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發生在1944年10月下旬的萊特灣海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它既是海戰史中鉅艦大炮思想的絕唱,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次航母大亂鬥。

美軍航空兵擊沉了武藏號,哈爾西卻說光靠航母發動空襲不行

在菲律賓中東部海域上,日軍集結了令人震驚的9艘戰列艦,4艘航母,15艘巡洋艦,29艘驅逐艦,總噸位超過了73萬噸。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但所謂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就像斯蒂芬·庫裡的三分再橫遇到戴爾那也得叫爸爸。當時美軍集結在該海域集結的艦船總噸位幾乎是日軍的兩倍,8艘航母,29艘護航航母,12艘戰列艦,12艘重巡,16艘輕巡,178艘驅逐艦加上若干其他艦隻。

為了增加對比的傷害,還得告訴大家當時美軍第三艦隊總司令哈爾西和第七艦隊總司令金凱德手下的驅逐艦數量,甚至要比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艦載機總數還多上許多。並且日本海軍航空兵因為長時間的消耗,和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極度缺乏有經驗的地勤和飛行員。缺口之大甚至連日軍高層都認為自己手下的飛行員徒有其表,讓他們挑戰甲板起降就好比讓那些剛出駕校的新手司機去挑戰達喀爾拉力賽。為此日軍將四百多架飛機部署在了菲律賓的陸地機場,而僅存的4艘航母和116架艦載機則被交給了小澤治三郎在更北面的海域騷擾哈爾西艦隊進行誘敵任務。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所以在海戰打響的10月24日,哈爾西手下的美軍擁有著絕對的噸位優勢,在空中他的航空兵部隊甚至看不到一架日軍戰機。太平洋戰爭中,鉅艦大炮的對轟越來越少,戰役的勝負手似乎就是看誰能夠搶到制空權並對率先對地方的大型艦船做出有效打擊。

在這個背景下,美軍260架艦載機對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慄田健男實施了三波打擊,分別是在10:26,12:45以及15:50。那麼他們動用了多少架飛機來防守呢?答案是0。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因為此時麥克阿瑟手下的美國陸軍正在萊特島發起進攻,加上日本陸海軍內部本就矛盾重重。所以當慄田健男向菲律賓日軍尋求空中力量保護自己的主力艦時,得到的只是“沒空,我們要打美軍巡洋艦”的回覆。是不是像極了你打C時,本以為是玩命四保一,其實是死命一剛四。

但令人驚訝的是,在當天天氣極好的情況下,美軍的戰機沒有獲得想象中的戰果,只有五分之一的飛機成功對日軍艦船進行了打擊。這還是在10月23日凌晨提前知曉了日軍動向,並提前用魚雷擊沉日軍旗艦——重巡愛宕號,迫使55歲慄田健男在冰冷的太平洋海水中游到了另一艘艦船保命的有利情況下。

整整一天除了日軍艦炮外沒有額外對手的美軍卻只擊沉了武藏號戰列艦,要知道日軍的艦載防空系統遠遠不如美軍,這種反差這使得美軍艦隊司令哈爾西在戰鬥日記中寫道:“對海上一直能夠自由機動的重型軍艦組成的特混艦隊實施打擊單靠空襲是很難消滅對方的。”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萊特灣第一天美海軍航空兵表現沒達到預期的原因

哈爾西的想法無疑跟二戰以來,海軍航空兵越發重要的戰略地位不相符合,其實蠻牛的話只是在糾結沒有取得更大的戰果,就拿一天後,他集中第三艦隊所有艦船去進攻小澤毫無威脅的4艘航母就可以清楚知道他對日軍僅存海上航空力量的看法。

而哈爾西認為美軍艦載機在10月24日的戰績不佳,一部分大環境給的壓力。因為在1944年海軍航空兵取得了太多優秀的戰績,尤其是在馬里亞納群島對日海軍航空部隊的碾壓性勝利。而另一部分是久戰的海軍航空兵們在連續勝利即將走向戰爭終局時的一種疲憊。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哈爾西

什麼海軍航空兵也會累,他們可是要比在東南亞群島共建的陸軍兄弟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啊。為了瞭解其中的原因,我們就得從二戰時美軍航空兵的真實狀況說起。

