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1天治癒超新增,“分級診療”在韓國起了多大作用?

記者 | 潘金花

由新天地教會引爆、以大邱和慶北為中心的韓國疫情“至暗時刻”似乎已告一段落。

據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3月23日通報,截至當天零時,韓國較昨日零時新增64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累計確診8961例,死亡增至111例,治癒增至3166例。

新增的64例主要來自大邱(24例)、京畿道(14例)、首爾(6例)以及入境檢疫(13例),是2月21日(新增74例)韓國確診病例數井噴式增長以來的最低值,創32天來最低。

死亡病例則較前一天增加7例,累計治癒並解除隔離病例共3166例,較前一日增加257例。自3月13日以來,治癒人數已連續11天高於新增病例。

此外,確診病例的病死率也低於全球平均水平。根據世衛組織3月3日的估算,全球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約為3.4%。按照23日的數據,韓國的新冠肺炎病死率為1.24%,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连续11天治愈超新增,“分级诊疗”在韩国起了多大作用?

儘管仍存在零星的地區集體感染事件,但韓國的抗疫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在確診病例數破千的海外國家中,只有韓國呈現出明顯的放緩趨勢。

幾乎在同一時段爆發大範圍疫情的意大利,其確診及死亡人數仍在急劇增長,截至當地時間22日18時,意大利已累計確診59138例病例,死亡5476例,病死率高達9.3%。

除確診患者年齡相對更年輕以外,韓國的低病死率主要得益於採取早期診斷、迅速開展隔離和診治,將擴散降到了最低。

從2月4日首款檢測試劑盒獲批至今,韓國累計已給31.5萬人進行了病毒檢測,相當於每160人中,就有1人接受了檢測,日檢測能力達2萬人。與此同時,韓國針對確診患者也採取了密切的隔離追蹤措施,及時鎖定相關接觸者,並在地圖等應用程序上更新了確診患者的行動軌跡,供民眾自查。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8日也提及,韓國在面臨社區傳播加速時,並沒有“投降”,數週以來,日新增確診病例一直在下降,從高峰時期的超900例,逐步降至兩位數水平。

除了採取早期診斷和隔離措施以外,“分級診療”策略也在韓國抗疫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與中國情形一樣,在疫情爆發之初,韓國曾將所有感染者和隔離者都接到醫院治療,但隨著確診與疑似病例激增,醫療資源很快告急,疫情“重災區”大邱等地隨即出現了“一床難求”的局面。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韓國的負壓病房床位僅為1027張,除首爾(383張)和京畿道(143張)以外,釜山、慶尚南道、大邱、仁川等地的床位均不到100張。

即使是截至2月22日的數據,韓國公共與民營醫院一共也僅擁有1077張負壓病房床位。當時,除首爾外,大部分地區可使用的負壓床位已不足30張。

“負壓病房”指的是病房內氣壓低於病房外氣壓的病房,可以預防病房內被患者汙染過的空氣洩漏出去,適用於隔離治療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患者。

在2015年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疫情爆發時,韓國政府所指定的醫療機構負壓病房共有100多張床位,是如今的十分之一。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1000多張負壓病床顯然仍不足以容納成千上萬名確診與疑似病例。

普通隔離病房床位同樣缺乏。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韓國在每千人病床數方面其實處於領先位置。2017年,韓國每千人病床數為12.3張,僅次於日本的13.1張,是德國的1.5倍,法國的2倍,意大利和美國(數據為2016年)的4倍。

根據國家衛健委去年5月發佈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017年為5.72張,2018年為6.03張。

连续11天治愈超新增,“分级诊疗”在韩国起了多大作用?

但隨著韓國接受檢測的人數突破十萬,在疫情“重災區”大邱和慶北,醫療機構的病床已經無力接收疑似病例,就連確診患者也“一床難求”。

“至暗時刻”出現在3月初。由於嚴重缺乏負壓及普通隔離病房床位,大邱確診患者三人中,就有兩人被迫居家隔離,雖然政府也在籌措床位,但當時,新增確診病例已是新增床位的三倍之多。

此前,因床位不足、在等待入院期間去世的病例已開始陸續出現。2月25日至28日,大邱已至少有三人在居家隔離期間突發呼吸困難,在送院後不治身亡。

為緩解“病床荒”,韓國政府隨後調整了收治策略,改為“分級診療”。根據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1日發佈的新版治療管理方案,患者將根據病情輕重,被分為輕症、中症、重症、最重症患者,中症以上患者將被迅速安排在負壓病房或是國家定點醫院接受治療,輕症患者則以一人一間的方式入住設於公營設施等地的“生活治療中心”。

這一治療管理方案主要基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點,即80%至85%的患者都是輕症。根據中國疾控中心2月17日發佈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特徵分析,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表現為輕症,輕、中症病例達到80.9%,13.8%為重症,病死率較高的危重病例則佔5%。

在這樣的條件下,韓國決定不安排所有患者住院治療,而是集中治療有生命危險的重症患者。輕症者入住的“生活治療中心”也配有醫療人員,這些中心由地方政府各自指定,周邊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支援。根據醫療人員的判斷,輕症患者可隨時轉入醫院接受治療,中症以上患者若好轉出院,也可轉入治療中心或是居家療養。

據瞭解,這些中心多數是由現有設施改建的,比如研修院、國營和民營企業的員工宿舍等。三星生命保險、LG Display等企業均提供了一些設施,政府會承擔這些設施除租金以外的人力和水電支出。

這種分級診療的“雙軌”措施很快取得了成效。據《華爾街日報》22日報道,截至3月8日,大邱仍有超過2200名確診患者在等待床位,佔確診病例總數的約40%,兩週後,這一數字已降至124人,而且均為輕症或無症狀患者。

韓國的“分級診療”策略其實與中國“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思路一致。在疫情爆發初期,武漢也曾出現“一床難求”的情況,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成後,床位依然吃緊,直至多座“方艙醫院”投入使用,局面才得以緩解。

武漢所有方艙醫院如今均已休艙。據新華社報道,武漢共建成14家方艙醫院,實際開放床位1.3萬多張,累計收治患者1.2萬餘人,武漢每4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1人在方艙醫院治療。

连续11天治愈超新增,“分级诊疗”在韩国起了多大作用?

韓國所取得的階段性進展也印證了中國經驗的有效性。而在“分級診療”以外,韓國同時還採取了“遠程醫療”、“手套牆”等新穎手段。

從原則上講,遠程醫療在韓國是被禁止的。但隨著確診病例數的急劇增長,自2月24日起,韓國保健福祉部已放寬了限制,暫時允許醫療機構提供電話諮詢和用藥建議。

“手套牆”則是首爾一家醫院推出的採樣裝置,由透明的亞克力牆和醫用手套組成,醫生無需穿防護服就能完成採樣。據韓國《亞洲經濟》16日報道,這一裝置現已被推廣到首爾的其他醫院。

與此同時,韓國也正在加緊籌備負壓病房,擴充人力救治重症病例。韓國可隆集團(KOLON)11日已表示,將斥資25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00萬元)向位於慶北的首爾大學醫院聞慶分院捐建24個床位的集裝箱式負壓病房。

中國的遠大科技集團也與該院簽訂了合同,首期24個床位的負壓隔離病房已在21日發貨,第二期和第三期共計500個床位的病房也在緊張生產中,將在後續被送到首爾、釜山等城市。

相關閱讀:

“死盯”新冠病例行動軌跡,韓國這回防疫真的拼

加強檢測能力是硬道理,韓國經驗值得全球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