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的才情是與生俱來的嗎?為什麼?

天香雲外飄


詩仙李白對作詩確有一定的天賦,而更要的是讀書認真,以及遊覽名勝,加上性格曠達抱負失志等這些重要因素,才成全了這位詩仙。

《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記說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學習範圍廣泛,態度認真″。

李白二十五歲前遍遊四川名勝古蹟,二十五歲後開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山東、江西等地,開始了以″安陸″(今屬湖北)為中心的、十六年漫遊、寫詩的生活。

天寶元年(742年)應召入京,本想乘機施展抱負,只因看到唐玄宗已失當年之銳,只貪圖享受,加上李白性格傲岸,僅一年多就被排擠出長安。廣播劇《醉臥長安》,即取材於此。

這一經歷,加深了他對腐朽社會的認識,促使他寫下一系列尖銳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與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如《古風.大車揚飛塵》、《行路難》、《梁甫吟》等。

所之,與生俱來的天賦,只有徑過後天努力,才能發揮出光彩。李白的那與生俱來的才情亦不例外,他是少年努力學,成年努力寫,經歷豐富、積壘實踐才成全了這位千古詩仙。(🍃作者🍀)


全峰山


諸如此問尋常見,未有文昌莫作詩。

舉個例子吧!

我上學的時候極度偏科,不是想偏科,而是被偏科。理科課程我每天都在認真學習,勤寫筆記,甚至熬夜背公式,然而考試時卻發現很多題不會作。經常不及格。與之相比,我的同寢室同學整日遊手好閒,吃喝玩樂,考試頭一天翻一翻書,隨隨便便就80多分,而且這樣的同寢室同學有4個。我四個月的努力比不上人家四個小時的閱讀。

與之相反,我是我們班上唯一一名被老師允許在語文課堂上睡覺的學生,因為語文課本我從來不看,考試不會低於80分,90多分也像玩一樣。然而那四個同學就比較慘,怎麼複習也是枉然。

天賦是存在的!

我再怎麼努力學習聲樂也比不過王菲,我再怎麼研讀佈局也比不過徐渭,我終其一生下棋肯定也會輸給柯潔,我日以繼夜地訓練六識也上不了最強大腦。同樣,哪怕我把古今中外所有的詩歌倒背如流,把所有的創作技巧熟練應用,李白僅用一個眼神就可以把我秒成渣。

在唐朝隨便挑出一個文人,讀過的書都可能比李白多,宋朝的知名學者讀過的書肯定比李白多,到了明末清初或民國時期,隨便一個大師的讀書量可以碾壓好幾個李白。翻開史書,六七歲時日誦千言的人比比皆是,十多歲辯經辯難取得頭籌的人如過江之鯽。

那又如何?

藝術這個領域沒有天賦,無論怎麼努力都是一場空。例外只有一個,杜甫!然而杜甫也用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才登上巔峰。我的問題是,杜甫有幾個?你能是?我能是?還是誰能是?

寫詩太容易了,只要找一個識字的人,他一定能寫出詩來!而且寫得不比網絡上QQ上微信上報紙上的詩人差。

豬如果識字,豬也能寫詩!

世界上有無數個豬,但只有一個李白。我極度懷疑李白的生辰八字裡至少有三個文昌,而且還都處在長生位。

相信我,五音不全的我此生不可能站在我是歌手的舞臺,同樣六識普通的你畢生也去不了最強大腦,而那些以為自己是主角的路人甲乙丙丁,根本體會不到李白有多恐怖。

謫仙!

詩人如何能和仙人比?

何況我們是豬!


