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史記簡單點>12、一飯三吐哺,還老被誤會的輔國能臣——周公旦

周公旦,作為一個輔佐了兩代君王的王室重臣,在歷史上獲得了至高無上的稱讚。但是他在輔佐幼主期間,也曾被多次質疑有不軌之心,他選擇瞭如何應對?他又有哪些德行流芳百世呢?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以上這段話,出自《過秦論》作者,西漢初大思想家賈誼同志之口。作為一個著名的時事評論人,賈老師能給予周公旦如此高的評價,可見周公旦對後世的影響力之大。他的德行也被稱為“周公之德”,為世人所推崇。

周公旦還有兩個歷史地位相當高的粉絲。一是“至聖先師”孔子,“至聖”呀,誰能想到都有了這稱號了,竟然還有偶像。那怎麼稱呼“至聖”的偶像呢?“元聖”!孔子一直推崇周公旦為儒家學識的真正奠基人;另一位是誰都不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心負我”的曹大人,為表示自己憂國憂民,一心挽救漢室的高尚情操,吟出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千古絕句。據說曹操之所以不廢漢獻帝而自立,也是效周公之仁。

<讓史記簡單點>12、一飯三吐哺,還老被誤會的輔國能臣——周公旦

誇獎的話到此結束吧,讓我們好好來學習一下週公的先進事蹟,彙報正式開始!

周公的身世沒有可多說的,文王四子,武王之弟。《史記》稱其“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這麼仁慈、聰明、孝順的兒子沒有被姬昌選作繼承人,足可見姬昌的英明之處。為什麼呢?歷史證明,像這種有治世之才,還具備高尚品德的人,更適合的位置就是輔臣。 如果讓他做了君王,那其他同樣有能力的兄弟們未必會像他一樣願意屈人之下。

武王在位時,周公旦的主要成就是輔佐其克殷建周,武王兩次伐紂他都跟隨左右。用兵打仗的事,武王自是有姜子牙可用,而其它大小事宜,多是採用弟弟的建議。比如在他東伐之前日思夜慮,一是擔心時機未到,二是考慮著諸侯們會不會配合,但臣中無能解其憂者,於是秘召周公與之商議。周公建議他修明道德,順德謀事,於是武王先勤懇治理國家,與諸侯交好,為滅商奠定基礎。

滅商建周後,武王將曲阜一帶城池分封給了周公旦,稱為魯公,但他沒有馬上去封地上任,而是選擇留下來繼續輔佐武王。這不去封地上任在後來的王朝中,很可能會被皇帝懷疑,你要麼是有異心,要麼就是對皇帝不滿。但武王絲毫沒有介意,足可見他對這位弟弟的高度信任,而周公也以為周王朝嘔心瀝血來回報於他。

<讓史記簡單點>12、一飯三吐哺,還老被誤會的輔國能臣——周公旦

上節咱們說過,武王建周之後過於勤奮,整宿的不睡覺,沒幾天這位“失眠帝”就病倒了,群臣惶恐。那時也沒個特效藥啥的,於是打算去文王廟裡占卜一下。這群臣子也挺有意思的,兒子病了找不到辦法就去問他天上的老子。周公一看這哪行呀,你們只問我家老頭,他要給弄劈叉了咋整?於是就說,你們歇歇吧,這事估計我老頭自己說了未必算,讓我去試試吧。

周公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犧牲小我,成全大哥。他把自己質押給了老祖宗,祝告於太爺爺太王、爺爺王季和親爹文王,“我哥他是個勤快人呀,你們沒選錯人,現在都勤快的生病了。你們現在可不能帶他走呀,得保護他呀。要是你們上邊三缺一,非帶走一個不可,就讓我去湊個局吧。另外我不只孝順,還多才多藝,吹拉彈唱啥都會,上去給你們拉個小曲兒啥的解解悶,那就是分分鐘的事呀。我哥他能會啥?就會當個帝王管管人民。你們瞅著沒,我帶著寶貝來的(圭璧),你們要是同意了我就把寶貝給你們留下,不同意那就只能藏起來了。”等他禱告回去後再占卜,全都是一個字“吉”。於是周公入宮向武王道賀:“哥你放心吧,那仨老頭答應我了,必定保佑你長命百歲,安心治理國家吧。”但他想替武王去死這事沒說,還讓人把禱告文書(竹簡)藏了起來,不讓武王知道。

這個方法後來周公還用過一次,是在周成王年少患病時,周公剪下指甲扔到河裡祝告神靈,想要命的話成王不可以,拿走我周公旦的不用客氣。現在的小朋友看到這裡可能不會理解,老師說過要講衛生勤剪指甲,這有什麼也不起的,我也能剪。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家長們可以普及一下。

<讓史記簡單點>12、一飯三吐哺,還老被誤會的輔國能臣——周公旦

第二天武王病就好了,但並未撐太久,沒兩年就被三位長輩給帶走了,這三位老先生看來說話不太算數。之後年幼的成王繼承了王位,周公怕諸侯會造反作亂,就暫代大侄子處理國政,估計這是最早的“攝政王”了。周公攝政在歷史上爭議極大,有人說他踐天子位而自稱王,已經是實質上的帝君了,所以他沒有傳說中的那麼有仁德。筆者對這種質疑感覺很好笑,且不說以後周公還政成王,就說他要過過王癮,何必攝政呢?以他的皇室正統身份,加上他的影響力、才能,直接廢掉成王別人還能說什麼?再說由弟弟繼承王位的還少?而且據說武王臨終前也是想傳位於他,被他拒絕。若如此,何必在武王之後再背個罵名呢?

