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豹戰轟機性能怎麼樣?

科沁雜談


飛豹,也就是殲轟7,是我軍大量裝備的一種殲擊轟炸機,其主要用途是對地面海面目標實施打擊。我們當年在南海和越南打了幾仗後,發現遠海空中支援能力太過薄弱,即使當年最先進的“八爺”殲8也只能飛到南沙北端就必須返航。所以,我軍迫切需要一種大航程和對海打擊的作戰飛機。飛豹也就應運而生。



總體性能來看,飛豹屬於2.5代飛機,飛豹借鑑了其他各國的戰鬥轟炸機,最初航程達到了3600公里,可以飛到南沙,載彈量達到了5噸,能夠掛載反艦導彈,但是國產渦扇9發動機以及航電設備還是落後於外軍同類型號。基本可以滿足對海支援的需求。


2000年以後,空軍才開始裝備改進型的殲轟7A,主要提升了航電設備,因為空軍的對地打擊能力還比較薄弱,雖然殲10,殲11,蘇27達到了數百架,但能夠執行遠距離對地打擊的飛機只有70多架蘇30,即使飛豹性能不如蘇30,好歹也能大量裝備。現如今,飛豹仍然是中國海空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殲擊轟炸機,據稱,總數或達到250架,和殲16,蘇30一起擔負重要的對地面海面目標打擊任務。

雖然一直傳聞飛豹會有改進型殲轟7B,但也只是曝光了幾架原型機,真機是否大批量裝備部隊不得而知,因為殲16大批量裝備,殲轟7B可能就沒有了升級的必要了,在這種情況下,飛豹可能已經停產。



作為裝備數量最多的對地對海支援飛機,飛豹仍然會在我軍服役很長一段時間。在飛機硬件不能提升的情況下,可以為其配備先進的武器,增強其打擊能力。因為其擁有1700公里的作戰半徑,掛載4枚鷹擊83或者鷹擊91,或者2枚鷹擊12綽綽有餘,這樣的打擊能力還是相當可觀的。


止水興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飛豹戰鬥轟炸機的性能是很一般的,只是解決了海航有和沒有的根本性問題。

早在1973年,我軍就發現轟5的嚴重問題。這種山寨蘇制伊爾28的轟炸機,是蘇聯四十年代末設計的噴氣式轟炸機。

到了70年代,伊爾28的性能早已過時,不具備空戰能力,最高時速只有900公里。

蘇聯早在50年代,就停產了伊爾28轟炸機。

我軍的敵人美國和臺灣,都具有先進的戰鬥機。

慢速龐大的轟5,在這些戰鬥機的獵殺下,幾乎無法有效作戰。

所以,70年代的要求是:新型的超音速殲擊轟炸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在現代防空兵器對抗下有較強的戰場生存能力、在戰術戰役縱深內完成轟炸任務,達到當時歐洲龍捲風式戰鬥轟炸機的性能,不僅要能投擲常規航空炸彈,還要能發射制導武器與戰術核武器。

因技術力量不足,研究工作持續了20多年。

飛豹量產是1994年的事情。

可以這麼說,飛豹誕生的時候已經不是先進戰機,只能說是性能夠用而已。

飛豹解決我國海航戰鬥轟炸機的缺口,具有比較強悍的海上攻擊能力。

它有9個武器掛點,可以攜帶鷹擊8K反艦導彈、鷹擊81反艦導彈、C-704亞音速反艦導彈、C-705亞音速反艦導彈、CM802A空對地導彈、KD-88空射通用對地導彈、鷹擊-91重型反艦/反幅射導彈、雷電-10(LD-10)反輻射導彈 等等。

可以說,飛豹出現以後解決了海航的大問題,極大增加了海航的作戰能力。


但是,飛豹仍然有很多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兩點,第一是空戰能力太弱,執行任務必須有強大戰鬥機護航;第二是設計上有缺陷,導致故障率非常高。

前者已經不符合現代化作戰,我軍的殲16也就是蘇30不但具有飛豹的攻擊力,還具有很強的空戰能力,完全可以執行飛豹的所有任務。

第二的問題則是非常致命的。

它的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曾在2008年年珠海航展上接受媒體採訪,談到飛豹戰機在研製之初,曾經參考了歐洲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戰機的一些結構佈局和技術。

然而,飛豹又同美洲虎存在一定的區別。

飛豹設計方案中,存在機翼對附著氣流的控制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小事,存在引發失速,甚至進入尾旋的風險。

