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就有人發明了最早的“機關槍”,為何康熙卻棄之不用?

井底小小魚


這種所謂的“機關槍”,名字叫連珠銃,具體是不是我國發明的,沒有實證。

大發明家戴梓

戴梓是康熙年間之人,生於官宦之家,自幼聰明無比。朝廷征討西南不臣,他聽說後立刻報名參加,據史書記載,他不久就向上面進獻了28連發的“機槍”。

後來朝廷征討格爾丹等部,他又進獻了新式大炮,這種炮比過去的那些厲害很多,曾經在對外戰鬥中,只是開了幾炮敵人就嚇得逃散了。

28發火銃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種火銃和現在的機槍原理完全不同,這種兵器裡面,設置了兩個發射裝置,而一旦按下其中的一個,火藥會立馬落入下面的裝置裡面,與此同時,在拉動前面那個發射裝置的時候,另外一個也在隨之轉動,後者配製了生火材料,一旦發生摩擦,就能打出火花,一旦進入彈匣,就能立刻點燃裡面的子彈,然後完成發射。

這種火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可以連續發射,而且裝彈量大,有近30發!當時的兵器,普遍還停留在刀劍之上,像弓箭雖說可以遠距離發射,但是準頭較差,威力更不能和火藥相比。

另外,這種火銃發射的時候,上面通過瞄準後,準頭很好,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

那麼,這麼厲害的東西,為何康熙沒用呢?

首先,這裡就出現了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當年戴梓壓根就沒把這種武器上報朝廷。據說他在製作出這種兵器來之後,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人對他說,如果把這種武器說了出去,以後會死很多人,他的後代也會死的一個不剩。於是他醒來後就決定,只把這種兵器留在家裡,而不是上繳給國家。

第二種說法是清史裡面流傳下來的,說在1674年征討耿精忠的時候,他曾經將此物獻了出來,但是當時皇帝只是很高興,卻並沒有說在後來有使用情況,他受到重用,很大程度是和他改良的大炮有關,而大炮確實有使用的記載。

但是清史裡面的這種說法,又來自於紀曉嵐的記錄,而他所記錄的事情,又是當年戴梓的後人所說,其中的話根本無法證明,都是不太可信之言。

所以,很可能不是康熙不用,而是他實在沒拿到戴梓的這種東西。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說即便是戴梓發明出來的,但是以當時的條件,根本無法大量製造

不能製造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當時的工藝不足以大量製造,二是這種東西的造價很高。但是這種說法,只要我們稍微想想,就會知道不可信。

既然戴梓都能做出來了,就算是太複雜,不能用於軍隊裡,最起碼也能製作一部分,然後在皇宮之中使用,但是事實上,除了一支類似的、從荷蘭弄來的連發火銃,並沒有發現其他的。

至於造價高之說,也是這個道理,就算太不能大量生產,但是裝備幾千人肯定是沒問題的,可事實上,確實沒有配發這種火銃的記載。所以,應該當年確實是朝廷沒有得到這種火銃的製造技術而最終沒能大量使用。


小小嬴政





(現代機槍)

康熙被譽為“千古一帝”,縱然如此,很多人對康熙的一些政策還是不甚滿意,比如對於火器的使用,康熙並不積極。

康熙時期有位大臣,叫戴梓,發明了“機關槍”,而康熙卻棄之不用,這到底是為什麼?

