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虎王坦克在二战真的天下无敌吗?

生活360x


“虎王”坦克是二战德国研发的最后一款重型坦克,其总重接近70吨,比虎式坦克还高了十余吨,这意味虎王坦克可以装备比虎式坦克更加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坦克炮,但是“虎王”坦克的发动机马力却和“虎式”坦克差不多,而虎式坦克在前期的超高机械故障率就已经让德军装甲兵头疼不已,更重的“虎王”坦克在这方面比虎式坦克更加严重,因此对后勤补给也更加依赖。虽然“虎王”坦克在各项技术指标上非常强大,但是它并非德军真正需要的坦克,尤其对于战争后期的德军而言。



“虎王”坦克正是装备德军时已经是1944年,此时的德军已经在各条战线全部转入了战略防御,对于那些装甲厚重的重型坦克已经基本没有需求,这种重型坦克主要用于正面突击坚固的地面防线,以及抵抗对方的重型坦克的反冲击,因为本质上坦克是用来进攻的,将坦克用于防御作战是很大得浪费,一般由更加廉价的突击炮和反坦克炮以及坦克歼击车来担负防御任务。不得不承认,像“虎王”坦克这样的重型坦克在阻止敌军的重型坦克进攻时具备更大的优势,可以从正面击退敌军的重型坦克,不过鉴于进攻中的重型坦克经常会使侧翼暴露出来,所以德军的突击炮以及其他反坦克炮也可以通过伏击的方式来摧毁敌军的重型坦克。


战争后期德军在数量上已经处于极大的劣势,德军装甲部队经常要和数倍于己的盟军坦克抗衡,这样就要求德军坦克必须具备持续的作战能力,而“虎王”坦克在这方面缺陷严重,首先过重的重量使“虎王”对燃料的消耗极大,经常需要进行燃料的补给,而1944年罗马尼亚的油田丢失加上盟军对德国本土合成油厂的空袭,德军已经无法得到正常的燃料供给了,缺油成为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常态,这极大的限制了虎王坦克的持续作战能力。另外频繁的机械故障也让虎王坦克遭受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尤其在后期德军一直在不断的撤退之中,“虎王”坦克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往往不得不被迫自爆抛弃,超过一半的“虎王”坦克是由于缺油和机械故障而损失掉的。


德军装甲部队在后期基本充任德军步兵的预备队,来回在战线上奔波去封闭那些已经被盟军打开的缺口,尤其在东线这样的宽广的战场,德军装甲部队一直处于机动作战的状态下,部队在消除一个地方的危机后,往往要立刻赶往下一个危机区域,这样对坦克的越野能力就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虎王”坦克不具备较长距离的越野能力,所以这种坦克完全不适合东线战场,在战线比较稳定的西线战场还较为适合。“虎王”坦克的数量很少,出勤率也不高,对战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德军在后期倚仗的还是机动性较高的三号突击炮等中型装甲车辆以及步兵手中的“铁拳”反坦克火箭来执行繁重的反坦克任务。“虎王”坦克只有在保证充足的后勤补给和维护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但是这些条件在后期都不具备,所以“虎王”的无敌只是理论上的,它算得上是一件失败的作品,完全不适合当时德军的作战需求。


战略论


二战时的虎王坦克(德军称虎B型重型坦克),虎王坦克整车重70吨,最高时速40公里每小时,正面装甲150一180毫米,后面和侧面装甲80毫米。装备有88毫米口经坦克炮,2挺7.9亳米口径机枪。


虎王坦克只所以名声鹊起,被称之为二战最厉害的坦克,缘于它在战场上几次突出的表现。最著名的一次是"特霍夫村歼灭战",此役苏军近卫第9机械化军,24辆坦克在德国一个小村庄,"特霍夫村"休息时遭到3辆虎王坦克的伏击。最终德军三辆坦克在火炮掩护的情况下,歼灭了苏军的一个坦克营。
二战时飞机与坦克算是战场上的大杀器,虎王坦克几次战场上优异的表现,及超强的火力,让其名扬世界。但也并不是说就天下无敌,就是最强的坦克了。英国人在美国制造的谢尔曼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了反坦克炮,改其名曰荧火虫坦克,又叫荧火虫谢尔曼坦克。其火力威猛到1000米以内,足可以穿透150毫米的装甲,并曾创下击爆6辆虎王坦克的事例。

