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為什麼不直接建在月球?建在實體上不是比一直飄在太空好得多嗎?

吢酸嘀蒗漫


空間站建造在地球上空大約400公里的太空中。這種在地球上空懸浮的感覺或許讓我們這些普通人覺得不舒服,會擔心它掉下來。因此,我們會想空間站為什麼不直接建在月球上。那樣的話畢竟是建立在了實體上,感覺要踏實多了。


圖示:地球上空的空間站

空間站要是建在月球上的話,那可就不是空間站了。它就成了月球基地了。空間站有空間站的作用,這可不是月球基地能夠代替的了的。空間站主要任務是為科學家提供微重力環境開展各項科學研究工作,例如研究人體對空間環境的適應能力、探測天體、觀察地球、生物實驗等。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月球上都是不能替代的。何況在正常的使用期限內,空間站是不會從地球上空掉下來的。

圖示:空間站

然而要建立月球基地目前還處於探討的階段,要實現它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月球到地球的距離有384000公里之遙啊。這個距離可是空間站到地面的960倍。建造月球基地需要往返於地球和月球之間。這就意味著人類要在月球上建造月球基地非常的困難,並且要耗費數倍於空間站的資金。另外月球基地建好後,對於月球基地的物資補給的費用也是高於空間站很多倍的。

現在人類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建造月球基地,但是我們建造的空間站已經在地球上空運行很多年了,並且已經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

圖示:月球基地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美國休斯敦航天中心的負責人門德爾就提出了要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門德爾的月球基地計劃需要耗資上千億美元,這個基地的建成需要耗時100年才能完成。然而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聽到任何關於月球基地建造的消息。建造月球地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如果我們一門心思的想著建立月球基地而放棄空間站的話,估計在一百年內人類還是在地球上待著呢!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點評!


兔斯基聊科學


以目前的人類科技,想在月球建造月球基地根本不可能!

土星五號的發動機,一個重8.4噸一共五個共重42噸。就能支持3000噸重的土星五號好處亂跑了……60多年後,我們目前最強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重880噸就要裝上十個發動機才能帶著長征五號跑...



美國幾十年前能把阿波羅號送到月球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極限了,至今無法超越!當時執行任務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起飛重量3000多噸,實際有效載荷40多噸……


你們知道僅僅40噸的運載能力的效率對於土木工程建設意味著什麼嗎?按照這個成本效率就算把地球當了賣掉都不可能夠錢在月球建造基地,60多年前發射一次土星五號2億美元,用黃金等價換算相當於現在68.6億美元!也就是說用人類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隨便送5-10臺挖機剷車上月球的運輸成本就已經可以買下美軍所有現役最強的航空母艦了!

而5-10臺挖機剷車對於一個月球工程項目來說頂屁用啊連個小包工頭都不算!真有這閒錢,美軍都可以把地球推平無數次了……



中國目前的科技能力也不錯,雖然不能像美國似的可以往月球上面運送個幾十噸的挖土機……我們送個遙控電動車去月球玩還是沒問題的


Qiho


其實,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因為太難了。

首先,就像題主說的那樣,空間站飄著肯定不如建在實體上好。但是為了建在實體上面,就跑到月球上,這個實在是做不到。

就拿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來說吧,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的遠地點也就360公里。

也就是說,建設這個國際空間站,只需要讓火箭把東西送到360公里左右的位置就可以。但是,如果要去到月球,這個距離也就是最近36萬多公里(月地平局距離是38萬公里,最近時是36萬多公里),也就是說這個,距離一下子大了1000倍,三個數量級。這和我們在平地上運貨可完全不是一回事。整個火箭送東西上去的過程是不能加油的,一次性去到月球,所需要的火箭的運載能力是巨大的,目前來說,僅僅送人上去,可能需要美國之前的土星五號就可以。但是如果要把空間站送到月球上去,那土星五號的運載力都是不夠的。

其次,我們要搞清楚,雖然50年過去了,全世界的火箭運載力一點提升都沒有,50年前最強的是土星五號,50年後的現在,最強的還是土星五號。

大家天天聽到的馬斯克的獵鷹火箭和土星五號還相差了很大的距離,而且這裡面還有水分。馬斯克一直都沒有讓獵鷹在足夠的載重的情況下做實驗。最近的一次載重實驗僅僅送了一輛車。

也就是說,想要實現題主的想法,至少要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目前就不具備這樣的技術。

所以,對於探月這樣的項目來看,首先是讓機器人上去探測,然後再是實現載人技術。目前來說,能做到第二步的是50年前的美國,現在的美國都沒有能力。這是因為他們連一個火箭都沒有,上太空還要找其他國家買票。而中國只做到了第一步。