亦有所思


應該是與生俱來的,不過李白在20歲之前,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詩會寫的這麼順手。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我22歲之前對詩詞絲毫不感興趣,上學學的古詩詞我幾乎都忘光了快。

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讀者文摘上韓寒的一句話,“你可以不上學,但是不可以不學習,”這一句話讓我猶如醍醐灌頂,我從網上購買了素書,之後買書便成為我一種習慣,我可以不抽菸,不喝酒,但是不能不買書。

書購買的多了,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自然也是我的必讀之書。

我讀詩詞的話,不知不覺就會背誦了,不知不覺就由背到寫,不知不覺對詩詞產生了共鳴。

其中的過程頗有點玄幻色彩,我怎麼也不可能想到,一個連基本詩詞知識都不懂的人,日後會成為一個詩人,而且還是“唐詩人”。

我自己寫的無題

月已微涼酒未涼,猶攜君手憶斜陽。

千山欲醉因何粉,一夜東風未過牆。

碧血垂成傾國色,丹心燒作牡丹香。

新人有恨春宵短,蠟燭無聲淚眼長。


半世飛仙


李白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靠著非常優秀的詩歌天賦,還和他家庭的背景、自身學識以及時代風氣有很大關係。

可以說,這些條件少了任何一個,李白的魅力都會大打折扣。

比起李白的天賦,我們更需要知道他是如何學習的

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李白”的名字由來不一般:

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是說,李白的父親指天枝恢復李姓,其母親夢見太白金星,所以才給李白起了這麼一個名字,表字也定為“太白”。

這個故事很有傳奇性,從李陽冰和李白莫逆的相交來看,多半是李白對李陽冰的“吹噓”,被李陽冰記錄下來了。

但不說這個故事的真假,如此描述的情節無非就是在講一件事,李白是天賦異稟的。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李白在作詩一途上,確實是有著比較過人的天賦,這不是我們後來因為其成就才給他的評定。

我們承認,天賦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沒有天賦是無法完成的。比如有的人就是沒有立體幾何的觀念,看著平面圖是無法想象出一個立方體的。

但是,李白的成名絕不僅僅是天賦那麼簡單,他所付出的努力也要比很多人多得多。

我們都聽說過“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據說是一場李白和老嫗的對話。姑且不說這個故事的真假,李白能作為這樣故事的主人公,就可以說明他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相似之處,所以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才會被設定成李白。

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經介紹過自己年輕時期的學習經歷: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

這句話說得非常自負,說自己少時便博覽群書,從古至今,鮮有不知之事。

除此之外,他不僅僅是讀書,更是親自寫詩作文,有大量的實踐經驗:

《酉陽雜俎》中記載:

白前後三擬詞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別賦》。

這個《詞選》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昭明文選》,在李白的年代裡是科舉考試最為重要的參考書目之一,文人創作就以它為標準。

李白曾經“三擬文選”,這個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

有意思的是,李白做了這麼多次“擬文”,但不滿意都燒掉了。

這就說明,李白不是寫不出不好的詩文,而是對自己的作品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

這樣一個天才,同時還如此努力,李白的成名就不足為奇了。

李白的家世,不僅僅是一個富商那麼簡單

很多資料會顯示,李白的出身並不是特別好,甚至可能是“罪徙”的一支,改姓埋名流放外地。

這裡說的是社會地位。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唐代的文獻中,似乎對於李白的出身諱莫如深,其祖父、父親的事蹟無一記載,甚至李白本人的籍貫、出身都模糊不清。

按常理,這樣一位驚才豔豔的詩人,在史料上很難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麼,這很可能就預示著,李白祖上的出身並不簡單,可能涉及到了當時上層社會中的一些秘聞,這在李白自己偶爾的敘述中也有所表露。

李白在很多時候都承認自己出身皇族,但是家譜失傳,所以導致他的輩分就比較混亂,這種行為也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他自己的吹噓,並沒有當真。

唐梓州刺史於邵曾經在李白故里立碑紀念,碑文的內容在明代文獻中有記載:

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除此之外,宋代也有持此論調者,支持者不少。

直到近現代,學術方法的進步,有很多學者提出了一些比較新的觀點。

比如,臺灣學者羅香林就曾經提出過:

李白是李建成之後。

韓維祿、徐本立、朱秋德等等一批學者都紛紛發表論文,持此論點。

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這種說法雖然還不能得到證實,但同樣也不能證偽,只能聊備一說。

但無論怎麼說,除了社會地位之外,李白的生活條件同樣也是其成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白的父親李客是一位富商,並且家境還不是一般的富裕。

