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種生活方式會傳染癌症,你改嗎?


如果這種生活方式會傳染癌症,你改嗎?

前些天,回家的路上,交通廣播的當日主題充分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僅應景,而且有長遠健康意義。於是,忍不住地變現+延展成今日推送,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愛心提醒並趨利避害。我敢保證,你和你的家人都會慶幸點開了今天的推送~


▍口腔,會是病毒傳播的可能途徑之一嗎?

戴口罩、勤洗手、不去人流擁擠地區、避免聚眾集會——這些,已經是中國領土內婦孺皆知的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護身符”。然而,人們最初只是關注到了病毒經由呼吸道和黏膜接觸,卻並未真正關注是否可能經由口腔傳播。如果可以,那麼,在以“共食”為飲食習慣特徵的中國,可謂防不勝防。

你可能會說:食物都經過高溫烹調滅菌滅毒了,怎麼可能傳播病毒?

這事兒是這樣的:如果糞口傳播的可能性存在(前提是可能存在哈)。那麼,同理可循的是:如果你跟一名攜帶新冠、但暫無症狀的家人或朋友同桌進餐,就算你倆之間隔著1.5米的餐桌,對方既不打噴嚏又不咳嗽,也充分洗淨了雙手,你還是可以毫無懸念地通過TA的筷子接觸到經由TA的唾液帶給食物、再帶給你的病毒。


如果這種生活方式會傳染癌症,你改嗎?

交通廣播那天的主題,就是關於如何實施+督促分餐制,來減少新冠病毒“奪口而入”的機會

主持人在唸各位網友的討論留言時,有一條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說實話,聽完後,我甚至一瞬間萌生了告別火鍋的念頭(四川的朋友們請別打我):

這位網友說:“我實在沒辦法跟別人一起吃大鍋涮的那種火鍋,用公筷的人是少數,更多情況下是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帶著剛剛從嘴裡新鮮出爐的吐沫星子,夾著新的涮品再次投入熱湯……哎呀,一想到那口鍋裡有無數人的口水,我就胃酸直往上冒啊~”

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這位網友的描述有些令人作嘔,但實情就是這樣。且不說火鍋,就說普通的炒菜,甭管一家人還是朋友同事共餐,一鍋端、一碗撈、一盤夾的,總體上是大多數。就算有公筷,使用率還是低,且常常還會發生公筷用著用著就變成自己第二副私筷的情形……你可能不嫌棄自己家人的吐沫星子,可細琢磨一下,換成非親非故的,你還真未必接受得了。口水這東西,光想想就夠了。


如果這種生活方式會傳染癌症,你改嗎?

所以,主持人拋出去一個問題:怎麼才能提高大家使用公筷的意識呢?再就是怎麼才能防止大家一不小心就習慣性地將公筷直接送菜到自己嘴裡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建議,有說在筷子上刻上或者印上“公”、“私”二字的,有說把筷子做成不同的顏色以區分的,也有說把公筷做成比私筷更長的……而就如何預防不小心把公筷當成私筷使用,有兩條回答直接把我笑出了豬叫聲:

  • 咱換個思路,公筷不用筷子,用夾子,夾子多好啊,誰也不會把夾子當成筷子放自己嘴裡,而且夾子還能一下子夾一堆放自己個兒盤子裡,省事兒得多。
  • 這公筷的筷子頭,應該帶一堆長長的刺,你想啊,這麼扎人,誰敢大意往自己嘴裡放?絕對不會再混用了……

不得不佩服大家的想象力,這叫一個有創意。不過倆主持人一商量,覺得夾子的建議還是有不妥之處:有些菜很難用寬夾子加起來,你得用更小更細的夾子,比如鑷子……

而狼牙棒似的公筷,安全係數實在是太低,場面有可能極為血腥,不僅沒能促成好習慣,反而增加病毒經傷口感染的風險……

笑過之後,我們需要深度思考的是:


▍預防病毒感染,我們有必要分餐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各行各業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我們應該推行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生活更安全更踏實呢?是否需要“分餐制”,就是其中之一。

說到分餐,一部分朋友可能會認為“就餐模式需要保留傳統,不應當西方化”。但其實,從歷史演變來看,人們在北宋之前都是分餐制的,到了宋代以後,人們才開始用合餐制。因此,在探討分餐制實施需求的時候,我們大可不必顧慮“西化”的生活方式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而是更多站在對健康有利的角度去看待生活方式進步的必要性。

就如同最初大家普遍牴觸戴口罩,隨著疫情的發展也逐漸接受了這種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行為模式。

當然,新冠病毒是否真的如同前面節目中討論的那樣,可以經由口腔途徑、或者說可以經由消化道途徑傳播,目前仍未實錘定論。在3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秦川教授提到:經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證實,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仍然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但公眾對於是否存在糞口傳播也有廣泛的關注。因此,國內有團隊對此開展了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新冠病毒是可以通過糞口傳播的。

聽上去還挺安心的哈。不過嘛,我個人的態度是: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人類對於它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的瞭解過程。所以,動物試驗目前並不能完全代表人類的情況。另外,如果口腔有傷口,比如牙齦破損、口腔潰瘍等,也不能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對嗎?因此,分餐,還是有必要被推行的,無論在外就餐還是家人共餐。


如果這種生活方式會傳染癌症,你改嗎?