如果能實現載人航天技術,然後再想辦法在月球上建基地。這其實是從簡單到難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題主的想法其實是最後一步。而目前人類普遍來說只做成了第一步。

最後,也是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錢。

50年前的美國上月球,花了GDP的2%左右,試想一下,現在要建基地,這個數字得多可怕。並不是所有的納稅人都能贊成國家搞這樣浩大的工程。


鍾銘聊科學


國際空間站是十多個國家用了十幾年,一共花費1600億美元建設起來的,如果在月球建設基地,耗資會成倍地增加,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也難以承擔。

建設空間站是為了提供一個可供宇航員長期駐留進行科學實驗的場所,有美國提議,十數個國家參與,經歷了近十多年,才有了現在的規模,長100多米,寬51米,最大直徑6米,重400噸的大傢伙,由於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只有400多公里,運輸成本相對低得多,燃料充填後,可以在無燃料供給的情況下飛400多天,並且和地面以及月球表面不同,空間站由於是微重力環境,可以做一些重力環境中無法做或者不能很好做到的實驗。

由於空間站有人生存,需要時不時地為宇航員補充食物等物資,每年都有多次發射任務,而月球距離地球太遠了,用小型火箭運輸部件建設是行不通的,那樣建設速度太慢了,需要用大型火箭發射,但這樣做的話成本大大增加,加上人員物資輸入,在長期內都會是成本的累贅。所以以目前的航天從成本、航天實驗等方面來說,還是在地球軌道更合適。再者模塊化的空間站,只需要交匯對接就行,而建設月球基地的話,由於重量的影響,月球表面有崎嶇不平,無法簡單地用這種對接的方式,技術難度更大。

未來如果建設月球基地,首要解決的就是宇航員的生存問題,月球太遠,火箭發射和飛船登陸的難度比向空間站投運物資更大,宇航員甚至可能需要在基地內自己種菜,而現在人類還沒有在太空進行過大規模的種菜活動。其實在太空飄著和在月球上除了重力因素區別就不是很大了,宇航員都是在充斥著人造空氣的加壓空間內工作、生活。


來看世界呀


你想我也想啊,這不是沒錢嘛。[捂臉]

現在制約人類太空探索的首要因素不是技術,而是錢,事實上月球地面基地準備開始建設了。

在阿波羅登月五十週年後,我們發現人類登上月球並不是不可實現,通過美國天空實驗室,蘇聯禮炮家族,中國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我們發現建個空間站好像也不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問題,太過於燒錢。

五十年前阿波羅登月計劃,用的土星五號都是截止目前發射成功的最強大的運載火箭,但同時也是最貴的,單枚土星五號相當於一艘四十多億美元的尼米茲核動力航母,核動力航母好歹能用四五十年,土星五號就是一次性的,打完就沒,這麼貴的火箭NASA一次買了15根,登月那幾年一年的財政預算就是美國財政總預算的4%,真的太花錢了;以至於很多人還懷疑土星五號的真實性,為啥這麼好後來不用了,甚至把美國地攤小報所謂的NASA土五圖紙被燒論被引進國內當成真理,美國那邊還有兩根實物在航空航天博物館裡躺著呢。。一次一艘核動力航母的價格是限制使用它的最大障礙。



美國現在提出的2025重返月球就是為了永久駐月的,不是登月,是為了常駐,通過SLS運載火箭或者SpaceX的BFR在月球環月軌道上搭一個深空之門空間站,在月球極地建立駐月基地,因為月球極地有冰,可以用來生產燃料,可以支持開發月球資源。深空之門空間在旨在成為登陸火星探索深空的中轉站,補充燃料與設備;


獵戶座飛船作為太空大巴,往返地月之間,可以預見的是,國際空間站還會活很長時間,現在已經準備延壽到2030年左右了,未來還會不斷延壽,替換老舊艙段。獵戶座飛船可以作為國際空間站和深空之門之間的大巴車,而往返地表和國際空間站則交給龍飛船或者聯盟號飛船;商業開發佔這個項目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為了在經濟上的可持續性,在花錢探月的同時,商業加入來賺錢。

所以那些只有我國未來有空間站的言論就別當真了,那是營銷號和雞血體軍事號不符合現實的臆想。在深空之門與國際空間站之後,2030年後,隨著商業航天的成熟與興盛,我們的天宮只會迎來越來越多的對手。駐月基地在未來二十年內就會見到,而繞地空間站也會增多;多活得久一點吧,二十一世紀對於航天來說是個充滿競爭與發展的世紀,如我們青少年一般活力多彩,我們都或在一個有趣的時代,見證著人類走出地球,走向宇宙。


