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上朝拿的牌子什么作用?

陈州老飞斗


不光是宋朝的官员上朝拿“牌子”,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主人公是名将郭子仪,这个典故就是“七子八婿满床笏”。意思就是说郭子仪六十岁大寿时,儿女们下了班都来祝寿,由于儿子女婿都是朝中大员,故而皆是下朝后带着笏板直奔老郭家,笏板扔的满床都是。这里所说的笏板就是所谓的上朝时拿的牌子,这是官员上朝时的备忘录,现实功能就是记录下欲奏事项,以便皇帝问话时对答如流。从礼法上又体现对皇帝的尊敬,也由笏板的差异体现臣下的身份品阶,是等级划分的象征。



哪些官员有资格上朝

“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国语.鲁语》

首先是上朝这方面,各朝代对参与上朝的官员是有不同标准的。早在奴隶制社会,就有部落领袖召集长老议事的传统,这也是朝会制度最原始的雏形。西周时期就已有内外朝之分,深刻反应了会议制度的精髓,正如今天,重要的会议参与的人少,不重要的会议参与的人多,也体现了等级之分。在战国时期有如“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的记载,即晋文公时期,秦人就以士大夫共商国政,晋国学习秦国的做法,以公卿级别每日议政。西周是奠定了朝会制度的大体框架,它将朝会分为庭朝、常朝、外朝三个模式,庭朝主要是君主和宗人讨论宗室问题;常朝则是百官与君主讨论国政问题;外朝主要是接待朝贡的诸侯或者使团,我们所说的“上朝”往往是指常朝。
(战国秦剧照)


“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

春秋战国时期的朝议往往不会对身份有特殊要求,君主常以召见的形式进行秘议,且时间并不统一。从秦汉开始,朝会逐渐形成固定时间的集会,参与人员以京畿三公九卿为主,在有特殊事项的议论需求时,由主管官员提前召令相关各槽官员入朝。到了唐朝,官员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所有的在京中任职的官员都具备上朝的资格,只是对品级不同的官员规定了不同的上朝日期。五品以上官员参与常朝,即每日的例行朝会;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官员,每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参与大朝会。
(唐杨国忠剧照


宋朝大致与唐朝一致,但在宋神宗的元丰改制后,一些闲散高阶人员就被“踢出”了朝堂,并规定参与朝会的人员等级,门下省以起居郎为底线,中书省以起居舍人为底线,尚书省和御史台要在侍郎以上和御史台中丞以上。每天都要参见皇帝的官员称为为“常参官”,也就是“朝官”。   

“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明太祖实录》

明朝的朝会更加制度化,而且是历朝历代时间最早的,参与上朝的官员于凌晨三点就得在午门等候,称为侯朝;五点时午门开放,官员们才开始列队入宫,称为入朝。明朝朝会种类大致分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三种。品阶已经不再严格要求,这与明朝的官吏制度有关,比如六科给事中,一般都是从七品,但权力很大,能够弹劾各部院长官。再到地方的正九品监察御史,回京述职的时候照列朝会。唯一体现级别身份差异的就是班列朝会的站位,级别越高的官员站位越往殿里,级别低的一般在外面或者旁边。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还对入朝的顺序做出规定。
(明朝朝会剧照)

等到了清朝,这种京官不论大小都可面圣的局面被终结,除了早朝的时间与明朝相仿,品阶的限定回到了“三公九卿”时代。清朝有资格参与朝会的京官只限于三品及以上的官员,且受明朝按照官员品级安排站位置的影响,一品官可以在太和殿内朝见君主,二品官员可以在门外,三品官员则要在更外面,可谓是“好的不学尽学坏的”。导致这种朝会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外朝权力的削弱,清朝自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康熙时的南书房、雍正时的军机处,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逐渐肩负重任,内庭议政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内阁六部,所以朝会的功能性削弱,也就没必要大规模进行。



上朝的官员都有何标配,如何区分级别

  • 朝服

衣冠向来是仪表的体现,上朝这等重要的场合当然也很重视服饰的要求。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朝服的记载,先秦时期以皮弁、玄端为朝服,皮弁服采用衣裳分制,上衣下裳都采用白色,再配上白色的"弁"。"弁"就是帽子,一般由白鹿皮制作,它不是天子的专属,士以上的男子觐见君王都可以带。以玉饰装在"弁"上,就能区分朝臣的身份地位,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玄端多出现于战国时期,卿士朝会之服多为黑色,因其形端庄方正,故称玄端,配套的冠帽称为委貌,以黑色缯绢制作而成。委貌和玄端的搭配历时较长,也就成为朝服的代名词,共称"委端"。到汉明帝时,参照周至秦朝的朝服,制定了朱衣朝服制度,也成为后世朝服的典范。


皮弁服样式)

隋唐时期的朝服制度更加趋于完善,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制度,隋炀帝时以颜色来区分官员和的等级,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这种颜色划分也成为四等公服。唐朝时的公服得到进一步发展,也被日本、朝鲜等大唐文化影响较重的国家普遍采用,此两国的民族服饰也多以隋唐公服发展而来。宋代延续了隋唐的朝服,称为“具服”。京剧里官员上身穿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的形象就来自北宋朝服。还有独具特色的“束以大带”、黑色"进贤冠"、"貂蝉冠"。明清朝服就不再以颜色作为主要区分,而是通过朝服图案、官帽上的梁、珠等配饰作以区分。


