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吗?传言先降后死,为何被称为爱国将领?

观景谈史


“君为君,臣为臣,方能国为国。”一场战事很难为一个人所左右,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也很难归结到某个人的身上。丁汝昌虽不是罪魁祸首,但也难辞其咎。

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初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的水军。倘若丁汝昌带领的是这样一只雄师,那他当然需要为海战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不过可惜的是甲午海战时的北洋水师早已今非昔比。

清政府对北洋水师可以说是“只生不养”,削减经费、党派争斗,再加上管理腐败,导致北洋水师自成立起便与日俱下。反观对手日军,则在天皇的励精图治下,迅速发展起来。一边是积极筹措经费的日本政府,一边是骄奢淫逸党派林立的清政府,单从此方面看,甲午海战的失败就绝不是丁汝昌一人之责。

丁汝昌的生平不用多说,被广为诟病是他当上北洋水师提督一职实乃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作为李鸿章在淮军的亲信,李选他担任海军提督,无疑让闽人众多的北洋水师成为了李鸿章的“私军”。在后来的党派争斗,北洋水师也因此被削弱。当然丁汝昌在任内也并非完美无缺,他治下不严,以致手下将领们拉帮结派,有的甚至还有生活作风问题。

那么丁汝昌战中表现如何?黄海上他带伤指挥,却因朝廷保守、李鸿章“避战保舰”的策略退回威海卫。随后他率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于是日本人派出部队实施登陆作战,在取得登陆战胜利后便将原先拱卫威海湾的炮台对准了刘公岛。在战局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丁汝昌仍奋力御敌,死守刘公岛的同时日夜期盼援军到来,但一切都成泡影。有人说丁汝昌不懂得寻机远遁保存实力,只知消极待援死守孤岛,但他身为军人,服从上级李鸿章的命令又何错之有?

丁汝昌最具争议的地方就是他的死,有人认为他先降日军再自杀,完全是想以死卸责保全家族,但观结局,事实却并非如此。日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劝降书传至丁汝昌手时,他便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并用行动表明立场: “定远”遭袭时,他正在舰上与诸将议事;“靖远”中弹时,丁汝昌正在舰上督战,并欲随舰俱沉;威海南北炮台沦陷之时,他还组织敢死队力图夺回炮台,可惜终未能扭转败局。

由于援军久盼不至,刘公岛的形势更趋恶化。在己方拒不支援、获胜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最终选择在房间里自杀来了结一切。随后,牛昶昞、程壁光至日舰松岛号递上降书。根据清廷相关史料记载,丁汝昌在北洋海军覆灭后曾对下属表示“既有誓死之决心,自不致死于既降之后”,“因不忍贻害军民万人之性命,贵军入岛后,中外官兵,民人等,不得伤害,应放回乡里。 派’广丙’管驾程璧光送往倭提督船。程璧光开船之时,丁提督已与张镇文选先后仰药,至晚而死。 ”虽说降书确实是出自丁汝昌之手,而非“假丁提督之名作降书”,但是从丁汝昌的表现来看,此举也实属无奈。

作为主帅,他不怕死,也不愿意投降,但是他又不忍心全岛数千军民都随之丢掉性命。自杀前的丁汝昌是矛盾的,同时也是失望的,山东巡抚李秉衡拒绝出兵救援,让北洋水师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丁汝昌心情复杂地选择了投降,但是在这之前他必须以死谢罪,因为这是唯一“两全其美”的办法。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丁汝昌“誓以必死”,亲率日军殊死抵抗是为忠!在绝境中,欲为军民留得一条生路是为仁!可以说丁汝昌将军自始至终都未曾考虑过自身的得失,所以将他称为爱国将领实至名归!


战情解码


甲午战争海战失败作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固然要背负一定的战败责任,但他绝不是战败的罪魁祸首,而且很多资料证明丁汝昌根本就没有像传言说的什么“先降后死”,这些都是谣传,是对北洋海军的污蔑。在甲午海战中丁汝昌参加了除了丰岛海战之外所有的对日作战行动,而且都是他亲自指挥对日作战,在整个甲午海战种丁汝昌可以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忍辱负重在指挥抗击日军的进攻,最后自杀成仁,以身殉国。

丁汝昌在参加北洋海军的组建工作之后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北洋海军,奉献给了祖国的万里海疆,丁汝昌深知自己是陆军出身对海军的认识不足,为此他一直在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近代海军知识,从现存他留下的电报手迹和大量亲笔信的文件种可以看出丁汝昌对海军专业术语的表达十分准确,对舰队的战备,操演,训练,人事,装备以及后勤保障都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有一次运到威海卫的煤炭居然少了10吨,丁汝昌得知之后先后五次向开平矿务局追讨,直到补齐才罢休。