而飛豹是戰鬥轟炸機,是需要低速飛行以執行任務的。

一旦失速進入尾旋,由於高度太低,飛行員不要說挽救飛機,甚至連跳傘彈射都存在困難。

我國生產的飛豹總數有270架,而目前官方媒體報道過的嚴重事故就有12架。

1991年7月8日,在閻良測試的殲轟七原型機在實施飛行測試時在空中突然大量漏油,測試飛行員盧軍在操作得當的處置下在燃油剩不到30升的狀態下安全降落。


1994年4月4日,082號原型機在當天試飛時墜毀,測試飛行員盧軍(38歲)殉職。


1996年,上海大場,海航6師16團一架殲轟七墜毀


1996年8月12日,遼寧興城,085號原型機在機場降落失敗,試飛員楊曉彬(39歲)和領航員唐純文(45歲)犧牲


2009年7月18日,一架殲轟七A在參加中俄“和平使命-2009”聯合演習前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墜毀。兩名飛行員犧牲


2010年4月15日,浙江寧海,一架殲轟七墜毀,海航6師18團團長穆華及河南籍海軍一級飛行員賴朝陽犧牲


2011年10月14日上午,陝西蒲城,2011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試飛院814號殲轟七A原型機在飛行表演時墜毀。兩名飛行員,僅有後艙飛行員在觸地前一刻彈射救生成功,前艙飛行員餘錦旺未彈射犧牲


2011年11月7日17時40分許,浙江麗水,海軍第十八飛行團(駐義烏)的一架殲轟七戰機墜毀於縉雲縣獨山農場的壺鎮前路鄉南弄村附近,兩名飛行員犧牲。前座為海航6師的師長葉斌,後座是大隊領航副主任海軍一級領航員明健少校(31歲)


2014年6月5日22時37分,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6師18團的一架殲轟七戰機,在進行夜間訓練時墜毀於浙江義烏南部山區,兩位飛行員犧牲,前座為25歲的飛行員華鵬海軍上尉,後座為33歲的正營職領航長趙鵬海軍少校


2014年12月22日15時,裝備秦嶺發動機的國防工業部門殲轟七戰機在進行交付部隊前的試飛時墜毀於渭南沙王大橋,試飛員盧志永、溫智平犧牲,其中盧志永為中國首批殲-15艦載機試飛員之一,曾成功在遼寧號航母上著艦。


2019年3月12日2019年中國海軍戰機海南墜毀事故,一架殲轟7A於海南樂東縣失事墜毀,2名飛行員為了躲避民房,未能及時跳傘死亡。


2019年5月18日上午7時17分,一架殲轟七A在山東威海高村鎮墜毀,兩名飛行員跳傘逃生。


薩沙


飛豹航程遠,載彈量大,價格又便宜。這是優點。但是飛豹也是一種缺點極為明顯的戰機,那就是一旦失事,飛行員死亡率太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成了人民海空軍的飛行棺材了。

飛豹戰機的墜機比例倒也不算特別高,但一旦出事,飛行員的死亡率卻高的出奇。到現在(包括剛剛發生在海南島的事故)出事10次,犧牲了16名飛行員,只有2人成功彈射跳傘生還。(跳傘生還的都是後座飛行員。還有一次沒有人員損失的是高速滑行實驗的時候,衝出攔阻沙堆,墜毀於農田中)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要避開人員密集地區。但是我國其他戰機就沒有要避開人員密集地區的問題嗎?為什麼只有飛豹出這種事情?個人認為,這款戰機的救生系統肯定是有問題的。應該儘快加以改進,否則,就應該儘快用殲16替換掉這些飛機。

依照一些說法,第一是機翼設計問題,因為技術落後,沒有使用前緣機動襟翼,導致機翼容易失速。尤其容易出現單邊機翼失速。而一旦出現單邊機翼失速,飛機就會自動滾轉。也就會出現飛豹的很多事故中,座艙倒扣的問題。其次是彈射系統稀爛。飛豹採用拋蓋彈射,又是雙座,雙座飛機的彈射本身就相當麻煩,後、前座除非使用彈射軌跡發散技術,否則必須拉開彈射時的間隔,否則彈射座椅的火箭噴流互相燒燬座椅傘具燒傷飛行員、前後飛行員相撞、傘具空中糾纏的概率會非常高。這樣後座和前座之間必須有0.9到1.2秒的彈射時間間隔。然後拋蓋這個過程,又需要0.3-0.4秒。也就是說從飛行員拉動彈射拉環,到彈射出來,前座飛行員需要等一秒半。

2011年10月14日,陝西蒲城,試飛院一架編號814的JH7A原型機在飛行表演時墜毀,前艙試飛員餘錦旺犧牲,後艙飛行員在觸地前一刻彈射逃生。就是因為這套彈射系統要花太多時間。

再就是奇葩的HTY-6彈射座椅了。

我國自主開發了兩款服役的第三代彈射座椅,殲10的配套工程中,專門引進西方技術開發了一款性能較高的HTY-5三代座椅;核心技術是三要素(高度、速度、時間)的計算機芯片控制開傘,極大強化了低空複雜情況下的彈射救生能力。

