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百人?

大侃歷史


千古名相諸葛亮,絕對是忠臣,也是賢臣,這一點從各類史書,以及諸葛亮自己所作的前後出師表等著作中,均可以得到證實。只是,忠臣、賢臣和權臣並不衝突,諸葛亮同樣是一個權臣。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完全有取代劉禪稱帝的資本。劉備在永安託孤之時,就直接說諸葛亮之才十倍於曹丕。劉備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曹丕強迫漢獻帝禪位,自己做了皇帝。劉備的意思就是,等我劉備死後,你諸葛亮也會學曹丕吧。劉備說這句話,可絕非善意。

同時,這句話也充分說明,劉備很清楚當時的情況,他對於劉禪的能力,以及諸葛亮的實力,是十分清楚的。如果諸葛亮真有簒逆之心,在他死後,孱弱的劉禪是很難阻止的。所以,劉備想敲山震虎,如果諸葛亮有一絲一毫的不順從,估計立刻就會血濺當場。

諸葛亮是誰,絕頂聰明之人,立刻就明白了劉備的意思。諸葛亮馬上向劉備表決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看人還是很準的,他沒看錯魏延,也沒看錯馬謖,同樣,他也沒有看錯諸葛亮。劉備知道諸葛亮重名節,他要的就是諸葛亮這句話。其實,這時候劉備與諸葛亮之間,達成了一個協議,只是協議的另外一個執行人是劉禪。所以,劉備又作了其他安排。

劉備看大臣看得明白,看自己兒子也看得明白。他知道劉禪並不是一個強悍之人,所以,他讓劉禪忍讓諸葛亮。劉備給劉禪留了一封遺詔,讓劉禪“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什麼是“如父”?那意思就是諸葛亮就跟他劉備一個樣唄,我劉備在時掌大權,那諸葛亮在,也同樣要交付大權給他,很明確的表示讓劉禪什麼事都聽從諸葛亮的安排。

劉備早就盤算清楚了,我讓我兒子把大權都交給你了,而你諸葛亮也已經承諾過了,要效忠致死。現在,你權、名都有了,就沒必要再冒天下之大不韙,非要搶我兒子劉禪的皇位了吧。劉備的確是高明呀。

當然,劉備為了保險起見,還安排了吳懿、李嚴、趙雲等人來保護劉禪和制衡諸葛亮。但是,根據實際發展來看,根本沒有這個必要。劉備一點都沒看錯,諸葛亮是很重名聲的,也是很明智的,所以,諸葛亮雖然一直大權在握,卻從來沒有起過簒逆之心。

這就是為什麼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自行開府設官,不還政的原因,全都是劉備提前安排好的。所以,東晉史學家孫盛就曾說:“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劉禪闇弱,諸葛亮威略,震懾了異端,朝堂才得以安穩。說白了,還是劉備看人準呀。不得不佩服,大耳朵的確厲害呀,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絕不是偶然得來的呀。

至於諸葛亮上殿帶甲士百人之事,這純粹是有人理解錯誤,或者故意曲解了。諸葛亮天天帶著甲士上下朝,這是要幹什麼?威懾劉禪,準備隨時篡位?亦或是真有很多人要刺殺諸葛亮,所以,要加強護衛?其實,都不是。

這個事情記錄在《晉書·桓溫傳》之中,原文是:“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甲士”和“甲仗”,一字之差,其意就已經謬以千里了。

古人講究儀式、排場,所以,帝王、重臣都會有自己的儀仗隊,不同級別的人,所能配備的儀仗規格也不同。這跟我們現在國家的儀仗隊性質是類似的,只是古代出場的場合更多。在出行的時候,由甲士開道護衛,然後跟著一大幫的吹鼓手,吹吹打打,一路上威風凜凜,熱鬧非凡。這讓百姓們看了,覺得好有排場呀,一個個羨慕不已,就可以大大凸顯帝王、重臣的地位。