李白曾經做過這樣一件事:

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一年散金三十萬,這種魄力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承擔得起的。李白經常掛在嘴邊的“千金散盡還復來”,不只是說說而已,他是真的不拿錢當錢看的。

所以,李白的一生很少落魄的時候,這和杜甫等人差別甚大。

這也就導致了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有著大把的時光可以用來學習,所以才有了“年少成名”的經歷。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藝術都是玩出來的。沒有一定的財力支撐,在藝術的造詣上很難有大的成就。

看看杜甫吃了多少苦就能知道,在藝術一途中,貧窮真的可以讓人步履維艱。

除此之外,看看李白的交遊也能知道,他在當時的上層社會里有著非常好的人脈關係。

在他二十七歲那一年裡,娶的妻子是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他在政壇上有了影響力,擁有了一定的人脈關係。

而在先後的一段時間裡,他也結識了孟浩然、王昌齡等等社會有識之士,為其之後的政途做了一定的積累。

關於“李白入長安”的說法,有“一入”、“二入”、“三入”說等等,但總體來說,在某一次和賀知章的見面上,留下了“金龜換酒”的佳話。

李白作為一個文壇新人得到了當時的泰斗級人物賀知章的賞識,《蜀道難》一舉成名,“謫仙人”的稱號也不脛而走。

這是李白在文壇和政壇上的一次宣示,正式進入到了整個文人圈層之中。

所以,只憑才華,李白很難進入到文人的核心圈層之中。他的才情想要取得如今的地位,還必須依靠一些外在的條件,比如迷離的身世,財力的支撐以及名流的推薦。

李白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詩歌有著莫大的優勢

李白的出身有爭議,但一般公認他是從“蜀地”來到中原的,這一點很重要。

這個地方非常特殊。

陳子昂、李欣、蘇軾等等一大批非常著名的詩人都是從這一地方走出,然後突然就被很多人追捧,李白同樣如此。

從這些人成名的經歷和作品能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他們的風格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上一個時代的風格,這與蜀地相對閉塞有關,新的文學風潮在這裡有一定的滯後性。

李白在年少之時三擬《文選》,所模仿的風格就是魏晉六朝,所以出川之後,一出手便是讓人驚豔的古風。

要知道,當時的詩壇經過了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的時代,盛行的是以格律著稱的新體詩,已經很久沒有出現舊體古風的優秀作品了。

這是李白成名的條件之一,即作品的稀缺性。

初唐時期的陳子昂是因為其反對了當時盛行的綺糜文風,而李白的風格正是衝擊了當時的格律規範,恣意跳脫的文字與情感,為追求格律的詩壇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然要被特殊對待。

當然,這也和李白詩歌的質量極高有關,但這與其形式的特別並不衝突,而這也往往是後來研究者所忽視的要素。

所以說,李白的才情確實有與生俱來的成分,但更應該看到另其成名的其他條件,勤奮、身世、家庭、時代等等因素缺一不可。

當天才都在努力的時候,哪還有不成名的理由呢?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別說李白,世上任何有才華人的才華,都不是與生俱來的。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行為只有:會哭,會笑,會排洩,其它一切言語,知識,才華都是經過後天的學習才會有的。所以說,除了以上所講的三種行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學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

魯迅只所以能成為有名的文學家,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陳忠實為了寫作《白鹿原》,毅然謝絕了在省文聯的領導職務,在鄉下老家苦守六年,才取得了成功;著名作家路遙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連命都搭上了……。世上的大量事實證明,凡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都是經過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才得到的。我相信詩人李白之所以能成為被人敬仰的"詩聖",也同樣是經過艱苦地努力才獲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某些人從生下來後,在某些方面就優於別人,比其它人有靈性,也就是所謂的“天賦"也是確實存在的。所以科學家愛迪生說:"世上的任何事之所以能夠成功",三分靠天賦,七分靠努力"。


秦一農夫


風骨神仙籍里人,詩狂酒聖且平生。

開元一遇成何事,留得千秋萬古名。

——徐鈞《李白》


李白四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並在這裡度過了二十年時光,他在此接受了啟蒙教育。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李白開始讀諸史子籍,接受初步教育。

