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的才情是与生俱来的吗?为什么?

天香云外飘


诗仙李白对作诗确有一定的天赋,而更要的是读书认真,以及游览名胜,加上性格旷达抱负失志等这些重要因素,才成全了这位诗仙。

《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记说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学习范围广泛,态度认真″。

李白二十五岁前遍游四川名胜古迹,二十五岁后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山东、江西等地,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漫游、写诗的生活。

天宝元年(742年)应召入京,本想乘机施展抱负,只因看到唐玄宗已失当年之锐,只贪图享受,加上李白性格傲岸,仅一年多就被排挤出长安。广播剧《醉卧长安》,即取材于此。

这一经历,加深了他对腐朽社会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一系列尖锐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与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如《古风.大车扬飞尘》、《行路难》、《梁甫吟》等。

所之,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有径过后天努力,才能发挥出光彩。李白的那与生俱来的才情亦不例外,他是少年努力学,成年努力写,经历丰富、积垒实践才成全了这位千古诗仙。(🍃作者🍀)


全峰山


诸如此问寻常见,未有文昌莫作诗。

举个例子吧!

我上学的时候极度偏科,不是想偏科,而是被偏科。理科课程我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勤写笔记,甚至熬夜背公式,然而考试时却发现很多题不会作。经常不及格。与之相比,我的同寝室同学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考试头一天翻一翻书,随随便便就80多分,而且这样的同寝室同学有4个。我四个月的努力比不上人家四个小时的阅读。

与之相反,我是我们班上唯一一名被老师允许在语文课堂上睡觉的学生,因为语文课本我从来不看,考试不会低于80分,90多分也像玩一样。然而那四个同学就比较惨,怎么复习也是枉然。

天赋是存在的!

我再怎么努力学习声乐也比不过王菲,我再怎么研读布局也比不过徐渭,我终其一生下棋肯定也会输给柯洁,我日以继夜地训练六识也上不了最强大脑。同样,哪怕我把古今中外所有的诗歌倒背如流,把所有的创作技巧熟练应用,李白仅用一个眼神就可以把我秒成渣。

在唐朝随便挑出一个文人,读过的书都可能比李白多,宋朝的知名学者读过的书肯定比李白多,到了明末清初或民国时期,随便一个大师的读书量可以碾压好几个李白。翻开史书,六七岁时日诵千言的人比比皆是,十多岁辩经辩难取得头筹的人如过江之鲫。

那又如何?

艺术这个领域没有天赋,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一场空。例外只有一个,杜甫!然而杜甫也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才登上巅峰。我的问题是,杜甫有几个?你能是?我能是?还是谁能是?

写诗太容易了,只要找一个识字的人,他一定能写出诗来!而且写得不比网络上QQ上微信上报纸上的诗人差。

猪如果识字,猪也能写诗!

世界上有无数个猪,但只有一个李白。我极度怀疑李白的生辰八字里至少有三个文昌,而且还都处在长生位。

相信我,五音不全的我此生不可能站在我是歌手的舞台,同样六识普通的你毕生也去不了最强大脑,而那些以为自己是主角的路人甲乙丙丁,根本体会不到李白有多恐怖。

谪仙!

诗人如何能和仙人比?

何况我们是猪!


亦有所思


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李白在20岁之前,估计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诗会写的这么顺手。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我22岁之前对诗词丝毫不感兴趣,上学学的古诗词我几乎都忘光了快。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读者文摘上韩寒的一句话,“你可以不上学,但是不可以不学习,”这一句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我从网上购买了素书,之后买书便成为我一种习惯,我可以不抽烟,不喝酒,但是不能不买书。

书购买的多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自然也是我的必读之书。

我读诗词的话,不知不觉就会背诵了,不知不觉就由背到写,不知不觉对诗词产生了共鸣。

其中的过程颇有点玄幻色彩,我怎么也不可能想到,一个连基本诗词知识都不懂的人,日后会成为一个诗人,而且还是“唐诗人”。

我自己写的无题

月已微凉酒未凉,犹携君手忆斜阳。

千山欲醉因何粉,一夜东风未过墙。

碧血垂成倾国色,丹心烧作牡丹香。

新人有恨春宵短,蜡烛无声泪眼长。


半世飞仙


李白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靠着非常优秀的诗歌天赋,还和他家庭的背景、自身学识以及时代风气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这些条件少了任何一个,李白的魅力都会大打折扣。