虎王坦克虽然火力很强,战场表现也很优异,但由于问世较晚,且生产数量较小,并没有对二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恰似徐志摩


不是天下无敌。

六号坦克B型 (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通称“虎王坦克”或“虎II坦克”),是一款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发的重型坦克。亦有资料将其简称为“虎B”(Tiger B)。其军械库存号为Sd.Kfz.18。虎王坦克还有一个非正式名称“Königstiger”(该词在德语中为“孟加拉虎”之意)。盟军士兵常常会从字面上将这款坦克的名称误译为“虎王”(King Tiger)或“皇家虎”(Royal Tiger)。

1944年8月,苏联人在桑多梅日附近俘获了两辆虎II坦克。很快,苏联人就把这两辆虎II坦克送到了位于库宾卡的试验场。在运送途中,这两辆虎II坦克出了好些机械故障。这两辆虎II坦克的冷却系统无法适应过热的天气——这造成了坦克的发动机过热、变速箱出现故障。有一辆虎II坦克的右侧悬挂被完全替换,尽管这样造成了坦克性能的下降。平均下来,这两辆坦克每10-15千米就会出一次故障。测试结果表明,虎II坦克的主炮KwK43 88毫米坦克炮在精度和穿甲能力方面与苏联的122毫米D-25T坦克炮相当。后者经测试可以在400米距离击穿虎II坦克的炮塔所有部位。苏联人还拿一辆虎II坦克的装甲用100毫米和152毫米口径的火炮进行了射击测试。苏联人发现,虎II坦克的焊接工艺比起其它德国坦克要差得多。所以,尽管炮弹并没有贯穿虎II坦克的装甲板,但是也常常会造成虎II坦克内部装甲板的大量剥离,后者会导致虎II坦克的传动受损,失去战力。进一步测试结果表明,虎II坦克的装甲板质量也比虎I坦克和豹式坦克差。因为德国缺乏钼,所以虎II坦克的装甲板用了钒取代钼。这导致了虎II坦克装甲板延展性的降低。

后来的射击测试表明,100毫米BS-3和122毫米A-19火炮在发射穿甲弹时可以在1000–15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II坦克的炮塔装甲,这说明虎II坦克炮塔的质量指数为0.86。不过,被用作标靶的虎II坦克的主炮和炮盾在进行测试时都被拆掉了。这使得炮弹能够击穿装甲开口(比如原来火炮所在的位置和观察孔)附近的位置。此前打在上面的100毫米口径炮弹和装甲的损伤也对炮弹对火炮开口右侧的击穿有影响。虎II坦克车体和炮塔的侧部装甲则可以被苏联的85毫米火炮和美国的76毫米火炮发射的穿甲弹在800–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另外,100毫米BS-3和122毫米A-19在向虎II坦克前装甲的焊缝射击3–4次后,也能够在500–600米的距离上将之击穿。


SeaArm


二战德国虎王坦克是在1944年苏军投入ls-2重型坦克,德军赫赫有名的虎式坦克不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推出的一款大杀器,下面先看看它的战绩。










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苏德战场“特霍夫村歼灭战”,3辆虎王坦克在己方炮火掩护下10分钟时间,全歼苏军一个坦克营的21辆坦克,只有3辆在混战中脱逃。






虎王坦克,苏军恶梦

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战役中,德军以损失25辆虎王(其中10辆被苏军击毁,2辆受伤回去维修,13辆被乘员自爆)的代价共歼灭苏军121辆坦克、244门火炮、5架飞机、一辆火车。

德军103虎王重坦营在1945年号称共消灭敌军坦克500辆,己方损失才仅仅45辆,其中很多辆还是因为坦克故障由乘员自爆的。如此骄人的战绩一度让苏军闻风丧胆!







