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儿科恩铭


尿蛋白是尿液检查的一项内容,当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可以认为是尿蛋白定量实验异常,定性实验常用(+)表示,引起尿蛋白阳性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一、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是在剧烈活动、妊娠等因素作用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尿液中出现的蛋白质,一般不超过(+),定量多<0.5 g/24小时。

2.体位性蛋白尿,也叫直立性蛋白尿,是人在立位时局部因素引起肾脏被动充血所致,在晨尿中无蛋白,较长时间站立后尿中蛋白量增高,而平卧后尿蛋白又减少或消失。


二、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损伤时,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的滤出量加大,肾小管不能将滤出的蛋白质完全重吸收,使尿液中出现了蛋白尿,常以清蛋白为主,蛋白质排出量常>1g/24 小时,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情况。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的功能正常,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蛋白尿,通常以a、β2微球蛋白为主,清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加,蛋白排出量常<1g/24小时,多见于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慢性间质性肾炎等疾病。

3.混合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和肾小管都有受损,尿中会出现小分子和大分子量的蛋白,多见于慢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糖尿病型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4."溢出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都正常,但是由于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等异常蛋白质增加,这些小分子的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能完全重吸收而产生了蛋白尿的发生,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等。

5.组织性蛋白尿,是受炎症中毒或药物刺激,肾小管对T—H糖蛋白的分泌量增加或组织破坏,释放入尿液中的蛋白增加所引起的蛋白尿。

另外,肾脏以下的膀胱炎、前列腺炎等泌尿道疾病,会产生大量脓液、血液、黏液等含蛋白质成分物质,也会引起尿蛋白阳性的检查结果,就是所说的假性蛋白尿。

谢谢阅读!


小克大夫


早上在卫生间小便后,有的朋友会低头看一下尿液的形状,有时候您会发现尿液中的泡沫比较多,而且不会马上散去。其实这种情况被叫做蛋白尿,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引起了泡沫较多的情况,为何会出现蛋白尿?

蛋白尿的特点是小便中泡沫较多,而且不会马上散去,有点想啤酒泡沫。大部分人很少会注意自己的尿液形状是否有问题,往往是在医院做尿液检查时发现自己出现了蛋白尿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蛋白尿,主要是因为自己的肾脏出现了问题。肾炎最早期的改变就是尿液中出现蛋白,如不积极治疗,极易出现肾功能不全等问题。

肾脏出现问题会引起蛋白尿的发生,多发性骨髓瘤也会造成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加引起蛋白尿的发生。多发性骨髓瘤会造成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

还有一种情况的蛋白尿,尿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来自于肾小管代谢、组织破坏分解或者是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产生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进入尿液后引起尿液中蛋白质升高形成了 蛋白尿。

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蛋白尿,也不用着急,到医院做尿液检查确认是否出现蛋白尿。根据身体状况找到出现蛋白尿的原因,对症下药,就可以让您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蛋白尿的情况也会得到缓解。

如果您对这个问题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留言评论

我是王桂真,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欢迎您关注【王桂真营养师】头条号,一起聊聊健康,让我们吃的健康,吃的放心


王桂真营养师


正常人的尿液里面不应该有蛋白的,蛋白是很珍贵的营养物质,尿液如果有蛋白,那么蛋白就会流失了,所以人体的肾脏是不会允许蛋白溜走的。


但如果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者电负荷屏障改变,会导致蛋白漏出,漏出还不是最关键的,因为肾小球这里漏出,下面的肾小管会接住并且重吸收,重吸收回人体还是可以的。但如果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超过限度了,那就会有蛋白最终出现在尿液中。


虽然说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有蛋白尿,但其实某些生理情况下也会有少许蛋白尿,比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刺激性,肾血管痉挛、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蛋白尿。但这种蛋白尿一般都是暂时的,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过几天复查尿常规就会发现尿蛋白不见了,恢复了,不需要治疗。