當時在航母甲板上完成飛機起降並不簡單

​看《珍珠港》時,我一直對本·阿弗萊克和喬什·哈奈特在大黃蜂號的甲板上起飛原屬於空軍的B-25轟炸機印象深刻。拋開本片略微狗血的三角戀不談,這段故事真實反映了美軍針對日軍偷襲珍珠港所做出的回擊。而這次回擊的總指揮就是上文裡面的海軍上將哈爾西。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當時的航母還不能承擔起降重型轟炸機的任務,甚至於雙發的中型B-25轟炸機也是進行了改裝和多次試驗後才在適當的風力條件下有可能完成甲板起飛。飛機尤其是轟炸機的打擊能力跟它的重量呈正相關。但是在尚未掌握西太平洋外圍島鏈時,美軍的轟炸機要進攻日本本土只能讓航母載到遠離日本的公海再起飛。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為了造成足夠的殺傷,燃料和彈藥就得多,但為了能夠在甲板上起飛,飛機偏偏不能攜帶過多的彈藥和燃料。所以美軍1942年針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的16架B-25轟炸機最終都沒有能力返航,只能飛到中國迫降(當然其中也有有被日本發現後被迫提前起飛,飛行距離拉長的原因)。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這也是為何尼米茲拿下馬里亞納群島是重大的戰略突破,因為從馬里亞納的岸上機場起飛,美軍的轟炸機就可以突破航母的限制。後來執行廣島和長崎核攻擊的B-29重型轟炸機也正是從馬里亞納群島的機場起飛的。

當然就算是正常的輕型艦載機,也會面臨甲板起降所帶來的風險。原本我以為航母的航空兵就像駕駛高達(某二次元人形機甲)的精英一樣,是整個部隊中不一樣的存在。但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代,你就會發現這兩者之間除了都要坐在狹窄的機艙裡就幾乎沒有類似的點了。

作戰前一晚你得參加作戰會議,知道要飛去哪裡。而起飛前兩小時有專門的叫醒服務讓你按時起床洗漱吃飯,當你坐上飛機那窄的擠人的駕駛艙之後,手握熒光棒的工作人員就會給你應援,不對,會給你信號提示,然後依次幾秒一間隔進行點火彈射起飛。

當然如果你駕駛的是轟炸機,那這些應援團還會給你的飛機繫上輔助的彈射裝置。而當你順利完成了起飛,也順利躲開了對手艦船火炮和飛機的攻擊,那麼等你返航著艦時又會體會到用超跑挑戰起伏不定的山路的感覺。別以為航母的甲板是平坦的,你的著陸就會是平緩的,再大的鐵甲船在大海面前都是隨著波浪上下起伏的浮萍。所以當你飛機的輪胎接觸到甲板的那一刻,你就是在賭,賭那根停機鉤還是靠譜的。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發生著陸事故的F6F“地獄貓”戰鬥機

雖然說得雲淡風輕,但毫無疑問,美軍航空兵的非常戰鬥性損失還是經常出現的,彈射器故障導致起飛失敗是其中的典型事故。雖然起飛事故往往只會損失飛機而少有人員傷亡,但是打撈飛行員的美軍驅逐艦這時候可不是和善的友軍。要贖回一個經驗豐富的機組成員,航母必須付出冰淇淋或者電影作為報酬,誰讓在海上最缺這種能調節士氣的物資呢。

除了彈射裝置的問題,駕駛技術上的缺陷使得飛機著陸時機身損壞的情況不在少數。別看電影裡戰鬥機飛行員帶著蛤蟆鏡,一臉主角樣,但是你見過哪部高達的主角在信號燈ALL GREEN,還來不及衝出艙門開啟無雙模式前就已經歇菜了的?