虎王坦克

虎王坦克乘员5人,重70吨,最高时速41公里,正面装甲厚150-180毫米(含炮塔),当时盟军的任何坦克和反坦克炮都不能正面击穿它(装甲崩落除外,但是,虎王自己的88毫米主炮可以击穿自己炮塔前甲),侧面和背面装甲厚80毫米,可被盟军坦克炮击穿,底部和顶部装甲厚40毫米,易被飞机炸弹击毁。88毫米主炮可以在2000米距离击穿132毫米的30度倾斜装甲,对付盟军的t-34和谢尔曼非常轻松。

但是虎王也有很多致命弱点,油耗惊人,700马力动力属于小牛拉大车,发动机容易损毁,只能保持龟速导致机动性不足和行进距离较短。德国后期矿产匮乏,装甲质量直线下滑造成装甲疲劳和装甲崩落,这在战斗中是致命的。由于车重,转向系统常常突然报废,行进中大多数桥梁和道路无法承重导致不得不经常废弃。机械过于复杂而容易发生故障等等。战斗中,虎王的损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身故障不得不由乘员自爆,在遭受围攻时,不够灵活被对手从侧面击毁等。但虎王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领先的坦克,一度成为战场上盟军的恶梦。虽然虎王不是天下无敌,但是以一敌十还是不在话下。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和强大的的科技研发能力确实是让全世界钦佩。


兵器主张


虎王坦克,优点和缺点太突出:优点是火力太强大,88㎜炮可以在2000米击穿谢尔曼坦克前装甲,2000米距离上击穿潘兴和斯大林-2型的炮塔,500米距离击穿斯大林-2型正面,不仅如此,甚至于可以击穿盟军的所有坦克。虎王坦克正面150㎜厚的装甲,炮塔正面也有180㎜,车体借鉴T-34,使用倾角装甲,防护力极佳。苏联用缴获的虎王坦克测试,在500米距离上用122㎜炮和100㎜炮才能打穿首上焊缝。严格意义上来说,二战时期盟军和苏军没有一款火炮可以在正常的交战距离上击穿虎王坦克!所以,二战时期德军损失的虎王坦克,大部分都是因故障或没油,德军不得已自行放弃的。

再说一下缺点:机动性不好;车身太重,行走装置不堪重负故障太多;炮塔旋转速度受引擎制约,虽然可人工旋转但速度慢;发动机油耗太高,容易火热甚至熄火。

如果要对付虎王,用坦克是没什么好办法的:多辆坦克绕到背后给它发动机来上一炮。只是虎王会远距离点名……如果用地雷对付虎王,比较合适:一块木质外壳的反坦克地雷就够了,专炸虎王的行走装置。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玩笑话:一名步兵绕着虎式坦克跑圈,就能把里边人工旋转炮塔的坦克兵给累死!





黑郁金香966


虎王对其他坦克是无敌的,他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斗中期待自己不出事就好!

“虎王”坦克其实只能算是一头病猫,德国人过分的追求攻击和防护的能力的提升,因此这辆坦克的攻击力和防护力都是非常强的,但是地盘还是豹式坦克的地盘,小车扛大炮驼不动,虎王坦克的机动性极差,耗油量极大,炮塔旋转缓慢,故障率太高且维护复杂,德军因故障不得不遗弃的坦克远远高于战场被摧毁数量,这样的坦克算不上好坦克!

其实在苏联的一代神坦T-34出来后,德国的1、2、3号坦克全部成了废物,4号坦克勉强能打但是不管在数量还是性能上都与T-34有一些差距,最后德国人不得不临时设计了豹式坦克和虎王坦克,这两款坦克本身就比较复杂了,但是胜在正面装甲厚,苏联的T-34/76mm炮500范围内根本就无法击穿这两款坦克正面装甲,之后苏联不得不改成T34/85mm型!