而殲11B/殲15等型號,則裝備了蘇27系列原裝的K36D座椅基礎上開發的仿製型,這個系列的彈射座椅性能也是國內最好的。尤其是高速救生能力,K36系列的性能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現役型號中,都是獨一無二的領先。

而新飛豹上適用於另一款名義上也是第三代的HTY-6彈射座椅,它因為主要作為裝備二代機的通用型裝備開發,核心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因此性能比較有限,不論是高速救生能力還是低空救生能力,都和殲10上裝備的HTY-5差距顯著。

相較於HTY-5的三要素(速度、高度、時間)電子程控器,HTY-6採用了簡化的雙要素機械控制器,只能根據彈射時的高度、速度來確定開傘,控制水平在三代彈射座椅裡是最簡陋的。這使它在面臨低空複雜姿態——比如飛機側翻、甚至倒扣狀態下的彈射時,性能表現比較弱,需要更大的高度才能完成對飛行員的安全救生。真不知道什麼地方不能省錢,偏偏要在這種地方省錢!


焦你看房


殲轟-7(中國代號:JH-7,中國綽號:飛豹,外貿型號:FBC-1,北約代號:Flounder,譯文:比目魚),是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雙發串列雙座超聲速殲擊轟炸機。



由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代號:172廠)與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設計研製的中型殲擊轟炸機,主要用於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可進行超音速飛行。殲轟-7於1973年開始研發,至1988年首次試飛成功。1998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上,該機首次公開亮相。隨後該機主要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殲轟-7A在殲轟-7的基礎上,對氣動外形略做改進,採用新材料和裝備新雷達和航電系統,作戰效能有了大幅提升。殲轟-7A同步裝備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


殲轟-7採用高位雙後掠翼標準氣動佈局,使用全動水平尾翼、單面垂直尾翼、機腹導流片。國產HTY-4彈射座椅性能優越,能保證飛行人員在高度0-20000米、時速0-1000公里的條件下逃生。一體化座艙蓋保證了良好的視線,儀表系統達到了第4代水平。殲轟-7使用的232H型多用途脈衝多普勒雷達充分借鑑了美國F-4E飛機使用的AN/APQ 120雷達的工藝和技術方案,既能有效對抗空中目標,也能應對地面目標。對米格-21殲擊機類的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70-75公里,對大型水面目標為160-175公里。殲轟-7採用三點式機身起落架,前起落架為後撐杆形式,主起落架為小輪距“外八字”搖臂式。殲轟-7飛機長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機高度6.575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34, 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10000千克,最大M數1.70,最大使用錶速1210千米/小時,轉場航程3650~4500千米。殲轟-7的作戰半徑1650千米,是中國現役轟-5型飛機的兩倍。


殲轟-7使用的2臺渦扇-9(WS-9)加力渦扇發動機是中國根據英國技術許可生產的,其原型為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為F-4K/M戰鬥機研製的“斯貝”Mk202發動機,這也是二戰後中國戰鬥機首次使用西方動力裝置。中國1975年與英國簽署了斯貝發動機採購和許可生產協議,1976年進口了50臺Mk202發動機成品。殲轟-7具備較好的機動性能,具備一定的空戰自衛能力。由於要求在外掛空艦導彈的情況下仍舊保持較大的作戰半徑,因此低油耗的渦扇發動機必不可少。英國的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91.25千牛,發動機重量為1841公斤,推重比6.5,最大軍用推力耗油率為0.68,其性能遠遠好於當時國內的渦噴發動機,尤其是耗油率低確保了殲轟-7關鍵的航程指標的實現。在引進斯貝發動機的同時,中國在西安發動機廠也開始了代號渦扇-9的仿製國產化工作,但由於技術差距及其他原因,渦扇-9的研製進展一直不順利。所以早期生產的殲轟-7仍舊使用進口的斯貝發動機,直到2003年7月17日,國產化渦扇-9終於通過國產化工程技術鑑定,獲准投入批量生產。實現全國產的渦扇-9被命名為“秦嶺”,為殲轟-7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動力基礎


作為以反艦導彈為主要攻擊武器的作戰飛機,殲轟-7的航電系統即圍繞著保障反艦導彈的使用來展開。主要包括為確保戰機能夠準確到達戰區的導航系統和為空艦導彈提供目標指示的火控雷達。殲轟-7的航電系統包括232H單脈衝多功能火控雷達、ZJ-9指揮儀、210多普勒導航雷達、265A雷達高度表、HZX-5航向姿態系統等,其中232H火控雷達最大搜索距離在150公里左右,跟蹤大約90公里。由於航空電子設備的增多,中國戰機傳統採用了硬件互聯的辦法已經不適合用在殲轟-7戰機上,因此殲轟-7在中國首次採用了數據總線將各系統相連,形成初步的綜合航電系統,由於當時國內技術條件的限制,殲轟-7的航電系統採用的是低速、單向的ARINC-429總線,系統以火控計算中心,負責座艙顯示、飛行整體狀態的收集、信息處理及各子系統輸出控制等功能,雖然殲轟-7的航電系統綜合程度仍舊較低。功能也較為有限,但實現了攻擊/導航的一體化,有效的提高了系統的作戰能力。作為殲轟-7的主要配套系統,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了運-8警戒引導機和電子偵察機,這兩者對較大面積的海區進行搜索,並將目標信息提供給殲轟-7,後者據此確定自己的航向,隱蔽接敵,然後迅速發動攻擊,因此殲轟-7也是中國最早裝備數據鏈的飛機之一。