比起李白的天赋,我们更需要知道他是如何学习的

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李白”的名字由来不一般:

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是说,李白的父亲指天枝恢复李姓,其母亲梦见太白金星,所以才给李白起了这么一个名字,表字也定为“太白”。

这个故事很有传奇性,从李阳冰和李白莫逆的相交来看,多半是李白对李阳冰的“吹嘘”,被李阳冰记录下来了。

但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假,如此描述的情节无非就是在讲一件事,李白是天赋异禀的。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白在作诗一途上,确实是有着比较过人的天赋,这不是我们后来因为其成就才给他的评定。

我们承认,天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没有天赋是无法完成的。比如有的人就是没有立体几何的观念,看着平面图是无法想象出一个立方体的。

但是,李白的成名绝不仅仅是天赋那么简单,他所付出的努力也要比很多人多得多。

我们都听说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据说是一场李白和老妪的对话。姑且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假,李白能作为这样故事的主人公,就可以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相似之处,所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才会被设定成李白。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经介绍过自己年轻时期的学习经历: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这句话说得非常自负,说自己少时便博览群书,从古至今,鲜有不知之事。

除此之外,他不仅仅是读书,更是亲自写诗作文,有大量的实践经验:

《酉阳杂俎》中记载:

白前后三拟词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别赋》。

这个《词选》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昭明文选》,在李白的年代里是科举考试最为重要的参考书目之一,文人创作就以它为标准。

李白曾经“三拟文选”,这个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

有意思的是,李白做了这么多次“拟文”,但不满意都烧掉了。

这就说明,李白不是写不出不好的诗文,而是对自己的作品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

这样一个天才,同时还如此努力,李白的成名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的家世,不仅仅是一个富商那么简单

很多资料会显示,李白的出身并不是特别好,甚至可能是“罪徙”的一支,改姓埋名流放外地。

这里说的是社会地位。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唐代的文献中,似乎对于李白的出身讳莫如深,其祖父、父亲的事迹无一记载,甚至李白本人的籍贯、出身都模糊不清。

按常理,这样一位惊才艳艳的诗人,在史料上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么,这很可能就预示着,李白祖上的出身并不简单,可能涉及到了当时上层社会中的一些秘闻,这在李白自己偶尔的叙述中也有所表露。

李白在很多时候都承认自己出身皇族,但是家谱失传,所以导致他的辈分就比较混乱,这种行为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他自己的吹嘘,并没有当真。

唐梓州刺史于邵曾经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碑文的内容在明代文献中有记载:

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除此之外,宋代也有持此论调者,支持者不少。

直到近现代,学术方法的进步,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观点。

比如,台湾学者罗香林就曾经提出过:

李白是李建成之后。

韩维禄、徐本立、朱秋德等等一批学者都纷纷发表论文,持此论点。

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这种说法虽然还不能得到证实,但同样也不能证伪,只能聊备一说。

但无论怎么说,除了社会地位之外,李白的生活条件同样也是其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位富商,并且家境还不是一般的富裕。

李白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一年散金三十万,这种魄力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承担得起的。李白经常挂在嘴边的“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不拿钱当钱看的。

所以,李白的一生很少落魄的时候,这和杜甫等人差别甚大。

这也就导致了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有着大把的时光可以用来学习,所以才有了“年少成名”的经历。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艺术都是玩出来的。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撑,在艺术的造诣上很难有大的成就。

看看杜甫吃了多少苦就能知道,在艺术一途中,贫穷真的可以让人步履维艰。

除此之外,看看李白的交游也能知道,他在当时的上层社会里有着非常好的人脉关系。

在他二十七岁那一年里,娶的妻子是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他在政坛上有了影响力,拥有了一定的人脉关系。

而在先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也结识了孟浩然、王昌龄等等社会有识之士,为其之后的政途做了一定的积累。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说法,有“一入”、“二入”、“三入”说等等,但总体来说,在某一次和贺知章的见面上,留下了“金龟换酒”的佳话。

李白作为一个文坛新人得到了当时的泰斗级人物贺知章的赏识,《蜀道难》一举成名,“谪仙人”的称号也不胫而走。

这是李白在文坛和政坛上的一次宣示,正式进入到了整个文人圈层之中。

所以,只凭才华,李白很难进入到文人的核心圈层之中。他的才情想要取得如今的地位,还必须依靠一些外在的条件,比如迷离的身世,财力的支撑以及名流的推荐。

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诗歌有着莫大的优势

李白的出身有争议,但一般公认他是从“蜀地”来到中原的,这一点很重要。

这个地方非常特殊。

陈子昂、李欣、苏轼等等一大批非常著名的诗人都是从这一地方走出,然后突然就被很多人追捧,李白同样如此。

从这些人成名的经历和作品能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他们的风格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上一个时代的风格,这与蜀地相对闭塞有关,新的文学风潮在这里有一定的滞后性。