  • 笏板
“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礼记.玉藻》

除了朝服之外,清朝之前的朝堂官员还以笏板作为标配,并通过材质区分级别。相比较朝服而言,笏板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他的产生年代久远,在纸没有量产之前,笏是用于记录文字一种载体,最早是由竹木等材料制作而成。如果用作书籍记录则称“牍”,如果用于朝臣的面圣备忘录,则称“笏”。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官员上朝前,将准备提议的事项记录在上,以便君臣问答时提高效率。这就好比今天的听证会、政府工作报告时,陈述事项的人员事先准备好材料,以便逻辑清晰、有条有理的汇报。


除了这种现实的功能以外,上朝的大臣以笏板遮挡自己的脸,不许与君王对视,眼睛只能注视着笏板,以此彰显君王威严,代表对天子的敬意。在纸普及以后,这种礼节性意义就远超现实意义,大臣上朝时以纸做备忘录,放在笏板后边,双手捏紧不露“破绽”。因此笏板也就不在用于记录奏请事项,逐渐以玉石、象牙替代了竹木材质,更彰显了朝臣对君主的尊敬。至唐武德四年,从规制上要求了不同身份的大臣对应不同材质、形状的笏板:五品及以上用象笏,六品及以下用竹笏;三品及以上的象笏前拙后直、五品及以上三品以下的象笏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上边说过,宋代大致承袭唐朝的朝服制度,以三、五、七、九品作为界线,着紫、朱、绿、青色朝服。而官员所持笏板亦根据这个等级划分而有所区别,服朱色以前公服者用象笏,服绿色以下公服者用槐木笏。到了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再执笏。到了清朝,由于民族习惯的影响,执笏的传统就不再沿用了,而且随着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形成,朝会更多的是日常事务的君臣沟通,涉及重大事务的事项都以奏折的形式递交皇帝审阅。在秘书机构内庭议事时,秘书班子采用跪受笔录的方式记录皇帝旨意,形成文书后传达政令,所以从现实意义和民族传统两个方面来看,笏板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在朝堂之上,区分官员级别和尊卑的标志则有朝服图案、顶戴顶珠、朝珠、花翎等。


综上,宋朝官员上朝时手中握的是笏板,而在唐朝之后,并非一个官员只带一把笏板,唐朝名相张九龄就掀起了“笏囊”潮流,官员会在腰间挂上笏囊,存上几柄笏板表示公务繁忙。笏板在宋朝更多的是身份象征,如“执象笏者”就代表五品以上的高官。正是因为执笏与朝服的差异,也方便了朝堂礼官安排官员的站位,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参考史料:《礼记》、《旧唐书》、《宋史》


棍哥观史


你好,那个小牌子叫笏[hù],

1: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2:《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3: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做你的历史老师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从上可以得知 既然《礼记》中已有记载 那么玉笏板出现的年代应该早于春秋时期,估计在在商周时期已有使用。



袖虎武道教育


看了西游记之后效仿天庭。


华夏人物档案室


那个牌子叫做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蝌蚪故事号


每次上朝时,大臣们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可以是上奏的问题或者提纲,以防止遗忘,就像现在的记事本。


阿尔卑斯山雄鹰


宋朝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家明简影


宋朝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姜忘忧


宋朝时期,上朝的时候,每个官员手里都拿着一个白色的牌子,这个牌子叫什么名字?作用是什么?

想要说明的是,在宋朝,官员上朝时都拿着一块牌子,但不全是白色的,而是有两种颜色。一种用玉或者象牙制成,为白色;一种用木板制成,为木褐色。

牌子的名字。宋朝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着的牌子叫笏,也叫笏板、朝笏等。其实他不仅仅是宋朝官员上朝时使用,在古代官员上朝时,都在用,我们在看历史电视剧的时候就经常可以看到古代官员抱着笏板上朝的镜头。

小牌子,大象征。可别小看这小小的牌子,在宋朝,他可是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着官员的等级。宋朝时,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官袍,上朝时手里持的是白色的玉笏,四品、五品官员穿红色的官袍,上朝时手里持的是白色的牙朝笏,六品以下官员穿青色和绿色的官袍,上朝时手持木褐色的木笏。

小牌子,大用途。一开始,笏的用途是记事和绘画,犹如纸张,完全是一个记事簿。后来发展成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官员的等级不同,所穿的官袍不一样,上朝时所持的笏也就不一样,人们一看见官员所持的笏,就知道他的级别。

小牌子,大渊源。笏不是宋朝所独有,它源远流长。起源于商朝,废止于清朝。起初的“笏”是木制和竹制的,长二尺六寸,宽三寸,相当于现在的长50厘米,宽5厘米。形状狭长,头部渐狭呈圆平形。到了秦汉以后,“笏”的材质有了增加,有了玉做的和象牙做的笏。

从商朝到清朝,笏在历史上存在了3000多年,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历史的印记。


行走与写作


大家在看个古代的电视剧中可以发现,官员在上朝面见皇帝时,手里总是捧着一块狭长板子,它叫做笏板。它主要是古代官员用来记事,相当于现代听课用的记事本,它又被称为玉板,手板或朝板。

笏的起源,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那个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官员上朝总不可能拿出一张纸,在皇帝说话的时候,边听边记,但是又了防止漏掉一些重要的事情,就想出了这个对策,在上朝的时候把要准备报告皇帝的事情写到上面和皇帝的重要讲话记在上面,即可以起到提醒和时时警示自己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对皇帝的尊重,这是笏的实际和直接用途,它最早起源于秦汉之前,但是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它在商代就已出现,《礼记》中记载到"笏长2尺六寸,中宽3寸。

不同的朝代,对笏的要求也不同,但是它都脱离不了皇权专制和等级分明的时代背景,所以笏也是身份间接的象征,唐代,五品官以上拿象牙材质的,六品以下的官员拿竹木做的笏。明代,五品以上拿象牙笏,五品以下则不用拿笏。而到清朝,笏板就不再使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