范围是扩大了不少。


浅析:明清时期“商籍”的设定及发展


其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商籍户口的学子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待权虽然并没有最初那么明显,但是商籍在清代时候,还是造就了许多举人、进士。据不完全统计,从清初到乾隆末年,拥有商籍户口的考生中,中进士者就多达四百多人。这些学子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以及家族的社会地位。而这对于提高商人地位、发展国家经济来说,都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况且,商籍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标志着朝廷对于商户的管理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殊而又完备的管理系统,这也是国家政治日益走向完善的一种见证。

结语

从商籍制度的设立和发展可以看出,这其实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一种正确选择。商籍的设定,使得更多盐商及其子弟们有了接受良好文化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而这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来说,亦有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永宪录》《大清会典》《户部则例》 《学政全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