其实在这时候德国在坦克发展道路上就已经走了弯路,德国豹式坦克、虎式坦克就已经有些超重了,与德国擅长的运动战已经背离,但是后续的德国坦克更是走入无法挽回的错误道路,“虎王”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一款失败的坦克,勉强还能上战场,后续还有100多吨的鼠式坦克,还有P100、P1500等超重的坦克堡垒“陆地巡洋舰”,德国在坦克研发的思路上彻底走入了误区!

说说虎王的优势,正面装甲高达150mm厚,而且采用了棱形车体,倾斜装甲,就装甲一项就远超同时期的盟军的其他坦克。还有就是虎王坦克装备的88mm强力反坦克炮,口径虽然与虎式坦克一样,但这是改进型反坦克炮,威力大得多,苏联就曾经用被遗弃的虎王坦克在300米距离攻击另一辆虎王炮塔,结果前后射穿,这样的威力对付盟军的任何坦克威力都是过剩的,绰绰有余。

虎王在火力和装甲上有着绝对的优势,那么在其他方面表现就有些渣渣了,首先就是虎王为战时设计建造,根本就没有时间来进行完全的测试就投入了战场,德国人更是将一些先进技术一股脑的用上去,造成这款坦克过于复杂,故障非常高,前线的坦克手们根本就驾驭不了这辆坦克,由于新技术太多,往往一个简单的故障前线维修人员也不能解决,而在战斗中德军是步步撤退,因此造成大量的坦克不得不因故障遗弃。

机动性上更差,采用豹式的底盘根本拖不动这个68吨的大家伙,越野能力只有20公里/小时,地形稍微复杂一些也就只有10~15公里/小时,这对擅长运动战的德军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伤害。超重的车体不但影响坦克机动性,喝油量也是惊人,一次满油状态才120公里得行程,这与苏联T34一次满油500公里行程差距巨大,一辆虎王坦克的喝油量相当于2~3辆虎式坦克,4~5辆德国四号坦克的喝油量,这对于后期本就缺油的德军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消耗!

因此虎王坦克的性能太不均衡了,攻击防护有余,机动维护极差,最后就只能当病猫了。


狼烟火燎


虎王坦克是二战历史中当之无愧的最为优秀的坦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存在非常多的诟病与极端,但却是坦克的建造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其在作战中的表现更加让其大放异彩,不管是来自东线对手的苏联的T34还是西线盟军的潘兴坦克。一个靠着其操作简单、设计精巧、技术要求不高,靠着其数量优势而取胜。另一个却是华而不实,虚有其表,却无其实,靠着协同作战才能够赢得的胜利,故障率是虎王坦克的好几倍。单从技术角度及一对一的作战方式下其真的是“笑看天下英雄录,一生只得与雕伴。”

首先,先说一下T34中性主战坦克,其战斗全重32吨,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是一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很突出的坦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对于坦克重要的三要素进行较为合理的安排与布局,使得坦克从成本、人员培训、战斗效果、维护保养、故障率等都非常的优化,使其能够快速的生产,方便人员操作、更加的维修保养上更加的便利,使其能够快速的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加上其不错的火力是一款非常适合大规模作战的不二人选。

而盟军的不管是谢尔曼中性坦克,还是后期的M26潘兴坦克,靠着其数量与运气,在一定程度上战胜其对手虎王坦克。尤其是谢尔曼坦克,靠着其维修方便、通用型强、机动灵活等特点,在面对虎王坦克是靠着自身的机动性常常可以在战局中反败为胜。与苏军坦克一样靠着其数量与对手的弱点而战胜对方。潘兴坦克更是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草草上场。

虎王坦克靠着其优异的工艺水平,大胆的设计及探索精神。用着行动向其对手展示着其威武霸气的一面。更加的为着坦克在战场上的分工奠定历史参考意义。其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在战场上消灭了多少对手,而是其用着行动证明了科技的重要性。