甲午战争的爆发正处在晚清统治的末期,这一时期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层腐朽没落,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晚清已经陷入政治腐败,军备空虚,财政难以为继,社会动荡不安的全面危机,但是统治者依旧冥顽不化,政治统治腐朽没落,官僚阶层勾心斗角,战争决策主观盲目,朝中派系明争暗斗,相互倾轧,对战争的认知以及准备完全不足等等这才是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北洋水师则成为朝中那些清流们推卸战败责任的替罪羊而已。

对于“先降后死”这样的无稽之谈不知道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丁汝昌如果投降了为什么还要选择死亡呢?当时伊东祐亨给他的投降条件是投降之后邀请他游历日本,他完全可以去日本而没必要选择死亡。根据记载丁汝昌在收到劝降信后说到:“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丁汝昌死后牛昶昞等人伪造投降书盖上丁汝昌的提督印让程璧光送给日军。对于一位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抗敌,誓死不降最后以身殉国的将领的污蔑是冷血无耻的表现。


李帅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丁汝昌有丁汝昌的问题,但将北洋水师的所有问题推给丁汝昌是没有道理的。

这就等于现在任命著名教练,去当国足主教练,然和去同日本踢比赛,结果败了。

你能说中国足球队所有问题是这个教练的吗?

北洋水师的建设工作,不是一个丁汝昌能够搞定的。

实际上,即便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也是搞定不了。

北洋水师不但6年没有购买军舰,甚至最后几年依靠每年100多万两白银的微薄拨款维持。

丁汝昌其实只是李鸿章的棋子,他的一举一动只是李鸿章意志的体现,不敢越雷池半步。

就丁汝昌自己来说,他当然也是有问题的。

丁汝昌最大的问题是,才能比较平庸,不是力挽狂澜的大将。

同时他做事顾虑太多,基本只是单纯执行李鸿章的命令。

但李鸿章有时候命令是自相矛盾的,丁汝昌难以揣摩他的真实意图,导致指挥混乱。



其实,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丁汝昌对北洋水师的实力应该是很了解的。他应该知道,北洋水师就实力上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而且差距还不小。

这种情况下,丁汝昌应该果断的讲清楚北洋水师的客观问题,以及敌我力量的悬殊,让包括光绪在内的高层有清醒的认识。

但丁宁可不断被各种大臣弹劾,控诉,也绝对不说这些东西。

为啥?

因为以往李鸿章大吹北洋水师多么厉害,多么牛逼,亚洲第一之内,借此拥兵自重,保住自己在朝廷的地位。

丁汝昌如果说清楚实情,等于出卖了老上级,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最终就是,丁汝昌明明知道不能打,却被迫去和日寇决战,打一场几乎必输的战争。



而且,具体指挥时,丁汝昌表现的很平庸。

双方海战开始,丁汝昌在定远号中炮受伤,镇远号的信号装置被打掉。因丁汝昌事先没有安排第二指挥员,实际上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是各自为战,胡打一通的。

相反,联合舰队则使用保持高效的指挥,还多次变阵。

就指挥来说,丁汝昌实际上是没有指挥,作为大将也算够丢人了。



还有,在最后时刻,北洋水师实力所剩无几,李鸿章命令要保船。

保船诚然有一定道理,但在陆地作战连续溃败的情况下,现在船是保不住的。

既然横竖是死,不如寻机突袭出港拼命,拼一个算一个。

然而,在李鸿章命令下,丁汝昌只是坐以待毙。北洋水师残余的军舰包括2艘铁甲舰除了作为炮台以外,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到北洋水师覆灭时,连军舰也没有破坏,都被日寇缴获,此时丁汝昌已经自杀。



可以说,丁汝昌打了一场最窝囊,最失败的作战。


萨沙


丁汝昌绝对有资格被称为爱国将领,甲午海战的失败,他有一部分指挥上的责任,但将丁汝昌称为罪魁祸首,则完全是推卸责任的说法。

小院从几个方面来回答一下。

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开战伊始,丁汝昌坐镇的旗舰定远号305mm主炮的第一炮,就把丁汝昌震落飞桥,身受重伤,由此,北洋海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这点,丁汝昌确实富有一定责任,作为北洋水师提督,也就是司令,战前就应该考虑到所有问题并有预案应对,从事后来看,丁汝昌却并没有安排,这是作为近代将领的失职。

但是要说丁汝昌是海战失利的罪魁祸首,却是言过其实。

在开战前,北洋水师在吨位、航速、火炮等各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这点丁汝昌和李鸿章都很清楚,北洋水师打联合舰队,最多也就是四六开的胜率,失败也算得上是正常结果,而其实日本联合舰队之强,甚至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就在十年后的日俄战争,它几乎毫发无损地全歼了俄国的第一太平洋舰队和第二太平洋舰队,打出了世界海战史上最为经典的一战,无论当时是否是敌国,敌人的实力我们应当要正视。