最大的對手不是敵機,而是防空炮火和坐不住的屁股

甚至於直到戰爭尾聲階段,美軍參謀部還估計會有三分之一的飛行員傷亡,這個預測一部分來自於上面所說的操作失誤案例,另外一部分是來自於美軍的對手。雖然日軍不論是戰鬥機性能還是飛行員素質在戰爭中後期越來越落後於美軍,但是日軍的艦船防空卻在持續的孤軍作戰中積攢了大量的經驗。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他們的防空炮會一直追蹤美軍的轟炸機,炮管幾乎能平行於海平面。這就逼得美軍飛行員做更貼地的俯衝轟炸,而後來的B25更是開發出了低高度向敵艦附近海面投擲炸彈,使得炸彈像魚雷一樣在水中彈向對手的跳躍投彈。但在俯衝之後戰機必須急速拉昇,這時候考驗的就是飛行員的經驗,因為你的視野會因為機艙玻璃的起霧而縮小。

由於日軍艦載火力的存在,一個飛行編隊出擊後即使沒有對手空中力量的騷擾,也會有大量傷亡的案例存在。飛在空中的你要面對的不只是霓虹的移動城堡吐出來的炮彈,還有自己屁股下的那個能把人磨出痔瘡的飛機。你的屁股被狹窄的機艙鎖住的時間長短取決於戰鬥的進展,不過在激烈的交火中你可能還不能體會這種痛苦。因為除了炮火聲你還有仔細分辨發動機和風的聲音,一旦它倆有任何變化對飛機的動力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B-25轟炸機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美軍中有一部分飛行員為什麼會滿足於把炸彈扔下而不是扔中,他們轉身離開的決絕也像極了甩了你的那個他或者她。當然在10月24日的菲律賓沿海,美軍許多飛行大隊的指揮員也認為他們手下很多小夥子並沒有按照計劃對目標瞄準後進行精準打擊。

海軍的作戰特點加劇了飛行員間歇性發生的疲憊感

我們不能指責這種長期作戰後的心理倦怠以及身體疲勞,要知道士兵都不畏懼做戰爭的第一個犧牲者,但往往會不體面地急於避免成為最後一個犧牲者。而海軍的特殊作戰狀態更加劇了這種心理。

大家都知道太平洋戰爭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二戰末期美國海軍規模超過300萬然而等待這些抱著一雪珍珠港之恥打算新兵的並不是納爾遜和無敵艦隊那樣的對戰故事。更多時候他們的戰鬥是不連續的,有時候得連軸轉上幾周,有時候又是連續幾周搭乘人滿為患的鐵盒子在太平洋上曬太陽。跑過長跑的人都知道,當你挺過了疲勞的臨界點後,肌肉記憶會幫助你持續奔跑,但是假如此時你停下來,即使獲得了一點休息時間,再讓你起步時那種噁心感也會讓你舉步維艱。而當時的美國海軍恰恰就處於這種時而緊張時而空閒的狀態之中,這種不正常的休息有時候會讓士兵的疲憊加劇。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望不到邊的美國艦隊

而且因為作戰區域的位置,海軍所面臨的炎熱是難以避免的。這種炎熱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在晚上睡覺前搶到甲板上涼爽的位置,也可能是因為當你完成作戰任務後也要拖著痠痛的身體,穿著浸滿汗水的衣服回去做報告的那種無力感。

而相比於陸軍士兵的目標明確性,海軍這種以艦為作戰單位的組織更不容易瞭解他們的未來的作戰目標,他們對於戰爭的趨勢判斷大多數來自於總部。在一份份報告中,這些飛行員瞭解到戰爭已經走到了最後階段。在一次次實戰中他們對於日本航空部隊的現存戰力也愈發瞭解。高強度工作中間會不時給你來個休息期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加深疲勞感,並可以放任你的思緒對未來進行想象。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在馬里亞納群島大放異彩的F4U"海盜"戰鬥機

航空兵偶爾的疲憊只是無礙大局的小插曲,萊特灣終究是二戰日本海軍的終點

所以哈爾西手下的航空兵偶爾的發揮失常並且是在一支過去幾年打穿了西太平洋的艦隊面前還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從10月24日的戰果來說他們其實算得上重創了慄田健男的艦隊,並在萊特灣後續的海戰中徹底擊垮了三支分別行動日本艦隊,從此日本海軍再也不能對戰局起到戰略影響。

所以說10月24日那天哈爾西手下的航空兵有點累了,但無礙戰局。就像是超級英雄有時候也要回歸一下生活,更何況是人呢。

航空兵是二戰海戰主角,可哈爾西為啥在萊特灣海戰時說光靠它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