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行笔中强调“疾涩之道”,“疾涩”是指书写的“快慢”吗?

隔壁老王说三国


"涩″是运笔效果,"疾"是指笔势流畅。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说:"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涩笔法是指运笔不一滑而过。笔毫应在笔画中线不断提按,顿挫,有阻力的前行。自然力透纸背,整体效果无凝滞之势,沉着中见飞动。

蒋和《书法正宗》中说:"迟涩常欲令其透过纸背,此言得势也。″

笔力深入纸背,须遒劲,有飞动之势字才活。颜真卿书《祭侄文稿》中的书法,沉着中见飞动,飞动中见沉着。

(上图为颜真卿书《祭侄文稿》。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对于“疾涩之道”,首先要指出的一点,大多数初学者都认为“疾涩”是指的“快慢”,其实不然。

我们平时写字的时候都能够体会到,如果用笔仅仅是快,点画一带而过,就会显得浮滑,浮滑则俗。如果用笔仅仅是慢,那么写出的点画,就会显得臃肿无力,毫无生气可言。

既然如此,“疾涩之道”到底是指的什么呢?

汉代蔡邕最初提出“疾涩”这个概念的时候,是认为,书法技法之妙,在于得“疾涩”二法。如此,便可提升线条的质感与力度。此后清代刘熙载也说:“古人论书法,不外疾涩二字”。但之后也强调:“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蔡邕说:“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又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由此可见,“疾涩”是指的笔势。“疾势”如鸟啄食,短促有力,又有曲折之势。“涩势”如收快马的缰绳,在快行中收力。

正确理解“疾涩之道”,需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执笔轻便而沉实,运笔以逆势涩进。

在执笔技法上要做到“涩”,清代包世臣就总结过,“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即五指齐力,逆锋行笔。使点画书于纸面,遒劲有力,显险劲之势。

第二,运笔当快则快,不可乱,乱则失势。

“疾”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运笔狂驰则形势不全。要谨慎用力,节节推进。

第三,以涩为主,疾中求涩。

“疾涩”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要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写字吧


书法中的所谓“疾涩",虽有行笔快慢之意,却非快慢的味。

疾,除行笔过程中含有迅急流畅之意外,更多的意思在于用笔干净、爽利,不拖泥带水。

涩,是在行笔的“慢“中,要在笔画中显示内在所蕴含的"劲"与"势"来,就好比汽车在行进过程中,突然来个急刹,车轮虽然不转动了,可惯性的冲势还带着它向前移动,那留在地上的轮胎擦痕,其原理就是书法中的涩劲。


四宝斋


我认为书法中的“疾涩之道”固然与快慢有关,但把“疾涩”等同于“快慢”显然过于简单、肤浅,过于表象化。书法强调的“疾涩之道”应该指的是行笔过程的流畅与顿挫,是对笔势的擒纵把握,快慢只是表象,书法大家在书写过程中讲究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才能气势贯通写出好的有神韵的作品,但实际运笔过程并不是一味求快、顺流直下,而是应该做到有疾有徐,在流畅的过程中,包含有自然的滞缓和顿挫,虽涩缓又不失畅达,才能使书法摇曳生姿、错落有致。

“疾涩之道”与快慢的区别在于疾涩是书写过程中功力的自然流露,是书法美学的高层境界,并非人为刻意控制的快慢,而是书法与人心合一,与书写意志浑然一体的自然艺术表达,应该只有书法大家才能做到,初学者如果刻意追求快慢的节点,只能破坏行笔的流畅性,破坏书法美感,谈不上疾涩之道。

书圣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时,是在微醉之后,他的书法技能可以说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笔随心至,意发笔达,疾涩自如,光“之”字就有20个,却体态各异,各具美感,无一雷同,绝非刻意为之能够做到,据说王羲之多次意欲重书《兰亭集序》,结果均不得第一次之精妙,原因应该就是心中有所犹豫,有所刻意取舍,不能顺意而为。


瑜行天下


疾和涩是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对核心概念,是创造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法则:疾涩与用笔的快慢有关系,但不等同于快慢:疾涩的关键是笔势,所以,古人特别强调用笔的“擒纵”和“操纵”:在疾涩之中要处理好行留的关系,在行处留,在留处行,且行且留,这是放纵和攒促的统一,是沉著与痛快的统一:疾涩之法涉及到书法笔法的诸多问题,比如对笔画中截的重视,要笔心实实到了,在提按变化中能笔笔中实而又能流动,故含有“曲”意,用笔千古不易等等:疾涩之中,要以涩为要:在疾中求涩,就是将顿挫的美感和飞扬的气势结合起来:书法家就是制造矛盾的高手,使得矛盾的两方面在完美统一中张扬了各自的特点,其理论基础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疾为阳,涩为阴,疾涩之道就是阴阳之道,疾涩之道蕴含阴阳精神!