就甲午海战来说,北洋水师可以说打得英勇顽强,也重创了五艘敌舰,可惜没能击沉一艘,从结果来看,称得上是失败了。

黄海海战中被击沉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舰,只有致远和经远算的上是绝对主力舰,超勇、扬威、广甲都是比较老旧,战力较弱的军舰,北洋水师最具威力的两艘铁甲舰定远和镇远都在,其实还有出海一战的实力,但前提是受伤的军舰能够得到修复。

问题就在这里,日本舰队受重伤的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舰都很快得到了抢修,恢复了战斗力,而北洋水师却因为技术工人、设备、零部件的缺乏,导致受伤的军舰迟迟无法得到修复,只能停泊在刘公岛,再也不敢出海,直到最后被击沉或被俘。这是谁的责任呢,显然跟丁汝昌没有一点关系。

要说甲午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是来自军事上,而是来自政治上,正是朝廷内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派,得到了光绪的支持,禁止往北洋水师再购买新舰,连更新旧舰的武器系统也不行,甚至进口的开花弹也不许购买,断绝了资金的北洋水师只能勉强维持,哪里还跟得上不断下水新舰的日本舰队呢?

多说一句,我知道肯定有人会拿慈禧挪用北洋水师经费说事,这其实是以讹传讹的一个说法,详细内容我在这里不再展开,之前的回答和我的专栏文章都有详细描述。

丁汝昌之死

所谓先降后死,则更是近乎污蔑。

在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始终在与日本陆海军战斗,尚存的军舰被作为炮台使用,不断发炮轰击进攻陆地炮台的日军。日本陆军第十一旅团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就是被停泊在附近海面的北洋军舰舰炮发射的炮弹击毙。在海面上,北洋水师也数次击退了企图攻入刘公岛的日本舰队,并且击伤数艘日舰。

到了1895年1月底,威海卫已被日本陆军攻克,日军将陆地的炮台调转头来轰击困守在刘公岛基地的北洋舰队残存军舰,外面则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封锁,对北洋水师来说,外援已绝,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丁汝昌已经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在威海南北炮台沦陷之时,他还做出最后努力,组织敢死队力图夺回炮台,可惜终究归于失败。

如今,他面临着最后选择。

一边,是请愿的百姓和官兵,眼看援军无望,覆灭在即,再三聚集到丁汝昌官署外,请求提督给一条生路。

一边,是日本陆军和舰队的步步紧逼,威海卫的炮台炮口已经调转,原本拱卫刘公岛的大炮现在成了向自己背后开火的利器。海面上,是日军舰队的封锁,和不时出动寻找猎物的日军鱼雷艇。

自己,已经是革职戴罪之身,就算不死在刘公岛,也必定终身无法再踏上故土,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也是种精神上的死亡。

权衡之下,丁汝昌选择服毒自尽,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手下官兵和百姓。

单凭这一点,说他是爱国将领,当之无愧。

如果他是贪生怕死之辈,大可率部投降,既顺应了请愿,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同时,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是他的老熟人,也相当敬重他,他在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信中,就保证如果投降,必定能得到重用。

阁下苟来日本,仆能保我天皇陛下大度优容。盖我陛下于其臣民之谋逆者,岂仅赦免其罪而已哉?如榎本海军中将,大鸟枢密顾问等,量其才艺,授职封官,类例殊众。今者,非其本国之臣民,而显有威名赫赫之人,其优待之隆,自必更胜数倍耳。

丁汝昌去世后,成为了北洋水师的替罪羊,清廷命丁汝昌死后穿上黑色囚衣,棺材漆成黑色,外加三道铜箍捆绑,意为枷锁,昭示棺主有罪,用砖封在其原籍村头,不许埋葬。

直到17年后,经过萨镇冰等人奔走,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两年后,丁汝昌终于入土为安。


小院之观


丁汝昌确实是先降后死,但是他并非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实际上他已经尽力了,所以当得起爱国将领这个评语。

丁汝昌是北洋水师的提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他曾经为北洋水师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对他的批评之声也不少,很多人认为他不懂海军,指挥出错,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利。而在甲午战争后期的刘公岛保卫战里,丁汝昌又签署了投降书,虽然自杀,但是只是畏罪自杀而已,因此不值得赞扬。

但是这些看法实际上有些片面,丁汝昌虽然出身淮军马队,但是在李鸿章任命他筹建海军事务以后,丁汝昌也是努力学习海军知识。比如清政府在英国订购了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以后,丁汝昌奉命和林泰曾、邓世昌等人去接舰。一路上丁汝昌不仅成功的完成了接舰任务,而且还亲自参与规划航线等工作,可见他对于海军知识也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另一方面丁汝昌也并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在指挥舰队作战方面,他比较注重听取专业指挥人员的意见。像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作战队形,就是丁汝昌听从了刘步蟾的意见而布设的。其作战队形也符合北洋水师各舰正面火力强大的特点,并无不妥。

实际上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失利,主要原因还是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上没有贯彻到底,在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满足于现状,一直没有再添购新舰。造成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海军实力后来居上,反超了北洋水师。