康熙朝出現的“機關槍”,並不是現在這種機關槍




戴梓是個火器專家,其人博學多才,上懂天文地理,下知詩畫史籍,最突出的才能還是懂機械。

戴梓最大的功績就是發明了“子母炮”,曾經,來自比利時的南懷仁,誇口說“子母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老南花費了一年也沒有製造出來,而戴梓只花費了八天時間,就把子母炮發明了出來,康熙很開心,並取名為“威遠大將軍。”在後來平定準格爾部時,該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戴梓曾經發明瞭“機關槍”,但這機關槍,康熙並沒有採用。這機關槍叫“連珠火銃”,可以連續發彈28發。起初,戴梓把發明推薦給了康親王,後來康親王推薦給了康熙。

但是康熙看了這火銃後,問了些情況,然後暫時放棄了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火銃可以連發28彈沒錯,但28槍打完後,子彈和火藥需要重新填充。那麼此槍威力如何呢?事實證明一般,射程很近,威力普通。

威力不大不說,此槍的造價成本還不低,要做成琵琶的樣子,內部構造複雜,整體結構龐大,單隻連珠火銃的成本還相當高。

威力一般,成本又高,所以康熙放棄也不意外。但是,這樣放棄後,中國人就少了改進的空間和時間,武器裝備慢慢趨向落後。

戴梓科研能力出色,政治能力一般,被髮配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任何產品都有一個完善的時間,槍械也是如此。就算連珠火銃威力小造價高,但如果給予時間,那麼一定有完善的巨大空間。

但是戴梓此人情商一般,政治能力一般,先是得罪了康熙欣賞的南懷仁,後來因為人直口快,常常針砭時弊,於是被康熙看不下,容不了,最後被髮配到了東北,這一發配就是三四十年,而獻給康熙的連珠火銃也被丟盡了武器倉庫中,再難見天日。



康熙之後,雍正很有作為,但對於武器發展還是不重視。乾隆上臺後,大搞文字獄,貪汙腐敗盛行,又搞什麼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於是,大清的槍械發展落後了很多。直到鴉片戰爭吃了虧,晚清才開始重新注重火器。

康熙對於連珠火銃的放棄,讓人感覺非常遺憾,如果成立一個所謂的“火器局”,讓戴梓等人負責,那麼大清很有可能在武器發展上走到世界前面,真是遺憾!

不過,康熙的舉動符合他的性格,創建偉大基業的人,大多都是極其自負之人,康熙也是如此,在他看來,弓箭在當時的威力還是很大的,沒有什麼戰爭是弓箭加大炮解決不了的。但,誰知道後來槍械的發展如此迅速,如此厲害呢?如果知道槍炮的發展會如此,康熙可能早已經重視火器發展了。



戴梓的發明自然是不錯的,但威力一般,造價高昂也是存在的,因此康熙放棄也在情理之中。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君王應該看得更遠,而康熙明顯有些守舊了,這導致後來大清的武器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


藍風破曉


康熙年間所謂的機關槍,實際上指的是著名武器製造專家戴梓所設計的據說一種名為“連珠銃”的武器,為什麼說據說?就是因為這種武器到底存不存在,至今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種武器的第一次出現還是在數十年後的乾隆年間,紀曉嵐根據戴梓孫子的回憶才知道戴梓年輕時期,也是在康熙年間曾發明這樣一款武器,可武器的性能威力如何、武器的構造如何,甚至武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到底有無圖片或實物,什麼有效的線索都沒有,也許一切只是一個虛無的設想。



根據戴梓孫子殘存不多的回憶,這應該是一件外形如同琵琶,內裝28枚彈藥的火槍,每枚彈藥均以彈丸和發射藥提前包裝好,發射時每發射一枚子彈,第二發子彈就會從上方下落到發射筒中等待第二次發射,沒有詳細的機械構造,只有簡短的,無法與現實搭邊的回憶,在後人看來,以當時的技術,想完成這樣的構造輪轉幾乎是不現實的事。

1、至少從紀曉嵐的記錄來看,這根本不是什麼機關槍,充其量就是一扣一發的半自動火槍。

2、以當時的技術,如何實現子彈輪換上膛?從紀曉嵐的記錄來看,似乎彈夾垂直豎在發射筒上方,憑藉重力下落而時間子彈輪轉,這種機械設定近乎扯淡。



3、當時雖然已經開始出現後膛槍,但在當時還沒有完全解決密封性的情況下,後膛槍得不到有效推廣並且因此氣密性不佳無法保證射程,在沒有有效隔離和推送系統的傳導下,又如何保證第一枚發射藥爆炸時不會波及其他子彈的發射藥?