孤獨求胜者


行笔的疾涩有快慢的意思,但不等于快慢。快慢专指速度。如果把行笔只简单的说成是“速度”就显得粗俗或不完整。“疾”有快的意思,也有“成竹在胸”的意思!比如:奋笔疾书。用“疾”字来说明行笔的速度比用“快”字更更精准、更有内涵!“涩”字也有慢的意思。但“涩”的内容更丰富。对形容书法艺术用”疾涩”说明行笔速度比用“快慢”说明行笔速度要更贴切、更富有文彩、更耐人寻味。如图所示,感觉疾涩……





周辉明心迹


这个理解基本是对的。书法,包括正楷书写都要讲究一个速度,尤其是节奏问题,也就是“疾”和“涩”的问题,尤其是行书和草书,更加讲究这个节奏,就好此我们唱歌一样,有快有慢。为什么要讲究速度节奏呢?因为如果一个速度的话,书写的力度变化就小,线条的丰富性就没办法表达出来。不同的速度写出来的线条给我们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速度比较快的线条,笔锋接触纸的表面比较均匀,墨渗透就比较少,相对来说就比较单薄一点,飘逸点,给我们感觉是飘逸流利华丽的感觉,如果用笔慢一点,笔和纸面充分摩擦,线条就比较浑厚。同时,“涩”除了表示速度之外,还表达线条的状态,给我们感觉是比较老辣,比较厚重,比较有力道,这还跟用锋、用纸、用笔有关。像林散之写的草书,他用的是长锋羊毫笔,比较细,写得比较慢,所以写出来的线条是比较瘦劲、中含、华丽、有力的。一般上,小的笔,按得重,写到笔肚甚至笔根,摩擦比较深,纸是皮纸一类比较毛糙的话,写出来的线条就给我们比较“涩”的感觉。还有,在书写过程中,手上有动作,有小的提按,有锋面的变化,那么线条表现出来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像张芝、怀素的草书,它是比较快疾的,作品就飘逸奔放,一泻千里。像黄庭坚、何绍基,他们用笔就比较慢,好像打太极一样,容易做很多动作,有抖笔,有线条的弯曲,大小的变化等等,给人的感觉就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书法,学习书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夫,需要我们反复训练,反复学习,才可以达到!





文仰山人


和“缓、滑”相反的意思呗!



顺利36162


我们写书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行笔书写的过程。行笔的快与慢,直接会影响道我们书写的效果。在古代书法理论中,专门把这种行笔的快慢速度称之为“迟速”

实际上,在其他艺术领域中,比如音乐,也存在这样的“迟速”,习惯上称之为“节拍”或者“节奏”。这样快慢速度的互相搭配组合,不仅仅在艺术中存在,它在万事万物中都是存在的。比如人一生成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这种成长可以分为肉体的,心理的、智力的,青少年时期,肉体生长速度比较快,以后会缓慢发展,到最后快速的衰老;而人的心里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智力发展也是经过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

万物皆有节奏,书法也不例外,书法的行笔迟速直接影响书写效果,所以,行笔的快慢也是我们研究书法用笔、钻研书法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够随意违背它。影响行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笔法规律以及运笔规律。

行笔迟速主要影响的方面就在于字的形制、神采。

东汉蔡邕著有诸多书法理论著作,对于书法的迟速问题做了很详细的讲解分析。而他的女儿蔡文姬在《述石室神授笔法》中说:“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这里说的疾涩,实际上就是说书法的行笔快慢,但是这两者之间又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疾涩并不仅仅是迟速、快慢这么简单的事情,它还有其它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清代刘熙载在《艺概 文概》中这样说道: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刘熙载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书法理论家,他熟知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著作,但是也熟知用笔作书之道。刘熙载一开始就点明了“迟速”和“疾涩”之间的区别。涩,不是说写得慢就是“涩”,疾,不是说写得快就是“疾”。他们之间的区别点就在于用笔的方式、笔锋的方向。

接下来刘熙载详细的论述了“疾涩”的方法,即每当我们要写书法的时候,就要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就好像有一个物体在阻拦毛笔笔锋的运行一样,这个时候就要拼尽全力与这股力量相抗衡。这样的话,就算是你不想要涩笔行书,也自然而然的就涩笔行书了。

实际上,这就是在利用毛笔、墨汁和纸张这三者的关系,营造一种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或者是因为墨汁的浓淡而产生,或者因为运笔的中锋而产生。

因为有了这股阻力、有了这股摩擦力,所以看起来行笔的速度是人主观上想降就降下来了,但这是因为摩擦力、阻力而降下来的,不是人主观故意放慢速度的。主观故意放慢速度的“疾涩”,其效果只能是墨汁湮湿成一团而变为墨猪,臃肿不堪。

具体来说,疾涩在书法书写中的实际运用是互相搭配,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单一的都是用“疾”笔书写,或者说用“迟”笔书写。

东晋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置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详细的举了一个例子——乌字的书写范例第一笔的“点”要写的“急”,而余下几笔“横”“竖”要写的慢一些,而最后乌字的横折钩的“钩笔”要写的快。这实际上并不是王羲之一个人随随便便说要写得快就写得快,说写得慢就写得慢,是依据笔法形势而定夺的。

所以,只有讲究运笔的节奏,掌握运笔的疾涩、迟速、快慢 ,才能使得中国书法更合乎法度要求,更符合法度规范,更适宜笔法形势。








墨腾四海


简单来说可以这么理解,“疾”和“快”在书法用笔用笔上都有迅速和果敢的意思,但是“慢”和“涩”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写字不是越慢了越好,但是用笔一定要有涩笔,他主要强调的是笔锋和纸张的摩擦力,让笔画能力透纸背,笔画沉着老道不飘浮!

“快”和“慢”只是简单的书写节奏上的变化,但是“疾”和“涩”,除了节奏上的变化以外,还更多的强调了用笔!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