而病理性的蛋白尿主要是肾脏的疾病引起,多为持续性蛋白尿。比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比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等,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等疾病也会继发肾小球损害,也会导致蛋白尿。曾经有一个高血压十多年的患者,突然发现自己小便泡沫很多,去医院一查,尿蛋白阳性,考虑是高血压肾病,这都是高血压没有好好控制的后果,导致了肾脏损伤,才出现的蛋白尿,如果不进一步治疗,将来可能发生尿毒症的。


此外一些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重金属中毒、药物影响等等都会导致肾小管病变,肾小管病变后重吸收蛋白能力下降,也会导致蛋白尿。


另外,当血液中蛋白增多时,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也会出现蛋白尿,比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等,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的患者。


总之,尿蛋白是不正常的,必须进一步检查,找到导致肾脏病变的原因,才能具体治疗。如果是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肾损害,一定要控制血压、血糖才行。


李鸿政医生


请参考笔者头条文章:

蛋白尿是肾损伤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引起慢性肾脏病变持续进展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一般来说,尿蛋白量越大,肾损伤就越严重。那么,蛋白尿是如何形成的?正常人会出现蛋白尿吗?尿常规蛋白检测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又有何区别?

一、蛋白尿是怎样形成的?

蛋白尿的形成原因与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肾小球滤过屏障,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由3 层结构组成:由内到外分别为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上皮细胞层。这三层细胞都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滤孔和负电荷,所以构成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两种屏障,即机械屏障——滤孔和电荷屏障——负电荷。

机械屏障

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为50-100 nm 的小孔,称为窗孔;基膜呈微纤维网状结构;外层上皮细胞具有足突,相互交错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三者共同构成了肾小球滤过膜。滤过膜上大小不同的滤过孔道,只能使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而大分子溶质,如血浆白蛋白(分子量约为69 000Da)则几乎完全不能滤过。

电荷屏障

肾小球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所以滤过膜的通透性还取决于被滤过物质所带的电荷。这些带负电荷的物质排斥同样带负电荷的血浆白蛋白,限制它们的滤过。正常情况下,由于近端肾小管可重吸收原尿中95% 以上的蛋白质(主要带正电荷),每日尿中仅有30-130 mg的微量蛋白被排出。

当各种病理损伤(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损伤)作用于肾脏时,会导致受损肾脏局部微循环障碍,促使肾脏组织(功能肾单位)缺血、缺氧。由于缺血、缺氧损伤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会吸引血循环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出致病的炎性介质(IL-1、TNF-α等),造成受损肾脏的炎症反应。肾脏处于病理状态,肾小球基膜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其滤过孔增大或闭锁、肾小球基膜断裂、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等,导致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损伤,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发生蛋白尿。

二、健康人会出现蛋白尿吗?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大、中分子蛋白质不会滤到原尿中,而所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又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所以尿中一般检测不到蛋白质。若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到损伤,流经肾小球血液中的蛋白质会通过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漏到原尿中;若原尿中的蛋白量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终尿中的蛋白质检测就呈阳性,临床可表现为少量、中等量或大量蛋白尿。此外,肾小管病变、血液中小分子量蛋白异常增多等情况下,也可出现蛋白尿(为小分子蛋白尿,常< 2g/24h 尿)。因此,持续性的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的标志。

但是,有些健康人在高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直立体位(常见于青春期少年)时,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尿蛋白多< 1 g/24h,多属良性过程,其发生机制不清楚。

三、蛋白尿有假性的吗?

蛋白尿有假性的。所谓假性蛋白尿是指临床上有一些“蛋白尿”不是真正的蛋白尿,而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尿常规检查中蛋白质一项呈阳性反应。假性蛋白尿一般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应注意鉴别:

(1)尿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及月经血、白带等,常规蛋白尿定性检查均可呈阳性反应。这种尿的沉渣中可见到多量红细胞、白细胞和扁平上皮细胞,而无管型;将尿离心沉淀或过滤后,蛋白定性检查会明显减少甚至转为阴性。

(2)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可析出盐类结晶,使尿呈白色混浊,易被误认为蛋白尿;但加温或加少许醋酸后能使混浊尿转清,有助于区别。

(3)尿中混入精液、前列腺液或下尿道炎症分泌物等,尿蛋白反应可呈阳性。此情况下,患者有下尿路或前列腺疾病的表现,尿沉渣可找到精子、较多扁平上皮细胞等,可作区别。

(4)淋巴尿,含蛋白较少,不一定呈乳糜状。

(5)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山道年等从尿中排出时,可使尿色混浊类似蛋白尿,但蛋白定性反应阴性。

四、蛋白尿如何检测?