惜花公子


虎王坦克实际上表现并不好,并没有多么天下无敌。

虎王坦克虽然是德军大规模装备的最后一款重型坦克,虎王坦克的吨位已经达到了70吨的水平,结构也更加复杂,依然继承了之前虎式坦克的交错负重轮设计,主炮方面换装了具有71倍径的88毫米长身管KwK 43 L/71坦克炮,穿甲能力更强。而且相对于虎式坦克的直棱直角,虎王坦克的车身和炮塔都有了一定的倾角,具有更好的防御能力。

但是实际上虎王坦克的表现并不理想。首先就是数量不够,虎王坦克的总产量还不到500辆,这对于二战后期德军的需要来说远远不足,而且此时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极为缺乏装备,一些部队甚至只能拿突击炮凑合。少量的虎王坦克往往要面临数倍于己的敌军坦克,而且此时战斗力同样不俗的M26,IS2这些重型坦克已经投入使用,虎王坦克对付起来也很吃力。

而且虎王坦克的可靠性也继承了虎式坦克的不足,问题多发,很多时候由于故障而失去战斗力不得不遗弃。同时还有盟军方面的原因,盟军几乎控制了德国的天空,虎王坦克等这些目标可以说是盟军飞行员眼中的肥肉,因此出动和部署很成问题。


战壕


虎王坦克从火炮威力和装甲防护来说,基本就是二战时期的王者,不过德国坦克一贯的设计原则是重质量忽略产量。70吨重的虎王坦克用于接替已显疲态的虎式坦克(同时用于对抗“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研制时间较晚直到1943年才正式入役。二战后期德军战略资源已经相对紧缺,战线收缩,在德式精工细做精神指导下,虎王坦克产量有限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虎王”坦克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截止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虎王坦克乘员5人,重70吨,最高时速41公里,正面装甲厚150-180毫米(含炮塔),盟军任何坦克或反坦克炮都不能在正面击穿它。装备一门KwK43 88/L71型88mm火炮,可以在2000米距离内击穿132毫米的30度倾斜装甲,二战最常见的T-34和谢尔曼都是手下败将,该炮几乎可以击穿二战盟军所有型号坦克。

有优势肯定也有劣势,侧面和背面装甲厚80毫米,可以被轻松击穿,而底部和顶部装甲厚40毫米,飞机或地雷都可以击毁。最大的问题其实来自动力,70吨重的坦克采用了和40吨的黑豹、50吨虎式坦克同款发动机,典型的小马拉大车。机动性差油耗惊人,最大公路行驶速度41.5km/h,越野最大速度38km/h,为省油正常开到20km/h。

而且制造工艺复杂、发动机故障率高,造成后勤维护保障压力大。虽然如此,但是少量装备的虎王坦克还是给盟军带来一定的损失,当然完全是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德军103SS重坦营(原503重坦营),在1945年号称总共取得1800个战果仅损失了4辆虎王,不管是否真实,但是大比分的战果还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也体现了虎王的出色性能,只是生不逢时。

很少正面被击穿的虎王坦克。


河东三叔


虎王坦克是二战德军最后一款投入量产的重型坦克,总共也就生产了500辆左右,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依然在战争后期对盟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称其为天下无敌还是有些过誉的。

虎王坦克依然使用了虎式坦克的6号坦克编号,但是确实完全不同的,其吨位上升到了68吨,装备一门71倍径的88毫米Kwk43 L71式坦克炮,整体防护能力也很强。

和苏军的IS2相比,虎王坦克虽然火力不如IS2的122毫米主炮,但是机动性更好,装弹速度更快,火炮精度更高,实战中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和美国的M26潘兴相比,虎王坦克机动性不如M26,火力大致在一个级别,不过防护上虎王略占优势。而和其他中型坦克相比,虎王更是占有压倒性优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虎王坦克就是天下无敌了。合适的战术,以及经验丰富的乘员等同样重要,苏军就曾创造过一辆T34-85干掉三辆虎王坦克的战绩,就是因为战术恰当以及这部分德军的经验不足。

而且战争是体系对抗,并不是一两件兵器的对抗,战争后期德国已经丧失了制空权,虎王坦克这样的目标几乎就是盟军航空兵眼中的肥肉,很容易因为空袭被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