殲轟-7採用航空部607所的JL-10A“神鷹”脈衝多普勒雷達。海軍計劃將JL-10A用於殲轟-7,取代原有的單脈衝雷達。“神鷹”雷達是一種真正的脈衝多普勒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其對地工作模式相當好,波束掃描可獲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攔截、近距格鬥、對地/海攻擊、輔助導航等11種工作模式,具有邊搜索邊跟蹤模式和多目標攻擊能力。上視和下視搜索距離分別為80和54千米,上視和下視跟蹤距離分別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該雷達的重點在於以毛士藝主持的“機載多普勒銳化處理器的研製”項目。1995年,“神鷹”工程的原型雷達上通過試飛成功,獲得了中國第一幅機載實時的DBS圖像。在試飛中,實時的將雷達探測到的地面信號轉換成圖像,2秒內即可輸出在屏幕。2001年3月,機載多普勒銳化比例提到了32:1,分辨率大大提高。2004年607所為該雷達增加合成孔徑成像功能。

殲轟-7首次在中國國產作戰飛機上採用數據總線為核心的作戰系統。主要由多功能雷達、空艦導彈火控、平顯、大氣數據系統、機載計算機系統總線、慣性/GPS導航系統和控制增穩飛控系統組成。可以多種攻擊方式對地、海攻擊。據悉,“飛豹”雷達搜索範圍為150千米,射控雷達範圍為100千米。該機採用了先進的機載設備和成品,採用最新的設計規範,在國內最早使用了數據總線與數字技術進行各系統的綜合。計算機系統包括六臺數字計算機,以HB6096(ARINC429)規範串行數據傳輸。總線採用廣播通信方式,4個發送器,每個配置一條總線。4個發送器分別為大氣數據計算機、慣導/GPS組合計算機、導彈火控系統、平顯火控系統計算機服務。


殲轟-7採用慣性和GPS全球定位組合導航系統,導航定位精度高,利於其在海上和陸上作戰。殲轟-7配備了短波電臺和超短波電臺,保證了它在各種複雜條件下通訊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裝置和有無源干擾裝置構成的電子對抗系統、使殲轟-7的自衛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強。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和火控系統交聯,提高了殲轟-7的攻擊精度,多功能的雷達和平顯的使用,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作戰手段。寬敞、明亮、舒適的座艙有利於作戰效能的發揮。可靠性增長和多次維修性的改進,使殲轟-7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維修性。完整、高效的綜合保障系統、能有效地保證殲轟-7完成作戰和訓練任務。


中國殲轟-7(飛豹)戰鬥機參考數據::

機長

21米

翼展

12.8米

機高

6.22米

機翼面積

42.2平方米

整機空重

14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7415千克[22]

動力裝置

發動機:2臺斯貝MK202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5556千克力,單臺加力推力9305千克力[23]

最大平飛馬赫數

1.70

最大使用錶速

1210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

900千米/小時[24]

實用升限

15500米

轉場航程

3650千米

作戰半徑

1650千米

武器裝備:航炮1門23-3型航炮,備彈200發,最大載彈量5000千克,翼下掛架,4個外掛點可掛載C-801K/803空艦導彈,50~250千克炸彈,火箭發射器,翼尖掛架,2個可掛霹靂-5近距格鬥空空導彈[25][1]霹靂-8/9[2

1套KF-1型三餘度三軸增穩數模混合自動飛行控制系統

1臺8415型數字式大氣數據計算機(ADC)

1套HZX-1B型航向姿態指示系統

1套安全高度預警系統(SAW)

火控系統

1部JL-10A型“神鷹”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

1套HK-13-03G型平視顯示器(含火控計算機)

1套艦空導彈火控系統

2套多功能單色液晶顯示器

1套多功能彩色下視顯示器

1套型頭盔瞄準器

1臺數字式任務計算機

1套1553B綜合數據總線系統

通訊系統

1部170型HF短波單邊帶電臺

1部651型VHF/UHF超短波電臺

1套483D數據傳輸/塔康系統

1套JT型機內通話器

導航系統

1套HG-563GB型慣性/GPS組合式導航系統

1套210型多普勒導航系統

1部WL-7型無線電羅盤

1部265A型雷達高度計(後換裝271型)