尿蛋白的检测指标有定性与定量之分。正常尿里没有或仅有微量的蛋白质,尿常规检查检测不到。如果尿常规中蛋白持续阳性,说明肾脏出现了损伤,或血浆中蛋白质异常增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或肾组织受到破坏,此时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此外,剧烈运动、发热、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和药物作用等也可能引起尿蛋白阳性,需要鉴别诊断。

尿常规中尿蛋白检测多属于定性检测,不能准确反映尿中蛋白质的含量。具体评估尿蛋白量的多少需要进行定量检测,主要包括:24h 尿蛋白排泄量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和任意一次尿的尿蛋白/肌酐比值。

五、尿常规蛋白检测与24h尿蛋白定量有何区别?

尿常规检验技术简单,结果快速方便,是临床最基本的检验方法之一。但是,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测定是定性检查,正常时(—),蛋白尿时以(+~++++)反映尿中蛋白质的多少,而且,尿常规中的蛋白定性检验结果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故在反映尿蛋白量的多少方面准确性不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为定量检测,即准确收集24 小时尿液,记录总尿量,混匀尿液,计算尿蛋白含量,故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尿蛋白的情况。若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 150 mg,称为蛋白尿。< 1000 mg 称为少量蛋白尿;> 3500 mg,称为大量蛋白尿;介于二者之间,为中等量蛋白尿。蛋白尿的出现,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受到损害,对尿蛋白量的准确测定,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诊断、评估以及对病情预后和治疗的指导。


肾病科齐医生


当我们进行尿常规检查时会发现有尿蛋白这一检测项目,正常情况下检测结果为阴性(-),生理情况下可能出现(+-),病理情况下为(1+至3+)。如果出现病理性蛋白尿,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能含有极少量的尿蛋白,但通过蛋白定性检测不出来。如果检测出来了,一般尿液中蛋白含量大于0.15g/24小时。



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一般都属于生理性,定性检测一般为(+-)到(+),定量试验检测结果为(0.5-1g/24h)。生理性蛋白尿多见于精神紧张、受凉发热或高蛋白饮食后。病因去除后蛋白尿就会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多与肾脏疾病有关,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和高血压肾病等。病理性蛋白尿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减少蛋白尿,一般在定性检查出蛋白尿后需行24小时定量检查。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汪医生小课堂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含有蛋白质。要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尿液中是检查不到蛋白质的。因此,当出现蛋白尿时,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信号。


第一

引起蛋白尿最常见的疾病是肾脏病。

肾脏是由千千万万肾小球、肾囊、肾小管所组成的“肾单位”构成的,通常肾小球仅能滤过微量分子量小于四万的低分子蛋白质,当它通过肾小管时,又大部分被再吸收回去,因而用常规的蛋白定性试验是查不出尿中的蛋白质的。但患了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肾郁血等疾病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及肾小管重吸收低分子蛋白质的能力降低,因而可在尿中查到蛋白质。

当肾脏感染了病毒细菌或药物中毒后,也会引起肾小管上皮损害,影响重吸收功能,使尿液中产生蛋白质。

高血压性肾病时也可产生蛋白尿。


第二

蛋白尿并非全是肾脏疾病所致。

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之前尿中也会出现蛋白,世界著名的弗兰宁汉研究中心对一千五百名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患高血压的病人有蛋白尿的要比其他人高三倍,有蛋白尿的人死亡率比一般高血压者高二至三倍。

因此,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肯尼尔教授指出,蛋白尿反映了广泛的血管损伤,他建议至少每二年查一次尿,以便及早发现血管病变。


第三

当人体许多部位感染发烧时,尿中也可出现蛋白。

因为发热可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肾小球内易于滤过。

这种蛋白尿称为热性蛋白尿,或称功能性蛋白尿。热度降低之后,尿中的蛋白也会随之消失。


第四

除了病理性因素外,剧烈运动、寒冷、情绪过度紧张,注入低分子蛋白或蛋白质摄入过多,也会使尿中出现蛋白。

不过,这种蛋白含量甚微。医学上称为生理性蛋白尿。

因此,发现了蛋白尿,并不一定说明有肾脏疾病、不可自己妄加臆断。应请医生结合病史,体症、全面综合分析后作出正确诊断。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72)


家庭医生杂志


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蛋白尿?