諸葛亮帶“甲仗”是一樣的道理,而且這個甲仗是劉禪賞賜的。諸葛亮在徵南蠻,平定孟獲出發之前,劉禪賜了一套“甲仗”給諸葛亮,其中包括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加起來有上百人。其實,是有意去南蠻之地傳播一下漢家威儀。

此後麼,帶儀仗是榮耀的事情,諸葛亮上下朝的時候就帶著唄。


奕天讀歷史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將年僅17歲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他要求兒子劉禪以“相父”對待諸葛亮,凡事多詢問諸葛亮。此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朝政大權,直到他病逝五丈原,都沒有“還政”於後主劉禪,一直將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據《晉書》記載,諸葛亮上朝要帶甲士百人上殿,這是為什麼呢?

先分析諸葛亮為何沒有“還政”於劉禪,三個原因

其一,諸葛亮剛剛接受先主劉備託孤時,劉禪年僅17歲。

劉禪出生於公元208年,而劉備病逝於公元223年,此時的劉禪年僅17歲,按現代的標準判斷,還是一個未成年人。古代也一樣,17歲只是一個大孩子,經驗閱歷很少,必須得有輔政大臣輔佐,才能將治理國家這個重任給挑起來。諸葛亮相當於後主劉禪的老師,指導著劉禪如何治理內政,如何親賢臣,遠小人。此時,諸葛亮不能辜負劉備的託孤,不得不代替後主劉禪,掌握朝政大權。

其二,諸葛亮為了盡到“相父”的責任,盡心盡力輔佐劉禪。

諸葛亮出山後,全心全意輔佐劉備,為其出謀劃策,創下蜀漢這片基業。現在,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傾國之兵伐吳,不幸戰敗,一年後病逝。劉備在病逝前,將劉禪、劉永、劉理三兄弟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劉備讓劉禪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諸葛亮,尊稱其為“相父”。諸葛亮被尊稱為“相父”,就得對得起這一聲稱呼,他為此盡心盡力,“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而劉禪只需要當一個甩手掌櫃,籤簽字、蓋蓋章即可。只有在祭祀等重大事項時,才需要劉禪出面。

孩子在一個父親眼裡,永遠是一個孩子,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同理,雖然劉禪已經年長,二十多歲了,已過了弱冠之年了,可是諸葛亮眼裡,劉禪還是當年的“小阿斗”,不一定能夠治理好國家,一直對他溺愛著,為他操勞國事,不惜病倒。他不放心完全放手,讓劉禪大展身手。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溺愛,現代社會,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不次於古代。

其三,諸葛亮即使病逝五丈原,他也安排了兩個接班人。

在公元228年後,諸葛亮常年在前線征戰,把後方交給了劉禪治理,為此還寫了舉世聞名的《出師表》。公元263年,諸葛亮第五次伐魏,規模僅次於第一次伐魏,聲勢浩大。可是進展不利,被曹魏司馬懿堵截在渭水兩岸。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病到了。此時,後主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到軍中問候“相父”。李福詢問道:“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道:“蔣琬可以委以重任,蔣琬之後,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沒有回答,已經病逝了。

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劉禪推薦了蔣琬和費禕兩個能夠委以重任的大員。這兩人也不負眾望,在諸葛亮病逝後,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蔣琬、董允、費禕與諸葛亮並稱為“蜀漢四相”。從這兒看,諸葛亮在自己病重之際,還在為劉禪考慮,精挑細選,為其選擇了兩個可以信賴的重臣。《資治通鑑》中記載如下:

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再分析《晉書》中說的桓溫效仿諸葛亮,帶一百甲士上朝,有以下兩個解釋

第一個解釋:諸葛亮功勳卓著,被劉禪賜予的特權

古代皇帝為表彰給國家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功臣,會給予一些特權,如“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這三項特權,還有加九錫等等。好多權臣,如曹操迎奉漢獻帝於許昌,有功於社稷,就取得這些特權。蜀漢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也勸過諸葛亮加九錫,只是被諸葛亮拒絕了。他認為等自己伐魏成功,恢復漢室江山,再加九錫也不遲。