李白在年少之时三拟《文选》,所模仿的风格就是魏晋六朝,所以出川之后,一出手便是让人惊艳的古风。

要知道,当时的诗坛经过了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时代,盛行的是以格律著称的新体诗,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旧体古风的优秀作品了。

这是李白成名的条件之一,即作品的稀缺性。

初唐时期的陈子昂是因为其反对了当时盛行的绮糜文风,而李白的风格正是冲击了当时的格律规范,恣意跳脱的文字与情感,为追求格律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然要被特殊对待。

当然,这也和李白诗歌的质量极高有关,但这与其形式的特别并不冲突,而这也往往是后来研究者所忽视的要素。

所以说,李白的才情确实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但更应该看到另其成名的其他条件,勤奋、身世、家庭、时代等等因素缺一不可。

当天才都在努力的时候,哪还有不成名的理由呢?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别说李白,世上任何有才华人的才华,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行为只有:会哭,会笑,会排泄,其它一切言语,知识,才华都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才会有的。所以说,除了以上所讲的三种行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

鲁迅只所以能成为有名的文学家,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陈忠实为了写作《白鹿原》,毅然谢绝了在省文联的领导职务,在乡下老家苦守六年,才取得了成功;著名作家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连命都搭上了……。世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凡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都是经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得到的。我相信诗人李白之所以能成为被人敬仰的"诗圣",也同样是经过艰苦地努力才获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人从生下来后,在某些方面就优于别人,比其它人有灵性,也就是所谓的“天赋"也是确实存在的。所以科学家爱迪生说:"世上的任何事之所以能够成功",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努力"。


秦一农夫


风骨神仙籍里人,诗狂酒圣且平生。

开元一遇成何事,留得千秋万古名。

——徐钧《李白》


李白四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并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年时光,他在此接受了启蒙教育。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白开始读诸史子籍,接受初步教育。

十五岁时,李白开始学习剑术,后又学习纵横术。由此可见,李白接受的教育,不像一般文人一样单一,不仅看书、写文章,而且还要强身健体。李白读书遍及百家,不事章句,写文章不像当时儒生一样雕章琢句,全凭胸中一股才气。他也不研究诗词的训诂,而有点像诸葛亮,好读书不求甚解。

作《明堂赋》、《拟恨赋》。

开元八年,礼部尚书苏廷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二十岁的李白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往拜访,颇得苏廷赞誉。苏廷对朋友评价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这是说李白年纪轻轻,写文章已经有一套了。虽然还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风格,但只要继续学习,多读点书,将来可以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

开元九年,李白游历蜀中各地。作《登锦城散花楼》。

然而,成都天府之国,虽沃野千里,也难以留住一代诗仙李白的心。

开元十二年,李白出蜀,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作《别匡山》,游峨眉山,作《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他坐船沿着长江三峡,到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李白乘船来到的第一个名称就是江陵,在这里,他有一段非常奇妙的经历。司马承祯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有名的道士,也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唐玄宗曾经请司马承祯入朝校注《道德经》,可见当时的社会地位。

李白云游江陵时,遇见司马承祯。李白气度不凡,司马承祯一见之下十分喜欢,在看了李白的诗文之后,更是惊叹不已,留下了“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评语。在司马承祯看来,李白不仅仪表气度不凡,而且文章也写得高人一等,身负如此才具,却又不拘泥于世俗的仕宦荣禄,这样的人才是他几十年所未曾遇见的,司马承祯用道家字眼来形容李白,这和后来贺知章赞美李白为“谪仙人”的意思相仿佛。

司马承祯不仅精通道术,也写得一手好字,尤擅篆字。他的诗,风格飘逸,散发出一股仙人的气质。李白得他青睐,在这两方面所学匪浅,获益良多。

其间作《大鹏遇希有鸟赋》、《渡荆门送别》、《秋下荆门》。

李白醉卧图

开元十三年,李白过江陵,游洞庭,至庐山,在庐山写下了著名的《望庐山瀑布》。一路东行,来到金陵。

其间作《江上望皖公》、《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杨判儿》、《长干行》等。

之后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至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期间李白结识孟浩然、娶妻前宰相之孙女许紫烟;失意游走于安陆、洛阳;西来献赋于玄宗,却又离开长安;供奉于翰林,却又郁郁不得志;逢安史之乱、流放于夜郎,最终病逝于当涂作诗无数。

