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锋?笔锋扁了,弯了如何处理?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毛笔的构造,毛笔的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是锋,周围裹着的短一些的毛叫做副毫,形成圆锥体的形状。写字的时候,我们要把毛笔当作圆珠笔一样来用,圆珠笔与钢笔最大的不同是,圆珠笔前面的笔头是可以随意转动的,可以做到米芾所说的”八面用锋”,而钢笔却只能一面用锋。


知道了毛笔写字的原理之后,当毛笔在行走的过程中,笔锋会改变,要想保持住笔锋圆锥体的形状,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运腕来调整笔锋,其次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每一笔结束的时候(如果是有连笔的情况除外)要收笔,做到米芾所说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使被压扁的笔锋重新站立起来,重新回到圆锥体的形状,恢复毛笔的弹性,以便我们继续写下去。


容易出现的误区有二,一是把毛笔当作钢笔来用,把笔锋压下去写一笔,笔锋扁了就转动笔杆用另一个面来写。二是当笔锋扁了之后就在砚台上舔笔。如果养成这种习惯,当你想要一气呵成,沾一次墨写一整幅作品的时候,就非常受阻碍了。运腕调锋示范如下图:


书法学习秘籍


笔峰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便会出现偏峰,绞峰,散峰等。这样会严重影响下一笔起步乃至整个笔画的准确性和美观性,所以需要及时调整笔峰。

怎么调峰,我觉得我们先应该好好体会一下“永字八法”的发力点,和起笔位置,以及毛笔状态。

测法—如鸟之翻然侧下

勒法—如勒马之用缰

弩法—用力也

ti法—跳貌,与跃同

策法—如策马之用鞭

掠法—如用篦子掠法

啄法—如鸟之啄物

磔法—裂牲为磔,笔峰开张也

好好体会运笔行笔的动态感觉,体会笔峰在行径中产生的重力感,以表现线条准确度和美观性来调整。要表现出不同的观瞻效果,就需要不同的调峰技巧,比如涩,飞白,漏峰,出峰等。

还有写字需要连续性,不要为了为了调峰,而写一笔去磨合润笔调峰,这样写词的字绝对有缺陷。











袁文止戈


!!

!!


木水林森


调锋是写好毛笔字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书家和学书者常叹中锋运笔难。中锋运笔之难究竟难在哪?难在调锋。书法家刘小晴把中锋运笔的调锋技巧归纳为提按、衄挫、往复三种方式,确可效法。

提笔与中锋运笔的关系。

所谓提笔,就是在笔锋着纸时(按笔后)随即把笔肚抬起来一点点,让笔尖大体直立于纸面。如此可以让散开的笔毫从新裹束起来。为什么需要让笔毫重新裹束起来?目的在能顺利调锋。提笔何以能调锋呢?

为了叙述的方便和明晰,我们分别从每一笔画的起笔、中段、收尾三个阶段来细说提笔对调锋的作用。先说起笔阶段。根据“横画直下、直画横下”的铁则,除个别捺画形态外,无论什么点画,一落笔铺毫对于即将要行笔的方向(笔画的中段)而言,笔锋就已成偏侧之势。此时的起笔线段和接下来的行笔方向路径已成90度至135度的夹角。起笔之后如果不把笔肚或多或少提起来一点点而往笔画中段强行拖笔,则转折处便成偏锋,其笔画形态将会浮肿而少韵味。所以,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所谓“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我的理解是:落笔(按顿)处,要有提笔意思,不能瞎按蛮按,要稳得住笔;更重要的是,按后随即提笔,提笔后又或衄或挫或直接按笔运行,才能达到中锋运笔的理想状态。此时提的功能,就是利于笔锋的转向,也就是所谓的调锋。

再说中段行笔阶段。起笔过后,就进入中段行笔过程。起笔和中段连接处怎么运笔,随即怎么中锋运行,上一段已有涉及。如果中段再遇到转折处(如横折钩、戈钩关节处),更需要提笔以利调锋转向。如果不提笔而硬性旋动转向,将笔毫卧伏纸上,平铺而过,其笔画形态必臃肿如墨猪。所以清人周星莲没能忘记告诫后来者说:“笔锋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

次说收笔阶段。起笔与行笔要有提笔意思,那收笔也不能例外,并且收笔时,只需提笔微带侧势运行就成。此时的提笔运行有两个好处:一是让收笔处形态饱满、劲利;二是方便在书写下一笔时,立笔尖锋入纸,好向任何方向行笔。清人刘熙载说“辨提尤当于止笔(收笔)处”,就是这个意思。


太平大司马


不要为写字而写字,古人怎么写谁都没见过,只要能写好咋写都对。



问墨


写字时注意捻动笔杆。随时调整书写角度,笔锋才能转过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