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蔚:疫情之下 中小企業要應對變化減少決策 慎擇機會小心陷阱

疫情帶來的危機,對於中小企業造成怎樣的影響?危機來臨的時候,中小企業該有怎樣的改變?

3月19日,受《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邀請,陽春科技創始人張春蔚在第二季“企業戰疫共克時艱”抗疫直播課《中小企業:潛於2020》中對以上問題作出解答。

張春蔚認為,疫情給中小企業造成的影響,可以用“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來形容。那麼,中小企業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改變?張春蔚表示,要“生於憂患”,但是潛於2020。

“人在前,家在前,業在後”

儘管國內疫情步入尾聲,但伴隨疫情的全球擴散,目前仍有大量企業處於停滯狀態。鑑於目前情形,張春蔚認為,企業家在特殊時期需以人為本、衡量現金流、針對新時期的改變而重新思考未來,運用“剃刀法則”。

首先,疫情期間,大部分人是在家辦公,但是很多高管卻依舊奔波在公司與家之間。張春蔚表示,高管去公司的核心,首先是要進行綜合的考量,其次才是企業。所以當下我們會看到“家在前,人在前”,其次才是復工,因為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企業是無法承擔責任的。因此,企業家此刻必須“人為先,家為先”。

張春蔚進一步認為,“有企業沒有家”的企業家們,此刻應該考量的是現金流。疫情期間,很多企業突然出現問題,叫苦、裁員、減薪,其實公司賬上不一定沒有錢,而是他們要去思考賬上的錢在目前的情況下能夠維持多久,要保持現有的規模,或是保持縮減的規模,還是考慮如何保證有生力量持續往下走。而且要保持著一個進退有度的規模,要在規模、資金流和利潤中去騰挪,只有企業家自己知道,家底能夠扛多少風浪,能夠支持企業走多久。

自2010年之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出現了大幅變化。張春蔚認為,今年春天,人們需要重新覆盤,針對生活方式的種種變化做出相應調整。

有人說,“10年代”從起點到終點,增長的邏輯發生了改變。張春蔚解釋稱,“10年代”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人們的方式生活,人們的生活就是生意,興趣就是職業,場景就是營銷,內容就是銷售。疫情期間,大家經常說的三件事,就是看直播、賣貨、寫文章。人們在家裡也可以做很多事,正是因為“10年代”數字化有了極大的爆發,而數字化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宅在家裡,即使不用面對面,也可以實現“面對面”。

由此,張春蔚認為,企業家應該重新去思考,企業的起點是什麼,企業的終點是什麼,什麼又是2020年最大的增量。包括原本12個月的生意,如今要壓縮到7個月甚至6個月,哪些領域會有報復性反彈呢?線上業務火熱,這些習慣能否保留到未來,又有哪些僅僅是科普市場呢?

“背後冷靜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張春蔚強調。

同時,張春蔚認為,要少決策,要應對更多的變化,即遵循“剃刀法則”。張春蔚介紹道,“剃刀法則”的本質是如何以最少的決策,解決最多的變化。那麼,少決策和多變化的背後就是在這種行業大勢面前處在什麼樣的立場,瞭解這個時代,以及去思考時代給予你和你能夠給予時代的是什麼。比如一些中小企業賬上有資金,但是要思考這個資金能用多久,能不能足以應對未來的發展,而不是快速對手頭資金的運用做出決策。

疫情考驗企業家精神 保全並不是止損

在疫情面前,有些企業家考慮讓企業停業,有些企業家在考慮裁員,有些企業家要員工與其共進退,無論如何,大家都在面對這個時代的挑戰,從而進行自己的一些改變,但張春蔚提醒企業家,少講故事多進化,小心陷阱重保全。

張春蔚提醒,2020年,中小企業要警惕講故事,故事很可能變成事故,故事並不僅僅是講給投資人聽,企業家究竟擁有什麼,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一個基礎。她認為,2020年,企業家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去深耕,隔行如隔山,越是在需要緊縮的時候,越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去思考如何變現,如何去找出路,如何調整。

在張春蔚看來,與其預測,不如進化。例如疫情期間,一些中老年人由線下采購轉變為線上採購,但他們還是會關注菜的價格、菜的品質、能否挑選等問題,企業發展就是在這一系列的轉變過程中進化的,但是,進化之後要思考什麼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什麼是值得一再去挖掘的東西。

相關數據顯示,一部分人每天上網時間超過十多個小時,在虛擬和現實之間人們會發現,由於數字化快速的進程,虛擬和現實的邊界會發生很多改變,直播可以在雲上,互動可以在雲上,張春蔚提示,企業能不能夠在雲上也值得思考。

對於2020年中小企業的發展,張春蔚建議,企業要保全自己,保全不是止損,而是要小心機會靠近陷阱,放掉所看到的一些機會,試錯成本高,要防止陷阱。既不要萬念俱灰,也不要躊躇滿志,既要保持樂觀、量力而為,更要做好自己。對於未來,中小企業要去尋找用戶在哪裡,實際上“未來早已到來,只是尚未均勻分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