同樣,“甲仗百人入殿”是一種榮耀,是一種類似於“加九錫”之類的特權,算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一種獎賞。當時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再給個“甲仗百人入殿”的特權,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晉書·桓衝傳》又詔衝及謝安並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書·武帝紀上》高祖領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第二個解釋:晉簡文帝司馬昱想讓桓溫“依諸葛亮故事”,做一個忠臣,而不是亂臣賊子。

晉簡文帝司馬昱是被權臣桓溫擁立的,是一個十足的傀儡,名為皇帝,實際上還不如一個老百姓自由。他多次提到諸葛亮,就是因為諸葛亮是當時公認的忠臣,掌握蜀漢大權,是一個標準的權臣,也是一個十足的忠臣。現在桓溫權傾天下,隨時可能廢了自己,自立為帝。因此,他才抬出諸葛亮,給予桓溫和諸葛亮一樣的特權,做一個像諸葛亮一樣的忠臣,而不是司馬懿那樣的權臣。

《晉書.桓溫列傳》: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結語:

諸葛亮是一個合格的“相父”,他在接受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輔佐後主劉禪,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在劉禪剛剛繼承皇位時,年僅17歲,還是未成年人,諸葛亮不放心劉禪獨自治理蜀漢。後來,諸葛亮一直在外征戰,把後方交給劉禪治理。在諸葛亮臨終前,還念念不忘,為劉禪挑選可以委以重任之人蔣琬和費禕。至於《晉書》中說的,桓溫效仿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也就是一種類似於“加九錫”之類的榮譽而已。


魁哥說歷史


自古皇帝是不允許,臣下帶兵器上朝,更不用說帶侍衛,還有百名侍衛。

實際上,諸葛亮帶侍衛,是劉禪允許,並且是強烈要求帶百名侍衛。

諸葛亮對劉備父子,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為在當時諸葛亮,如果有什麼意外,蜀國立即亡國。

所以對諸葛亮的保護,必須時時刻刻不可鬆懈。

諸葛亮百名帶侍衛上朝,不單是劉禪允許,還是強烈要求。


e心理大師e


其實,劉禪調撥給諸葛亮的百人侍衛,是經過仔細考慮之後才決定打了折扣。

咱們先把劉禪那點小心思放一放。

漢高祖在掃除項羽之後,以平民的身份坐上了皇帝寶座,就開始大封功臣。

眾所周知,漢承秦制,東西兩漢,一脈相承,黃巾起義,一分為三,三國鼎立。

雖然漢高祖在封賞功臣時,將若干官名進行了一些調整,可是其職權卻是大同小異。

在亂糟糟的討論完誰的功勞是第一後,蕭何成“功人”,其他都是功狗。

作為“功人”待遇是封侯,有封國,實封戶口,為相國。

上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所以,既然視自己的蜀漢為正統,諸葛亮領一百人上朝,看起來是恩寵有加,實則是劉禪打了折扣。

公元223年(建安二十六年),夷陵慘敗後,漢昭烈帝劉備又羞又氣死在白帝城。臨終遺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聽起來,是肺腑之言,可是任誰作為皇帝,自己兒子不成器,又遇到一個天縱奇才的奇人是一位丞相,軍國大事皆在其掌控之中,臨死放心不下。說些以退為進的話,套牢一頭以聲名為第一聲名且身負奇才的老牛,也是可以理解的。

劉備一個販履織蓆的無名之輩,躍升為一方霸主,也是從人堆裡滾了三滾,滿手的血汙,一腦子的計謀。深怕劉禪有不滿,便在和諸葛亮囑託的同時,又下詔給劉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都以為劉禪傻,劉備的這番話,劉禪領會的十分透徹。要知道,此時劉禪不過是個剛剛斷了奶的少年,英年十七。

等到諸葛亮帶著劉備的棺槨返回成都,劉禪見到諸葛亮的第一句話就是。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意思是說,你是一把手,我只管上墳上香。