十五歲時,李白開始學習劍術,後又學習縱橫術。由此可見,李白接受的教育,不像一般文人一樣單一,不僅看書、寫文章,而且還要強身健體。李白讀書遍及百家,不事章句,寫文章不像當時儒生一樣雕章琢句,全憑胸中一股才氣。他也不研究詩詞的訓詁,而有點像諸葛亮,好讀書不求甚解。

作《明堂賦》、《擬恨賦》。

開元八年,禮部尚書蘇廷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二十歲的李白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往拜訪,頗得蘇廷讚譽。蘇廷對朋友評價李白,“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與相如比肩也。”這是說李白年紀輕輕,寫文章已經有一套了。雖然還沒有形成自己固定的風格,但只要繼續學習,多讀點書,將來可以與司馬相如相提並論。

開元九年,李白遊歷蜀中各地。作《登錦城散花樓》。

然而,成都天府之國,雖沃野千里,也難以留住一代詩仙李白的心。

開元十二年,李白出蜀,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作《別匡山》,遊峨眉山,作《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他坐船沿著長江三峽,到了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了他的傳奇一生。

李白乘船來到的第一個名稱就是江陵,在這裡,他有一段非常奇妙的經歷。司馬承禎是唐朝開元天寶年間有名的道士,也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唐玄宗曾經請司馬承禎入朝校注《道德經》,可見當時的社會地位。

李白雲遊江陵時,遇見司馬承禎。李白氣度不凡,司馬承禎一見之下十分喜歡,在看了李白的詩文之後,更是驚歎不已,留下了“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的評語。在司馬承禎看來,李白不僅儀表氣度不凡,而且文章也寫得高人一等,身負如此才具,卻又不拘泥於世俗的仕宦榮祿,這樣的人才是他幾十年所未曾遇見的,司馬承禎用道家字眼來形容李白,這和後來賀知章讚美李白為“謫仙人”的意思相彷彿。

司馬承禎不僅精通道術,也寫得一手好字,尤擅篆字。他的詩,風格飄逸,散發出一股仙人的氣質。李白得他青睞,在這兩方面所學匪淺,獲益良多。

其間作《大鵬遇希有鳥賦》、《渡荊門送別》、《秋下荊門》。

李白醉臥圖

開元十三年,李白過江陵,遊洞庭,至廬山,在廬山寫下了著名的《望廬山瀑布》。一路東行,來到金陵。

其間作《江上望皖公》、《望天門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楊判兒》、《長幹行》等。

之後從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至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期間李白結識孟浩然、娶妻前宰相之孫女許紫煙;失意遊走於安陸、洛陽;西來獻賦於玄宗,卻又離開長安;供奉於翰林,卻又鬱郁不得志;逢安史之亂、流放於夜郎,最終病逝於當塗作詩無數。

李白這一生,作品頗多。他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其中尤以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的神奇境界;其絕句自然明快、瀟灑飄逸,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無論五絕還是七絕,同臻極境,為盛唐最高。

李白的詩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同時,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世間有才華的人千千萬,然而,像李白這樣有才情的人屈指可數,他的才情源自對山川自然的熱愛,源自對浪漫主義理想的追求,源自對強權的蔑視和不屑,源自對命運的嘲弄,源自豪邁不羈的情懷,他的才情與生俱來,千古之下,獨此一人!