李白这一生,作品颇多。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其中尤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潇洒飘逸,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无论五绝还是七绝,同臻极境,为盛唐最高。

李白的诗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同时,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世间有才华的人千千万,然而,像李白这样有才情的人屈指可数,他的才情源自对山川自然的热爱,源自对浪漫主义理想的追求,源自对强权的蔑视和不屑,源自对命运的嘲弄,源自豪迈不羁的情怀,他的才情与生俱来,千古之下,独此一人!


管中窥古今


提起诗仙李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学前幼儿到耄耋老者,对诗仙太白的喜欢,是发至内心的喜欢。他的豪放,他的浪漫,他的异想天开,是我们大家仰望,可望不可及的,所以他的诗流传千古,口口相传,被后人称为″谪仙″,降下凡间的"诗仙”。李白的成功,与他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与他的生活阅历,个性特色也有关,但我觉得他的″天赋″占很重要的部分。虽然我们现代人,大都说是“学而知之″,但"天赋异禀″虽然很少,但也有不少人,天生聪颖,头脑灵活,在某一方面有天分,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象我们普通人,热爱文科的,大多数理不太好,喜欢"数理化″的,语文往往一般,当然也有文理都很好的。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讲人的大脑,分左大脑和右大脑,一边管″语言,文学,另一边管″数理化″,不知有没有科学道理,但人的"天赋″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但不管怎么样,毕竟"诗仙李白”给我们留下了很好很多的佳作名篇,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带给人们无垠的想象空间,当你远离故乡,看着一轮明月,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你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不感孤单,当你与朋友聚会″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与我侧耳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只要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同感共鸣,足够了。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诗词″的魅力,做为我们今天的人们,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职责,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尽力而为″,您就是最棒的。(一家之言,难免偏面,望大家批评指正)[求真原创首发]2020/2/24/龙抬头(于北京)(因为特别喜欢″李白,杜甫,等唐朝诗人,《唐诗三百首》也非常爱看,也许有些偏面,请大家原谅)











手机用户lisiyao求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侩炙人口,千古绝唱,诗坛精典的诗句,便是出至著名的师人李白之手。

古往今来,文采飞扬,才思敏捷,出类拔萃的文豪巨匠,皆有着天赋的才华与灵性。李白天资聪颖,性情豪放,不受拘束的秉性,加上饮酒后的文思潮涌,放荡无羁,导致他的诗句随口吟来,一泻千里。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头一日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我是酒中仙。我老李开怀畅吟之后,才诗情大发;俺喝的越多,作出的诗越多。畅饮与畅吟呈正增长。还爱睡哪儿睡哪儿。既使是皇帝老儿召唤我,我也懒的理他;我是酒仙,我怕谁……



老话儿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的才情确实与生俱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古时候不知道有遗传学,就是本身李白胎里带着较高悟性临世,接受能力比正常人要快,这个表现在童年时期就能出类拔萃。

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白开始读诸史子籍,接受初步教育。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李白开始学习剑术,后又学习纵横术。由此可见,李白接受的教育,不像一般文人一样单一,不仅看书、写文章,而且还要强身健体。李白读书遍及百家,不事章句,写文章不像当时儒生一样雕章琢句,全凭胸中一股才气。他也不研究诗词的训诂,而有点像诸葛亮,好读书不求甚解。

李白血统

李白体内留有西域胡人血统。根据史书记载,李白祖先曾是西域胡人,后在李白五岁时从西域迁往蜀中。李白祖先们是西域之人,那必然行事作为或者谈吐风格必然带有西域人的特征,并且李白身为晚辈,从小受他们的教导,必然是身上带有一股西域豪放之气,草原民族带有粗狂豪放的英雄特征。

很明显,我们可以在后面李白的诗篇中可以看出来,李白是诗篇多以长江、黄河、高山、流水等等的豪迈山川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粗壮豪放的语言风格去描绘祖国的奇特秀丽,雄浑壮大的大好河山,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之美。