引起蛋白尿的原因 一、 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 继发性见于狼疮肾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 代谢性疾患见于痛风肾。 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最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

3、肾组织性蛋白尿 又称分泌性蛋白尿。由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渗入尿液中所致。

二、 非肾性蛋白尿

1、体液性蛋白尿 ;又称溢出性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

2、组织性蛋白尿:如恶性肿瘤尿中蛋白质,病毒感染产生的宿主蛋白等。

3、下尿路蛋白质混入尿液引起蛋白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上皮细胞脱 落和泌尿道分泌粘蛋白。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点击右上角“关注”后,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平安好医生官方号


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下是很少会出现在尿液中的。

临床上做尿液常规检查时,如果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24小时尿内蛋白超过150mg,可考虑为蛋白尿。

导致蛋白尿的原因,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一、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没有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只是尿内短暂出现少量蛋白质,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烧时、精神高度紧张等造成肾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一般去除诱因后可自然好转。

二、病理性蛋白尿

主要指各种肾脏及肾脏外疾病所导致的蛋白尿,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肾炎、溶血性贫血、肾毒性药物中毒(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重金属中毒(汞、镉、铋)等。

有些泌尿系的急性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结石引起尿道出血等,也会出现蛋白尿。

出现蛋白尿的原因非常多,如果是短暂的蛋白尿考虑是生理性为主;如果拉尿时,出现很多泡泡,且泡泡张力大,需要很长时间才破,且反复查尿常规都出现蛋白尿,考虑是病理性蛋白尿,建议继续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及时治疗。

★若本回答有帮助,请点赞支持!

胃肠肝胆外科曾医生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蛋白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的蛋白尿,多为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时出现,这种蛋白尿症状可随着这些原因的消失而消失。

通常讲的蛋白尿多指病理性蛋白尿,是很难自行缓解或者消失的,多数是因为肾脏病变,可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或者肾小球足细胞的病变,失去了机械或者电荷的阻挡,导致的不该漏出来的蛋白从血液进入了尿液。



尿常规中的蛋白尿(PRO)主要是针对白蛋白,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跟尿常规的半定量检查不相符的时候,还要想到是尿中出现了副蛋白,如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这是一些血液肿瘤导致的大量轻链蛋白溢出。因此还需要做尿蛋白电泳,血清蛋白的免疫固定电泳等鉴别。临床中,蛋白尿常见的原因是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肾病。



肾内科医生张益民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专业,在弄清楚蛋白尿的原因之前,首先应该知道蛋白尿是如何产生的。在我们的血液里有大量的蛋白,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浆渗透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大量中高分子量的清蛋白和球蛋白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少量的低分子量蛋白可以通过滤过膜,但可以通过肾小管重新收作用重新进入血液里面,尿液里面不会检测到蛋白。但是当肾小球滤过膜出现问题,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减弱,血液里的蛋白就会进入输尿管,进而排出体外,导致低蛋白血症,出现水肿、心衰等一系列症状。

因此,对肾小球和肾小管有损害的疾病都可产生蛋白尿。

一、肾小球疾病:这种蛋白尿叫做肾病性蛋白尿,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较多,比如慢性肾炎、膜性肾病、急进性肾炎等。但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蛋白尿也日益增多,比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二、肾小管疾病:在感染或中毒的情况下,会出现继发性的肾功能损害,此时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比如:感染性肾盂肾炎、药物导致的肾毒性不良反应等。这里要重点说一下药物导致的肾损害,抗感染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磺胺类药物及多粘菌素等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或坏死,产生蛋白尿。一些中成药,马兜铃、木通也可以导致很严重的肾损害,可出现肾小管蛋白尿。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混合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等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