也就是在此時,諸葛亮被提升為太子太傅,丞相。為了施恩與諸葛亮,照搬漢高祖故事。

入朝不趨,帶劍履上殿,率甲士上朝。

還未到贊拜不名,加九錫,稱王的地步。

雖然差了一兩個程序,卻是天壤之別。

更何況,諸葛亮高風亮節,一直兢兢業業,尤恐有負先帝重託。

但是,丞相或相國,它的權限是很大的,甚至是連皇上的家事也可以出手管理。

陳平在應對漢文帝的問詢時,清楚的解釋了丞相的職權。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關於丞相的權限,有名的一代明君宋太祖趙匡胤是深有體會。

上既除普及崇矩,乃無宰相署敕,上時在資福殿,普因入奏其事,上曰:「卿但進敕,朕為卿署字,可乎?」普曰:「此有司所行,非帝王事也。」乃使問翰林學士講求故實。陶穀建議,以為:「自古輔相未嘗虛位,惟唐太和中,甘露事後數日無宰相,時左僕射令狐楚等奉行制書。今尚書亦南省長官,可以署敕。」竇儀曰:「穀所陳非承平令典,不足援據。今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上從儀言。


上面的一大段,就一個意思,宋太祖趙匡胤想任命趙普為宰相,但是先前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已經被罷免,皇帝下發的命令需要宰相一級的官員署名之後,才能生效。

由此可見,不是諸葛亮不讓劉禪親政,而是相權基本包攬了一切,劉禪只說同意或不同意,或者再議,僅此而已。

另外關於上朝和入朝,他們是兩碼事。

簡單的說,入朝,每逢朝會的日期或者奉詔覲見,禁城打開城門,官員進入禁城之內聚攏在一起,商議和處理國家的大事。

上朝,就是從家中走出來,然後到達禁城門口,然後孤身進入。侍衛調撥與諸葛亮,用來防止突發和意外事件,是一種恩寵。而不是興師動眾,帶兵造反。


唐代丹藥


這個先分成兩個部分來解答,不過雖然是兩個部分,但其實本質原因應該還是一個,下面來講講。

為什麼可以帶甲士上殿?

關於諸葛亮帶甲士百人入殿?這個記載出自《晉書·恆溫傳》,曰:“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由於東晉時期離三國未遠,聽聞的事情也比我們今天多,所以這個事情的可信度比較高。恆溫帶甲士入殿,是因為他剛廢了東晉皇帝,立了簡文帝,所以需要用甲士來威懾。而“依諸葛亮故事”,則暗示當年諸葛亮也有差不多的情況。

那麼為何諸葛亮要帶甲士入殿?這還是和劉備的託孤話語有關,所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遺言就賦予了諸葛亮超然的地位,有了超然地位,當然就會做一些超然之事。如李嚴勸諸葛亮九錫稱王,諸葛亮也沒有說這是僭越,還說“若滅魏斬叡,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這種大忌之語諸葛亮都毫不避諱的講,就證明了諸葛亮的超然坦蕩地位。再加上恆溫這個情況,諸葛亮帶甲士入殿應該是發生在劉禪即位之初,也可能是要劉禪下的詔,然後也可能是行一些賞賜之事,這樣有著確立自己地位的作用,根本原因還是在蜀漢內部矛盾。


為何不還政於劉禪?

諸葛亮為何不還政於劉禪?這個也和蜀漢的內部鬥爭有關。田餘慶先生的《秦漢魏晉史探微》就說過,蜀地在劉焉時期就有內部矛盾,劉備雖然佔了蜀地並且稱了帝,同樣也有著內部矛盾,劉備手下很多屬於“新人”,與之相對立的則是“舊人”,如李嚴。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化解,所以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之語,田餘慶先生認為是劉備想諸葛亮來預防不測。