以上還僅僅是那個年代無法解決的幾個問題而已,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困擾後膛槍和機關槍發明的限制因素數不勝數。

也許戴梓的連珠銃,只是一個停留在圖紙上的,在那個年代完全不切實際的發明,也正因為無法設計出真正的實物,戴梓的這項技術開發在一開始就宣佈夭折,創作能力還不如戴梓的後人根據這“缺斤少兩”的發明更探索不出相關的技術難題,又模稜兩可的彙報給紀曉嵐,他的書中也只能記錄一些讓後人想象無比卻又無法成為實際的發明。


遼寧資深球迷


戴梓發明的連珠銃,好雖好,但零件加工難度大,製造程度複雜,相對於當時的軍工來說,水平過高,成本也過高,因此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最糟糕的是,連珠銃屬於相當精密的火器,卻十分容易磨損。而且,由於機輪轉動而裝填的火藥無法搗實,爆發力不足,導致射程近、威力小。這樣的連珠銃立意再好,實戰價值卻不大。戴梓應該是非常明白這道理的。

另外,還有個傳說,戴梓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佈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其實,每一秒鐘都可能有比較有價值的奇思妙想誕生。但是細究其理,真正值得推廣的發明,十萬個裡未必能出一個。


純鈞LHGR


從冷兵器時期,我國的武器發展就一直領先於世界各國。一直到明朝後期,天朝的火器和海上作戰的裝備還是能甩西方几十條街的。火器的研發和應用,無論是抗擊匈奴,抵禦農民起義,為明朝贏得了許多次的戰爭。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戴梓的人,通曉天文地理,十分熱愛武器研究。戴梓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火器的製作,所以對於火器原理十分清楚,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後來便子承父業,專門研製火器。

他尤其擅長改裝,無論什麼樣的火器,經他手都能完美的仿製出來並且會對其進行改良。《清史稿》記載,戴梓於康熙13年向康親王進獻了一種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一次能連續發射28枚子彈,危機巨大。此時正逢耿精忠判亂,於是朝廷就把這種武器用於戰爭,大獲全勝。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領先西方兩百多年。



回到朝廷後,戴梓被重用,專門命他研製武器。康熙25年,荷蘭使者向康熙進貢“蟠腸鳥槍”,康熙命戴梓仿製,僅用5天,戴梓就仿製了10把。隨後,又根據西班牙造的炮仿製出“佛郎器”。康熙26年,研發出“子母炮”,廣泛用於戰爭。但是,戴梓為人正直,不善交際,他的才能讓西方傳教士南懷仁十分不滿,屢次陷害,最終,戴梓被判流放35年。一代武器天才,就這樣把大好年華蹉跎在了流放途中。從此,清朝的火器研發十分緩慢。


歷史密探


康熙之所以沒有將最早的“機關槍”推廣下去,既有滿清皇帝對火器的不重視,也有擔心漢人利用先進的火器威脅滿清的統治;

滿清統治者以自強悍的鐵騎戰勝了明軍,認為自己的鐵騎天下無敵,是自己的優勢;而明軍使用的火器,雖然技術先進,但由於製作工藝以及偷工減料,導致清朝統治者認為火器不可靠,無法對抗自己的騎兵,因此並沒有得到滿清政府的重視,沒有政府支持,很難推廣以及進一步地研發和生產;

康熙年間,兵器製造家戴梓曾製造了“連珠銃”,就是所謂的“機關槍”。由於這個火器威力巨大,滿清統治者,害怕漢人利用這一利器,威脅滿清的統治,因而沒有得到推廣;