▍分餐,可以避免“傳染”癌症

看到這句話,你心裡可能一凜:癌症也能傳染?

2月初,《柳葉刀·環球健康》(Lancet Global Health)發表了來自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所團隊的一篇統計報告,基於全球癌症流行病學數據庫——GLOBOCAN,對2018年經由傳染性疾病導致的癌症發生率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全球13%的癌症發病、220萬人的患癌,都是因各種傳染性疾病導致

排行前五的致癌因子分別為:幽門螺桿菌、人乳頭瘤病毒(HP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類皰疹病毒(EB病毒)。

而在全球各大區域當中,東亞是傳染性疾病致癌發生率最高的區域。這其中,中國被點名:在中國傳染性疾病導致的78萬例癌症中,就分別有34萬例和25萬例來自幽門螺旋桿菌和乙肝,佔到了全球整體的42%和69%。

當然,這個龐大的數字,部分歸因於中國的人口數量。畢竟,如果按照標化發病率,韓國和日本的幽門螺桿菌致癌率都高於中國。


如果這種生活方式會傳染癌症,你改嗎?

▍幽門螺旋桿菌與分餐有什麼關係


在我既往的推文:胃,你好嗎?以及飲食結構vs癌症高發,選哪樣?2018全國最新癌症報告重磅預警這兩篇中,都明確解釋過:

高鹽飲食+合餐式生活方式,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重要形成原因!

一個盤子裡夾菜、大家一起熱鬧就餐的生活方式,雖然顯得更熱鬧更團圓,但,每個人的口腔裡,都會有自己的“常駐民”——細菌,細菌會附著在我們的勺子和筷子上,在夾菜的過程中,“移民”到菜裡,在其他家庭成員夾菜的時候,再“搭乘”這些人的筷子勺子進入他們的消化道——幽門螺旋桿菌往往是通過這種渠道傳播的。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過鹹”是長久以來的健康重災區。高鹽食物會破壞胃壁,而受到破壞的胃壁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風險,有80~90%的慢性胃炎、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外加長期的胃潰瘍會導致胃癌,所以,WHO 才會毫不猶豫地將幽門螺桿菌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質。

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病的高發誘因之一,也是胃癌的誘因之一,可以為胃黏膜的受損和慢性胃炎打下基礎,進而增加胃癌的發生風險。

中國自然人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超過50%,而且它是典型的“嫌富愛貧”菌,其感染與社會經濟狀態、文化程度關係密切——混餐混杯現象普遍的農村人群和城市勞務工人群的感染率,明顯高於有分餐習慣或者獨立使用餐具的人群,特別是嬰幼兒及兒童——中國孩子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比例是遠高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經由看護他們的成年人的餐具、甚至嘴對嘴餵食傳染。

雖說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不代表一定會患上胃病乃至胃癌,但確實就有那麼一小撮感染者,不幸地被胃癌選中。而一旦中招,那就是百分百!


如果這種生活方式會傳染癌症,你改嗎?

▍分餐或使用公筷——你的健康保障

分餐制,大致分成三種形式:圍桌分餐制、公筷制、以及自助餐式分餐制。

相比之下,公筷制,可能更便於我們實施和習慣,也不太容易破壞中國飲食文化已經形成的圍桌而坐、觥籌交錯的熱烈氣氛。

不止公筷,還有母匙,用於盛裝湯羹類。

萬一沒有公筷,夾菜的時候需要避免出現自己筷子在盤子裡撥來撥去挑來挑去的情況。另外,大人給小寶寶餵飯的時候,一定要避免以下兩種情形:

  • 避免大人嚼爛飯菜以後嘴對嘴喂寶寶;
  • 避免大人用沾過自己唾液的勺子或筷子夾飯菜給寶寶吃。

除此之外,還要避免與大人共用口杯、牙刷等。


如果這種生活方式會傳染癌症,你改嗎?

最後,想跟大家說的是:新冠的死亡率,其實並不及某些慢病(癌症也算其一)。雖然在很多疾病的預防上,我們無力改變遺傳因素,但我們真的可以努力降低環境因素的不良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包括癌症在內的慢病,是可以預防的。


健康,源於生活的細節,我們一起努力!為了自己,也為了全家的幸福!


遂謙碎碎念:健康意識,應該成為新時尚!可“傳染”的那種~

想要了解更多母嬰、健康、減肥等前沿知識,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遂謙的營養小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