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碩士16歲博士,如今處境讓人感慨:神童詛咒

不止古代有傷仲永,現實生活中這種戲碼也不斷地上演。

1995年出生的張炘煬天賦異稟,父親張會祥發現他這個天資後,就一直不斷地加快他學業的進程。

2年時間學完小學課程,初高中一直跳學,最後10歲上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成為最小的博士。

13歲碩士16歲博士,如今處境讓人感慨:神童詛咒

但是學業上幾乎完美的他,其他方面開始逐漸暴露出不成熟,比如情商、社交和心智。

在博士答辯之際,他要求爸媽在北京買套房子,不然就退學,此要求一出,所有人都說他不懂事。

仔細想想當時他還未成年,有此要求屬於正常,只是打上了“天才”的標籤,所以顯得突兀。

如今他已經完全淡出公眾視線,有人說他沒有讀完博士。

有人感慨,是不是有神童詛咒?指的是人小時候太有天賦,長大後可能被天賦以及其他能力的缺陷所限,人生路走不長遠。

13歲碩士16歲博士,如今處境讓人感慨:神童詛咒

哪有神童詛咒,其實是教育問題

我們所見的神童有很多,70年代的三大神童謝彥波、干政、寧鉑,謝彥波成為了普通教師,干政患上精神病,寧鉑出家。

90年代被稱為“東方神童”魏永康,在中科院碩博連讀時,3年時間就被退學,如今是一名普通的職工。

再到現在的張炘煬,這些都讓我們確信,神童最後都泯然眾人。

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教授瓊·弗里曼從1974年起跟蹤調查了210名極具天賦的兒童,但最終發現其中僅有6人(3%)“取得通常意義上的成功”。

而這背後折射的是教育問題,大多數父母面對孩子天資聰穎忘乎所以,比如張炘煬的爸爸一味地讓他完成學業;魏永康的媽媽也是讓他一心撲在學業上,其他方面她完全不在乎。

13歲碩士16歲博士,如今處境讓人感慨:神童詛咒

我想起一個小故事,有個人得了千年難遇的好種子,於是不分季節馬上就種了,日夜照料,結果種子不適應氣候死了。

這不跟神童也一樣嗎?面對上天的饋贈,父母快加馬鞭,給孩子添把火,以為這樣孩子就能更加出色,可惜被別的缺陷拖垮了。

在教育孩子時,注意“木桶原理”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善於揚長卻不避短,結果恰恰是忽視的短板拖累了孩子。

比如一味追求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一味地責怪孩子,卻忽視了孩子的情緒;等到問題出現時,一切都晚了。

心理學上有個“木桶原理”,指的是決定水量多少的不是長板,而是短板,只有把短板補長,水量才會多。

對於孩子來說,心理、情商、社交、獨立、人格等等,都有可能是他的短板,木桶裝的水越多,說明他整個人越健康,如果一直都裝不滿,說明哪塊短了。

13歲碩士16歲博士,如今處境讓人感慨:神童詛咒

決定孩子整個命運的不是單一的方面,一定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

如果張炘煬的爸媽能夠慢下來,魏永康的媽媽不忽視他的獨立,他們的狀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走得快時,人往往會忽視身邊的風景,腳下的小石頭,既錯過了美好,又摔了一跤。

越有天分的孩子,越要慢

有句話說,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就會開一扇窗,所以不要氣餒;同樣,如果上帝給你開了很大的一扇門時,你就要檢查哪扇窗被關上了。

如果你的孩子在某方面很有天分,說明其他的方面一定有缺陷,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所以,面對孩子的天分時,不要忘乎所以,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栽培,否則就會被天分所累。

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陶哲軒就是走的很穩的神童。專家測試他的智商高達230,比愛因斯坦還要高。

13歲碩士16歲博士,如今處境讓人感慨:神童詛咒

面對他的高智商,父母是又喜又憂,憂的是怕他別的方面跟不上。於是決定放慢腳步,

他本來12歲就可以完成大學學業的,硬是“拖”到14歲進入大學,因為要培養其他方面,比如情商、社交和人文科學等方面。

而如今他每一步都走的很穩,擔任多個國家的外籍院士,被稱為“數學大神”,不得不說,他的父母明智至極。

在面對驚喜時,沒有失去理智。

13歲碩士16歲博士,如今處境讓人感慨:神童詛咒

請允許孩子慢點長大

許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當催化劑,一直不斷地催熟孩子,失去了孩子原有的稚嫩。

在很多節目中,可以看到有的孩子說話像個大人,裝腔作勢,說話一板一眼,讓人感到惋惜。

教育家哲學家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破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區,他們或快或慢,但終會到達終點。

13歲碩士16歲博士,如今處境讓人感慨:神童詛咒

網絡上有首很火的小詩: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不要妄圖一步登天,走好每一步,才不會摔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