而这并不是丁汝昌所能决定的,连李鸿章也没法改变这一切。丁汝昌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已经可以说做的非常好了。

至于刘公岛保卫战后期丁汝昌决定投降,这也是无奈之举。在威海卫附近的清军全线溃败以后,困守于刘公岛的北洋水师实际上遭到了日军来自海陆两个方向的夹攻。除了要面对日本的联合舰队外,还要和被日军占据的威海卫各炮台交火。

而更糟糕的是山东巡抚李秉衡以守卫烟台为由,始终拒绝出兵救援刘公岛。而从外省调来的援兵,也大部分被抽调到北京,去加强京畿一带的防务,北洋水师实际上已经孤立无援。

在经过多日战斗以后,北洋水师又战沉了定远、来远、靖远等舰,到丁汝昌决定投降时,北洋水师仅有触礁受伤的镇远和济远、平远、广丙这四艘军舰了。此时舰上弹药不足,守岛的陆军也因为援兵不到而士气低落。

丁汝昌其实并不怕死,在刘公岛保卫战期间,他曾经多次亲自指挥战舰冲杀在前,靖远舰被击沉时,他就在舰上指挥,落水以后被人救起。直到丁汝昌在数次派遣信使去求援,最后却被告知没有救兵时,他才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同意投降。

所以丁汝昌对于海战的失败并不用承担主要责任,而最后投降也不是因为个人原因,其所作所为还是当得起爱国将领四个字的。


不沉的经远


其实甲午战争的失败应该归咎于清政府还是丁汝昌个人原因这本不是合理的解释。

甲午海战的失败并非只是北洋水师的失败,如果只是一场海战的失败就不会有后面旅顺大屠杀的出现,北洋水师输了海战,那么清廷陆军是不是应该为旅顺大屠杀负责?

海上打不过,陆军总有一战之力吧,但是陆军做什么了?旅顺大屠杀的时候,清廷陆军在哪里?

所以说,甲午海战的败北实际上是整个清廷的无能所致,清廷中每一个决策者都应该为这次失败负责。

那么,我们来总结几个点。

一、体制溃烂和根深蒂固的政治缺陷

可以说,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清朝走向灭亡的结果,慈禧太后应该付主要责任。

但这个责任并不在于慈禧挪用了多少军饷为自己祝寿。

而是从太平天国以后,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清政府政治体系出现了严重问题所致,老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用在清后期是多么恰当的解释。

而造成清政府体制溃烂的根本就在于其落后的封建制度。

其儿戏一般的封建体制甚至比明朝时期还要落后,八王参政这种荒缪的体制,虽然在清早期可以起到中央集权的政治目的,但其弊病也在于权利太过松散,如果大权旁落就会造成严重的政府机构懈怠,而且就算是清早期,也出现了多尔衮摄政这种严重的政治夺权。

但清早期幸运的是,多尔衮也是一位雄主,最少他让清朝强大了起来。

但对于清晚期那些王爷们来说,吸鼻咽溜鸟儿才是它们的正道,这就造成了清朝廷没有一位能拿的出手的实权王爷。

清朝最核心也是最引以为傲的八旗子弟彻底的活成了纨绔少爷,清朝自己的心都已经坏死了,谁又能救的了它?

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太平天国崛起,清廷却没有一个八旗子弟扛的起平叛大旗,最后还是倚仗曾国藩的湘军以及太平天国自身矛盾才得以平叛成功。

而且作为清朝最大的倚重,这些王爷们还是最顽固的守旧派。

光绪帝几次要维新变法,但都被本家这些守旧派长辈给害的无法进行。

如果说慈禧错在哪里,那么她的过错就在于,在误的时间做了最错误的决定。

在清廷最需要改革的时候,慈禧居然玩起了帝王的制衡术。

这不是顺手就把清朝推向了毁灭的边缘吗?

随后呢,清朝政治向心力开始下滑,受打压的维新派汉臣彻底的对清廷失去了信心,多数权臣在清后期做起了旁观者,看着清廷一步步走向灭亡。

二、甲午海战不管胜负,对于丁汝昌和百姓来说都是一种没有希望的未来

可以说,甲午海战的失败是一起连锁反应的开始。

胜了也只不过能让腐朽的清廷多苟延残喘几年,败了也就是现在的历史记录。

丁汝昌到底有没有投降,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最起码,作为海军统领,丁汝昌率领着老旧的北洋水师与日本进行了一场大海战。

虽然输了,但丁汝昌以及北洋水师的全体官兵至少敢于亮剑。

但反观清政府陆军听逃兵说北洋水师覆灭的消息之后全军撤退,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陆军不出力?

因为人要有信念,一种家国情怀的信念,但那时的清政府已经给不了人们坚持下去的希望了。

但反观日本,全国上下都处在一种极端的狂热之中。

一个已经被人民抛弃的政府和一个被人民推上神坛的政府,其结果当然不言而喻。

北洋水师的失败是注定的,就算甲午海战赢了,但之后呢?