最後,戴梓因為自己太牛了,遭人嫉妒被陷害流放東北,結束了他一生的火器研發的生涯。清朝誤國,自以為自己天下無敵,閉關鎖國,導致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為近代中國的苦難埋下了禍根。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這個問題講的是戴梓在康熙年間就發明了二十八連發的——“機關槍”,但卻被流放盛京的冤案。

按老規矩,咱們先上結論: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確實是冤案,但卻和他的軍事發明無關。

第二,戴梓發明的不是機關槍。

戴梓發明的二十八連發機槍,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在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二十八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但是,要說明的是,比戴梓發明的這種連珠銃還要五花八門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備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氣——就是實戰性能差。各種十眼銃、“一窩蜂”之類的利器,甚至傳說中史前版的坦克——呂公車都因為在實戰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漸淘汰。

至於連珠銃這種“奇行種”的燧發槍,既無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也無退彈能力,怎說也不能說是“機關槍”。

再加上連珠銃槍管短、射程有限,填藥時間長,所以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裝藥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由奧斯曼帝國發明的贊巴拉火繩槍,正是由於清軍在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中獲得了這種槍械,從而直接導致了鐵甲在被徹底的淘汰。而同樣是在準噶爾汗國戰爭中,同樣是由戴梓發明的“威遠大將軍”炮,也就是沖天炮,則可以說是大顯神威。這種戴梓研發的重三百斤左右的野戰炮,不僅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而且還可以能夠通過調整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這種武器即使面對來勢洶洶的準噶爾鐵騎也毫無死角。

之後再講講為啥戴梓被康熙帝狠狠地整了一頓。

戴梓這個人,是江南士大夫出身,這在清初的政治正確中就是原罪,而且這個戴梓頗有晚明士大夫那種“公知”心態,寫詩作文經常針砭時弊,對大清朝統一全國、提高國際地位的成就視而不見,反而揪著官吏貪腐、民生疾苦這些細枝末節不放。打開戴梓的詩文中我們看不到康熙盛世的輝煌豪邁,隨處可見的全是各種負能量——這種人,康熙帝早就憋著收拾他呢!

但是,這個戴梓不好對付,他一不貪財二不好色,所以很難羅織罪名。因此只能在政治上給戴梓上綱上線, 扣帽子。於是比利時籍的客卿南懷仁望風希指,藉機誣告戴梓私通日本,這種罪名荒謬絕倫,因為當時日本正在閉關鎖國,素不與外界交往,戴梓就算是想“賣國”都找不到買主。但是罪名總算有了,康熙帝順水推舟的下旨,將戴梓流放盛京。

結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動言行不改,依舊寫詩作文宣洩負能量——吃大清朝的“人血饅頭”,所以也就無法得到康熙帝的寬恕,終於在三十五年之後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

而此時康熙帝也已經駕崩四年了。

明末清初是火器發展史的“戰國時代”,各種詭異的設計層出不窮。


大明朝時期的火槍手,但是火槍手在當時最大的優勢是比弓箭手更加具有“性價比”。

整到了戴梓的南懷仁,身為一個地道的“歪果仁”,其奴性毫不遜色於任何一箇中國奸佞。


陳大舍


據史學家,軍事學家分析,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我國就有人發明了一種叫做“連珠火銃”的武器,可被稱為最早的機關槍雛形,只可惜,康熙聽信了小人之言,未予採用。



康熙為何不用最早發明的機關槍?

發明這種“連珠火銃”武器的人名叫戴梓,明崇禎8年(163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蒼,曾任明朝監軍,故而擅長製作軍械。受父親影響,戴梓從小熱愛軍事,常常閱覽父親的軍械製作圖,並進行實際製作。11歲的戴梓就曾經成功研製出了一種銃,能打百米之外的目標,被人稱為“天才火器發明家”。