1部XS-6A型信標接收機

1套HGY-10B型IFF/ATC應答機

1套微波著陸系統(MLS)

1套儀表著陸引導系統

電子對抗系統

1部605B型敵我識別器

1套RKL-800A型綜合電子對抗系統(AAP)

1臺KJ-8602/RW-1045型雷達告警接收機

1套綜合電子自衛智能計算機

1臺960-2型噪音式電子干擾機(後換裝KG-8605型)

1臺KG-8601型應答式電子干擾機

1臺KZ-8608型電子偵察機

2套941-4G型紅外/無源電子對抗系統




殲轟-7飛機由於設計較早,雖然有較好的對地攻擊性能,但空戰自衛能力較弱。殲轟-7A與國外類似的戰鬥轟炸機如狂風相比,其航程、載彈量、作戰半徑基本接近於後者,不過殲轟-7A的渦扇-9發動機的技術水平比狂風的RB199-34R發動機的水平要低,另外在航空電子系統及相關吊艙的技術成熟程度可能也要遜於後者,並且殲轟-7A還沒有類似狂風戰鬥轟炸機配備的風暴陰影這樣的隱身防區外攻擊系統,因此這些都是殲轟-7A未來發展的方向


HMSVICTORY


殲轟-7“飛豹殲轟機”,是我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所設計、西安飛機公司製造、中國試飛研究院完成定型試飛的殲擊轟炸機,該機性能、特點如下。

1、性能參數,機長21米,翼展12.8米,機高6.22米,空重14.5噸,最大起飛重量28噸,最大平飛數1.7馬赫,實用升限1.6萬米,最大航程3600千米,作戰半徑1650千米,最大載彈量6.5噸,外掛架數量9個。

2、特點,殲轟-7“飛豹殲轟機”,具備掛載國產晝夜全天候精確導航/瞄準吊艙的能力,可掛載亞音速反艦導彈,超音速反艦導彈,防區外彈藥,衛星/慣性制導炸彈等武器,具有低空能力強、飛行狀態穩定、武器投放精度高的特點。


易軒邈S


說到飛豹,就一定要說對海攻擊。

最近閒來無事去電影院感受了下美國人的愛國主義電影《決戰中途島》,感嘆美國人愛國主義教育先進性的同時,電影中大量空對空,空對海的攻擊畫面看的也是十分過癮。由於當時條件有限,飛行員們駕駛魚雷機,俯衝式轟炸機進行對海攻擊時難度大·,成功率低,面對敵人密集的防空火力網時顯得力不從心。那麼現代戰爭中海軍航空兵的對海攻擊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和大家講一講我們國家的海軍航空兵主力殲轟-7(飛豹),以及對海攻擊模式。

目前為止無論是國內國外只要提到“對海攻擊”就一定會拿“馬島戰爭”說事,畢竟這也算是現代戰爭背景下的對海攻擊教科書式的案例,並且到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的對海攻擊模式似乎延續了馬島那一套,幾乎沒什麼變化,相較於其他戰爭形勢的飛速進展,對海攻擊可以說是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

如果說海灣戰爭給中國的地面作戰,空軍建設敲響了警鐘,那麼馬島戰爭則激發了我國海軍航空兵對海攻擊的一次革命。

在飛豹問世以前,我國海軍航空兵主要依靠轟-6D攜帶鷹擊-6反艦導彈的搭配完成對海攻擊任務,而轟-6顯然難以擔此大任。由於鷹擊-6的最低投彈高度為1000米,且轟-6的體積較大,速度有限,在敵方搜索雷達的面前幾乎無處遁形,所以除非在完全取得制空權條件下,否則轟-6在對海攻擊方面沒有任何勝算。

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的超級軍旗攜帶法國飛魚導彈憑藉超低空突防,成功擊沉了皇家海軍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而飛行高度超過300米的超級軍旗均遭到了海標槍防空導彈的有效打擊。可見在現代對海攻擊模式中唯有以超低空掠海飛行,在距離目標較近時打開制導雷達實施攻擊,才有一定勝算。

飛豹於1977年正式立項,由於研製階段我國經濟基礎薄弱,軍費開支連年下降,飛豹項目險些落馬,但是憑藉著科研人員的努力1988年我國第一架自主研製的先進戰鬥機飛豹實現了首飛。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沒有外國幫助下,完全自主設計的第一款戰鬥機,所以在外觀上既不美國也不蘇聯,完全是中國特色,這次嘗試也為我國航空工業未來的研發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已有數據,首批殲轟七戰機,作戰半徑1200公里(98年珠海航展數據),飛行速度1.7馬赫,能夠在小於300米的飛行高度完成投放,速度更快,隱蔽性更強,精度更高,射擊扇面達到了30度,而且殲轟七在研製初期,就為未來的改裝升級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早期殲轟七採用了鷹擊-81空艦導彈系統,載彈量大,靈活性高。鷹擊-81”空艦導彈機載系統包括 232H機載雷達、ZJ-9 指揮儀、210 多普勒導航系統、 HZX-5 航向姿態系統、 8415 大氣數據系統和 622 自動飛行控制系統。這些分系統採用ARING429-4 總線連接。