面对狂热的日本,北洋水师可以赢几次?

清政府如果不做出改变,那么最终的结果只有灭亡。

历史是公正的,结果也是必然的。

腐朽的清政府最终被淘汰,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只不过是清政府的陪葬品而已。

一个国家的命运,可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左右的,想要改变一个国家,所要付出的,那是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意志!而这些意志最终建立起了一个不再受人欺负,永远自强不息的新中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首先说什么丁汝昌先降后死的纯粹是谣言,当不得真。


丁汝昌在威海卫防御战中,他视死如归,宁愿自杀也不愿向日军投降。在接到日军的劝降书时,丁汝昌义正言辞的说道“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已尽臣职”,表明了自己要与日军决一死战的决心。



因此,仅凭这点,丁汝昌就不失为一位爱国将领,他有着爱国将领所拥有的一切高贵的品德,热爱着自己国家,一心报国,不惧生死。

但是就事论事的说,甲午战争的失败,虽丁汝昌不是罪魁祸首,但也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诚然,甲午之败的罪魁祸首是清政府腐败不堪的上层统治阶级,及政治军事制度,但亦与丁汝昌古板、错误的指挥脱不了干系。可以说甲午海战之败,丁汝昌难辞其咎。



由于丁汝昌是陆将出身,他所学之战法,指挥之技巧皆来自于陆战,而海战与陆战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再加上甲午海战前,清朝并未实行新政,国门依然紧闭,丁汝昌根本无法接受到世界最为先进的海战战术。因此,就导致在黄海海战时,不熟悉海战,又接受不到全新海战战术的丁汝昌在指挥上出现严重的失误,其所用阵法、战法陈旧,最终导致黄海海战失利。

1894年9 月17日黎明,清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相遇,一场影响世界新格局的黄海海战随即打响。



纵观黄海海战,丁汝昌个人的表现实在是无可挑剔,他表现英勇,沉着冷静,积极率领着麾下的主力战舰与日舰决战。在战斗的过程中,丁汝昌的座舰“定远”号在开炮时飞桥被震断,丁汝昌不幸受伤,但他依然不下火线,撑着病躯继续指挥着战斗。

如此,在丁汝昌的影响下,北洋水师越战越勇,不惧生死,坚持不懈,最终冲出日军的包围圈,并将日海军赶出战场。但是无论丁汝昌的个人表现如何,他在黄海海战中的错误指挥,最终导致北洋水师的失利,这点却可是无可辩驳的。



当时,日海军虽然败退,可北洋水师的损失却是十分惨重,参加黄海海战的12艘清军舰,“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击毁,“靖远”、“来远”受重创,“济远”、“广甲”临阵脱逃。而反观日海军,虽然旗舰“松岛”被打得完全丧失战斗力,“吉野”甲板被炸的只剩一具躯壳,“赤城”、“比睿”、“西京丸”受重创,但是却无一艘被击沉击毁的。

黄海海战,清日海军总体上虽以日海军占优势,如日海军参战的军舰总吨位要高于清军(日海军军舰是40849吨,清海军军舰31366吨),再如日海军军舰舰炮发射速度与平均航速要高于清海军。但是清海军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比如清海军拥有5艘装甲炮塔舰,21厘米口径以上的火炮有23门,而这远远要多于日本军舰的11门,此外,清还有2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所以说按照正常的结果,北洋舰队虽不能百分之百的获得胜利,但再差的结果也不至于会是清军12艘军舰5艘被击沉,而日军无一艘被击沉的这样惨痛结果。

那为什么最后就偏偏会是这样的结果呢?无他,造成这样惨痛的结局很大原因是因为丁汝昌的错误指挥。

黄海海战一开始,清日双方的军舰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发现对方的踪迹,发现后丁汝昌第一时间就在座舰挂起信旗命令各舰立刻起锚迎敌。同时丁汝昌在第一时间下达了3条作战指令:“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藉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



此后,丁汝昌随即命令舰队以犄角鱼贯阵迎敌。可是舰队还没摆出犄角鱼贯阵,海战即打响,如此北洋舰队遂阵型大乱,一时间多艘军舰不知所措,顿时就让日舰队有了可乘之机。

可以说这个阵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要知道北洋舰队是一个有多舰种组成的舰队,有铁甲舰,也有鱼雷舰,每个军舰的航速都是不一样的,在12艘军舰中尤以“致远”、“经远”、“靖远”、“来远”4艘军舰航速最快,而其余军舰航速都较慢。而按照正常的海战战术,是应该将4艘航速较快的军舰组成一支快速机动队,让他们单独行动,从旁策应。



可是此时丁汝昌却将它们与其他军舰组成在一起,这就等于是白白浪费了它们的优势。正如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在评价黄海海战时所说:“集合若是复杂军舰编为一队,不惟非专门之丁提督不能统率,即专门老练之将帅孔亦无能为力也”。