康熙12年(1674年),朝廷下令由和碩康親王書傑為奉命大將軍,領兵進駐浙江討伐耿精忠。這時有人把戴梓推薦給了康親王,因其有製造軍械的才能,被康親王禮聘至軍中,並隨軍出征。此時戴梓獻上自己研製的最新火器——“連珠火銃”,它可以儲存28發火藥鉛丸,並且射出,填彈兩個程序連動進行,28顆鉛丸可以一次性連續射出,不用像洋槍那樣,打完一發再上藥,省去了其間的麻煩。因此,戴梓發明的這種“連珠火銃”在實際戰場上的殺傷力遠勝於當時的“洋槍”。


叛亂平定後,康親王書傑帶著戴梓到京師朝見康熙皇帝。康熙以戴梓有功,將其留在宮中,任命他為翰林院侍講,並專門研製火器。戴梓在宮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能,曾用8天時間製造出威力十足的沖天炮。清軍在平定噶爾丹的戰鬥中,使用了沖天炮,提高了戰鬥力,被康熙譽為“威遠將軍”,並將戴梓的名字,鐫刻於炮身上,以示紀念。

後來,戴梓無意間得罪了比利時來華的傳教士南懷仁。首先,南懷仁此前曾在康熙面前誇讚比利時的沖天炮,威力無比,康熙於是命令他製造,結果他花了一年時間,也沒有造成,後來戴梓在8天內就製造成功。南懷仁因此妒恨戴梓。其次,南懷仁和戴梓在編纂《律呂正義》時出現了意見分歧,而南懷仁也辯論不過戴梓。後來南懷仁以戴梓“私通東洋”之罪名將其告發,結果康熙信以為真,將戴梓全家流放至盛京(今瀋陽),同時下令將戴梓的所有發明包括“連珠火銃”,深藏於兵器庫中,禁止軍隊使用。



總結,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和其他的武器,如果被裝備於清軍部隊中,或許改寫歷史,至少在打擊侵略者的戰鬥中,清軍不那麼慘敗。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這就是一個笑話。不就是想要黑清嘛,敢不敢有點新意,總是一堆被披爛的陳年老屁有意思不。


言歸正傳,為什麼要說所謂的清朝康熙年間機關槍是個笑話?這需要先搞清楚有關機關槍或者自動武器的定義。自動武器是指藉助於火藥氣體壓力及彈簧的作用力完成推彈、閉鎖、擊發、退殼和供彈等一系列動作的連發槍械。機關槍是自動武器的一種,因為各國軍隊對機關槍的定義都是可以連續射擊的自動武器。

那麼好了,我們可以對機關槍的特徵做出如下總結:

第一、必須是定裝彈。也就是彈頭和發射藥必須一體,否則也不需要退殼這道程序。

第二、必須要藉助於發射藥廢氣完成連續射擊的一系列動作。這也是為什麼自動武器需要使用定裝彈。
好了,機關槍說完了,那麼現在開始說說康熙朝的機關槍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所謂的戴梓發明連珠火槍。
首先,


這個連珠火槍不是戴梓發明的,而是仿製昂立啞國進貢的琵琶鞘燧發槍,上圖就是故宮館藏的琵琶鞘燧發槍。這個昂立啞國其實就是英格蘭,所以這個琵琶鞘燧發槍的專利屬於英國,而不是戴梓。

這種槍其實就是在槍托上開兩個空間,分別是彈倉和發射藥倉,彈倉可以一次性裝填二十枚彈丸,藥倉和彈倉裝滿彈丸和發射火藥之後可以省去裝填步驟。彈倉和藥倉由機輪和槍膛連接,撥動機輪可以完成裝藥裝彈,再扣動扳機燧伐發火。之後再次撥動機輪,將彈丸和發射藥推入槍膛射擊。
彈倉和發射藥倉