目前海軍服役的最新型號殲轟-7A較早前的飛豹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化改進,在氣動佈局有了進一步的升級完善,機身多處採用了鈦合金及複合材料,減少重量的同時大大增加了結構強度和使用壽命。

在動力方面殲轟-7A使用了國產秦嶺渦扇發動機,該款發動機是我國從英國羅羅公司引進的“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的國產版本,中國在20世紀末取得了該款發動機的專利,國產化的秦嶺較MK202在性能上有了較大提升。

航電系統上殲轟-7A採用了新型綜合航電火控系統,玻璃化座艙,前後駕駛艙液晶顯示屏,可掛載國產鷹擊系列反艦導彈或俄製KH-31系列反艦導彈。除此之外升級款還加裝了前視紅外瞄準吊艙和地空導航吊艙,大大增加了飛機在惡劣天氣複雜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雖然我國從俄羅斯引進了性能更加先進的蘇-30MK2戰鬥機執行對海攻擊,但是畢竟保有量較少,殲轟-7A維護成本低,性能雖較蘇-30MK2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憑藉極高的性價比,其依舊是我國海軍航空兵的主力,況且其在某些方面性能甚至超過了蘇-30MK2,飛豹完成對海打擊這種技術含量較低的任務可以說是綽綽有餘。

由於目前各種艦空導彈不斷髮展,艦艇對海搜索能力不斷增強,近防火力不斷提升,對海攻擊機的生存條件愈加惡劣,但是掠海低空突防的作戰樣式依然奏效。

之前單一種類戰機執行任務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與之相配合的是電子戰飛機的對敵艦載電子設備的壓制,預警機的空中引導,以及空中加油機的遠程協助。

為了達到作戰效果,飛豹在接近目標時轉為低空掠海飛行,僅在發射前很短時間內才打開記載火控雷達,並在完成發射後隨即關閉。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在離海面5-7米的高度飛行,給敵人的發現攔截帶來了較大困難,而在真正的作戰任務中,海軍航空兵往往採用飽和式打擊的方式,一箇中隊或一個團建制的執行對海打擊任務,一次性發射16枚以上的反艦導彈,給敵人造成極大的壓力。而宙斯盾系統一次最多追蹤16-24枚目標。

目前我國的海空防禦壓力較大,性價比極高的飛豹有效的緩解了我國的海防壓力,且飛豹幾乎是完全國產化的,所以在戰時也不會受制於人,作為中國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自主研發的戰鬥機,飛豹將在未來的很長時間裡,呼嘯滄海,衛戍海疆。


飛趣


哨兵小虎第722條回答。

哪些說飛豹不行的人,他在俄羅斯國際軍事比賽“航空飛鏢”上連續兩屆獲得的金牌都是吹出來的嘛?

飛豹,就是我們常說的殲轟-7戰鬥機,於9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

最初作為為海、空軍研製的主戰國產裝備,94年列裝時,只有海軍採購了。因為當時空軍提出的是想要採購一款並列式座椅的轟炸機,而飛豹則恰恰是串列式的!

後來在演習中,空軍又發現這款戰機的性能還是不錯的,於是又提出了改進方案,就有了後來的殲轟—7A,於2005年列裝了空軍部隊。

據後來部隊反應,這款戰機的性能還是相當優異的。

尤其是近年來參加“金飛鏢”、中俄聯合軍演的“航空飛鏢”中,都有相當亮眼的表現!尤其是在2017年和2018年的“航空飛鏢”國際軍事比賽中,更是力壓俄羅斯的蘇—34(鴨嘴獸),連續兩年獲得冠軍!
(2018年航空飛鏢殲轟七機組獲得第一名)


可見一款戰鬥機好與不好,主要看怎麼使用,通過不斷的升級換代,讓老裝備發揮出其最優性能了。

那麼殲轟七到底有哪些亮點呢?