如此,其实从一开始,丁汝昌在战法上就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可是这种错误并没有在这里戛然而止,随后丁汝昌又犯了一个更为严重的战术问题。他居然将在陆战中惯用的一字横队的战术用在了海战上,要知道海战最讲究的就是机动和火力,而丁汝昌所用的一字横队就恰恰让自己的舰队失去机动能力和火力压制能力。



“始终以舰首向敌,藉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丁汝昌所发布的这两个命令就迫使北洋舰队不得不丢掉机动能力,同时也让北洋舰队丧失了火力优势,它只会让北洋舰队强大的火力变得分散,如此攻击能力也就被大大减弱。

此外,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未能尽舰队指挥官的职责。当时当旗舰“定远”号的前桅被日舰击倒,导致信号旗语无法指挥全舰时,丁汝昌并未迅速指派其他军舰来充当指挥舰,也并没有指派新的指挥官,而是任由舰队在4个小时内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在没有指挥官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北洋各个军舰只能是根据管带的本事来进行战斗,总之就是“各自为战”。“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如此当时北洋舰队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要打的军舰是越战越勇,而不敢打的军舰是快速的逃离战场。

就这样,一个各自为战的北洋舰队最终被“合作无间”的日海军逐一击破,沉的沉,伤的伤,逃的逃,可谓是损失惨重。



就如美国远东问题专家鲍威尔所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最大的弱点还是在领导方面。一般说,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的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所实行错误的阵法和战法,再加上战争期间又未能尽到指挥官的职责,让北洋舰队在开战后的近四个小时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最终这一系列的严重错误,让北洋舰队损失惨重。

当然黄海海战北洋舰队虽损失惨重,但也并非再无一战的能力。此时日本军舰虽没有一艘被击沉,但损失也并非不惨重,如日军旗舰“松岛”就被打的已经毫无战斗力,需维修数月才能恢复,再如日军主力战舰“吉野”甲板舱面所有设备都被清军炮火一扫而尽,要想恢复战斗力也需数月。而反观清军,他虽然被击沉5艘,但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依然健在,其余几艘受损的军舰经修整后仍可再战。所以说黄海海战之后,北洋舰队依然还有再战的能力。



如此,若是丁汝昌此时若能重整旗鼓,认真吸取教训,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战战术,北洋舰队未必就没有获胜的机会。但是事实上黄海海战后,丁汝昌并未采取这般主动的态势,而是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措施,株守威海,闭门不出,企图以此保全剩下的军舰。

此后数月,丁汝昌都率舰固守威海,对于日军侵占旅顺港、登陆荣成湾等一概不闻,即使是在11月李鸿章亲自致电丁汝昌:“旅顺警急,朝旨严催派兵往援,并令章高元八营渡海,唐守廉赴旅督守。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启碇,勿迟误。”丁汝昌都依旧不敢去日海军决战,而是选择停在旅顺。



如此,在丁汝昌这般只为保全舰队的做法下,最终日军完成了对北洋舰队固守的威海的海陆包围,北洋舰队被围困在威海卫军港,灭亡之日已不远矣。直到这个时候,丁汝昌都不敢出海与日军决战,1月23日,李鸿章致电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丁汝昌依然不出,他回电李鸿章“除死守外,无别策”。

就这样丁汝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不久日军击溃了陆上的清军,完全掌控住了陆地,开始进攻威海卫,而后日海军也从海上攻击威海卫军功港。之后因北洋舰队连日的反击,导致弹药耗尽,此时就算丁汝昌想出海决战也没有可能了,如此丁汝昌为了避免军舰落于日军之手,下令炸沉了“定远”号旗舰,而其他军舰因其余将领的反对幸免于难,但最后都被日军俘获,这之中包括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



自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日军全面胜利而告终。

综上所述,甲午海战的失败,作为指挥官的丁汝昌绝对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正是因为丁汝昌在指挥上出现严重错误,再加上威海卫之战时,又过于消极抵抗,几次三番对日军的登陆行为视而不见,同时也几次三番错失了进攻日军的良机,最终使当时排在世界前列的北洋舰队一败涂地,直至全军覆没。



基于此,无论如何清军所遭遇的甲午海战之败,丁汝昌实在是难辞其咎。


澳古说历史


历史一直以成败论英雄,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上面,历史观有失偏颇有其势力的一面。甲午海战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将领,到底谁该负战败的主要责任。

甲午海战失败后,北洋提督丁汝昌以身殉职,现在有人提出,丁汝昌先降后死,认为他的死并不是以身报国,而是自知罪责重大,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诸罚,认为他并不是什么爱国将领,而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

丁汝昌故居前的雕像

丁汝昌战败三大罪名

  • 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这重要是针对他不懂海军专业,指挥作战失误,领导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军纪松弛。有人提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丁汝昌以前是淮军将领,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海军军官,专业知识技能欠缺。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时,就已经决定了提督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他不可能不用自己人,也不可能不用“能人”,李鸿章对丁汝昌知根知底,而且丁汝昌一生从戎,实战经验丰富,资历最深、战功最多的将领。