劉禪是一個什麼人,歷史有了好的證明,且不說他是一個昏君,至少是一個資質平庸的君主,蜀漢內部的新舊矛盾顯然並不是劉禪能應付得了的,故劉備才死前託付給諸葛亮來處理。要穩固新人的統治地位,又得讓新舊之間平衡,使得蜀漢內部穩定,這樣才能有精力對抗曹魏,這些都是需要權力做支撐的。劉禪沒有這樣的權力,諸葛亮有這樣的能力,故權力當然是在諸葛亮手中。若不是諸葛亮的治理,蜀漢根本不用等到被魏所滅,自己早就內部瓦解了。


正因為劉備看到了這個問題,需要諸葛亮來解決,而諸葛亮又是一個明白人,當然懂劉備的意思,故諸葛亮一直掌權就是為了解決蜀漢內部問題,之後蜀漢的滅亡亦與內部問題有關。由於有內部新舊矛盾問題,諸葛亮帶甲士入殿就有了震懾蜀地舊人的作用。畢竟假設諸葛亮要謀反的話,經過他的一番經營準備後,再只需要搬出劉備那句話即可。故無論是諸葛亮帶甲士入殿還是諸葛亮一直掌權,都是和蜀漢內部問題有關。


淡看天上月


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所謂諸葛亮還政劉禪的問題,根本不存在。

劉備駕崩以後,劉禪登基做了蜀漢的皇帝,十年十六歲。他登基以後就親政。名義上來講他就是蜀漢的最高統治者。同年,諸葛亮開府視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蜀國的大事小情,都由諸葛亮來決斷。似乎諸葛亮與曹操沒有什麼區別,是蜀國的大權臣。實質上兩人有本質區別。

諸葛亮掌握大權不假,但他是忠臣而不是權臣。

諸葛亮這個人性格有缺陷,就是凡是都要親力親為。他事無鉅細都要過問,不是為了抓權力,而是不放心別人去做,怕別人做不好,自己對不起劉備的囑託。所有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為了劉家的天下,最後操勞過度,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劉禪什麼能耐,諸葛亮心裡最清楚。蜀國這副爛攤子,十個劉禪也撐不起來啊。真要是蜀漢亡國了,他諸葛亮能對得起劉備嗎?

其實諸葛亮對劉禪充分的尊重。平定南中、出師北伐,這樣的大事,諸葛亮都要上表奏請劉禪,請劉禪批准。雖然是走程序,但程序正義是最大的正義。表明大權還在劉禪手中。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出師表,一片老臣心,讀之令人落淚。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欺君罔上的權臣呢?

《前出師表》,多次提到先主劉備。到了《後出師表》,諸葛亮幾乎不提先主了,主要提陛下,也就是劉禪。表述上的變化,實際上就是體現自己不僅終於劉備,同樣忠於劉禪啊。

諸葛亮權力大,是因為劉禪放權給他。劉禪知道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又忠心耿耿,治理國家沒有比諸葛亮更合適的人選。換了其他人當丞相,搞不好整個蜀漢都要完蛋,他這個皇帝也別想當了,說不好命都保不住。

所以,不存在所謂還政劉禪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所謂諸葛亮帶衛士上朝的問題,純屬子虛烏有。

我查遍三國志,包括裴松之的註釋,沒有任何關於諸葛亮帶甲士上殿的記載。就連一貫捕風捉影的《蜀記》《漢晉春秋》《襄陽記》等書,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所以裴松之的註釋中,也沒有任何記載。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與諸葛亮還有一點個人恩怨,他父親受過諸葛亮的處罰。如果諸葛亮真有這樣狂妄的行為,陳壽為什麼要替他隱瞞?!絕無可能。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三國、西晉的時代,還沒有諸葛亮帶衛士上朝這樣的傳說。

直到東晉權臣桓溫晚年,有一些溜鬚拍馬的人,才造謠諸葛亮帶著一百名甲士上朝,要桓溫也效仿。

所以說諸葛亮帶甲士上殿純屬子虛烏有。


上將噯福斯


純屬後人杜撰之事,也要拿來說事

三國後期,名將名士,基本都已亡去,只剩下諸葛亮以及司馬懿兩位天才,在岐山之地鬥法。對於蜀漢來說,諸葛亮後期簡直就是肱骨之臣,蜀國無論事情大小,都要經過諸葛亮之手,經過他的仔細思量之後,才能實施。由於後期獨攬大權,所以一些野史,對於諸葛亮的記載都不是很“友好”,比方就有野史說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不還政給劉禪,那麼歷史上面,真的有這些事情嗎?