管中窺古今


提起詩仙李白,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從學前幼兒到耄耋老者,對詩仙太白的喜歡,是發至內心的喜歡。他的豪放,他的浪漫,他的異想天開,是我們大家仰望,可望不可及的,所以他的詩流傳千古,口口相傳,被後人稱為″謫仙″,降下凡間的"詩仙”。李白的成功,與他的″天賦"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與他的生活閱歷,個性特色也有關,但我覺得他的″天賦″佔很重要的部分。雖然我們現代人,大都說是“學而知之″,但"天賦異稟″雖然很少,但也有不少人,天生聰穎,頭腦靈活,在某一方面有天分,也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象我們普通人,熱愛文科的,大多數理不太好,喜歡"數理化″的,語文往往一般,當然也有文理都很好的。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講人的大腦,分左大腦和右大腦,一邊管″語言,文學,另一邊管″數理化″,不知有沒有科學道理,但人的"天賦″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但不管怎麼樣,畢竟"詩仙李白”給我們留下了很好很多的佳作名篇,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帶給人們無垠的想象空間,當你遠離故鄉,看著一輪明月,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你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不感孤單,當你與朋友聚會″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與我側耳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只要能給人們帶來快樂,同感共鳴,足夠了。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是"詩詞″的魅力,做為我們今天的人們,傳承發展是我們的職責,雖然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盡力而為″,您就是最棒的。(一家之言,難免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2020/2/24/龍抬頭(於北京)(因為特別喜歡″李白,杜甫,等唐朝詩人,《唐詩三百首》也非常愛看,也許有些偏面,請大家原諒)











手機用戶lisiyao求真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些儈炙人口,千古絕唱,詩壇精典的詩句,便是出至著名的師人李白之手。

古往今來,文采飛揚,才思敏捷,出類拔萃的文豪巨匠,皆有著天賦的才華與靈性。李白天資聰穎,性情豪放,不受拘束的秉性,加上飲酒後的文思潮湧,放蕩無羈,導致他的詩句隨口吟來,一瀉千里。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頭一日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我是酒中仙。我老李開懷暢吟之後,才詩情大發;俺喝的越多,作出的詩越多。暢飲與暢吟呈正增長。還愛睡哪兒睡哪兒。既使是皇帝老兒召喚我,我也懶的理他;我是酒仙,我怕誰……



老話兒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白的才情確實與生俱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古時候不知道有遺傳學,就是本身李白胎裡帶著較高悟性臨世,接受能力比正常人要快,這個表現在童年時期就能出類拔萃。

李白生平介紹

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矇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李白開始讀諸史子籍,接受初步教育。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

李白開始學習劍術,後又學習縱橫術。由此可見,李白接受的教育,不像一般文人一樣單一,不僅看書、寫文章,而且還要強身健體。李白讀書遍及百家,不事章句,寫文章不像當時儒生一樣雕章琢句,全憑胸中一股才氣。他也不研究詩詞的訓詁,而有點像諸葛亮,好讀書不求甚解。

李白血統

李白體內留有西域胡人血統。根據史書記載,李白祖先曾是西域胡人,後在李白五歲時從西域遷往蜀中。李白祖先們是西域之人,那必然行事作為或者談吐風格必然帶有西域人的特徵,並且李白身為晚輩,從小受他們的教導,必然是身上帶有一股西域豪放之氣,草原民族帶有粗狂豪放的英雄特徵。

很明顯,我們可以在後面李白的詩篇中可以看出來,李白是詩篇多以長江、黃河、高山、流水等等的豪邁山川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用粗壯豪放的語言風格去描繪祖國的奇特秀麗,雄渾壯大的大好河山,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之美。

李白的許多詩句的描述,都讓人為之一陣,驚歎祖國河山之美,彷彿都在眼前一樣。這些給人以震撼的描述都是出自於李白之手,可以說他寫出的詩篇深受西域的豪放之風的影響。

李白才學

李白文學源於對漢魏六府民謠的學習。李白的詩篇中不乏輕快自然飄逸的詩句,這些詩句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

在對於漢魏民謠的學習中,李白的一百五十九絕句詩中有四十多首都是樂府民謠,可見這民謠風采給李白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而且李白在抒發自己的情感之時,寫出來的詩句具有純樸自然,並沒有過分的誇張,也沒有太多華麗輝煌的語句,所用的語句都是非常的樸實,在平淡自然中寫得讓人感動不已。