李白的许多诗句的描述,都让人为之一阵,惊叹祖国河山之美,仿佛都在眼前一样。这些给人以震撼的描述都是出自于李白之手,可以说他写出的诗篇深受西域的豪放之风的影响。

李白才学

李白文学源于对汉魏六府民谣的学习。李白的诗篇中不乏轻快自然飘逸的诗句,这些诗句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在对于汉魏民谣的学习中,李白的一百五十九绝句诗中有四十多首都是乐府民谣,可见这民谣风采给李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而且李白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之时,写出来的诗句具有纯朴自然,并没有过分的夸张,也没有太多华丽辉煌的语句,所用的语句都是非常的朴实,在平淡自然中写得让人感动不已。

其实这就是民谣的纯朴带给李白的改变,他舍弃了那雄壮华丽的词句,用平淡自然来抒发心中所想,这就是不同的改变,也是李白诗句的多变。

开元八年,礼部尚书苏廷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二十岁的李白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往拜访,颇得苏廷赞誉。苏廷对朋友评价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这是说李白年纪轻轻,写文章已经有一套了。虽然还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风格,但只要继续学习,多读点书,将来可以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

开元九年,李白游历蜀中各地。作《登锦城散花楼》。然而,成都天府之国,虽沃野千里,也难以留住一代诗仙李白的心。

开元十二年,李白出蜀,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作《别匡山》,游峨眉山,作《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他坐船沿着长江三峡,到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李白游览之地

李白乘船来到的第一个名称就是江陵,在这里,他有一段非常奇妙的经历。司马承祯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有名的道士,也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唐玄宗曾经请司马承祯入朝校注《道德经》,可见当时的社会地位。

李白云游江陵时,遇见司马承祯。李白气度不凡,司马承祯一见之下十分喜欢,在看了李白的诗文之后,更是惊叹不已,留下了“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评语。在司马承祯看来,李白不仅仪表气度不凡,而且文章也写得高人一等,身负如此才具,却又不拘泥于世俗的仕宦荣禄。

这样的人才是他几十年所未曾遇见的,司马承祯用道家字眼来形容李白,这和后来贺知章赞美李白为“谪仙人”的意思相仿佛。司马承祯不仅精通道术,也写得一手好字,尤擅篆字。他的诗,风格飘逸,散发出一股仙人的气质。李白得他青睐,在这两方面所学匪浅,获益良多。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知道李白的大部分都知道,李白这人率真狂放,自命不凡,说明李白这人有强烈的自信感,而这自信感就源于李白强大深厚的文学素质,和那超凡脱俗的才情,这都是他能如此狂放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拥有非常强大文学素质,知识素养储存非常多,他能随手就能写出一首诗,在他自身的领域中,他以绝对强者的姿态凌驾于众人之上,这也就不能怪他自命不凡,因为他知道,他有这个资本去骄傲,他有这个天赋,所以他自我认识能力非常强,他不畏强权,知道什么是他所需,什么是他所厌恶之事,他所作所为为求本心,所以他写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遗世而独立那样的才情。

从这之后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至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期间李白结识孟浩然、娶妻前宰相之孙女许紫烟;失意游走于安陆、洛阳;西来献赋于玄宗,却又离开长安;供奉于翰林,却又郁郁不得志;逢安史之乱、流放于夜郎,最终病逝于当涂作诗无数。

李白家庭十分富足,不愁吃穿用度。其实在古代,等级制度还是非常严格,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孩子去读书考试,所花费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拥有的知识储备非常强大,而且李白这一生漂泊不定,一生游览祖国风景,还有他那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也不是一般人具有的,李白这一生所花费的钱财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支撑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李白家境必定是十分富足的,所以才能培养出李白这人不贪人间富贵,只追求心中所想所得。

李白这一生,作品颇多。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其中尤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潇洒飘逸,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无论五绝还是七绝,同臻极境,为盛唐最高。

李白的诗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同时,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世间有才华的人千千万,然而,像李白这样有才情的人屈指可数,他的才情源自对山川自然的热爱,源自对浪漫主义理想的追求,源自对强权的蔑视和不屑,源自对命运的嘲弄,源自豪迈不羁的情怀,他的才情与生俱来,千古之下,独此一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李白的经历:

1.早年天才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1]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2.辞亲远游

长安元年(701年)~开元六年(718年)

3.失意游走

开元十八年(730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从以上李白的简单经历来看,李白的才情与天赋、后天的阅历、经历等都有所关系。一个人的成就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因素能造就的,是多种因素互相影响后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