一、航程遠、載彈量大,速度快,並具備一定的以為能力。

殲轟七的航程有3650km,作戰半徑近1600公里,再加上5噸的載彈量,突防突擊的最大速度更是可達1200km/h,可以說作為一款二代機來說,是非常優異的了。

同時其又具備了一定的對空自衛能力,可掛載PL-8型空空導彈。

(殲轟七掛載空空導彈↑↑↑)

二、具備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和防區外精確打擊能力。

殲轟七可掛載KD-88反艦導彈,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同時又可掛載YJ-91導彈,對地防空雷達實施軟殺傷,具備了反輻射防區外攻擊能力,據說可攻擊距離達150KM。同時又升級了臨空的精確打擊能力。

(殲轟七的各型對地彈藥↑↑↑)

所以,小虎認為,作為一款便宜又好用的戰鬥機,殲轟七是非常好用的。


哨兵小虎


殲轟-7撐死了二代半的水平,當年西沙海戰轟-5腿短、轟-6速度慢,缺乏現代高速突防能力無力遠距支援,海軍最終險勝。戰後海軍認為現役這兩款戰機速度慢,無法適應現代高強度支援作戰要求,而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強-5腿更短,載彈量有限同樣無法滿足要求。於是強烈要求三機部研製一款中程轟炸機,剛好空軍也需要一款兼具戰鬥和轟炸相關的新機型(參考F-111、蘇-24),於是就有了“一機兩型”設計的飛豹。

源於伊爾-28的轟-5轟炸機,到了上世紀70年代早不不堪重用了。

從1974年開始研製,設計要求:定位是一款殲擊轟炸機,不僅需要使用常規炸彈、導彈攻擊海上或地面目標能力,還具備一定的自衛和空中作戰能力。差不多就是空對面打擊能力,反艦、對地以及有限的空戰自保能力,可以承擔起戰役縱深攻擊任務,性能和龍捲風式戰鬥轟炸機類似。

由於技術儲備不足、以及後期國民經濟調整等因素,經歷了多次暫停、重啟,直到1988年才首飛成功。1994年批量入役、1998年設計定型。從這幾個時間數據大家就該有所感觸,在研製了二十多年後,使用的還是70年代引進的斯貝發動機,設計性能並不比同期同類機型優秀。飛豹的遲遲入役還是應驗了入役就顯落後,不過這已經是當時航空工業所能達到的高度。

殲轟-7使用兩臺渦扇-9(斯貝仿製型,2003年才通過國產化鑑定),最大起飛重量27415千克,最大載彈量5000千克,轉場航程3650千米,作戰半徑1650千米。可以掛載如C-801K/803反艦導彈、霹靂空空導彈,以及各種常規炸彈火箭彈等,性能基本滿足早期設計要求.

批量生產之後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空戰能力弱只有基本的近距自衛水平,同時設計上存在缺陷,導致後期飛行事故率性很高。大家看到的飛豹在同期國產飛機時造型確實很酷,但是機動性並不佳,再加上推動比不高的發動機想讓飛豹和戰鬥機空戰是不可能的。而設計上的缺陷造成服役以來事故不斷,彈射生還的概率也是很低。

飛豹讓位於殲-16是遲早的事,機體平臺限制除了航電和武器的升級之外很難的大的突破,不過如果有下面這種型號出現就另當別論了。


河東三叔


那年在種花家南邊的海上,一個鄰居想和我們搶地盤。然後我們不得不派出還不成熟的海軍和這個鄰居打了一架,最終我們的海軍戰士發揚海上拼刺刀的精神,以小艇打敗了這個鄰居家裡從美國買來的大軍艦,一舉奠定了我們在這個地方的話語權。戰鬥雖然打贏了,但是也有諸多不足。事後軍事專家分析,這場戰鬥將海軍的空中支援能力短板暴露無遺,如果不補齊,將來後患無窮!



當年的種花家窮啊,改革開放還沒開始,還有好多人吃不飽飯,更別提摳出大把大把的錢來研製武器了。所以那個時候燒錢的海軍和空軍是過得苦不堪言,看著福建對面島上的幾艘軍艦都哈喇子流一地。那個時候海軍能夠飛到南邊海上,執行空中支援任務的飛機只有兩款,分別是轟-5和轟-6。這兩款都是常規轟炸機,航程上雖然比超級小短腿強-5強一些,但依然有著巨大不足。這個巨大不足就是沒有空戰能力!▼這就是轟-5,仿製自伊爾-28,屁股上還裝備了老掉牙的防禦機槍。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出現了。▼這便是西飛172廠和603所聯合研製的飛豹戰鬥機的武器配備,圖中可以看到,飛豹可裝備精確制導炸彈,反艦導彈,空空導彈等武器。氣動佈局頗具特點,是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完全中國特色的戰鬥機。採用兩側進氣,上單翼設計。這種設計使“飛豹”的載彈量大幅提升,可設置掛載反艦導彈等大型武器的掛點。
雖然海軍航空兵飛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的飛行員統一拿的是三代機的飛行津貼,但其實飛豹的性能還達不到三代機的標準,屬於一二代+。殲轟-7的主要設計指標有三個,第一,大作戰半徑,可以滿足我國所有領海地區的空中支援;第二,大載彈量,可以掛載反艦導彈和大型制導炸彈,執行對海打擊任務;第三,兼顧空戰能力,以應付戰場上出現的地方戰鬥機。因為當時技術水平有限,同時需要兼顧各個方面,所以也導致殲轟-7戰鬥轟炸機什麼活都可以幹,但幹什麼活都不是那麼出色。根據官方航展上給出的數據,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的作戰半徑是1650千米,足以覆蓋我國近海。同時殲轟-7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其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7馬赫。在保證載彈量的前提下,還有足夠的作戰半徑和出色的飛行速度也是海軍看上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不過殲轟-7空重達到了14噸,使用的兩臺斯貝MK202發動機雖然可靠性出色,但是卻推力不足,再加上並不針對空戰設計的氣動外形,飛豹的機動能力其實較為勉強。
同時其基本型也並未裝備先進航電,不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知道2006年,換裝全新雷達系統,航電系統和電傳操作系統的殲轟-7A才實現了超視距攻擊。在今天來看,飛豹其實已經較為落後了,其替代者殲-16戰鬥轟炸機已經開始服役,等到沈飛的生產力跟上,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將會逐漸退出一線部隊。總得來說,殲轟-7雖然並不出色,但是解決了我國戰鬥轟炸機的有無問題,是我國航空工業的一次進步。