你怎麼看本世紀人類的航天發展呢?歡迎關注。


科學視場


你是說國際空間站嗎,應該是的,國際空間站建在月球上,這個難度太大了,派遣探測器軟著陸以及載人登月難度就已經夠大了,這要是再去建造什麼基地,我估計得全世界的航天大國聯合起來才行,而且,國際空間站初步建設於1994年,1998年年末才開始升空國際空間站第一個組件“曙光號”貨艙,直到2006年才最終完成裝配任務,進入到最後的應用階段。

單單在400公里的軌道上就已經如此費勁,更何況在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月表上,難於上青天。

國際空間站的用途很多,更多的則是科學用途,研究宇航員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生理反應與變化,為以後的太空時代到來做準備,以及對於地球的研究,站在太空中,而且還有人,看得遠也看得全面。正是因為空間站的多種用途,美國才藉以“國際空間站有軍事用途”的理由拒絕中國參與進來。

另外,一些實驗還需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必須是在那種微重力的太空環境中才可以進行,搬到月球上就不好了,況且,不能每次實驗都得跑那麼遠吧,航天成本是非常高的呀。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科學船塢


題主有些相當然了,在月球上建造空間站哪有那麼容易?如果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很容易,人類現在早就去殖民月球了。

月球遠在38萬公里之外,現在的人類去一趟月球十分不容易。迄今為止,也只有半個世紀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把12名人類送上過月球,此外就再也沒有其他人去過月球,因為登月成本實在太高了。當年美國為了實現載人登月任務,耗費254億美元(按照2016年來算為1070億美元)。年度預算最高時曾佔到GDP的0.4%,NASA年度總預算的65%。

國際空間站的造價達到1500億美元,這已經超過當年的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可想而知,如果要在月球上建造基地,所需的成本將要高得多。

另外,從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可以看出,人類去一趟月球十分不容易。宇航員每次造訪月球基地並返回地球,這就相當於一次載人登月往返,這裡也需要大量的投入。月球上除了目前無法使用的氦-3之外,其他資源對於人類來說利用價值不大,宇航員生活所需的資源都需要從地球上搬運過去,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雖然在近地軌道建造空間站所需成本會低很多,但就這樣人類也都很難承擔,國際空間站的經費一直捉襟見肘。因此,把空間站建到月球上,目前是完全不現實的。

在近地軌道建造太空站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開展失重實驗,這種條件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月球上都是不具備的。因此,飄在太空中的空間站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未來人類是有可能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只是現在還不現實。


火星一號


假如說在月球上建造空間站容易的話,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不早就在月球上待著了嗎?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爭霸時期,美國為了在航天領域戰勝蘇聯,動用了兩萬多個企業、三十多萬人參與,花費250多億美元才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上了月球之後,也僅僅是在上面走走看看,然後接著回來,象徵意義大於經濟利益,先後進行了6次12人的登月旅程後,美國擱置了載人登月工程,為啥?因為性價比不高,沒有帳算。



2003年以來,中國開啟了載人航天,開始了探月工程,也是採取了先建空間站後登月的順序。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了空間站的一部分,完成了自動登錄月球背面的壯舉。空間站的建設需要在2020年,載人登月需要在2030年,建設月球基地呢,還要往後推遲很多年,不容易啊。

在看現在的囯際空間站,從1994年開始到2011年結束,有十多個國家參與,耗資1600多億美元,分三個階段才完成。現如今,已經是一個長110米,寬88米,質量高達423噸的龐然大物。這還是在距離地球400千米的軌道上,假如在月球上建基地,不知道要耗費多少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並且最大的苦惱是技術不過關。



在地月之間建設空間站,優勢之一是維護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把補給倉發射400公里處的空間站肯定比發射到38萬公里的月球花費的成本低的多。

二,空間站位於地球和月球之間,處於引力平衡的地方,空間站的飛行成本比較低,加滿一次燃料,可以運行400多天。

三,空間站位於失重狀態,可以開展很多微重力、失重科學研究。這在月球上是無法實現的。


四,空間站在空中飄著可以實現模塊化對接,而在月球便面崎嶇不平,採用模塊化對接肯定不行,需要更高級的技術。


所以說,在月球上建設空間站成本高、維護困難、技術難度大、還是在太空漂著比較好。

中國的航天事業應該是先建設空間站,再建設月球基地,最後再進行載人登月,最終實現人員長時間在月球逗留、居住,進一步開採月球資源。


品讀春秋001


在咱們地球上,珠穆朗瑪峰好像是最高,也最清靜,如果我們的辦公室建到上面,一定神清氣爽,視野開闊,可是上班就很苦逼了,因為要費勁就牛二虎之力才能夠來回一趟。

火箭都是錢堆出來的。月球距離地球表面有38萬公里,距離就是惡魔,來往一趟,可比攀登珠峰來得麻煩,花費更多,這樣,實驗費用直線上升,估計20年才能夠來往一趟了。這對於空間實驗來講,好比修仙了。