機輪
裝彈過程



這種槍的優點很明顯,只要一次性將彈倉和藥倉貯滿,就可以省卻裝填時間,提高了射擊效率。這是因為當時的火繩槍和燧發槍都要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槍膛,再用通條搗實,然後將彈丸從槍口送入,再瞄準射擊。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第一,發射藥無法搗實,導致火藥不能充分燃燒;第二,氣密性存在問題,容易漏氣。這就導致彈丸的射程和殺傷力打了折扣,而且這種火槍製造工藝複雜,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所以雖然東西方都在同一時間接觸了這種火槍,但是都在同一時間拋棄了這種雞肋,繼續將前裝槍使用了兩百多年。所以,這東西只能作為君主、貴族獵奇的玩具而不會成為制式裝備。康熙只不過是做了和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一樣的事,因為大家都是聰明人。另外戴梓的連珠火槍只是拉長了彈倉使其能裝填28枚彈丸罷了,同原廠貨相比沒有任何創新。

所以,連珠火槍,或者說是琵琶鞘燧發槍充其量不過是一款燧發槍而已,壓根就不是網傳的機關槍。而且戴梓被過度神化,其本人不過是擅長仿製罷了,根本不是什麼發明天才。

而戴梓本人之所以被神化、雞肋一般的連珠火槍會被吹成機關槍,不過是出於抹黑清朝、抹黑康熙的需要罷了。誰讓清朝做到了古典王朝的極致,誰讓康熙又是千古一帝呢,如果清朝皇帝是漢人,那麼早就被捧上天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所謂的清朝康熙時期的“機關槍”,就是康熙時期戴梓發明的“二十八發連環銃”。這種火器的具體制作方法已經失傳,而根據現有資料的描述,連珠銃應該是形似琵琶,有兩個銃管,有一彈盒,提前儲備了子彈火藥,開火時一管向前發射,另一管向後自動裝彈,具體是不是半自動不好說,因為資料不詳,不過根據該銃的填充方式,彈藥可能是彈珠加火藥提前用紙包好,已經類似於早期訂裝子彈了。這麼一種火器,在那個時代簡直就是一大神器。但這麼一個大神器為啥沒有在大清得到推廣呢。在分析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他的發明者,戴梓。


初清發明第一人

戴梓字文開,號耕煙,中國清代火器製造家。生於清順治六年,卒於雍正四年。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僑居揚州,晚年在遼東自號“耕煙老人”。他是清初的發明家,發明了威遠將軍炮和連珠銃,而且仿製“蟠腸鳥槍”速度快,質量好,這就讓同行南懷仁感覺十分不爽,於是在康熙面前陷害戴梓,說他勾結日本,於是被貶瀋陽。

被誇大的連珠銃

不得不說,連珠銃真的是一大神器,不過為什麼在大清就沒有投入軍用呢。目前給的最多的理由就是什麼滿人防漢,害怕漢人用這種武器推翻他們,我不否認這佔有一部分原因,比如戴梓是漢人,辛辛苦苦為康熙服務了那麼久,就因為幾句讒言就被貶了,由此可見,玄燁從來沒有信任重視過戴梓,對他來說,戴梓不過是個消遣而已。但其實好好想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造不了。那麼多古代的神器都可以根據其描述而在今天覆原出來,但是這種火器卻遲遲仿不出來,可見其構造的複雜。如此複雜的物件,在工業條件先進的今天都早不出來,那清初即使有圖紙,但是工序自己複雜,手工零件鑄造的粗糙,已經最重要的經費太大,都嚴重的限制了連珠銃投入到軍隊裡。


如果說滿清不用火器,也是不對的,滿清在和大明的戰鬥中,充分的意識到了火器的重要,因此也是格外的重視火炮的發展,比如戴梓發明的沖天子母炮就被投入到了軍隊中,並在討伐格爾丹的時候彰顯神威。之所以火器水平滯留不前,還是因為沒有西方的物理學和數學、化學做基礎,工匠知識落後,同時戰事減少,大戰沒有幾個,火炮對方“反清復明”的農民軍綽綽有餘,就在這麼一種對滿清皇族如此安逸的環境下,大清終於迎來了他的全面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