北洋舰队总负责人李鸿章

清朝一直不重视海防,更没有正规的海军,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海军将领,说李鸿章任人唯亲,实在不公平。

  • 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贻误战机。这一指责实际是清廷官名为了推卸责任、寻找战败替罪羊之举。甲午海战丁汝昌参加了除丰岛海战外的所有的战斗,黄海海中他命令“定远舰”冲向敌舰,“定远舰”中弹身负重伤后,他也不肯进舱而是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继续抗敌,一直坚持到最后。


定远舰

在抗敌过程中,丁汝昌经常受到无端指责,甚至遭遇了革职、革衔、摘顶戴,这样的境况下,他完全有机会推卸而不上战场,明知不可战胜却战之,这样的人如果怯战,那清廷就真无敢战之人。

  • 丁汝昌是投降派,战败的主要责任人。朝臣为了推卸责任,给丁汝昌惯上了“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因仓皇夜遁,致‘镇远’舰触礁损坏”等一系列罪名。若他真是投降派,在北洋舰队被日军从海陆两翼包围,陷入绝境的时候,日军将劝降书送至丁汝昌手中,丁汝昌却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唯一死以尽臣职”。

  • 当日军对北洋舰队发起最后攻击的时候,丁汝昌自始至终都 在指挥战斗,多次以残余兵力击退日军的猛烈攻击。定远舰遭遇偷袭时,他组织将领彻夜议事,“靖远舰”中弹时,丁汝昌在舰上亲自督战。这样一个坚持抗战的人,抱着舰毁人亡的决心,为什么要先投降再自杀呢?

事无巨细的爱国将领丁汝昌

  • 丁汝昌虽然为陆军军官,但是自从他接手北洋舰队后,就立即开始了全身心的投入舰队工作中,他亲自带队到欧洲接舰,率舰回国后,亲自组建各项工作。舰队成军他正式担任提督后,参加了舰队所有的重大任务和重要活动。

丁汝昌画像

  • 他很早就知道自己对于海军知识的不足,一直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海军知识,从他留下的电报和书信就可以知道,他对海军专业术语很熟悉。他重抓海军各项事宜,包括对上午训练炮,下午训练枪这样的训练他都亲自安排。

  • 在甲午海战的战略上,李鸿章实施“保船制敌”消极防预防针。严重束缚了丁汝昌的指挥,黄海海战后,丁汝昌5次率舰队巡弋行威慑“制敌”之效,同时努力执行者一定要保全铁甲舰等“保船”的指令而不正面接敌,包括最后在威海卫选择驻守军港,但他也仅仅是这一方针的执行者,最后却将“怯战”、“消极保船”和“贻误战机”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显然有失公正。

丁汝昌剧照

像丁汝昌这样的为国家、民族大义的人而忍辱负重的人,在最后时刻能够保全其爱国品质是难能可贵的,这一切都不应该否定,历史认为甲午海战的失败,丁汝昌应当负重大责任是有失公正的。


雨霁视角


关于丁汝昌这个人物历来是众说纷纭,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是爱国将领还是战败的罪魁祸首?让我们来走进属于丁汝昌的过往。

丁汝昌是清末北洋水师提督,也就是总司令,是甲午海战中不可忽略的关键人物,在很多论著中都对他大加颂扬,评论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言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还“坚持不屈”服毒自杀,总之与爱国、名将这些词离不开。然而,查阅历史我们又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甲午海战失败后,北洋提督丁汝昌以身殉职,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丁汝昌是先投降后赴死的,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罪责深重无法承担,所以以死来推卸责任,很多人认为他并不是什么爱国将领,而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

到底甲午战败是因为丁汝昌的失职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

不过自古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历来对于英雄的评判是带有很多主观色彩的,关于丁汝昌是否是英雄还不能片面下定论,抛开甲午海战指挥失败不说,丁汝昌确实是一个值得一说的人物。

在北洋水师的瓶颈时期,丁汝昌投奔了李鸿章,被李鸿章任命为水师提督。丁汝昌曾经参加过太平军,后又投降湘军,他作战勇猛,深受李鸿章的赏识。投奔李鸿章之后,寡言少语的丁汝昌更是对李鸿章言听计从,他深知自己对海战的认识很薄弱,所以到了北洋水师后积极的学习海战知识,除了学习之外,他还亲自操练水师,并在海防建设上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丁汝昌所率领的北洋水师从开战初期就屡屡不顺,不断地接到前后矛盾的命令,由于指挥不当再加上保守心理,北洋水师节节败退,损失极大。