赤焰噠噠噠


飛豹航程遠,載彈量大,價格又便宜。這是優點。但是飛豹也是一種缺點極為明顯的戰機,那就是一旦失事,飛行員死亡率太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成了人民海空軍的飛行棺材了。

飛豹戰機的墜機比例倒也不算特別高,但一旦出事,飛行員的死亡率卻高的出奇。到現在(包括剛剛發生在海南島的事故)出事10次,犧牲了16名飛行員,只有2人成功彈射跳傘生還。(跳傘生還的都是後座飛行員。還有一次沒有人員損失的是高速滑行實驗的時候,衝出攔阻沙堆,墜毀於農田中)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要避開人員密集地區。但是我國其他戰機就沒有要避開人員密集地區的問題嗎?為什麼只有飛豹出這種事情?個人認為,這款戰機的救生系統肯定是有問題的。應該儘快加以改進,否則,就應該儘快用殲16替換掉這些飛機。

依照一些說法,第一是機翼設計問題,因為技術落後,沒有使用前緣機動襟翼,導致機翼容易失速。尤其容易出現單邊機翼失速。而一旦出現單邊機翼失速,飛機就會自動滾轉。也就會出現飛豹的很多事故中,座艙倒扣的問題。其次是彈射系統稀爛。飛豹採用拋蓋彈射,又是雙座,雙座飛機的彈射本身就相當麻煩,後、前座除非使用彈射軌跡發散技術,否則必須拉開彈射時的間隔,否則彈射座椅的火箭噴流互相燒燬座椅傘具燒傷飛行員、前後飛行員相撞、傘具空中糾纏的概率會非常高。這樣後座和前座之間必須有0.9到1.2秒的彈射時間間隔。然後拋蓋這個過程,又需要0.3-0.4秒。也就是說從飛行員拉動彈射拉環,到彈射出來,前座飛行員需要等一秒半。

2011年10月14日,陝西蒲城,試飛院一架編號814的JH7A原型機在飛行表演時墜毀,前艙試飛員餘錦旺犧牲,後艙飛行員在觸地前一刻彈射逃生。就是因為這套彈射系統要花太多時間。

再就是奇葩的HTY-6彈射座椅了。

我國自主開發了兩款服役的第三代彈射座椅,殲10的配套工程中,專門引進西方技術開發了一款性能較高的HTY-5三代座椅;核心技術是三要素(高度、速度、時間)的計算機芯片控制開傘,極大強化了低空複雜情況下的彈射救生能力。

而殲11B/殲15等型號,則裝備了蘇27系列原裝的K36D座椅基礎上開發的仿製型,這個系列的彈射座椅性能也是國內最好的。尤其是高速救生能力,K36系列的性能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現役型號中,都是獨一無二的領先。

而新飛豹上適用於另一款名義上也是第三代的HTY-6彈射座椅,它因為主要作為裝備二代機的通用型裝備開發,核心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因此性能比較有限,不論是高速救生能力還是低空救生能力,都和殲10上裝備的HTY-5差距顯著。

相較於HTY-5的三要素(速度、高度、時間)電子程控器,HTY-6採用了簡化的雙要素機械控制器,只能根據彈射時的高度、速度來確定開傘,控制水平在三代彈射座椅裡是最簡陋的。這使它在面臨低空複雜姿態——比如飛機側翻、甚至倒扣狀態下的彈射時,性能表現比較弱,需要更大的高度才能完成對飛行員的安全救生。真不知道什麼地方不能省錢,偏偏要在這種地方省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