帶甲士百人上殿,乃後人杜撰之事

在《諸葛亮傳》當中,根本就沒有提及帶甲百人上殿的事情,僅僅佔據川蜀之地的一個小小政權,如果大殿之上站著士兵數百人,那麼文武百官又站在哪裡呢?無論是哪朝人評價諸葛亮(包括蜀漢的政敵魏晉),都以忠臣相稱,此外,諸葛亮已經開府治事,所有的事情、無論大小,根本就不需要承保劉禪,更是直接在自家府邸當中解決的。此外,劉備死後諸葛亮總共掌權11年,這十一年時間當中,三年守孝,六年北伐,僅僅只有兩年時間是待在蜀漢的,所以天天帶甲百位上殿,純屬是無稽之談。

不還政劉禪,卻有其事,但也有原因

古代成年乃弱冠之年,即現在的22歲,但劉禪登位之時,僅僅17歲,根本就沒有掌權的能力,此外,諸葛亮常年北伐在外,根本就沒有什麼機會還政給劉禪了。而且,諸葛亮所崇拜的對象,也就是管仲,在幫助齊桓公之時,也是總攬國家的實際政務,國家的元首給齊桓公,桓公只需要顧著享福就行了。正是由於這樣的想法,諸葛才一直沒有還政給劉禪,加上劉禪總是喜歡親近小人,如果將國家大權給他,那麼整個蜀漢說不定就會直接覆滅了。

不將政權交給劉禪,不能說明諸葛亮是奸臣,只能說他實在是太忠心了。

完全就是在為蜀漢操勞,無鉅細,全部都由自己承擔,日夜操勞,根本就沒有時間享受權力帶給自己的快感。可以說,獨掌大權對於諸葛亮來說就是精神以及身體的雙重摧殘。後期諸葛亮死掉之後,劉禪派人前去打探過諸葛亮的家底,結果僅僅有桑樹幾棵,良田數畝,根本沒有多餘的家財。一個不貪財,而且又不世襲自己權力的丞相,要說他不是忠臣,換做是鬼,都不可能相信。


說古明今


諸葛亮在中國被視作為智慧以及忠誠的化身,在劉備白帝託孤之後,諸葛亮用一生來兌現他對劉備的承諾,盡心竭力輔佐劉禪,為匡扶漢室殫精竭慮。

當劉備死亡之後,他的兒子劉禪繼承了皇位。但是和他的父親不同,劉禪這個皇帝,沒有太大的實權,諸葛亮,成為了朝堂上的一把手,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來處理,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了諸葛亮死亡。為什麼諸葛亮一直不願意將權力歸還呢?

主要是劉禪能力不行

劉阿斗這個人是一個富二代,在他的身上有許多富二代的通病,對於吃喝玩樂,他很在行,對於治國,作為一個17歲的人來說,他實在太過年輕。指望這麼一個沒有經歷過風雨的溫室花朵,在17歲的年齡能夠扛起蜀漢帝國向前飛奔,那不是傻就是壞。

所以諸葛亮責無旁貸的接過蜀漢帝國的擔子,繼續努力前行。而隨著劉禪的年齡增長,他依然沉迷於聲色犬馬,在這種情況下,讓諸葛亮放權,這在他心目中就是對劉備的不忠。所以諸葛亮勉為其難的繼續控制朝廷。