然而近地軌道(距離地面100-500km),來往就方便許多了,普通的運載火箭就可以擔當發射載具,發射一次費用也只有3-5億美元左右,一年往來幾次,也是可以承受的。儘管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畢竟還是有,人類未來在進行深空探索的時候,絕大部分時間是失重狀態,這就需要在失重狀態下進行相對應的實驗,比如人體的適應性,動物、植物的生長、繁殖,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的建立等等,都需要零重力環境,而月球是有重力的,得不到完整數據。

因此,在今後的日子裡,大規模的太空站依舊是人類進行太空實驗的主要載體,只有在近地軌道建立相當規模的太空工業體系後,人類才能夠考慮在月球大規模建立基地。畢竟建立基地的數萬噸固體材料、液態水、空氣等不可能100%從地球搬上去。月球基地還有一個隱患,那就是不好移動,如果碰上隕石撞擊,只能夠捱打,而太空站有機動變軌能力,可以躲避大塊小行星,並且,由於地月系統的幾十億年合作,近地軌道的小行星已經不那麼多了。

未來中國空間站建立的中後期,開展的就是太空金屬冶煉、彗星捕捉、生態系統建設等等準工業化的項目,到時候,很多建設材料,直接就依靠捕捉小行星並適當冶煉完成,採用磁約束3D打印建造空間結構,而不是從地面將物資發射到太空,這會節省大筆費用。等到太空站建設達到7-12個艙段的時候,可以開闢太空旅遊和療養項目,將人才和資金吸引到太空,從而形成規模效應,這樣子,大規模的建造就會得到持續,50年後,太空站可能就會有30-80個艙段,組成如同上面結構的巨型太空站,裡面常駐2000-5000人也是可能的,所需要的水、空氣都來自彗星,不需要地面供應了。太空站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緊急疏散和救援,畢竟從太空站乘坐救生艙降落到地球,技術上已經十分成熟了,地面發射救援人員和物資到太空站,也只要準備幾天就可以了,若是月球,沒有三個月,還真辦不到。如果危險發生在月球,組織人員逃逸可是個難題。

那個時候,從太空站發射飛船到月球,就如同班車一樣了,一個星期就可以發射一班,載客量可能是數十名,而不是現在的3-5名。月球基地是一定要建造的,但不可操之過急。

…………

謝謝閱讀!


諸葛小村姑


天體表面基地和空間站各有各的用處,在發達文明的情況下,都是各有好處,比如太空城市和月球基地城市都是可以的,不過就現在來說,空間站也不一定就比表面基地好。



為什麼各有用處呢?大家知道現在美國宇航局正在準備月球軌道空間站,空間站的預算為什麼不直接建在表面呢?首先一切事情都需要循序漸進,我們對月球雖然比較瞭解,但是在月球建造表面基地還沒有經驗。

另外,現階段空間站也具有重大意義,那就是做地球,太空,月球的媒介,如果在月球軌道有空間站,科研會更方便,隨時想去就去。前期投資也遠遠沒有表面基地大,現在加拿大已經拿到了機械臂系統的單子,美國宇航局建造一個核心模塊,日本還準備自己建造一個模塊,和希望一樣。這其實就是各有各的用處,空間站也有空間站的用處。



第二就是循序漸進,那個太空機構的預算也都不是搶來的,所以節省預算,先科研,在大刀闊斧建造基地更合算。換句話說,現在能在表面建造基地,但是建造完了也和原始人部落一樣,基本沒什麼內容。充氣模塊,氦氣屏障,建築機器人,圓柱形結構都可以,現在都快研究好了,但是現在完全沒必要。

2030年,大家就會看到月球基地和月球軌道空間站的模型,至於火星,我估計大概時間是在2040年或者2035年左右,美國宇航局說在2028年開始建造月球基地,說的保守一點,就是2030年了。



這幾個年份都有證可尋,不是隨便糊弄大家的啦,所以我們就一起期待吧。到時候,大家就明白,各有所長,各有好處了。也就是說,為了科研統統都有。其實空間站發展下去就是太空城市,在科學發展的未來,太空城市一定和表面基地是共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