其實這就是民謠的純樸帶給李白的改變,他捨棄了那雄壯華麗的詞句,用平淡自然來抒發心中所想,這就是不同的改變,也是李白詩句的多變。

開元八年,禮部尚書蘇廷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二十歲的李白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往拜訪,頗得蘇廷讚譽。蘇廷對朋友評價李白,“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與相如比肩也。”這是說李白年紀輕輕,寫文章已經有一套了。雖然還沒有形成自己固定的風格,但只要繼續學習,多讀點書,將來可以與司馬相如相提並論。

開元九年,李白遊歷蜀中各地。作《登錦城散花樓》。然而,成都天府之國,雖沃野千里,也難以留住一代詩仙李白的心。

開元十二年,李白出蜀,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作《別匡山》,遊峨眉山,作《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他坐船沿著長江三峽,到了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了他的傳奇一生。

李白遊覽之地

李白乘船來到的第一個名稱就是江陵,在這裡,他有一段非常奇妙的經歷。司馬承禎是唐朝開元天寶年間有名的道士,也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唐玄宗曾經請司馬承禎入朝校注《道德經》,可見當時的社會地位。

李白雲遊江陵時,遇見司馬承禎。李白氣度不凡,司馬承禎一見之下十分喜歡,在看了李白的詩文之後,更是驚歎不已,留下了“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的評語。在司馬承禎看來,李白不僅儀表氣度不凡,而且文章也寫得高人一等,身負如此才具,卻又不拘泥於世俗的仕宦榮祿。

這樣的人才是他幾十年所未曾遇見的,司馬承禎用道家字眼來形容李白,這和後來賀知章讚美李白為“謫仙人”的意思相彷彿。司馬承禎不僅精通道術,也寫得一手好字,尤擅篆字。他的詩,風格飄逸,散發出一股仙人的氣質。李白得他青睞,在這兩方面所學匪淺,獲益良多。

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知道李白的大部分都知道,李白這人率真狂放,自命不凡,說明李白這人有強烈的自信感,而這自信感就源於李白強大深厚的文學素質,和那超凡脫俗的才情,這都是他能如此狂放的基礎。

一個人如果擁有非常強大文學素質,知識素養儲存非常多,他能隨手就能寫出一首詩,在他自身的領域中,他以絕對強者的姿態凌駕於眾人之上,這也就不能怪他自命不凡,因為他知道,他有這個資本去驕傲,他有這個天賦,所以他自我認識能力非常強,他不畏強權,知道什麼是他所需,什麼是他所厭惡之事,他所作所為為求本心,所以他寫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遺世而獨立那樣的才情。

從這之後從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至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期間李白結識孟浩然、娶妻前宰相之孫女許紫煙;失意遊走於安陸、洛陽;西來獻賦於玄宗,卻又離開長安;供奉於翰林,卻又鬱郁不得志;逢安史之亂、流放於夜郎,最終病逝於當塗作詩無數。

李白家庭十分富足,不愁吃穿用度。其實在古代,等級制度還是非常嚴格,一個家庭供養一個孩子去讀書考試,所花費的費用是非常昂貴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李白擁有的知識儲備非常強大,而且李白這一生漂泊不定,一生遊覽祖國風景,還有他那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也不是一般人具有的,李白這一生所花費的錢財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支撐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出李白家境必定是十分富足的,所以才能培養出李白這人不貪人間富貴,只追求心中所想所得。

李白這一生,作品頗多。他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其中尤以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的神奇境界;其絕句自然明快、瀟灑飄逸,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無論五絕還是七絕,同臻極境,為盛唐最高。

李白的詩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同時,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世間有才華的人千千萬,然而,像李白這樣有才情的人屈指可數,他的才情源自對山川自然的熱愛,源自對浪漫主義理想的追求,源自對強權的蔑視和不屑,源自對命運的嘲弄,源自豪邁不羈的情懷,他的才情與生俱來,千古之下,獨此一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李白的經歷:

1.早年天才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矇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1]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2.辭親遠遊

長安元年(701年)~開元六年(718年)

3.失意遊走

開元十八年(730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

從以上李白的簡單經歷來看,李白的才情與天賦、後天的閱歷、經歷等都有所關係。一個人的成就不是某一單方面的因素能造就的,是多種因素互相影響後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