同樣為了北伐事業,他必須把持朝政

諸葛亮的內政和軍事能力在整個蜀漢帝國數一數二,他的威望也非常的高,在整個朝堂之上,絕大多數人都對諸葛亮這個人的人品交口稱讚。

他作為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丞相,他為了能夠很好地協調好前線與朝堂之間的關係,讓針對沒有後顧之憂,他也絕不能放權,使得整個帝國中又出現一個能夠與自己互相掣肘的軍事強人,所以諸葛亮不到鞠躬盡瘁,他絕不會將兵權交出。

其實還有一點,大家沒有考慮到那就是劉禪的態度

劉禪他對諸葛亮緊緊拿住手中的權力度,不願意放權,感到十分滿意,有諸葛丞相在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解決,他樂得做一個掛名天子,天天享受生活,在他的默許甚至暗爽之下,諸葛亮手中的權力牢不可破。

至於他要帶100名武士上殿朝拜君主,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假的。首先這一點在歷史典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在桓溫的傳記中,有那麼一鱗半爪。其次,按照諸葛亮謹慎一生,不曾弄險的個性,就算他有資格這麼做,也不會如此招搖。

綜上所述,諸葛亮把持朝廷不願意還政給劉禪,這一點是真的,但是所謂的帶100名士兵上朝,這絕對是假的。


歷史評說


你看到的?還是諸葛亮和你說的?


毛毛91287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讓諸葛亮輔佐劉禪繼續完成當年劉備沒有完成的事業。我們把時針撥動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時候,此時是劉禪繼位的第十二年,而劉禪的蜀國在被滅亡之前總共當了四十一年的皇帝,可見,劉禪在沒有諸葛亮的情況下好好的當了二十多年的皇帝。而且似乎還管理的很好,諸葛亮死後,劉禪先是任命了蔣琬主管行政,任命了費禕主管軍事,一切都安排的很好,從這可以看出,劉禪似乎有能力當好這個皇帝,而後來的二十多年確實也證明了劉禪可以當好,但是為何諸葛亮活著時候,總是政治和軍事都要包攬在自己身上呢?而讓劉禪做一個“假”皇帝?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當初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客氣話”,劉備說到:“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麼意思呢?就是我這個兒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吧,如果太過於愚笨,也可以選擇代替他的位置自立為王。不要以為劉備是在說掏心窩子的話,反而恰恰是在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對於諸葛亮來說,當然可以聽出這話語中蘊含的意思,嚇得當時的諸葛亮就跪在劉備床前,當即說到: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是以死明志啊。



那麼很多人就問了,當初先帝的託孤和後來諸葛亮不肯還政於劉禪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呢?當然是有關係的,劉備之所以說出那樣試探的話語的原因就是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這一點還是說的大實話,在諸葛亮輔佐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所以才會直接去問諸葛亮,而諸葛亮更加清楚劉禪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有怎麼樣處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在劉禪登基之後並不是不肯還政於劉禪,而是很清楚即使給了劉禪他也不能做的很好,畢竟國家大事加上先帝的囑託,所以諸葛亮不敢怠慢。



所以很多時候,諸葛亮就養成了事必躬親的習慣,無論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處理,而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與其說是被司馬懿打敗的的,還不如說諸葛亮是被自己給累死的,因為無論是軍事上還是行政上的很小的事情,諸葛亮都要過問、處理。在劉禪剛剛繼任的時候,諸葛亮所在的丞相府門庭若市,而劉禪已經成為了一個虛的皇帝,無人問津,就算是當初的漢獻帝也知道無實權的感覺不好受,何況一個正兒八經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人。



劉禪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立刻選擇廢除丞相制度,可見劉禪已經壓鬱了很久。而從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諸葛亮上朝時還要帶甲士百人了,在諸葛亮主政的後期,劉禪已經開始對諸葛亮有所忌憚,並且已經開始有所行動了,而諸葛亮自然不得不防,但是還沒有到最後撕破臉皮的時候,所以都是盯著對方的一舉一動,而諸葛亮最後終於因為事必躬親的勞累和劉禪對於北伐過程中多次“莫須有”的阻撓累死在了五丈原,而最此時最高興的應該就是劉禪了,因為自己終於可以順順當當的做一回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