尽管丁汝昌因此遭受到清流党的职责,但是他仍然坚持为海防效力,在黄海战役中,丁汝昌被炮火击中还坚持在舱中作战,不断地鼓舞士气,最后虽然有所损失,但也并未全败。只是由于朝廷的固执保守加上李鸿章也想要保存实力,所以命令丁汝昌等人躲进威海港,不得继续开战,因而中国失去了黄海制海权。丁汝昌曾接到过日本的劝降书,但是丁汝昌并没有接受,还表示不管胜败都要与其斗争到底,丁汝昌数次向朝廷请求支援,但都没有受到援助,最后以残余兵力与日军殊死搏斗,直至弹尽粮绝。



所以说丁汝昌在这场战争中是一直在坚持的,只是势单力薄,朝廷又过于无能所以才失败了,并不是丁汝昌一人指挥不当的缘故。不过无风不起浪,这丁汝昌作为领导人物,在这次战争中确实也有失职之处。

  • 首先丁汝昌是“半路出家”,对海战并没有经验,他的能力还并不是很强,而且对于舰队的管理也不熟悉,军纪松弛不堪。

当时就有很多人觉得,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只是因为想任命自己人而已,只是看中了丁汝昌的作战勇猛,却完全忽略了其对海战是否了解。由于清朝一直不重视海防,也没有正规的海军,所以丁汝昌的出现倒也不是特别突兀,加上丁汝昌热爱学习,便也没什么人说闲话了,只是一到作战的时候,丁汝昌的弱点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 其次,丁汝昌的性格也影响了作战

清廷曾职责他怯战,消极保船,从而延误了战机。这其实是清廷为了逃避责任的托辞,丁汝昌不仅没有消极,还很积极的一直冲在最前面,并且坚持到最后。但是丁汝昌的性格保守,在接到矛盾的命令时也不敢正面质疑,被无妄指责也没有反驳,导致后来的局面越来越差,在无人援助的时候只能等死。


总的来说,对于丁汝昌是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个说法显然是立不住脚的,一直以来对于这个说法也在澄清,丁汝昌这样一心一意为国家的人是很难得的,大家不能因为一些主观的看法而改变一个爱国将领曾为国赴死的事实,失败的责任肯定有,但是说其是罪魁祸首就太不公正了。


小姐姐讲史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丁汝昌并没有先投降后死亡,而且从当时的实际资料来看,丁汝昌也完全不具备投降的主要因素。

事件回顾

其实甲午中日海战从原则上来说就是一场彻头彻底的悲剧:朝廷不给钱,作战部队既得不到上面政策的扶持,也得不到朝廷的关怀,算来算去除了自己拼命去狙击敌人外,好像没有第二条道路可以走。

那么丁汝昌在甲午海战当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出现呢?答案是一位优秀的高级将领。

清王朝在挑选北洋舰队优秀教练的同时,对所有的高级军官进行了一次身份筛选和身份摸底,对丁汝昌的测试表明:

丁汝昌曾经是清朝末年汉族人,在先前的时候加入了太平军,而伴随着太平军遭受到的的碾压之势,不得已又加入了清军去镇压太平军。丁汝昌的一生可谓是一波三折,而这些黑料足以让丁汝昌无缘北洋舰队。

事实上,当丁汝昌加入北洋舰队的同时,朝廷内外一片喧哗,大臣们反对他、皇帝反感他、甚至连慈禧太后都要来插一脚,把他碾死在地。

但万幸的是有一位朝中大臣,毫无保留的站在丁汝昌的同一面,并且多方凯旋,多方调节,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丁汝昌的忠厚之心,帮助丁汝昌度过了一次次的危机,他就是李鸿章。

而在北洋舰队的战役过程中,丁汝昌又一次遭受到了清王朝的污蔑,甚至面临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的围剿。而此时的丁汝昌正在军队效力,他不为所动,一心一意的构建北洋舰队。奈何资金有限,武器更是有限,始终无法构建出一支像样的正儿八经的部队。

紧随其后的中日海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午海战,无论是战斗前还是战斗过程中,日本三番五次的派遣使者,劝降丁汝昌,丁汝昌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回绝。

在夜晚的时候,日军舰通过鱼雷不断进攻,丁武昌的舰队惨败,并且没有回天之力,不久之后全军覆没。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为什么说甲午海战的罪魁祸首是丁汝昌呢?其实并不是现代的言论,而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言论。

我们不禁都细细回味一下,这样的言论究竟对谁最有利,究竟更适于谁的统治,翻来覆去不难发现,一旦丁武昌先投降后死亡被做成事实的话,那么清王朝就有很大的趋利面。


当然,如果把问题的剖析再深刻一些的话,那就是清王朝完全有可能、也有理由、有必要拿着丁汝昌先投降后死亡的传言四处炫耀,借此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可惜的是天算不如人算,清王朝气数已尽,从慈禧太后掌权或者说追溯到康熙、乾隆年间的闭关锁国开始,华夏地区就已经比不上西方国家了。

当慈禧说出那句量中华之国力皆与国之欢心的时候,不知已经伤透了多少人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