我們已經知道武王曾把商紂之子武庚封於殷地,同時分封了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在殷兩旁為諸侯來協同管理。在成王繼位不久,武庚就挑撥著二人造了反。造反之前,管叔曾採用離間之計,簡單說就是嚼舌根子講人壞話,說周公攝政肯定就是為了廢掉成王。周公沒搭理他們,有時候還把成王抱在腿上一起辦公。當然他老人家也發了幾句牢騷:“我容易嗎,一大把年紀了抱個孩子辦公,還不是為了以後見到我爺爺、爹和兄長他們好交差。我現在本身就是王叔,我有必要像他們說的那樣造反嗎?平時洗個頭吃個飯都沒法清靜,一個頭要洗三回,一頓飯吃三次,生怕怠慢了來訪的人才,他們還說我要造反,這是想委屈死我呀。”當然這些話也是守著他的兒子伯禽所說,周公為證清白,要伯禽先去魯地就封,好好管理人民,免得別人說閒話。

<讓史記簡單點>12、一飯三吐哺,還老被誤會的輔國能臣——周公旦

眼看離間計沒啥作用,武庚他們直接就造反了。周公早防著這一手呢,跟成王討了個剿賊文書,帶著兵過去就把他們給滅了。“小樣,我還整不了你了!”誅殺管叔、武庚,放逐蔡叔。大家要注意的是,這一段在歷史上也有爭議,主要是整不明白到底是誰造的反。《史記》記載是武庚、管叔、蔡叔等,而後來的史料則稱主要是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這三位叔叔受武王命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結果武王走了他們就攛掇著武庚一起造反,史稱“三監之亂”。不過不管誰造反,都是被周公給平定的這個不用質疑。

成王可以臨朝聽政時,周公就把國政交還於他,還與群臣站在一起,恭敬謹慎。但即使這樣,還是有人在成王面前誣告他,成王也開始有所懷疑,無法自證清白的周公只好逃到了楚。後來成王發現了自己生病時,周公為他祝告的冊文,才派人又把他請了回來。說到這裡,筆者的觀點是,這未必是成王發現冊文被感動了才請他回來,而是自己年少,沒有周公的輔助根本管理不好國家。他年幼繼位,一直生活在周公的光環之下,什麼都不用他做。這就好像做父母的一直寵溺一個孩子,什麼都替他做好了,反而讓孩子覺得厭煩,總想著試試自己的能力。有人進讒言,那肯定借這個機會趕走周公,直到發現自己收拾不了,打開文冊感動一下,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再把老人家請回來唄,反正不管咋說叔侄都是一家人。相信成王也明白,周公若造反就不用費勁去平定三監之亂了。

<讓史記簡單點>12、一飯三吐哺,還老被誤會的輔國能臣——周公旦

當然了,做父母的都愛嘮叨,這是全世界的共識。周公既以父母之心待成王,也少不了嘮叨一番。自成王接周公從楚回國後,成王就直接把周公護照給沒收了,這下你哪也別去了。周公一看這孩子懂事了呀,給他上上課。先後寫下《多士》、《毋逸》、《周官》、《立政》等多篇優秀作文,沒事就讓成王讀一讀,告訴他如何為君,如何管理百姓,也算是操盡了心了。

臨終前,周公立下遺囑:“我死後財產一分不要,全部捐給國家。”哦,記錯了,不是這句,是“我死後把我埋在洛邑就行,死也要陪著我侄兒,看看他到底上不上進。”成王一聽這話,哪還敢聽他的呀,叔你走就走了吧,還得睡我旁邊看著我,老嚇人了。成王表示周公為國鞠躬盡瘁,不能以臣下之禮待他,將他隨爺爺周文王葬在了一起。

總結周公旦的一生,可謂八個字:“誠懇做人,忠心做事”。居高位而不驕,勤政務而不怠,的確稱得上是千古楷模!

在歷史詳細的記載中,周公還有以下政績:分陝而治、以藩屏周、卜都定鼎、制禮作樂,感興趣的話可以翻閱書籍,或者詢問度娘。還有一個最出名的叫“周公之禮”,這個,我想結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吧。

預告:13、從釣魚翁到智囊團首席——姜子牙的成長史

聲明:本文內容為個人讀書所得,自家之言,不具任何政治觀點。且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落筆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請勿責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