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寡妇”、“留守妇男”,农村这些新称谓背后是咋样的人生?

当下的农村,给人以一种大发展、大变革前夜的感觉,而随着全民小康、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行,农村也将成为新的热土和财富机会。


“伪寡妇”、“留守妇男”,农村这些新称谓背后是咋样的人生?

如果回到现实中,当前的农村,还是一个种植业打工业并行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人文社会。因此,围绕着打工业这个群体,就会出现很多与打工文明相适应的现象,这就是当前农村文明的现实场景。而在这个场景下,就会萌发出单纯的农耕文明所没有的现象与流行。近期,在农村,诸如伪寡妇、留守妇男等,近年来,这些新称谓、新名词就颇为吸引眼球。

01.“伪寡妇”“留守妇男”的出现,是当下农村打工群体背后的生活映照

“伪寡妇”、“留守妇男”,农村这些新称谓背后是咋样的人生?

我们先来看看,伪寡妇、留守妇男这几个称谓的实际意思。

伪寡妇,是指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孩子,一年到头夫妻两人见不到面,只有春节等重要节日才有机会相聚。这样的女人其实与寡妇无异,唯一的区别就是,寡妇的男人死了,而伪寡妇男人却活着。

留守妇男,是相对于留守妇女而出现的新称谓。留守妇男一般是指妻子常年在外打工,而丈夫因为多种原因留在家里。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而留守妇男也更多受到别人,甚至是家人的质疑。因为,传统意义上看,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应该在外打拼,为妻儿老小撑起一片天。如果成为留守妇男,不是无能就是懒惰。所以颇受非议。


“伪寡妇”、“留守妇男”,农村这些新称谓背后是咋样的人生?

从这些称谓所对应的意思来看,新称谓对应的其实就是新群体。但是,这个群体都与打工这个群体密不可分,或者说,是农民离开土地后的副产品,反映了打工农民这个群体的生活窘状。

02.新称谓既是调侃,也是一种生活无奈

也许会有人说,其实用不着大惊小怪,其实这些称谓只不过是农村更冷笑话的一个翻版而已。其实,农耕文化中,农民们为了调剂繁重的体力劳动,会编造一些笑话来娱乐一下,缓解劳累。而群众的创造力不仅在生产力方面,在语言文化方面(生产关系一部分)也很有创造力。这个问题的确如此,而恰恰说明了,这样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曲折反映。所以,这几个新称谓,与其说是一种语言创造与调侃,倒不如说它们其实是生活状态的写照。是调侃,更是一种无奈。


“伪寡妇”、“留守妇男”,农村这些新称谓背后是咋样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这几个新称谓,一旦落到一个个具体的个体身上,那么,它其实就不是调侃那么简单,它实际上反映了个体的鲜活生活状态,是个体的情感、愿望对于现实的顺从。因为他们都明白,眼下的打工生活,虽非是他们追求的最佳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农村中,还是一个无法替代的选择,于是,尽管有着不和谐的因素,但是,在相对安逸生活但挣不到钱,与相对艰辛但能够为家庭带来收益这两者之间,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且,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不完善都是暂时的,一旦等到赚到足够的财富时候,再回来修复这一切,农民的淳朴造就了他们的吃苦与韧劲,常常把缺陷的修复当成前进的动力。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外出的,还是留守的,都在社会的低层顽强拼搏或挣扎,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在经济上彻底翻身,哪管什么“伪寡妇”、“留守妇男”,哪一种最有利于家庭,就怎么做。


“伪寡妇”、“留守妇男”,农村这些新称谓背后是咋样的人生?

03.新称谓的积累,反映的是农村社会生活动态,实际上是对变革的期待与积累

打工经济维持了近40年。应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农民家庭就是通过打工,改变了家庭的经济条件,有的甚至改变了家庭和个人的命运。打工不仅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种多功效的活动。

但是,打工这个经济活动随着时间推移,政策的变迁,城乡环境条件的变化,打工经济也将面临着转型与分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也将迎来大变革。下一步农村发展面临着动力转换,业态变更,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而这一切都将深深契合到农民的观念与思想深处。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新称谓的变化、积累,其实既是农耕文化内在的积累,也是农民未来变革的一种期待,更是一种对于变革的思想准备。


“伪寡妇”、“留守妇男”,农村这些新称谓背后是咋样的人生?

实事求是地看,打工经济其实是一种短期经济。从积极意义上看,打工的意义是多元的,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农村经济的一项补充措施,不能必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久之策,因为,现在看,打工其实是一柄双刃剑,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收入停滞问题,但是,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并未因此改变,同时,还带来了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让大国小农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在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